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我国高校啦啦操研究述评
2017-01-28熊羽琴卫玲玲
熊羽琴,卫玲玲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近10年我国高校啦啦操研究述评
熊羽琴,卫玲玲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本文以探究高校啦啦操的现实状况为前提,以全面了解我国高校啦啦操研究进展、内容、其热点问题为目的,以文献资料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2008—2017年高校啦啦操期刊和硕博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我国高校啦啦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述评。
高校啦啦操;研究;述评
啦啦操运动是一项起源于美国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健美操、体操、瑜伽等体育项目的运动功效,是一项集音乐、舞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运动。高校啦啦操课程的开设符合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啦啦操的教学满足了高校学生们基本的体育锻炼需要,它不似足球、篮球等运动的激烈;也不像瑜伽、舞蹈等过于女性化,因此,啦啦操运动受到了广大高校学生的喜欢。本文纵览近10年高校啦啦操研究文献,对其进行综述分析,给出基本框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关于高校啦啦操现状的研究
现状研究有利于把握高校啦啦操开展情况,发现问题,把握趋势,制订对策,对促进高校啦啦操发展有着重要价值。目前此方面的研究范围,小至以某学校为单位,大至全国,以省为单位的相对较多,如河北、吉林、辽宁、天津、北京、山西、湖北、福建、海南、云南、湖南,虽范围大小不一,但其开展研究结果大同小异。各学者基本上都是从从组织管理、校园推广、竞赛训练、运动队基本情况等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并剖析出存在的问题:缺乏物质保障、教学训练缺乏科学性、各子项目发展不均、师资不足、相关部门及领导配合不够、赛制不全等,由此提出相对应的措施:成立专项协会、定期举办赛事加大宣传、加大市场化运作、优化场地等资源共享、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等。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研究较为深入全面。
2 关于高校啦啦操教学的研究
高校是我国啦啦操的发源地,也是高水平啦啦操运动员的聚集地。科学合理的教学是啦啦操在高校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啦啦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高校啦啦操运动的快速发展,对其教学的研究逐渐增多。纵观以往文献,关于高校啦啦操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思维的探讨,其中教学模式居多。
2.1 关于高校啦啦操教学模式的研究
2.1.1 翻转教学模式对翻转教学模式,部分学者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糢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具优势。体现在“翻转课堂”教学糢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成果表演的能力。微课翻转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多,张慧、李航通过分析微课翻转开展现状指出其在高校啦啦操的优势:能够促使啦啦操课程在高校得到推广;提高教师教学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南彩霞、党婷婷在分析微课翻转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的同时提出相应的应用对策。
2.1.2 合作教学模式对合作教学模式大部分学者采用实验法对其应用效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其应用效果极为可观,体现在合作学习模式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对啦啦操学习的兴趣,增强了群体凝聚力,改善了学生身体形态、基本身体素质及专业素质,提高了学生专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3 网络教学模式俱乐部和启发式教学模式对网络教学模式、俱乐部教学模式及启发式教学模式研究涉猎较少。王光提出了网络教学模式在高校啦啦操应用效果的设想;王灿提出了启发教学模式在高校啦啦操应用效果设想,并提出了直观启发法、问题启发法、比喻启发法、对比启发法和练习启发法等多种具体方法;马焱、丁斌等通过分析高校啦啦操操开展现状及障碍,提出了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
总体来说,近10年来对高校啦啦操教学模式的研究较为全面,特别是合作教学模式及微课翻转教学模式不仅对其开展现状、实施阻碍、应用效果进行实证研究,而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多媒体应用日益广泛,相应的教学模式研究逐步开展,虽研究只停留在假设层面,并没有切实的实证研究成果,但其研究趋势紧跟时代步伐。
2.2 关于教学方法及教学思维的研究
关于教学思维学术界众说纷纭,不同流派有不同的教学思想,而对高校啦啦操这一时尚前卫的运动项目,近年来创新教学思维占据学术主流。黎立容在创新思维的指引下提出了创新模式课堂三阶段;单舜从高校啦啦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3方面阐述创新性。在教学方法上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啦啦操训练模式已经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王娟运用实验法验证了竞赛教学法在高校啦啦操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动性的教育模式,具有学习氛围轻松自由、教育成果明显、输赢体验显著的特征,可以增强学生训练主动性、转变体育教师的角色、提升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及竞争精神。此方面的研究虽不如教学模式的研究全面,但对提高高校啦啦操教学水平有着导引性作用。
3 关于高校啦啦操训练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内容较为分散,有对高校啦啦操体能训练的研究。如刘青青提出啦啦操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因素:身体形态、柔韧协调、整体力量、运动耐力、动作力度、表现力,并提出啦操的体能训练必须循序渐进,贯彻始终,目前我国的啦啦操项目还需在体能训练上下功夫。有对训练体系构建的研究,张玲玲从构建依据、构建原则、训练目标与任务的定位、训练内容指标的选择与优化、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5方面论述我国高校啦啦操运动队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在对高校啦啦操训练存在的不足方面,闫虹、程加秋以四川省为例进行实地观察,总结出其训练的优劣势,为全国高校啦啦操训练提供参考。随着高校啦啦操赛事的增多、赛制的完善,竞争日益激烈,对运动员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当下应结合训练实际及高校啦啦操开展现状加强对高校啦啦操训练的研究,以形成与竞赛匹配的全面系统的训练体系。
4 关于高校啦啦操竞赛的研究
竞赛既是对啦啦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检测与证明,也是促进啦啦操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张文贤通过对全国啦啦操锦标赛的分析指出:在参赛项目上高校啦啦操队中花球啦啦操最普及,技巧次之,街舞参赛队伍最少;在参赛组别上体育院校或其它高校的体育院系高水平运动队居多,而普通院校学生参与啦啦操运动相对较少。田艳春以福建省3年参加全国啦啦操比赛情况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大同小异都是从发展路径情况、参赛届数、参赛队伍、参赛项目、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随着啦啦操在高校乃至全国的迅猛发展,其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对啦啦操国际赛事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5 关于高校啦啦操队伍建设的研究
5.1 高校啦啦操教练员
在啦啦操队伍建设及教学实践中教师是教学环节和核心因素,其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赵瑞娟在对河南普通各高校啦啦操教练员进行调查发现,教师队伍较年轻,男女比例差距较大,大部分教练员是中级评判员,科研能力较弱,这将制约教练员的教学训练水平和本专业的继续发展。李新萌在教练员执教水平研究中发现,专业能力欠缺与不足,专业知识过于陈旧,训练方法单一,没有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先进的啦啦操技术的推广表现滞后;此外,在执教与训练的人数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衡。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发达一线城市高校啦啦操师资水平较高,而一些不发达地区有所欠缺,因此,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推进高校啦啦操队伍建设。
5.2 高校啦啦操运动员
高校啦啦操运动员是高校啦啦操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其水平高低对竞赛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高校啦啦操运动员身体功能性动作、运动员选材、运动员身体形态及身体机能等方面进行。李仁萍通过实验法研究发现,优秀啦啦操运动员通过系统的训练其身体形态及身体有显著的变化。曹琪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高校啦啦操运动员进行身体功能性动作测试发现,认为大部分队员身体前后对称性和柔韧性较好,部分队员身体左右侧、膝关节、踝关节等稳定性较差,舞蹈啦啦操队员整体较技巧啦啦操队员稳定性差,对改进身体平衡稳定和功能训练提出了建议。此方面研究范围较小,只是局限于某校及省,应将不同地域、不同水平的啦啦操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共性及个性,以为全面提高啦啦操运动员水平提供参考。
6 结 语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啦啦操的研究主要围绕5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教学、训练、竞赛、队伍建设、发展现状。其中,对高校啦啦操教学及发展现状的研究较为深入全面,在队伍建设、训练竞赛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随着高校啦啦操项目迅速开展而不断增加,但研究进度仍与啦啦操项目发展速度存在差距。并且啦啦操作为一项新兴潮流项目,其艺术性、创新性、时代性是推动其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应加强高校啦啦操与诸如音乐、表演、传媒等其他领域交叉研究,赋予其时代性与艺术性,保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1] 胡湘.高校啦啦操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发展思路[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7):47-48.
[2] 龙辉.高校啦啦操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运用综合探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3):99-100.
[3] 张慧,李航.高校啦啦操“微课翻转课堂”的发展趋势及作用[J].搏击.体育论坛,2015(6):78-79,88.
[4] 黎力榕.高校啦啦操课堂创新模式探讨[J].运动,2014(18):89-90.
[5] 胡湘.高校啦啦操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发展思路[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7):47-48.
[6] 刘怡汝.高校啦啦操训练中凝聚力的培养与措施[J].运动,2016(20):83-84.
[7] 洪启焕.浅谈我国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及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J].现代交际,2014(4):129.
[8] 田艳春.福建省高校参加全国啦啦操联赛的态势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9] 李新萌.高校啦啦操队教练员执教水平现状研究与分析[J].亚太教育,2016(33):184.
[10] 李仁萍.黑龙江省高校优秀啦啦操女运动员身体形态与机能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G807.4
A
1674-151X(2017)11-10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21.053
投稿日期:2017-08-21
熊羽琴(1994—),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