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宫廷岁时节日活动及其特点

2017-01-28张清美河北大学文学院

科学中国人 2017年17期
关键词:后妃宫女太监

张清美河北大学文学院

晚清宫廷岁时节日活动及其特点

张清美
河北大学文学院

岁时节日活动是清末宫廷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上到统治者下到底层的宫女太监等都参与其中,这些活动既服务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又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民俗活动的特点。本文描写了一系列清末宫廷岁时活动,并对其特点进行简要总结。

岁时节日活动;宫廷活动;封建统治

历史学家对晚清的定义是指1840年至1912年这一段时期,跨度较大,由于篇幅与所掌握资料的限制,本文所说晚清主要是指光绪在位期间,范围大致在1871年至1908年之间。首先,我们先对一系列清末的宫廷岁时节日活动进行简要描写与说明。

除夕、春节

除夕日,慈禧例赏荷包,外至军机大臣及各府的王子、王孙们,内至皇帝、后妃、太监宫女等人,皆可得辞岁荷包。大年初一要迎喜神、递如意,晚间还有隆重的晚筵。递如意指的是皇帝、后妃及太监总管等人手捧玉如意向慈禧恭贺万年吉祥如意。迎喜神是一种北京的旧有风俗,在宫廷中主要表现为大年初一晚慈禧与后妃们在殿院中设喜神、贵神、福神、财神之神牌,烧香行礼以迎喜神。大年初一的晚膳十分隆重,要摆三桌同样的菜,分别为天、地、人三桌,人一桌摆在中间,由慈禧独占,五百名太监负责献菜,光绪与皇后亲自为慈禧传膳、斟酒。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个细节:用膳期间光绪会故意在同一个菜里舀三匙,这时会有一个太监高声喊一句“撤”!这是先祖传下来的家教,意在告诫后辈要随时小心谨慎。风雨欲来的晚清宫廷里,这样一声宏亮的提醒显得格外引人深思。晚膳的最后一道菜是一盘煮冻饺子,东北叫煮饽饽。

元宵节

元宵节吃元宵为中国的古老习俗,晚清宫廷中也以元宵点缀时令,各王公府第皆向宫中进奉元宵。同时宫廷之中在元宵节也有看灯、看烟火等活动。

进春、迎春、送春、咬春

每年的立春日,掌仪司会提前通知宫殿监,由掌仪司、顺天府官员们将春座、芒神、春牛送至乾清门,宫殿监领侍两人前引,首领太监等接请,从乾清门中门进入,安放在乾清宫的西暖阁。恭请皇上御览之后再请出,仍交掌仪司、顺天府官员,于太和殿东暖阁安奉,同时将去年的春座、芒神、春牛辇出。此即为所谓的进春、迎春、送春。咬春指的是慈禧于立春的早晨晨起之后先吃一口苹果,预示新春大喜。

二月初一萨满祭

每年的二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九月初九和冬至日都要举行祭天、祭祖的仪式,其中以二月初一这一天的祭祀最为隆重。祭祀分朝祭与夕祭,又分设杆祭天与设牌祭祖,有萨满法师跳大神的活动。

七夕节

七月初七,宫女们有丢针看影的活动,意在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晚间还有宫女之间的穿针赛,比试宫女的穿针速度,要求穿得又快又好。七月初七在宫中并不是重要的节气,但在宫女们的心中,这是再大没有的节日了。

中元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宫中要做法事。法事由三棚经组成,包括法源寺的僧、白云观的道和雍和宫的喇嘛。每棚共一百人,各自有各自震山门的法器。中元节这一天要放焰口、烧法船,以超度亡灵。

腊八粥、吃馄饨、祭殿神、祭灶

每年的腊月初八清朝都会派大臣到到雍和宫熬粥,慈禧也会命令膳房熬粥。各王公府第也要熬粥以供祖与进奉。皇上会赏粥于各王公与大臣,慈禧之粥则赏皇上、后妃与王府。

冬至日,皇上要到天坛祭天。膳房在此日准备馄饨汤,所有的大内太监亦食馄饨。

太后宫每年的腊月二十日之后,都要选择吉日祭祀殿神。祭祀完毕后将煮熟的猪羊脖子后及肩肉分太后一份,赐皇上一份,赏后妃一份。各王公府第、太监宫女、九堂总管等,都赏猪羊肉各一块,名曰赏福肉。

每年腊月二十三,坤宁宫有祭灶典礼。由皇上和皇后主祭,供奉黄羊、麋鹿、灶糖、米酒、黍糕、草料等。祭毕以后不宰猪,要过了上元节之后才开始宰猪祭神。

接下来,我们对这些宫廷岁时活动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与民俗有根本区别

首先,这些活动的目的既不是娱乐放松也不是教化规范,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与皇家权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与民俗之“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之概念有根本上的不同。其次,这些活动的步骤与程序显然经过刻意的训练甚至排演,与民俗的自然演进大相径庭。最后,这些活动中充斥着的“赏”、“奉”、“赐”等字眼无一不体现着森严的等级秩序与皇权权威,与民俗之主体即人民大众这一群体有根本区别。

二,民族文化的互相融合与影响

清朝统治者入关以来,仍然保持着许多传统的满族习俗,但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受到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文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与岁时节日活动中都能看到民族文化互相融合与影响的痕迹。例如元宵节之看灯、看烟火和腊月祭灶、迎春送春等活动中就可以看到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三,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民俗性特点

虽然这些宫廷岁时活动从根本上不同于民俗,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活动的民俗性特点。民俗学对于岁时节日民俗的定义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些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进行的特定的民俗活动”。宫廷岁时活动虽然不属于岁时节日民俗,但是它也是在这些特定时日进行的活动,并且与民俗活动在形式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甚至重合性,只不过因为其服务对象与活动目的的不同而与民俗活动有着根本的差别而已。同时这些活动也并不是全部为统治者服务的,例如七夕的乞巧这一活动,就寄托着宫女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与向往,这一活动就大可以归类为民俗,但是这类活动所占比例太小,亦不是宫廷岁时活动的主要内容,不能代表宫廷岁时民俗,这里不再赘述。总之,我们当然认为这些宫廷岁时活动不属于民俗,但对于这些活动中的民俗性特点以及一些特例也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与研究,这对于民俗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与促进意义。

猜你喜欢

后妃宫女太监
宫闱时尚
宋代后妃形象初探
唐朝宫女老后怎么办
明清太监也读书
《史记·外戚世家》中的悲剧后妃形象
唐玄宗年间宫女游艺考
宦官的职责:洒扫庭除
宋代后妃与帝位传承
清朝宫女睡觉不能仰面朝天
一个字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