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发性硬化的脑CT、MRI表现与临床对照分析之我见

2017-01-28雷云

科学中国人 2017年24期
关键词:白质多发性脑部

雷云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多发性硬化的脑CT、MRI表现与临床对照分析之我见

雷云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脑CT、MRI表现与临床对照结果。方法:本文选取某院在2016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对患者给予脑CT、MRI诊断,并根据患者临床对照分析脑CT与MRI影像学特点。结果:3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经脑CT扫描发现22例患者脑部异常,共检出病灶42个。MRI检查中T1WI发现脑部异常28例,共检出病灶56个,T2WI有脑部异常改变30例,共检出病灶84个。结论:在临床上对于疑有多发性硬化患者首选MRI诊断,对于疾病病程处于急性期或活动期患者应采取CT增强扫描和复查。此外,CT及MRI可以直接显示药物治疗效果,值得大量临床推广。

多发性硬化;脑CT;MRI;临床对照

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为常见的炎性脱髓鞘疾病为多发性硬化,致病原因尚未明确,大多认为多发性硬化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2001年多发性硬化国际协作组建议使用最新的多发性硬化诊断标准为临床+实验室+影像,从而使得在临床上诊断多发性硬化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为影像检查[1]。其中脑部CT与MRI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MRI影像学诊断在临床上公认为是多发性硬化最好的检查方法。鉴于此,本文选取某院在2016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对患者给予脑CT、MRI诊断,并根据患者临床对照分析脑CT与MRI影像学特点。现将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某院在2016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2.46±10.27)岁;病程13d-5.5n,平均病程(2.36±1.07)n。其中包括6例视神经受累患者、4例大小便失禁患者、15例肢体感觉障碍患者、10例精神障碍患者以及11例言语障碍患者,所有患者脑脊液检查蛋白含量升高。

1.2 一般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脑CT与MRI诊断。采用双螺旋CT扫描机,CT扫描层厚为10mm,间距10mm,对于患者一部分病灶采取层厚及间距5mm扫描,增强扫描的过程中采用剂量为50ml的欧乃派克静脉高压注射器,以流率2.0ml/s进行团注。在MRI诊断中均采用SE序列,T1WI TR/TE为500/30ms,T2WI TR/TE为2500-3000/90-100ms,层厚为10mm,间隔2mm,矩阵256×256,平扫次数为4次,头颅线圈。一部分患者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扫描,TR6000ms,TE110ms,TI 2500ms。所有患者行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3]。

2 结果

3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经脑CT扫描发现22例患者脑部异常,共检出病灶42个。MRI检查中T1WI发现脑部异常28例,共检出病灶56个,T2WI有脑部异常改变30例,共检出病灶84个。

3 讨论

多发性硬化在临床上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病灶多发,且在临床上常常伴有缓解和复发交替状况,具有多种临床症状与体征。

3.1 多发性硬化脑CT改变

①低密度灶:此种状况多见于患者双侧侧脑室周围、大脑半各叶白质、脑干以及小脑白质内,其中有5%-10%的多发性硬化的斑位于患者大脑皮层与基底节的灰质[3]。患者的病灶在CT下呈现多发性、小斑片状或者类圆形,与周围白质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分界和大小不一的直径,直径的长度可达数毫米至数厘米,且无占位效应。在患者疾病的急性期或者活动期,对其进行增强扫描的过程会出现增强现象。②脑萎缩:主要包括患者的大脑及小脑的脑沟、裂增宽以及脑室扩大,脑室扩大在临床上更为多见,且主要为脑白质萎缩。出现此类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出现中晚期病灶网状以及胶质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导致患者病灶挛缩。

3.2 多发性硬化MRI与CT对照

多发性硬化患者MRI表现中T1WI病灶多在两侧侧脑室旁,尤其以两侧脑室前角及后角周围为主,在影像学上呈现出多发散在斑片状、类圆形或者不规则状的低信号区,其长轴多与侧脑室壁呈现垂直排列的状态,患者在病理上主要源于静脉周围斑块,陈旧性多发性硬化性在MRI诊断过程中显示为等信号[4]。一部分患者的病灶可以融合成团,且无占位效应。除此之外,患者病灶还可以位于患者的胼胝体与脑室之间,大部分患者在MRI诊断上呈现出不规则的斑片状或者类圆形异常信号灶。T2WI病灶显示为高信号,并且会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信号,病灶边缘也会逐渐变得更为清晰。

3.3 多发性硬化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对照

通过对多发性硬化脑部定向穿刺活检组织的电镜观察中可以发现,患者疾病的急性期主要为炎症性髓鞘变性,并逐渐出现髓鞘溶解。而随着溶解物的进一步清除,患者脑实质便会出现局限性缺损区,最后轴突溶解,神经细胞减少并由星形胶质细胞修复而形成硬化斑块[5]。在对多发性硬化患者实施CT平扫发现的低密度病灶中,增强后部分病灶呈现结节状或者小斑片状增强状况。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对于疑有多发性硬化患者首选MRI诊断,对于疾病病程处于急性期或活动期患者应采取CT增强扫描和复查。除此之外,CT及MRI可以直接显示药物治疗效果,值得大量临床推广。

[1]高万本,王艳菊,张婕等.多发性硬化CT·MRI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4,(11):1363-1364.

[2]纪祥,罗军,吕建广等.脑部多发性硬化的CT、MRI表现[J].临床荟萃,2011,26(16):1452-1453,封3.

[3]张喜娥.多发性硬化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和CT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1):50-52.

[4]张轶瑾,占礼志.颅脑多发性硬化的CT与MR诊断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4):177-178.

[5]武传华,张志国,尤克增等.脑多发性硬化1H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7):17-20.

猜你喜欢

白质多发性脑部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跖疣143例临床观察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发现脑白质疏松不必紧张
脑部三维核磁共振图像分析
12400年前“木乃伊狗”
中年人过胖大脑年龄恐老化10岁
俄国现12400年前“木乃伊狗” 大脑保存完好
压抑食欲使人笨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与动态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