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的消解人性的异化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形象解读

2017-01-28吴敬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北海536000

名作欣赏 2017年5期
关键词:友情张爱玲异化

⊙ 吴敬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情感的消解人性的异化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形象解读

⊙ 吴敬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张爱玲擅长写男女故事,喜欢悲壮苍凉。她的传奇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疯女、怨女和俗女的人生画像,在这些形象中张爱玲运用文字和技巧,通过消解人类的三大情感:爱情、亲情和友情,抒写女性的悲剧命运,展示人类生存困境,揭露人性的异化。本文主要通过爱情的虚无与消解、亲情的缺失与沦丧、友情的虚伪与背叛来分析女性悲剧命运和人性异化及其原因。

情感 人性 异化 女性形象

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传奇性的作家,她的小说世界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这“普通人”应指她所熟悉和擅长的通俗市民、普通大众。她要让这普通人,在现实中“传奇”般地显现出他们的孤独、渺小,甚至猥琐、屈服的生命原生态。张爱玲运用女性作家独特的心理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塑造了一批真实而丰富的女性形象。在这些形象中张爱玲运用文字和技巧,通过消解人类的三大情感:爱情的虚无与消解、亲情的缺失与沦丧、友情的虚伪与背叛来抒写人类生存困境,直探人性的本真,揭露人性的异化。

一、爱情的虚无与消解

爱情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爱情的美好归宿和每个女子对爱情的向往。但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却丝毫找不到完美爱情和婚姻的诠释,要么完全是无爱或畸形的爱,即使有爱,也会因种种阻隔而夭折最终消解。正像其小说《留情》中的文字:“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张爱玲正是通过对千疮百孔的爱情的消解,来抒写人的弱小与无奈,人性的悲凉与凄惨。“我就喜欢那被经济与情欲扭曲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怨女’的苍凉”,张爱玲正是通过这些“怨女”的传奇故事消解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展示了人性扭曲的一面。赤裸裸的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在《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身上得到了最好的注解,“极端病态和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曹七巧被迫嫁给了害软骨症的姜二爷,他身体残疾,性功能丧失。她在丈夫身上得不到正常情爱的生命体验,再加上家族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束缚,她只能隐忍并拼命压抑自己的情欲,逐渐游走在疯狂的边缘。在对小叔子姜季泽的情爱幻想最终破灭之后,她彻底地丧失了人性,成了一个疯子。她以变态、扭曲的方式来求得欲望的宣泄和心理的补偿,进而满足自己畸形的情欲,演化成为人性、人情变态的极致。“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张爱玲借小说中童世舫的视角呈现了一个“极端病态的”“彻底的”人生画像。张爱玲笔下的大多数女性都将婚姻视为生存的一种手段,将金钱和地位看得远远超于爱情本身。《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和乔琪乔、《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范柳原、《留情》中的敦凤和米晶尧,他们的感情无一不是瓦解了爱情,赤裸裸地呈现出为了金钱和欲望而生存的原生态。《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和沈世钧似乎超越了世俗而拥有了爱情的寄托,但脆弱的爱情在现实和宿命面前也投降了,在一系列的偶然事件中被消解了,只剩下人性的苍凉。

二、亲情的缺失与沦丧

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人类最亲密最牢固的爱,伟大的母爱、坚强的父爱、浓厚的手足情成为人在困顿时主要的情感寄托。但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拥有血缘关系的亲情的疏离、缺失和沦丧充斥于字里行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自私、阴毒、怨恨消解了亲情的伟大和崇高,展示了人的脆弱和渺小,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半生缘》中的顾曼璐是与曹七巧并肩的“疯女”形象。她是时代和家庭的牺牲品,为了家庭和生计,陷入风尘,沦为舞女妓女,一生游走于金钱和男人之间,丧失了一生的挚爱和健全的身体。正是这样一个被命运玩弄又抛弃的女子,为了一己私利,为了维持所谓的“无爱的婚姻”,亲手设计杀死了亲妹妹顾曼桢的躯体和爱情,残忍地摧毁了妹妹的一生,自己亦一步步走向疯狂的深渊。在她的身上,亲情的缺失和沦丧得到了血淋淋的呈现。顾曼璐最后无疑变成了一个疯子,她极端地怨恨,疯狂地报复,矛头直指她的至亲至爱。在她决定设计陷害曼桢时有这样的心理描写:“我疯了,我还说鸿才神经病,我也快变成神经病了!”从一开始的犹豫不决到最后的决断是她怨恨情绪和报复冲动的极端爆发。舍勒认为“报复冲动是怨恨的出发点”,“怨恨是一种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这种自我毒害产生出某些持久的情态,形成确定样式的价值错觉和与此错觉相应的价值判断”。曼璐的曲折人生经历和不幸命运让她羡慕并妒忌妹妹的年轻和健康,羡慕她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爱情,并心生愤怒和怨恨,形成错误的价值错觉和价值判断,认为自己的一切苦果均应由妹妹来负责,所以让自己的阴谋顺理成章地得逞。“曼璐真恨她,恨她恨入骨髓。她这样年轻,她是有前途的,不像曼璐的一生,已经完了……”不仅手足之情在利益和欲望面前容易摧毁和消解,母女之情、母子之情、姑侄之情和父子之情同样抵不住现实的考验,在《金锁记》中曹七巧与姜长白、姜长安之间,《第一炉香》中梁太太与侄女葛薇龙之间,《茉莉香片》中聂介臣与聂传庆之间,都一一展示了亲情的沦丧,人性的残缺。

三、友情的虚伪与背叛

友情是人的基本情感需求之一,在人生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张爱玲性格孤僻,不善交际,朋友屈指可数,她在小说中对友情的着墨亦不多。但仔细寻找仍不难发现即使极少的涉及友情的篇章也贯穿了其“苍凉和悲壮”的一贯主题。在生存和困境面前,友情和其他感情一样经不起考验,很容易向现实屈服。友情的真挚和温暖被虚伪和背叛代替,从而展示了人的自私和冷漠,人性的复杂和不可琢磨。《连环套》中的霓喜为了基本的生存在几个男人中间像一个物件一样几经周转调运,到了窦尧芳门下做小过了几年的安稳生活,后因窦尧芳病入膏肓,想为自己和孩子的长远打算,她“偷空将几件值钱的首饰打了个小包,托故出去了一趟……径奔她那唱广东戏的小姊妹家,把东西寄在她那里”。后为相好的玉铭筹钱需拿根金簪子换钱,又跑到那唱戏的干妹子家想拿回金簪子。“谁知她那小姊妹,一口赖得干干净净,咬准了说并不曾有甚物什寄在她那里。”霓喜命运多舛,在感情接连被骗和失败后,还要加上友情的背叛,自己用尊严和性命换回的丁点首饰金钱将仅存的一点友情寄托击得粉碎。在利益和金钱的诱惑下,友情不堪一击,人的本性暴露无遗,霓喜和小姊妹的友情的破裂展示了被“经济与情欲扭曲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怨女’的苍凉”。这“苍凉”也是人性的自私和猥琐,是人性的扭曲与异化。

四、女性悲剧命运和人性异化的原因

张爱玲正是通过人伦中最基本的三种情感的消解来抒写普通人、普通女子的人生困境和不可掌控的命运,直抵人性深处,揭露在感情的真空环境下人性的异化。女性的悲剧命运及其人性的异化究其原因有二。首先,男权社会和宗法制度的束缚和压制。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生轨迹无法逃离社会和时代的束缚。女子深处以男权为中心的宗法社会,在宗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制下,她们经济上没有自主性,情感上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地作为玩偶,将一生的幸福压在冷酷的社会制度和依附的婚姻家庭中,丧失了寻求爱的权利和爱的能力,被命运牵着走向苍凉的荒漠,正常的情感被压抑,欲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愤怒、怨恨、嫉妒、阴毒、报复等心理,一步步走向变态和疯狂的异化之路,走向人性的深渊。其次,女性“他者”身份的认同和自我意识的匮乏。在男权中心社会,女性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the essential)对立的次要者。他是主体(the subject),是绝对(the absolute),而她则是他者(the other)”。波伏娃把“他者”定义为“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女性在长期的男权压制下,没有文化,没有自我,也发不出自己的声音,缺乏自我觉醒和男女平等的意识,为了生存只能依附男人,依附婚姻,屈从于自身的处境和地位。此时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而是制度和男人的附庸,是一个符号,是被异化的物,是“他者”。在金钱和欲望面前,女性自然没有办法享受正常人应享受的需求和权利,在生存和宿命面前由俗而生怨,由怨而生恨,由恨而走向病态,走向疯狂,走向报复和毁灭,走向悲壮而苍凉的人生。

①蔡登山:《传奇未完:张爱玲》,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73页。

②张爱玲:《张爱玲全集·红玫瑰与白玫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

③张爱玲:《张爱玲自选集·序》,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

④张爱玲:《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92页。

⑤⑩⑪张爱玲:《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58页,第305页,第307页。

⑥⑨张爱玲:《张爱玲全集·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页,第136页。

⑦⑧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页,第7页。

⑫⑬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第5页。

作者:吴敬玲,文学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一般项目B类,项目编号:2015JGB516,项目名称:文学类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友情张爱玲异化
向美好友情进发
当友情遇到禁忌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九月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我有友情要出租
我们的友情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