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测试中影响学生身体素质数据的因素研究
2017-01-28王玉和
王玉和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体质测试中影响学生身体素质数据的因素研究
王玉和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影响学生体侧数据真实性的因素诸多,本文从学生自身视角出发,通过调研、访谈和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找出其主要影响要素,并就学生如何在体质测试中反映自己真实的身体素质提出建议。研究表明,影响学生体侧数据真实性的主要因素有:(1)态度不端正,消极应考;(2)对运动技术不了解;(3)缺乏情绪调控。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学生考核前应清楚考核的意义,了解考核内容,做好考前准备;考核时调整心理状态,做好准备活动,正确看待成败。
体质测试;素质数据;影响因素
为了贯彻“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精神,2002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更名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从2007年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标准》要求:学生测试成绩在良好以上,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达到优秀以上,方可获得奖学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标准》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由此看来,《标准》测试成绩不仅反映学生个体的健康水平,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但是在实际的测试中,学生却经常发挥不了自己的真实水平,影响了测试成绩。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是我们研究较为宝贵的资料,如果学生反映出来的数据不真实,会对我们下面的研究有很大影响。为此,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反映问题的根本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学生体质测试中出现的问题
1.1 态度不端正,消极应考
在现有研究中,关于学生对体质测试的重视程度有许多,但普遍的反映是学生对体质测试的认知程度不够,有的还有厌恶的心理。例如,胡志在《影响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的主客观因素及对策研究》中,对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显示,重视程度较高、态度较好的学生很少,只占14.7%,62.7%的学生对体质测试工作认为无所谓,认为体质测试形同虚设,甚至还有学生表示对体质测试很反感、厌烦,这部分学生占到22.6%。在实际中因为学生的态度不端正、认识不够,造成的问题有不来参加考核、找人替考、穿非运动鞋考核、不配合教师工作等。在《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从4个方面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即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由于学生对体质测试的意义不了解,所以在测试的时候会出现消极对待的现象。
1.2 对运动技术不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对健康的关注、教育部对《标准》及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学生对健康从理论上关注,但是实际行动却很少。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在网络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平时的锻炼时间被压榨得所剩无几。在上海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态度行为和亚将康现状及相关研究中,对学生课余生活形势的调查中显示,如今学生课余生活主要是学习,占到70.16%,其次是看电视和上网,分别达到65.41%和58.29%,课余时间学生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只占24.49%。学生要应对自己的学业压力和抵制来自网络的诱惑,给他们留下来的锻炼时间不多,这就造成了他们对运动技术的不了解。在实际的考核中,如不懂如何在长跑中分配自己的体力、不懂如何科学地进行运动营养补充等,这些会造成成绩的偏差。
1.3 缺乏情绪调控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而心理健康包括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优秀的运动员都有强大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在遇到困难或者是强大对手时,他们会及时地做出自己的调整,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到最好,以应对比赛带来的心理冲击。一个人是否会及时地做出心理调节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十分的巨大。在实际的体质测试中,学生一般表现出来的有过分的紧张和激动,盲目的自信、惧怕等。特别是在进行长距离跑的项目中,学生的惧怕心理十分的明显。
2 提高学生体侧数据可靠性的建议
2.1 清楚考核的意义,提高重视程度
目前在学生中,对考核产生2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显得无所谓,根本不重视《标准》的考核;另外一种则是显得惧怕,害怕考核。这2种认识都对考核的成绩有影响,学生应正确地认识考核,明白考核的意义。《标准》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为了应对逐年下降的学生身体素质情况,严格实施《标准》的工作,这是永保国家生命力的体现。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我国的教育就是塑造祖国的建设者,但是如果没有强健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所以,学生要把自己的体质健康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标准》考核的意义不仅与学生的体质、运动能力有关,更与个人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有紧密的联系。学生每年只有1次《标准》的测试时间,所以平时应在思想意识、身体方面积极准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对考核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2.2 了解考核内容,针对性训练
在《标准》中清楚地列出了每个阶段学生所要测试的内容,各个学段的学生所要测试的项目不一样。学生要清楚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学段要测试的项目,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平时锻炼的方向。各项目均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在立定跳远项目中,起跳的角度和落地的动作正确与否对跳远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在长距离跑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配速不一样,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适合自己的跑法。现在《标准》从以前的达标法改为现在的评分法,评分法可以把不同计量单位项目的成绩转化为分数,这样就便于个人之间及群体之间进行比较。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还要注意评价的标准,用标准来激励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己,这样成绩才会有所提升。
2.3 做好考核准备,积极备考
每个学期开始,体育教师都会和学生说明考核的时间,学生要根据考试时间来制订自己的训练计划。要把计划制订得相对完整,从训练的学期计划到月计划再到星期计划都要合理,并且要根据考试的时间,及时调整自己的最佳状态,以应对到来的考核。在平时的锻炼中,要及时进行自我评价,清楚自己现在的状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就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训练。在考核之前,要制订考前计划,一般应在考前的3~4周,每次的训练时间在1h左右,并针对性地多练习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此时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向同学或体育教师咨询辅导,或者寻找该项目技术技能较好的同学帮助。在考试当天要更换专业运动服装和鞋子,注意自己的饮食,切忌不吃早餐,在考试中出现晕厥现象的多为低血糖,一般为饮食不规律造成的。
3 测试应对策略
3.1 调整心理状态,树立信心
在运动心理学中,关于运动比赛时的心理调节从认知的角度看有5种,即表象调节、暗示调节、宣泄调节、情志调节、激化调节。这些调节都是通过运动员自己调节,大多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激励、心理暗示、情感宣泄等,排解自己因为比赛所带来的紧张和焦虑,让自己树立一定的信心。学生在进行考核时必定会遇到因考核给自己带来的压力,也有因一次的失败而导致自己后面的考核不理想。学生在考核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有4种,有过分激动和紧张、淡漠、盲目自信、适宜的战斗状态。产生过度紧张和激动的根本原因是自信不足、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因素,产生淡漠和盲目的自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对考核的不正确认识。如果学生在测试时遇到这样的情况应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
3.2 做好准备活动,积极应战
在我们的实际考核中,有的体育教师会在考核之前带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有的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做准备活动。而大多数的学生只是象征性地活动几下,并没有真正地做好准备活动。其实做好准备活动十分重要,它会把学生带入考试状态。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看,热身带来的效果有提高肌肉收缩时速度和力量、提高肌肉的协调能力等。这些对成绩的发挥有重要影响,所以在考核时要做好准备活动,特别是在海拔比较高或者在天气较为寒冷的时候,要加长准备活动的时间。准备活动不仅是在身体上有效果,在心理上也有一定的效果。不同考核项目的热身运动是有区别的,如参加50m的考核应做一些速度类的准备活动,参加800m或1000m速度耐力的考核应做一些与速度耐力有关的准备活动。
3.3 正确看待成败,调整心态
对每一名学生来说,考核的结果只有2种,一种是不满意,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另一种是满意,达到了自己在考核前的预期目标。就考核的根本目的而言,是对学生的体质进行评价,是对平时锻炼效果的考核,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太看重自己考试的成败,不利于保持平稳的的心态。由于考核的成绩是现场出来的,学生很有可能因为一个项目的成功和失败影响下一个项目,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应把自己一次考核失败想得太多,应把失败当成自己的动力,激励自己平时多锻炼。
4 结 语
对许多学生来说,考核结束就意味着一切结束,能够在考核结束之后进行自我总结的人是少之又少,其实考核结束后自我总结很重要。古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都要进行自我的反省,人们可以在自我反省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激励自己以后做得更好。对考核来说也要有自我反省,总结此次考核的成败,成功的有哪些,失败的有哪些,为什么会失败。每一次考核结束都进行自我的总结对学生来说都十分关键,在总结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对今后的锻炼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笔者在实际的体质测试中看到的问题为出发点,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体制测试,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在考核中展现真实的成绩,并就学生实际的考核过程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可以让体质测试得到真实的数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便利。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议:考前要清楚考核的意义,提高重视;明白考核的内容,针对训练;做好考前准备,积极备考;考核时要调整好心理状态,树立信心;做好准备活动,积极应战;正确看待成败,调整心态。
[1] 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Z].2014.
[2] 薛淑娴.上海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态度行为和亚健康现状及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73-274.
[4] 曾红卒,谢谦梅.大学生体质健康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3-114.
G804.49
A
1674-151X(2017)11-07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21.037
投稿日期:2017-08-23
王玉和(1994—),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