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2017-01-28刘广宣
刘广宣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论高校体育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刘广宣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本文通过阐述高校社团文化的含义,分析了高校社团文化对体育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了解高校体育类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从建设优良的社团文化,提高其人文素养;实行人本化社团管理,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建立学习型社团发展模式,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社团思想教育功能,实现高校育人目标4方面提出了在社团文化视角下做好体育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体育社团;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社团属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生源的多元化,大学生社团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内容。尤其是对于体育类的学生来说,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使其具有独特的特点。所以,在新时期,要利用大学生社团这个载体,充分发挥其育人方面的功能,做好体育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抓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社团文化概述
所谓大学生社团,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根据相同的爱好与兴趣,自己组织,按照一定的组织章程,依据特定的目标组成的学生群体组织。作为大学生社团在活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高校社团文化属于承载文化心理氛围的主要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综合体。其中包含有社团活动的开展、社团形象的塑造、社团精神的体现及社团品牌的创设等。
2 高校社团文化对体育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 高校社团文化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途径
对于社团来说,社团文化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途径,主要是对社团成员的道德认知、思想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形成一定的价值导向,尤其是对体育类的学生,他们的人文素养相对其运动技能显得比较弱,通过对社团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润物细无声”。社团文化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迎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其情感与意志力融入进去,重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其社会承受能力。在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能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要求教育从第1课堂延伸到第2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注重第2课堂的开展,发挥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创新优化教育手段。
2.2 高校社团文化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情景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主要是精神、文化及心理等方面的体验,也是一种人际互动。高校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心是学生,起指导作用的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社团的帮助者与促进者,通过发挥协作与情境等环节要素,激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主动性。高校社团活动需要社团文化的引导,社团文化能丰富教育人员的文化水平,也能提高其审美水平,让受教育者产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追求真善美是人生的重要目标,也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
3 社团文化视角下做好体育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3.1 体育类大学生的特点
3.1.1 运动能力“强”,人文素质“弱”由于体育类考生专业特殊性的存在,使得这些学生在进入高校时文化素质相对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文化课知识学习的热情。对于他们来说,能够很容易的克服身体强度锻炼方面的难度,也能够坚持专业技能的学习,而且专业课成绩不错,但是,其人文理论课程的学习却不尽人意,尤其是对公共课程的兴致不高,人文素质相对较弱,因而形成恶性循环,即不想学习人文课程—成绩不理想—更加不想学习。因为在人文理论方面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势必会影响其人文素养的提高,甚至会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3.1.2 要求别人“严”,约束自我“弱”在很多体育活动中,体育专业的学生会充当裁判员的角色,通过这个角色来裁判别人的行为是不是符合规范,对别人的要求比较严格,一旦发现别人有违规操作的行为发生时,他们在潜意识中会出现“裁判”的使命,会纠正别人的行为,但是却忘记了自己的行为也是需要被约束的,一旦把握不好这个度,行为方法就会存在变数,甚至出现无法控制的过激举动。所以,跟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体育类学生对自我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
3.1.3 组织能力“强”,处理矛盾的能力“弱”体育类的学生观看的体育赛事比较多,能够具备比较强的组织能力,但是这种类型的活动相对比较直观化,一般无需处理太多的矛盾,因此,当体育类学生面对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就会不知所措,甚至出现急躁情绪,影响到处理事情的态度。
3.1.4 遇事略显“焦虑”,性格内向“怯懦”运动员在比赛的瞬间,需要调动全部体能和技能才能取得胜利。所以,运动员的情绪在特殊情况下容易调动。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当遭遇挫折和伤害时,焦躁不安,缺乏冷静,有时情绪上来甚至失去理智,产生过激行为,事后冷静下来又十分后悔。河南省体育类大学生并不是很张扬,有时不爱交流,不善言谈,不主动接触陌生事物和环境。结合体育类大学生特点,我们应该加大体育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改变已有的常规教育方法。不能用传统的方式来看待、教育和管理体育类专业学生,而应变通的拓宽教育思路,寻找可利用的载体,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发现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3.2 社团文化视角下做好体育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3.2.1 建设优良的社团文化,提高其人文素养学生的社团活动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特征有自发性、多样性等,这些特性决定了社团活动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作为指导。建设优良的社团文化,特别是对体育类学生来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注重社团活动的思想性建设,还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进一步提高社团活动的文化品位,坚持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文化。引导体育类学生参与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社团文化活动。例如,可以抓住体育学生喜欢高谈阔论时事热点的特点,鼓励体育专业的学生参与“潮论时事社”,通过这个社团活动,帮助学生们开阔视野,了解时事咨询,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这为体育类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个扩充知识仓库的机会。举办的时事知识讲座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社团成员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情操的陶冶。
3.2.2 实行人本化社团管理,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大学生社团实施人本化管理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科学指导环节。对于体育类学生来说,还处在价值观念的形成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也有待增强,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所左右。学生是社团中最活跃的主体,需要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指引,这是一个社团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社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本任务。但是,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方式,不能过度干涉,要处理好学校管理与社团自主管理的关系,通过这些让学生认识到,管理不但是要约束别人,还要进行自我约束。例如,鼓励体育类学生参加“棋语轩”,活动偏重于象棋、五子棋、军棋,独特的桌游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逻辑思维能力、形势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为基准。(2)热情服务。要指导社团活动的创新,帮助社团活动走出一条精品化之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团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提高社团成员参与意识。让这些体育类学生在参与社团管理的同时,除了管理别人,还要自我约束与管理,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2.3 建立学习型社团发展模式,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确立学习理念。通过对体育类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端正他们入社团的动机,让他们通过社团文化的熏陶,把为人处事的方式等跟社团活动的开展结合起来,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明确目标建设。对于体育类学生来说,由于长时间的锻炼,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其自我意识非常明显,这就会阻碍他们“谦虚隐忍”性格的培养。通过社团文化的熏陶,感染社团精神,为其人格的升华提供精神动力支持。而社团活动开展时,各个成员之间都是一种合作的关系,人际交往具有明显的平等性,这与社会环境相类似,通过开展活动,建立学习型社团,提高体育类专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
3.2.4 发挥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高校育人目标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而且是实现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不只是课堂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组织并实施的一系列活动,从而更好的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和任务,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倡导竞争、创新、服务等精神,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可以促进社团文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实现高校育人目标。
4 结 语
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体育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以河南师范学院为例,结合该校体育类学生的特点,研究了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团文化建设,从而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提出了建设优良的社团文化,提高其人文素养;实行人本化社团管理,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建立学习型社团发展模式,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高校育人目标。有的放矢,科学、合理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认识到社团文化对体育类学生成长的作用,把社团文化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积极发挥两者联合的互动效益,从而提高体育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1] 代卉霞.班级和大学生社团的比较研究及对策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13(7):99-101.
[2] 彭志越.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承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 章剑锋,倪建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模式的重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4] 刘献国,罗晓凤,王健,等.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调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5] 曹凤才,贾鹏.高校体育类专业学生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G807.4
A
1674-151X(2017)11-080-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21.040
投稿日期:2017-08-25
刘广宣(1991—),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