APP下载

江南“非典型古村落”杨桥建筑环境改造设计与研究

2017-08-20李宪锋黄海波刘苏文李秀霞常州大学艺术学院213164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古村落空间建筑

李宪锋 黄海波 刘苏文 李秀霞 (常州大学艺术学院 213164)

江南“非典型古村落”杨桥建筑环境改造设计与研究

李宪锋 黄海波 刘苏文 李秀霞 (常州大学艺术学院 213164)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江南一些非典型古村落及其古建筑破损严重,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杨桥古村落也不例外。本文从功能规划布局、景观环境、建筑环境、室内空间环境四方面入手,对杨桥古村落整体环境进行修缮改造设计,以期能够更好地加以延续、传承和保护。

杨桥;建筑环境;功能规划

1.2016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江南“非典型古村落”空间环境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编号:16BG120

2.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城镇化视野下苏南“非典型古村落”空间环境的文化传承与设计研究》(项目批准号:JGLX16_046)该文是以上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江南一些非典型古村落及其古建筑破损严重,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杨桥古村落也不例外。杨桥位于常州武进与宜兴的交界处,交通便捷,自古就有“介宜阳之邑,通南北之途”之称誉。

此次对于杨桥古村落的空间环境改造以时间轴为主线,在杨桥古村落改造过程中本着“保护为主、精修为旨、艺术为重、和谐为本”的原则,体现杨桥人“老城、故人、慢时光”的悠闲安逸的生活方式,分别从景观规划、建筑、室内空间等进行全方面环境修缮改造,从古村落的功能布局、元素传承、设计理念、设计风格、材质处理、工艺技术等方面结合其人文特色进行分析和设计。深入了解杨桥古村落空间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分析杨桥古村落空间改造发展历史和文化元素,结合对现代空间环境设计发展趋势及手法的研究,研究其合理的组合方式,现代技术,和时尚色彩。设计出适合杨桥村民生活的空间环境。下面从功能规划布局、景观环境、建筑环境、室内空间环境四方面对杨桥整体环境进行改造设计。

一、功能规划布局

从“文化传承”、“遗迹挖掘”、与“记忆再现”三方面对杨桥古村落展开探索,再现名人典故、风俗技艺、老城印象与水乡风情(图1)。打造“八大文化圈”,即:城建文化圈(街巷)、民俗文化圈(非遗)、名人文化圈(名人故居)、宗教文化圈(关帝庙)、宜居文化圈(滨水住区)、农耕文化圈(田园湿地)、民间文化圈(神话传说)、历史文化圈(革命斗争)。设计创造一个集生活、休憩、娱乐、文旅、教育于一体的特色古村落,注重整体布局,各区相互分离又紧密联系。在原有空间环境基础上,通过轴线控制,多层次空间渗透,融汇自然等设计手法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空间。(图2)

图1

图2

二、景观环境改造

文化景观是人、地关系的遗产,而古村落属于有机进化的持续性景观。对杨桥景观环境的改造设计,在宏观上,从"物质"和"价值"两大系统进行自然环境要素、人工要素、人文环境要素的深入剖析,揭示出古村落的空间形态、街巷空间、神缘与血缘相结合的文化空间,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在自然景观的分析中,遵循面——线——点的顺序,从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而在建成环境景观的分析中,遵循其生长规律,按院落——街巷——滨河两岸的顺序进行梳理。在微观上,对杨桥传统文化、水体、地面铺装、雕塑、设施、建筑小品、民俗民风、周围环境、风水等方面结合当地人文自然特色做系统的景观设计分析。选取几处有代表性的景观环境,具体改造如下:

1.南入口大门:作为历史传统古村落,改造设计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原真性、完整性以及生活的延续性,因此,主入口处采用了废旧青砖进行地面铺装,且与植物种植相配合,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图3)

2.休闲娱乐区:为村民提供互动、娱乐、休憩活动的空间,同时也是村民们沟通交流、加深情感的活动空间。(图4)

图3

图4

3.舞动杨桥雕塑:以杨桥民俗文化为依托,提炼传统赛龙舟的经典造型,舞动出更美好更精彩的明天,亲民的生活雕塑与百姓互动,凸显杨桥民俗文化特点。(图5)

4.南杨茶舍码头:以南杨桥茶馆前面区域,结合“茶馆”商贸氛围提取“码头文化”,用于交通运输货物及观赏风景。(图6)

图5

图6

5.看水平台:看水平台为村民提供观赏空间,以及可以在小广场上嬉戏娱乐,为村民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水生植物净化水体,以及配饰小品月色亭子和廊架等点缀,不仅满足村民的娱乐休闲需求,也满足外来游客对于杨桥古镇的留恋,从而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图7)

6.寻常巷:狭长的小巷,平仄的青石板。通过这种质朴的材质还原杨桥村民纯真质朴的民风。那些岁月悠久陈迹斑斑的墙壁上,烙满的是过往的风尘侵蚀和时光流过后或笑语或忧伤的印痕。(图8)

图7

图8

7.文化广场:通过挖掘杨桥文化,将杨桥名人、名景和名俗等通过文化主题浮雕景墙、地雕等不同的公共艺术类型再现杨桥民俗文化。中心广场采用棋盘的造型来设计的,周围点缀布置休闲花池座椅,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静谧的且私密性较好的空间。加大了对传统民俗、传统艺术、地域风情、人文典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力度和发掘力度。(图9)

8.文化长廊:立面选用镂空窗格,窗格涂以白漆饰面,窗格中间设置六角木板,用以作品展示,顶面采用灰色瓦片屋顶,立面两窗格之间建立支撑架,稳固结构。(图10)

图9

图10

9.小广场:采用捻纸作品“常州府”图案,用作地铺,供居民游客休闲娱乐,围绕地铺图案,可供儿童游戏玩耍。(图11)

10.民宿庭院:结合民宿,庭院设计休闲座椅,配以水景、水钵、青石板、睡莲、叠石、流水的小景组合。(图12)

图11

图12

11.沿街商铺:地铺保留原有的人字形铺装,道路中间设计梅兰竹菊的装饰地铺,在选材上使用废弃的砖石瓦块等。(图13)

12.游船中心:选取“孤舟蓑笠翁”的诗意,在垂钓区西侧靠河一岸设置乌篷船。接连水面的码头设立廊架,传统的乌篷船带游客体验独到的江南风情。(图14)

图13

图14

修复和改造杨桥古村落景观环境,让村落成为老百姓的文化和精神家园,而绝不是大张旗鼓地搞旅游开发。加固老宅,建设景观,完善室内空间,实现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保护、传承与利用充分发掘古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古村,包括古村本体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周边自然环境,物质文化遗存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村落价值特色,彰显古村魅力。促进古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确保古村人文特征的延续与传承。

三、建筑环境改造

通过走访发现,杨桥古村落的边缘化,村落文化被人们下意识地视为落后,村落功能设施不健全以致人口空心化、老年化,古建筑拆除、损坏、坍塌严重。在了解杨桥古村落建筑的现状,以及村民现代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改造设计。

在改造中,对杨桥独有的历史文化、建筑元素、建筑结构以及建筑型式进行整理,提炼,融合,再运用到设计中体现出来,遵循“修旧如旧,补新以新”的原则,以保护原真性、完整性以及生活的延续性为前提:对历史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和风貌典型、质量较好的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对于历史风貌街区影响比较严重的加建、搭建房屋进行拆除;对功能不完善、建筑不完整的区域进行改建、扩建、重定义,整体保护个性,统一规划。在防范方面,因其江南多雨,且建筑也多以木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所以在排水防潮方面也是重点研究设计的内容,通过对当地的气候、地形地势、降雨量进行分析,使之在改造时做到漏光不漏雨、排水不见沟。杨桥古村落的建筑特色元素也是极为丰富,也正是这些特色元素构成了杨桥与其他古村落的差异性,如门头、窗、马头墙、柱基、飞檐、抬梁式梁柱、瓦骨等,所以在设计时这些元素的提炼使用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的重点。改造前与改造后的建筑环境设计比较。(图15-18)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杨桥的建筑表面看似墙体承重,实则主要承重是梁架结构。而针对杨桥建筑的抬梁式结构在改造设计中也进行了运用,保存了其建筑原有的结构特征。建筑的改造只是杨桥古村落改造的一部分,整体规划、景观、室内也必须同步进行,所以在进行改造设计时,将规划布局、景观、建筑、室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更系统的对杨桥空间环境进行整体性改造设计。

四、室内空间环境改造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杨桥室内空间存在三个问题:一、原始功能不健全;二、墙面倾斜,墙体开裂、松软;三、屋面漏水,通风、采光的缺失,没有防火防潮处理。 因为年久失修,顶层屋面破损,下雨时会造成雨水渗漏。南方多雨潮湿,通风、采光问题尤显重要。在家居采光通风方面,窗户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能够引导或改变气流与光的方向,既提高居室的光亮度,又加强空间变幻的诱惑力。同时,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当防火处理层被突破后,木屋结构就会成为燃烧物,同时也会波及其他的房屋。

在室内空间改造设计中,选取了建筑中的三个类型:街巷民居、茶馆及杨桥大戏院。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了室内设计所表达江南文化审美,更重要的是将中国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完美的贯穿在整个设计当中,让村民在生活的同时去体会中国人优雅的生活方式,也让现代人从快速的城市生活转换到简约、闲适、智慧的中国式雅致生活中来。

1.街巷民居

如今人们对居住空间布局有着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居住的舒适度、空间的色彩搭配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对于古村落室内只有木材分割出来居住空间和厨房、客厅等,现在室内布局已演变为多空间布局,各空间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明确,且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因此,街巷民居的改造重点放在功能布局以及美观上。功能上诸如卫生间下水、厨房不通风、楼梯不合理等问题,通过空间布局的重新设计,使居民生活起居更加便利。

街巷民居改造设计选取的是一家五口三世同堂家庭,总面积为250 m2。根据民居原有空间,本方案的设计风格为偏新中式风格。主要空间分别有:客厅,餐厅,厨房,主卧,次卧,卫生间和储物间。其中,餐厅半开敞式的分格,卫生间干湿分离,半开敞式的格局使空间看起来更宽敞、明亮。

在餐厅设计中,选取杨桥原有的色彩、图案、纹样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使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恰当、合理地继承与发展(图19)。主卧采用蓝、黄作为主色调,背景墙采用了江南的山水画,既体现了杨桥的江南特色,又将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很好的结合起来。室内以传统祥云图案作为装饰,摆放中式家具,在保留原有传统样式窗户基础上,对每扇窗户加以黑色塑料钢窗,既防雨防风,也给生活带来便捷。在功能上,改造后解决了房屋的通风及屋面破损和不美观的问题(图20)。从居住者心理到室内装饰,都与传统文化相呼应。

图19

图20

2.茶馆

茶馆是三个室内空间类型的重中之重。红色作为茶馆主色调,原始面积53平方米,扩建面积26平方米,总面积约80平方米。在茶馆设计中分为三大区域:会客区、散客区和游客区。会客区通过屏风的设置保持其私密性,两边的过道方便行人行走,墙面的处理选用大面积铺贴江南山水画壁纸,给人安静祥和之感(图21)。散客区的地面处理则是采用青色仿古砖,通过这种质朴的材质给人还原杨桥居民纯真质朴的民风(图22)。游客区是茶馆设计的亮点,从视觉、触觉、听觉上都能给人带来美丽景色的享受(图23)。拓展区是在原有空间上扩建的部分,设置了古筝弹奏区,在人们喝茶的同时,可以体验传统乐器带来的听觉享受,从而达到听觉、视觉与感官上的统一(图24)。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3.杨桥大戏院

杨桥大戏院是杨桥古镇的文化中心,也是杨桥居民留下来的生活娱乐场所。改造设计保留了大戏院原有的室内风貌,如观赏厅(图25),在此基础上将其墙面加固,使传统戏院风格得以保存。在功能上使其更加完善,增加卫生间、化妆间、试衣间等空间。前厅屏风的设计主要是将外部区域和内部区域分隔出来,既不影响外部的正常活动,也不影响室内听众观赏戏曲(图26)。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杨桥大戏院的设计充分体现地域特点与民族风格,加大对传统民俗、传统艺术、地域风情、人文典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力度和发掘力度,通过修缮、保护、传承、创新的设计方法将原有的古村落遗迹保存下去,使杨桥古村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重新焕发传统魅力。

图25

图26

五、结语

杨桥古村落建筑环境改造设计以保护、修缮、改造为主,以现代村民生活居住为出发点,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唤醒人们对非典型古村落的重视和保护意识,让其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延续。通过对江南杨桥古村落空间改造设计,让更多的人重视对各地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明白其文化传承的价值和重要性,避免大拆大建,保护当地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古建筑,使我国非典型古村落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猜你喜欢

古村落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