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美育的主体间性追求

2017-01-28关志英黑河学院音乐学院

科学中国人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主客审美观哲学

关志英黑河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美育的主体间性追求

关志英
黑河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审美教育与特定时代的哲学与美学发展思潮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哲学与美学发展的主体间性转向,建立在“主客二分”认识论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思维下的音乐审美教育必将面临着挑战,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的音乐审美教育是当代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音乐;美育;主体间性;追求

为了克服“主客二分”主体性哲学的弊端,现代哲学提出了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当今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关于主体间性,我国学者杨春时教授认为:“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中确定存在,存在是主体之间的一种交往、对话和体验,并由此达到互相之间的理解与和谐。”主体性美学肯定人的主体性以理性来对抗宗教神学的蒙昧,以人本主义对抗神本主义,这是对建立在客体基础上古代客体性美学的一种超越。在本体论哲学为基础的古代客体性美学中,美是作为一种实体而呈现的,是客观存在的。

一、主体间性的音乐审美是一种双向度理解的审美过程

在审美过程中,主体间性美学以对话的方式来摆脱主体性美学中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并强调与审美对象的交往是一个人格化平等的对话与理解的过程。正如伽达默尔所认为的,只有在对话中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真实内涵。只有在对话中,审美主体才能深谙审美对象的意义,因为对话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心扉敞开的展现。同样,作为另一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在对话中也展现出一种鲜活的个性,它接受着审美主体的人倾诉的一切,因此,审美活动的意义存在于对话中。

对话是理解的过程,主体间性审美中所强调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凸显了主体间性的审美理解。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解释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是一种问答活动和视界融合的过程。他还认为美学可以归结为解释学,审美就是解释活动的一个范例。当人们在音乐文化语境与音乐人文世界中进行音乐审美时,其实就是一个音乐解释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人理解着音乐世界。

我们知道,审美理解是音乐审美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内容,音乐审美理解是一种主体与主体的相互理解。建立在“主客二分”主体性哲学思维下的音乐审美理解是一种单向度的理解,即以一种音乐审美观来统摄所有不同文化中的音乐审美观。而主体间性的音乐审美理解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双向度的理解。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把对方视为与自己一样具有文化属性的主体,即从对方的文化中理解其审美意蕴,如从印度的宗教中理解其“梵我合一”的审美内涵,这样的一种关系是一种“我一你”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审美理解联系着自我与他我,通过理解达到双方的互相理解。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的,“理解就是相互理解”。这种主体间性的审美理解消除了主客对立,融合了自我与他我。它是一种“双向度‘理解’的参与,是以人心灵力量的整体去体验自己及他者的精神活动。现代存在哲学影响下的主体间性美学就是这种真正‘理解化’了的互动性的美学。”因此,主体间性的音乐审美理解是一种双向度的审美理解。

二、主体间性的音乐审美彰显了音乐文化存在的多样性

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先前特定的音乐审美范式去衡量、诠释所用的音乐审美感知和体验,其结果是“喜欢”而接受,或者“难听”而拒斥。此时就陷入的一种“主客二分”的二元思维之中,即用原先的音乐审美范式所形成的音乐“耳朵”来衡量、评判任何一种陌生的音乐,而这又是建立在听觉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在高师的世界民族音乐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很多同学对于从来没有接触的世界民族音乐,往往用“难听”或者“无法接受”来表达,究其原因,他们基本上都是基于单一的音乐审美观,常常以一种音乐审美体验来评判不同文化中的音乐审美。

审美活动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即不同文化中的审美观是不同的。在“主客二分”认识论主宰的审美活动中往往以一种审美观作为实体,来进行不同文化中的审美,其结果是遮蔽了文化存在的多样性。在主体间性审美看来,不同文化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我一你”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不同文化中的审美观是差异性存在的,因此,主体间性的审美有助于人们跳出单一的文化审美观,而转向多元化的审美理解。

从主体间性审美观出发,音乐审美活动首先要意识到不同文化中的审美观的迥异性,对于不同文化中的音乐审美首先需要从该音乐的文化中去感悟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音乐审美的单一化。这也正是当下所强调的要从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中去进行音乐审美的原因所在。这在当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尤其重要,如21世纪的学校音乐课程改革中增加了以往缺失的“世界民族音乐”内容,它需要从不同音乐的文化脉络中去探寻其审美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把不同文化中的音乐作为一个“物”或“作品”来对待,而应该视为一种与“我”一样的主体,与对方互相倾诉、倾听,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于是,审美理解把自我变成他我,把他我变成自我,把自己预设为审美对象、艺术形象,从而真正地进入审美对象以及艺术形象的内部,而领悟音乐的真谛。

三、主体间性的音乐审美体现了一种生活世界的音乐审美观

借助于审美的观念我们把对音乐的认知集中在“什么是好的音乐”、“什么是美的音乐”,而对于音乐的反思、评价,以及与音乐相关的道德、风俗等生活世界都被遮蔽了。

人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人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抽象的、固定不变的世界,它是一个现实的、动态的、创生的世界,而这正表明了其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因此,当前学校音乐课程提倡的回归生活世界可以说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在2001年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内容的改革中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凸显了学校课程与生活世界的紧密关联。

结语

近代主体性美学由于强调人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因此,它把审美视为人的主体支配客体的活动,它强调美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结果,美是人的理性化的产物,这种观念迎合了当时的启蒙运动,并推进了现代性的发展,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1]王安国,王耀华.新的起点新的高度——音乐课程标准几个重要内容的修订[J].基础教育课程,2012(Z1)

[2]廖家骅.审美教育过时了吗——多元音乐教育哲学思潮刍议[J].中国音乐教育,2011(06)

猜你喜欢

主客审美观哲学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菱的哲学
经验与存在
小包哲学
器乐考级的历史演进及主客认同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