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文献综述
2017-01-28黄小燕
黄小燕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文献综述
黄小燕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对近10年来核心期刊中关于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综述。本文的主体内容大致可分为身体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身体锻炼对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总结和评价。通过研究发现,身体锻炼有提高人的自信、自尊、生活满意度感、睡眠质量的作用,同时还能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研究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如何更深入地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引发了当今研究者的探讨和展望。
身体锻炼;心理健康;大学生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身体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殷俊益、于玥、宋湘勤对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体处于中等偏低状态。男生的生活方式总体上比女生好,女生在生活嗜好维度上比男生好。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生活方式越健康,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从大到小的生活方式依次是生活嗜好、人际关系、压力缓解、生活态度、学习因素、身体锻炼、生活习惯。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身体锻炼不是特别重视,然而增加身体锻炼能使人的机能得到更好的新陈代谢,还能使人的心情舒畅,但大学生却并没有把锻炼身体视为能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说明大学生对增加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学校方面应加强对学生身体锻炼的提倡工作,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张立敏、张力为、杨宁、李志荣就长期健身活动对大学生印象管理及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发现,长期进行身体锻炼能提升人的自尊,增加生活满意感,同时还能提高人对其自身的身体价值感。长期健身对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印象管理和心理健康都有促进作用。
范洪成、王瑞强、张丽对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运动干预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性别主效应,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及男生;城市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乡村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感觉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学生身体锻炼后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积极参与感越高,则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身体锻炼后安静感越高且疲劳感越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体育锻炼后能增加机体的活力,调节内分泌,振奋精神,提升安静感,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汪浩、李洁在《健身操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及情绪的影响》一文中研究了健身操锻炼对大学生睡眠与心理的影响。文中指出,参加健身操锻炼后的大学生睡眠质量指数与锻炼前相比差异呈显著性,焦虑和抑郁分值显著小于锻炼前。中等强度的有氧健身操锻炼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参加健身操锻炼,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其原因主要有二:(1)健身操能借助展示外形动作来表达内在情感,使健身者消除紧张、放松心情、增加自信、感到愉悦;(2)中等强度的锻炼会使机体产生疲劳,促进大脑分泌抑制兴奋的物质,从而有利于入睡和保证睡眠质量。通过研究可知,类似其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游泳、跑步、骑自行车、打气排球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的睡眠质量和情绪。
郭毅平、南征进行了关于体育课程新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研究者认为,大学健康体育新课程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大学健康体育新课程可作为一种解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保障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办法。因此,研究者提倡大学健康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改革,取消体育课中过多的考试内容,让学生能学到必要的运动技能,学会自我锻炼,并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任波对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型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任波指出,未来研究心理健康模型时,应从3个方面进行改进,分别是研究理论的综合性、研究范式的多维性、变量选择的有效性。简单地解释任波的观点,首先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非线性关系,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和内在作业机制是目前研究的难点;当前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中,调查性研究占7成左右,实验性研究占3成左右,调查性研究只能确定研究对象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验性虽能解答两者的因果关系但是其实验方法的有效性存在水分;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以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指标。
1.2 身体锻炼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张新在《身体锻炼对神经心理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中指出,从心理效应角度看,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心理免疫能力,而这方面的研究很大程度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中各种激素的调节。可以认为,良好的心理效应作用于中枢神经,进而调节内分泌,最终改善免疫系统。而中枢神经系统主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渠道来调节免疫系统的。身体锻炼正是通过提高机体的心理适应能力,降低心理敏感性,进而调节免疫系统,维持机能稳定。由此受到的启发是,要研究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抛开人的身体机能去单纯分析心理的问题,因为人作为一个“形神兼备”的主体,身体是形,心理是神,形是神的表现形式和载体,神是形的内容和载物,它们通过某种物质(或是激素,或是某种因子,或是某种意念)去影响彼此,最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
马申、王白山对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有正性作用;剧烈锻炼和慢性锻炼均可以减缓抑郁;有氧锻炼有益于减缓焦虑;身体锻炼对增加体适能、减缓生理反应、减缓心理应激均有一定作用;身体锻炼对改善心境状态有正向作用;积极的身体锻炼能够提高人的自尊心,锻炼量、锻炼强度、锻炼时间是产生自尊心效益的关键因素,身体锻炼心境效益存在性别差异;改善身体锻炼的身体意象效果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他们的研究涉及到了体育锻炼的强度、类型(有氧运动、无氧运动、有氧无氧混合型运动)、持续时间、量度、运动方式等具体的方面,细化了不同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说明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更为详细的关系。
王霞对运动治疗与抑郁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王霞在研究中指出,身体锻炼可以减轻抑郁的症状,并且减少抑郁的发生率,但是仍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解释身体锻炼和抑郁的关系。这就需要设计出完善的实验、合适的测量抑郁的工具、经过量化的运动刺激以及能够控制的其他影响抑郁的潜在因素作为保证,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抑郁的神经生理机制及其运动治疗效应,才能更多地从临床上来证实身体锻炼治疗抑郁的效果。关于制订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方面,需要从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及运动持续时间等方面综合考虑。经过体育锻炼的干预后抑郁症状得到缓解的程度也是不可精确量化的。因为心理健康是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目前研究学者能做的就是通过一些较为可靠的指标去评估体育锻炼后的效果,得出的数据能达到预期的一定范围内的话,就能大致说明体育锻炼对抑制抑郁症状是有效的了。但目前的心理研究手段还是比较粗糙的。
颜军、孙雪梅、陈爱国、朱凤书在《应对方式和主管幸福感针对中介效应:身体锻炼对大学女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指出,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可以直接降低焦虑、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降低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分别通过主观幸福感对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产生间接作用。简而言之,身体锻炼能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的改善,也能通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长与主观幸福感的搭配作业,间接的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2 小 结
2.1 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身体锻炼是能促进人体质健康发展的良药,它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延缓机体衰老,同时还作为一种心理干预的手段,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作用的。上文提到身体锻炼对神经心理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身体锻炼能促进机体心理免疫能力的提高,而良好的心理效应有能反作用于机体的中枢神经,刺激内分泌系统,从而改善了机体的免疫系统,即机体先影响心理,心理再影响机体。正是由于身体与心理的关系之密切,所以在研究有关心理问题时不能忽略机体的情况。
2.2 身体锻炼能给心理健康带来有益的影响
身体锻炼对于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都有益处,不同项目的运动锻炼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有不一样的好处。另外,体育锻炼过程中,通过改变运动的强度、时长、方式、类型等因素,能对人的心理状况产生不一样的影响。经研究发现,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许多的益处。身体锻炼能改善大学生的印象管理和心理健康,提升其自尊、自信、生活满意感等。例如,健身操等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改善。于是有相关研究提出了对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指出体育课程新模式应使学生在快乐体育锻炼中得到意志力和抗压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多些实践性的体育活动。
2.3 对未来有关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的展望
经统计发现,有关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多是指出身体锻炼给心理健康带来的益处,而探讨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的研究为之甚少;一些研究把增加身体锻炼与改善某些心理症状的关系设定为单纯的线性关系;心理健康的调查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都存在自身弊端;研究对象的选取问题。针对不足,有5点建议:(1)辩证的去研究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加强对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建立一个多层的、系统的、生态化的理论模型;(3)加强从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相结合的研究;(4)在研究工具和手段上有所突破;(5)研究假设更贴合实际情况,加强研究过程中第三变量或多个变量作用的研究。
[1] 殷俊益,于玥,宋湘勤.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3):128-133.
[2] 张立敏,张力为,杨宁,等.长期健身活动对大学生印象管理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108-112.
[3] 范洪成,王瑞强,张丽.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运动干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8):1111-1113.
[4] 汪浩,李洁.健身操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及情绪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7(8):60-62.
[5] 郭毅平,南征.体育课程新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92-1394.
[6] 任波.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型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644-646.
[7] 张新.身体锻炼对神经心理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0):122-123
[8] 马申,王白山.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3(3):463-465.
[9] 王霞.运动治疗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5(40):124-126.
[10] 颜军,孙雪梅,陈爱国,等.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身体锻炼对大学女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5):95-99.
G807.4
A
1674-151X(2017)11-07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21.036
投稿日期:2017-08-07
黄小燕(1991—),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