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途径分析
2017-01-28黄富
黄 富
(晋中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途径分析
黄 富
(晋中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关键所在,也是素质教育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客观要求。本文从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重要性出发,对影响其自我锻炼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就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自我锻炼意识进行了讨论。
高校;体育教育;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培养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教育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兴趣爱好出发,为学生所用”。而想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其自我锻炼意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通常都是要求学生掌握课内知识,在课前进行热身,并没有关注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学生往往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希望能够在将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对与专业课程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课程,往往缺乏足够的兴趣,体育课程成为了最容易被忽略的课程,加上部分高校对于体育课程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更遑论主动锻炼。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学生都存在着身体素质差、体育意识薄弱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分析,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非常重要。
一方面,通过对大学生的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可以提升其对于体育的认知水平,确保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提升体育锻炼效果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自我锻炼意识,可以帮助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最近几年,知识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越发严格的要求,学生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了专业课程上,忽视了自身的体育锻炼,导致体质孱弱多病,严重影响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可以帮助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其体质,使得大学生能够在竞争中保持足够的优势。
2 影响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
2.1 个人原因
应该明确,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个体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无论是兴趣、能力和心理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有着不同的表现,部分个人素质不足,锻炼能力差的学生可能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害怕遭到他人的嘲笑,继而失去了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导致自身的体育锻炼能力得不到提高,与他人的差距越拉越大,形成恶性循环。与之相对,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体育锻炼中收获成功,感知喜悦,在良好心理状态的支持下,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更高,对于体育锻炼项目的兴趣也更加广泛,更愿意主动进行锻炼,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避免出现统一标准的情况,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从而形成自我锻炼意识。
2.2 家庭原因
当前,许多高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娇生惯养,但是很少吃苦受累,对于体育锻炼这种流汗甚至可能流血的课程敬而远之。也有部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有着良好的兴趣,但是父母往往会以耽误学习为由阻止其锻炼,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全部交给各种补习班,影响了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形成。因此,想要对学生的体育自我锻炼意识进行培养,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家长切实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从而主动支持孩子的锻炼。
2.3 教师原因
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自我锻炼意识影响巨大。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做到言传身教,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树立起模仿的榜样。可以说,体育教师对于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2.4 环境原因
环境因素对于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形成同样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在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更高,也更容易形成自我锻炼意识;而如果锻炼的环境较差,设施缺乏且安全隐患众多,学生必然会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
3 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有效途径
3.1 转变体育观念
相关研究表明,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是被动的参与体育锻炼,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以及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不够重视。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及时转变观念,强化认识,明白体育锻炼并非简单的一门课程,也不只是为了强健体魄,更是为今后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课下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对于高校而言,应该重视体育课程,对课程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掌握不同的体育项目,形成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式,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体育锻炼中逐渐形成自我锻炼意识。
3.2 重构课程内容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得到了越发广泛的认同,不过许多大学生并不能自觉而长久的进行体育锻炼,表现出了认识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之所以如此,体育项目的单一性和枯燥性是主要原因。高校应该从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在充分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重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并在锻炼中逐步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大学生本身处于活力四射的年纪,对一些新奇性以及有意义的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如富有挑战性的拓展训练等,高校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拓展训练引入到体育教育中,通过拓展项目来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终身体育思想灌注到体育教学中,强调体育知识的实用性和锻炼方式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3.3 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高校学生体育知识的直接来源,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试问,如果教师本身对于体育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做出标准的示范性动作,学生如何才能学好体育呢?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于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来强化体育教师的体育知识和教学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要求教师到社会上的各种俱乐部进行学习,掌握一些相对简单的拓展训练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将拓展训练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3.4 强化设施建设
许多体育项目都需要场馆和设备的支持,之前也提到,环境原因对于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一方面,根据体育教学以及拓展训练的需求,适当增加新的设施;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对现有的体育设施进行充分利用,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体育设施的使用方法,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引导学生学习多种体育运动的规则和方法,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潜能。
3.5 创新教学方法
(1)应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对自身掌握的体育锻炼方法进行检验,从自身的实际感受出发,对锻炼的内容和强度进行合理安排,提升与锻炼的效果。从教师的角度,可以开展短期强化培训,在培训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然后针对某一项或者某几项,进行重点强化,对比训练前后的身体数据,使得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提升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应该实现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以游戏为主,激发学生的兴趣,配合相应的竞技环节和奖惩措施,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3)应该改变考核方法,将原本的被动式体育教学转化为主动式体育学习。在传统体育课程考核中,通常都是一次测试定成绩,其并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对此,应该改变考核方法,强调徐盛的学习过程,以出勤率和课堂表现为主,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以及提升的幅度,使得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真正意义,督促其形成自我锻炼意识。
4 结 语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及时更新观念,强调以人为本,提倡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着手,通过重构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素质、强化体育设施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魅力,帮助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其自我锻炼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张树博.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的培养[J].社科纵横,2015(4):176-178.
[2] 王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5):70.
[3] 李文亚.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研究[J].经济,2016(4):288.
[4] 杨国华.以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为重点内容的高校体育教改探究[J].青少年体育,2015(8):68-70.
[5] 沈铁.职高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6(12):16.
[6] 马海军.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8):257.
G807.4
A
1674-151X(2017)11-08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21.043
投稿日期:2017-08-26
黄富(1979—),助教,本科。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