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渝、黔边区苗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及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
2017-12-27范本祁龙佩林
江 炎,范本祁,龙佩林,杨 阳,李 斌
(1.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湘、鄂、渝、黔边区苗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及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
江 炎1,范本祁2,龙佩林1,杨 阳1,李 斌1
(1.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湘、鄂、渝、黔边区苗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及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进行研究,分析苗族传统体育的内容、特征、健身价值,探讨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的共性特征,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苗族;传统体育;民族地区;全民健身
湘、鄂、渝、黔边区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4省市交界处,面积达20多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1995年6月20日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纲要的实施,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及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湘、鄂、渝、黔边区苗族传统体育着手,分析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共性特征,提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的建议,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1 湘、鄂、渝、黔边区苗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与特征
1.1 湘、鄂、渝、黔边区苗族传统体育的内容
通过调查湘、鄂、渝、黔边区苗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发现,其内容丰富,多种项目已被列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按运动形式可分为游戏、跑跳投、射击、舞蹈、角力、水上、攀爬、武艺等8大类(表 1)。
1.2 湘、鄂、渝、黔边区苗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1.2.1 多样性据统计,湘、鄂、渝、黔边区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可分为8大类,共100多项,从数量上充分体现了湘、鄂、渝、黔边区苗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从性质上也体现出多样性。
1.2.2 广泛性湘、鄂、渝、黔边区地广人多,各民族节日丰富多彩,以节日为载体的休闲娱乐活动及传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而传统体育的娱乐、健身功能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参与的群众基础广泛。
表1 湘、鄂、渝、黔边区苗族传统体育内容分类
1.2.3 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因为民族间的渗透、交融,各自的传统体育虽有所改变,但仍保留自己特有的魅力。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多个民族都存在的,但各民族之间又有着不一样的风格和规则,如赛龙舟,这是一项10多个民族都喜爱的项目,但各民族龙舟的造型、规格、比赛规则却不同。
1.2.4 地域性湘、鄂、渝、黔边区以山地为主,多河流小溪,居民多居住在山上和河谷地带,在这种自然因素影响下的体育文化,具有很强地域性。如苗族的高脚马就是受到当地地理因素的影响发展而来,生活在当地的苗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具有山地特色的各类体育活动。
1.2.5 娱乐、观赏性湘、鄂、渝、黔边区是少数民族集聚地,有着众多的民族节日,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如赶秋节和百狮会中的体育项目八人秋、舞龙舞狮、篮球赛等,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满足了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要求,多以自娱自乐、消遣、休闲和游戏的方式出现。
2 湘、鄂、渝、黔边区苗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
2.1 提高身体素质
健身是体育最基本的功能,湘、鄂、渝、黔边区苗族传统体育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身体素质。当地传统体育项目对人们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例如,高脚马能提高参与者的平衡协调能力、神经系统的指挥能力,增强上肢力量。
2.2 提高运动技能
体育运动不仅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还能提高运动技能,产生技能迁移。例如,划龙船是苗族传统体育活动中较为引人瞩目的一类,同时也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由于地域环境、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等差别,湘、鄂、渝、黔边区苗族人民掌握的划龙船的技能也可以运用到生活中,产生技能迁移。
2.3 提高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不仅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对心理素质也有调控作用。经常参与体育运动,通过练习或竞赛,有意识地对生理和心理进行调控,使心理素质得到锻炼,逐渐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例如,通过习练苗族武术并参加表演或竞赛,人们的意志力、适应性、情绪稳定性等都在潜移默化的提高。
2.4 增加体育人口,促进全民健身
苗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多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传统节日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人们自觉主动的参与锻炼,增加了体育人口的数量。例如,百狮会,村民要进行连续或间断长达2个月左右的时间训练、准备,这大大提高了村民每年的锻炼天数和次数,成为特有体育人口,促进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3 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的共性特征
3.1 群众基础广泛
不论城镇居民还是村寨村民,不同性别、年龄段、职业的各族人民都参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而且由于近现代的民族政策,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各民族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积极参与其他民族体育项目。这都说明了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的群众基础广泛。
3.2 指导力量薄弱
湘、鄂、渝、黔边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经济贫乏,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其他民族地区也大同小异。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或是自发的,或是因为传统节日而参加。人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还不够,健身意识淡薄,即便是参加体育运动,没有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体育锻炼的效果也不明显。
3.3 季节性明显
民族地区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节日特色浓厚,将体育寓于娱乐之中。由于生产水平低,经济不发达,人们始终都在田地间劳作,很少有悠闲日子,大都只在特定的节日时期才能休息。但是节日的欢庆总是短暂,过了节日,人们就很少参与体育锻炼,而健身则需要长期参加体育锻炼。
3.4 场地器材等发展水平不高
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匮乏。虽然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简单易实施,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小,如苗族的摔跤、土家族的摆手舞等,都是可以在乡间田野开展的项目。但现代体育项目的器材设施需要购买,由于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这方面的场地器材设施缺乏,使得部分群众由于场地器材的缺乏而不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3.5 以地域性、民族性的传统体育活动为主
各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宗教、语言、心理、文化的差异,群众参与的体育项目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湘、鄂、渝、黔边区多山地丘陵,岩溶地貌集中分布,喀斯特峰丛及洼地占区域面积的一半以上。为适应特定的自然环境,其体育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山地特色,群众的健身方式也以本民族的传统体育为主,如苗族爬坡杆等。
4 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
4.1 全民健身体系的内涵
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已不单单是体育事业的奋斗目标,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健康中国的奋斗目标。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我国全体国民的健康,才能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保障群众广泛参与体育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健身需求,提高群众体质。其基本目标是实现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基本功能是不断满足全体国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基本任务是不断地为我国人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要想构建更加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首先要深入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然后才能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科学的、系统的全民健身体系。
4.2 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
4.2.1 建立健全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体的体育协会体育协会是群众自己的体育组织,是管理和组织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县、乡一级群众体育协会的建设,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建立相应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协会、人群协会和俱乐部,积极而稳妥地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此外,群众自发组织的体育民间管理组织对于各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也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社会体育指导员融合培养加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指导力量,培养骨干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着相当高的专业技术,体育社会指导员能够有效指导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社会体育指导员融合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最大化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由此组建出优秀的健身指导队伍,推动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的发展。
4.2.3 加强健身器材场地建设利用“农民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等国家政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将民族地区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建设和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群众健身所需的场地设施,购买器材,改变民族地区体育场地器材落后的状况。校园社区联动,开放体育健身资源,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短缺的情况进行完善。鼓励各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出资兴建公益性体育场馆设施,为民族地区群众健身提供良好的体育物质条件。
4.2.4 利用传统节日,广泛开展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健身活动民族地区节日众多,传统节日是群众参与健身的有效组织形式,要充分利用节日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组织群众健身。民族地区的体育项目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及很高的娱乐观赏性,人们乐于参加,群众基础相当广泛。在民族地区开展全民健身,要结合实际情况,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现代体育项目为辅,对传统体育项目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并领略现代体育的文明,在增强体质的同时,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
[1]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N].中国体育报(京),1995-06-29(1).
[2] 范本祁.湘西土家族传统节日的体育价值与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J].民族论坛,2010(1):31-33.
[3] 龙佩林.武陵山区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J].民族论坛,2014(4):60-64.
[4] 刘少英,田祖国,吴永海,等.湘、鄂、谕、黔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154.
[5] 吴玉华,罗梦龙,黄玲.民族传统体育与农村全民健身活动项目体系构建[J].体育世界,2009(5):88-89.
G85
A
1674-151X(2017)11-148-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21.077
投稿日期:2017-08-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TY055)。
江炎(1992—),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