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的缄默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性沉沦

2017-01-28周铭哲辽宁大学文学院110136

大众文艺 2017年6期
关键词:黛西隔膜了不起的盖茨比

周铭哲 (辽宁大学文学院 110136)

集体的缄默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性沉沦

周铭哲 (辽宁大学文学院 110136)

西方文明对于人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西方人对人、神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20世纪之前的西方传统文明主要围绕着两方面展开:上帝的膜拜与人性的高扬,这两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相对稳定性。可是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尤其是经过一战之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方人的传统价值观面临严峻危机:资本高度发展带来的是道德伦理的坍塌,上帝缺席后伴随的是人们信仰的虚空。这些问题在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表现的十分突出。因此,沿着人性这一主线对此文本进行探讨,不仅能够廓清历史的蒙尘,还有助于唤醒在当代社会中迷失的自我。

人性;文明;笑;隔膜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思考人性时有一种“双重视野”:一方面他的小说好像在描写一场舞会,他是圈子内的人同最漂亮的姑娘在舞厅里跳舞;但同时,他又像是站在舞厅外面,鼻子贴着玻璃窗往里看的一个中西部小男孩,心理盘算着舞票和乐队的价钱。1这说明菲茨杰拉德在思考人性时陷入了焦虑与迷惑。其实,这种“双重视野”的背后隐藏着西方文明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一文化内涵就是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原罪”是基督教的基本概念,也是西方文化与文学中人的罪恶意识以及善与恶永恒厮斗的根源。2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这件事本身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它象征着文明的诞生以及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但是偷吃禁果的他们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这象征着人类的文明有时候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人类羡慕自己创造的文明,另一方面也要承担文明带来的后果。这样的对立使作品中的人物成为了崇尚金钱与承担痛苦的综合体。在这样的一种矛盾冲突下,人性必然走向沉沦。人性的沉沦在这部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文明与野蛮的换位

整篇小说中,文明人被视成异类,他们的周围充满了怀疑的声音。这种怀疑声音在小说的开头就已经出现。“久而久之,我就惯于对所有的人都保留判断,这个习惯既使得有许多怪癖的人肯跟我讲心里话,也使我成为了不少爱唠叨的惹人厌烦的受害者。”“由于这个缘故,我上大学的时候就被不公正地指责为小政客,因为我耳闻一些放荡的,不知名的人的秘密的伤心事。”3小说中的“我”其实是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大众对“我”的怀疑说到底是对教育的怀疑,对文明的怀疑。庸常的大众不自觉地走到了文明的对立面,即野蛮那里去了。当“我”与汤姆初次见面的时候,汤姆对“我”充满了警惕。“‘噢,我一定会在东部待下来的,你放心吧。’他先望望黛西,又望望我,仿佛在提防还有什么别的名堂。”4按照常理,人与人初次见面应该满怀热情,可是汤姆的态度却是冷冰冰的。人与人之间处在一种彼此互不信任的状态。这种现象用汤姆的话说就是“文明正在崩溃”。汤姆还认为如果白种人不当心,就会被其他人种取代。这种观点已经超越了个体间相互怀疑的局面,上升到了种族间相互戒备的境况。“‘我们非打倒他们不可。’黛西低声地讲,一边拼命地对炽热的太阳眨眼。”5汤姆和黛西的看法代表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肯定了种族主义,玷污了自由平等这一光彩神圣的理想,构成了对传统文明的挑战。汤姆的情人威尔逊太太因谈到了黛西而与汤姆发生争执的时候,汤姆表现出的是野蛮的行为。“汤姆•布坎南动作敏捷,伸手一巴掌打破了威尔逊太太的鼻子。”6汤姆并不是由于出于保护黛西的目的教训了威尔逊太太,而是因为威尔逊太太动摇了汤姆不可置疑的权威。汤姆这一类有权势的人认为自己的经验是正确的、合理的,但是他们的行为确实粗鲁的、野蛮的。这就把传统的伦理道德排挤出了文明的界限之外,填充进来的是“弱肉强食”的信条与“互不信任”的法则。他们用野蛮的主张代替了文明的内涵,其结果又经过整个社会的默认,最终形成了新的“文明”。而传统文明则彻底被边缘化,它被看成是有问题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盖茨比就是这样的一个被大众唾弃的文明人。在盖茨比的聚会上,露西尔告诉“我”“‘有人告诉我,人家认为他杀过一个人。’”7盖茨比的客人空穴来风地将盖茨比为人友善这一美好的品质看成了对罪恶的检讨与忏悔。盖茨比真诚地告诉贝克自己上的是牛津大学,可是贝克并不相信。整个社会因被猜疑与谣言笼罩着而显得死气沉沉。从文化生成的语境来看,聚会狂欢有助于打破人与人之间在心灵上的界限。可是在这里,狂欢并没有削减人们彼此之间的疏离与防范。整个社会黑白不分,是非颠倒,文明与野蛮互换了位置,人性走向了堕落与沉沦。

二、青春与活力的异变

“笑”尤为频繁地出现在作品里。通常情况下,“笑”是人们青春活力的彰显。可是作品中这种青春活力却遭到了资本的侵蚀,从而发生了变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黛西的“笑”。当黛西知道自己的丈夫汤姆有婚外情时,她强作欢笑。她的“笑”标志的不是她的宽容大度,相反,它体现的是自己对败坏了的道德的认同。黛西与盖茨比再次见面时,她兴奋异常。她之所以兴奋,并不是因为又重新看到了盖茨比,而是因为她看到了盖茨优越的生活条件。“‘我很高兴,杰伊。’她的声音哀艳动人,可是她吐露的只是她意外的喜悦。”。8进一步讲,她的“笑”、她的喜悦是对金钱与权力的屈从。后来,黛西开着盖茨比的车撞死了威尔逊太太,她竟和汤姆联手,把罪责推到了盖茨比的身上。盖茨比身亡后,她为了避免受到牵连,拒绝参加盖茨比的葬礼。黛西“笑”的背后充满了预谋、虚伪与贪欲。正如作品中所说的那样“正是这样,我以前从来没有领悟过。它是充满了金钱,这正是她声音里抑扬起伏无尽的魅力的源泉……”。9而实际上,结婚之前的黛西是富有朝气的,她能够理解盖茨比。用盖茨比的话说就是“‘可是她不理解,’他说,‘她过去是能够理解的。我们往往在一起坐上几个钟头……’”10黛西过去是纯洁无瑕的,与汤姆刚刚结婚的时候她还在哭泣。可是婚后的黛西丧失掉了自由,这种情况是资本造成的。金钱关系异化了这种活力,使这种纯粹的活力变质,使理想屈服于现实。泛滥的物质社会为自由的理想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太太也是如此。“她看看我,忽然莫名其妙地笑了起来,接着她蹦蹦跳跳跑到小狗跟前,欢天喜地地亲亲它,然后又大摇大摆地走进厨房……”11威尔逊太太的“笑”与其说是莫名的,不如说是对金钱与权势的回报与馈赠。当谈到自己贫穷的丈夫威尔逊先生时,她却收束起了笑容。“‘我嫁给了她,是因为我以为他是个绅士,’她最后说。‘我以为他还有点教养,不料他连舔我的鞋都不配。’”12“‘爱他爱得发疯!’默特尔不相信地喊道,‘谁说我爱他爱得发疯啦?我从来没爱过他,他就像我没爱过那个人一样。’”13威尔逊太太因丈夫的贫穷,故而对自己的婚姻感到无奈。这种无奈实则是对金钱的崇拜。威尔逊太太“笑”与“哭”这一前后对比,折射出了在当时金钱操控下社会的流变与人性的无常。“笑”在作品中不仅是具体的个别人发出的动作或表现出的状貌,它还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意象。“笑声每时每刻都变得越来越容易,毫无节制地倾泻出来,只要一句笑话就会引起哄然大笑。”14“笑”在资本的面前变得极为廉价。“笑”已经褪去了青春活力的本色,留下的只是无聊的寂寞与空虚。

三、他者与自我的隔膜

小说的叙事主体“我”与他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隔膜。这种隔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与盖茨比的隔膜。这种隔膜首先集中表现在两个人的居住环境上。“我”居住的房子与盖茨比的房子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那天夜里当我回到西艾格的时候,有一会儿我疑心我的房子着了火。半夜两点钟了,而半岛的那整个一角照的亮堂堂的。”“转弯以后,我才看出原来是盖茨比的别墅,从塔楼道地窖都灯火通明。”15房子在整部小说里显然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人格力量。在这种对比下,盖茨比高尚的精神凸显出来,进而从侧面反映出了“我”与盖茨比之间的代沟。盖茨比真心向“我”推荐工作,却被心存偏见的“我”直言拒绝。盖茨比大难临头,“我”劝盖茨比离开别墅,他却不肯考虑。这些都反映出“我”与盖茨比这一他者有着不同的追求与目标。这些因素造成了彼此之间的隔膜。另一方面是“我”与家族的隔膜。小说中交代了“我”的伯祖父为整个家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离奇的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他。“我从未见过这为伯祖父,但是据说我长得像他,特别是有挂在父亲办公室里的那副铁板面孔的画像为证。”16伯祖父铁板的面孔就像将亲情割裂的铁幕,造成了“我”与整个家族的距离。因此,“我”感到的是一种凄凉。“中西部不再是世界温暖的中心,倒像是荒凉的宇宙边缘。”。17第三个方面是“我”与社会的隔膜。在盖茨比的要求下,“我”促成了盖茨比与黛西的会面,却造成了盖茨比的悲剧。这是因为深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我”并没有看清楚都市社会的人情世态。“我”成为了导致盖茨比内心痛苦并走向死亡的直接推动力量。他者与自我的隔膜必然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可以说,这也是人性沉沦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小结

作者面对人性的问题,在作品中表现出了纠结与困惑。这种困惑是对时代的困惑,更是对整个西方文明该何去何从的困惑。相关人性问题的思考与解读还没有到达终点,也不应该有其终点。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至今仍然具有重要而且深远的意义。

注释:

1.[美]亚赛•麦塞纳.天堂的彼岸[M].侯顿出版社,1966:2.

2.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8.

3.4.5.6.7.8.9.10.11.12.13.14.15.16.17.[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李梦娴,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1、15、20、62、173、53、62、129、173、159、45、49、50、57、117、4、4.

[1][美]亚赛•麦塞纳. 天堂的彼岸[M].侯顿出版社,1966.

[2]吴元迈.20世纪外国文学史[M].译林出版社,2004.

[3]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4][美]菲茨杰拉德.李梦娴译.了不起的盖茨比[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周铭哲(1993.10-),男,辽宁省沈阳市,男,汉族,现就读于辽宁大学文学院、16级在读硕士,专业:文艺学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

猜你喜欢

黛西隔膜了不起的盖茨比
锂离子电池用隔膜材料研究进展
PA/n-PPS 隔膜的制备及其在水系电池中的性能
高压隔膜压滤机在上榆泉选煤厂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不同工艺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用隔膜的热性能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