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殖民主义中的欧洲华人流散文学
——以虹影的《K》为例

2017-01-28宋竹芸同济大学人文学院200082

大众文艺 2017年1期
关键词:虹影殖民主义西方人

宋竹芸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200082)

后殖民主义中的欧洲华人流散文学
——以虹影的《K》为例

宋竹芸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200082)

从20世纪开始全球化和大规模的移民使流散文学引人注目,特别是欧洲华人的流散文学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实际上早在后殖民主义理论浪潮兴起的中期,就有不少西方学者,如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霍米•巴巴(Homi Bhabha)和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等,对流散现象及流散写作进行了考察和研究,留下了一些经典的理论。本文就将运用后殖民主义的相关理论,通过对虹影《K》的讨论,来分析欧洲流散文学所体现的东方主义。

后殖民主义 华人流散文学 虹影

一、欧洲华人流散文学

流散( Diaspora) 原是希腊词,最早指的是犹太人亡国后,被迫流亡世界地,颠沛流离的惨状。1如今这一术语已经演化为因一定原因,与某种文化中心的疏离,边缘化的处境、状态和人群。由于上世纪的大规模移民浪潮,一大批文人在他乡开始写作,他们的作品往往体现出自己的局外人视角,却又带有明显的民族色彩。欧洲华人作家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群体,近年来,在全球化的加剧中,很多欧洲华人作家的作品都享有双重商业合约,并在全球范围发售,虹影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性作家。

虹影是一位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她于1962年生于重庆,1991年移居英国,写有大量的作品,如《孔雀的叫喊》《阿难》《饥饿的女儿》《K》《女子有行》《鱼教会鱼歌唱》等,这些作品体现了独特的流散文学特征,同时体现了鲜明的东方主义色彩。

二、东方主义对欧洲华人流散文学的影响

萨义德在《东方学》里为我们阐述了西方对东方文化的虚构,改造和拟真,他认为“殖民就是一个民族的扩展力;它的繁殖力;它在空间上的扩大和激增;就是将宇宙或宇宙的一部分完全纳入这一民族的语言、习俗观念和法律之中”后殖民主义不再体现为土地扩张,而是文化上的殖民和驯化。2

对东方文化的赏玩就是“后殖民主义”的组成部分。东方被置于被观看的位置,西方人是观众,而东方则成为了西方观众得到“怪异的快乐”的地方。欧洲华人作家为拿到作品全球发行的合约,常常加入“自我东方化”的进程中来。霍米粑粑认为东方主义不仅仅产生于西方对东方的关系中,也产生于在亚洲人对亚洲文化的叙述中。这不难理解,为了迎合强势文化中心设定的东方原型,很多欧洲华人作家的作品故意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恶趣味”,用落后的文化去迎合西方人心中的东方原型。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对此也有同感研究:在西方影视作品中,东方阿拉伯人要么与好色要么与残忍和不诚实联系在一起。他们被描述为这样一副形象:因过分纵欲而颓废,善于玩弄阴谋诡计,有着施虐狂的本性,邪恶而低贱。奴隶贩子,赶骆驼的人,偷兑外币者,游手好闲的恶棍:这些是阿拉伯人在电影中传统角色。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阿拉伯头目(强盗头子、 土匪头子、 地头蛇)对抓到的西方男主角与金发女郎(二者洋溢着健康和快乐)发出狞笑“我的人将处死你们,但在此之前他们想乐一乐”。3虽然这描述的是阿拉伯的形象,但是这夜同样是中国形象的处境。

欧洲华人流散文学应和着西方人心中的“东方原型”,深谙全球化消费主义之道的欧洲华人作家十分了解将中国“东方主义”神秘之道推销给西方,供西方“赏玩”。道教、禅学、巫术、春宫、采阴补阳等,他们将“东方主义”包装成符合西方人期待的神秘欲望去消费“中国语境”。4

三、被消费的“东方主义”文本

《英国情人》的主题是关于东西方文化的“通奸”,是一个有夫之妇的中国女诗人与一个叫裘利安的英国男人之间的情欲关系。抗战的前夕,裘利安来东方冒险,他被这位女诗人的东方弱质美所打动,从而进人了她的私生活,而他却被她的家族神秘气息所迷惑,她家族的“房中术”使裘利安深深着迷。

“性欲旺盛”这正好是典型的“东方主义”基调,由于荷兰作家高罗佩于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古代房内考》,使东方的“房中术”在欧洲风靡一时,这使得“桃色”成为了东方主义的一部分。《英国情人》貌似在讲一个处于历史中的东西方爱情故事,实际上它的作者早就策划了一出“东方主义”的大戏。书中大量介绍房中术、古老性技巧、肉蒲团、鸦片烟、采阳阴补阴阳术等,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东方的想象。

杰姆逊的著作可以为虹影的“消费”东方主义作出了解释:“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在东拼西凑和怀旧情绪上的一种与历史的新关系,一种新的文化产品的盲目生产状态对空间的重组和多国资产的特征等等”。5按上文所属,虹影完全将东方主义转变为了一种西方对东方的消费文化,通过历史语境的设置和东方主义的主题表达,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化高潮迭起的叙述出来,使《英国情人》完全成为了“东方主义”的“猎奇”产品。

四、结语

为了迎合西方的强势文化和它的全球化进程,欧洲华人文学体现了强烈的东方主义色彩。这不仅仅是迫于东方文化的“被书写”,近年来“自我东方化”的书写也成为了消费东方主义,获得全球化利益的一种手段。

注释:

1.李果正.刍议流散写作中的文化身份[J].南昌大学学报,2004(3):105-106.

2.萨义德.东方学[M]. 北京:三联书店,1999:231.

3.同上p429

4.周冰心.迎合西方全球想象的“东方主义”—近年来海外“中国语境”小说研究[J].华文文学,2006(1):41-68.

5.萨义德.文化与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2003:460.

宋竹芸(1991),女,汉,籍贯:浙江省嘉兴市,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美学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虹影殖民主义西方人
爱与美食
爱与美食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虹影:儿童文学的闯入者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