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王景治河辨》看东汉王景及其治河的历史贡献

2017-01-28刘朔青海民族大学西宁810007

名作欣赏 2017年5期
关键词:治河史料黄河

⊙ 刘朔[青海民族大学,西宁 810007]

从《王景治河辨》看东汉王景及其治河的历史贡献

⊙ 刘朔[青海民族大学,西宁 810007]

王景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水利专家,与大禹齐名。清朝之后,王景治理黄河的名气更大,更有“王景治河,千载无恙”的说法。不管此说法的真实性如何,但都足以证明王景治理黄河的功劳,也足以证明王景的治河能力。本文从《王景治河辨》对王景治河的一些细节、王景治河一事及王景本人提出几点看法,希望能与一些研究治黄史的专家学者交流。

《王景治河辨》 东汉 水患

东汉水利专家王景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法治理黄河,才会使黄河“千载无恙”的?据研究可知,王景治理黄河确实取得了成效,但要说是“千载无恙”未免过于夸张。刊载于1979年第2期《人民黄河》杂志的《王景治河辨》一文,就给出了较为权威的答案,“千载无恙”确实不合史实。本文在认同这一点的基础之上,对王景治理黄河的措施与方案以及王景本人谈几点比较客观的看法。

一、传言“王景治河,千载无恙”与事实不符

根据《王景治河辨》一文考证,自清朝以后流传在国内的“王景治河,千载无恙”的说法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在此主要参考治黄史的专家们的研究提出几点看法,根据史料佐证此言论,史料有载,公元69年,汉明帝刘庄在黄河水患频发不止、百姓苦不堪言的情况之下,于夏季四月间下令让王景和王吴治理黄河,第二年夏季四月汴渠成。此项史实在《后汉书·明帝纪》中有详细记载:“夏四月,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自荥阳至于千乘海口。”又:“夏四月,汴渠成。辛巳,行幸荥阳,巡行河渠……”这是对王景治理黄河之始到治理完成的记述。在王景治理黄河之后到清朝这样漫长的时间中,有史料记载,1048年的宋仁宗时期,黄河有被改道往北迁徙的事。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的现象频繁发生,某些史料的记载难免有所遗漏和省略,但对于黄河水难使百姓不堪其扰却记载得未有遗阙,这也就恰好证明了王景治水真的没有千年无恙。所以本文认为清朝之后流传的这句“王景治河,千载无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王景治河功劳的赞扬,过于夸大王景治理黄河的成效了。“千年”两个字,也许正如现代人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个概括性的数字,与古代人为文言简意赅,“千载”就是千年的说法并无关系,毕竟这样一句话也仅仅是作为传言在民间流传的。

二、对王景治河具体方案的几点看法

(一)王景治河的成功之处

通过《后汉书》中《明帝纪》以及《循吏列传第六十六》关于王景的生平和重要事迹的内容可以知道王景治河的经过。在《明帝纪》中,汉明帝下令王景、王吴二人治理黄河。《循吏列传第六十六》中,王景受人引荐给汉明帝,“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因此受到汉明帝的赏识,接受了治理黄河的命令。在荥阳至千乘海口千余里间,王景“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遗漏之患”。这一大段的史料记载,很明确地说明了几点王景治水的内容,现做如下理解:1.王景治河主要是通过修渠道和筑堤完成的,并且分别进行。这两项工程有前人修筑的基础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并且由于有了足够的成功经验,一定程度上还减少了难度。2.通过“商度地势”四个字可以知道,王景本人对如何治理黄河水患,是经过了实地考察的,且没有半点含糊。另外王景还将阻挡洪水流向的沙石、浅滩等进行了处理,将壅积的河道疏浚,这才达到了无复遗漏之患。3.《循吏列传第六十六》中记载了王景在治理黄河之时耗费了大量的钱财,每年的修筑防护费用数以千计,一直保持着加固翻修的行为。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王景在治理黄河的时候所面临的工程是非常大的,不然不可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并且在汴渠修成后的数年间还一直保持巩固的状态。这一点也恰好反驳了从《明帝纪》中得出的王景治理黄河只是用了一年时间的观点,尽管后人夸大了其治理黄河的成效,但是将其付出的努力忽视,这也是不符合史料的。综上所述,王景治河的成功之处在于,面对治理难度很高的黄河,他从勘探地势、考察实际情况到分步骤计划进行治河,最后为黄河两岸的百姓带来了富足和安康的生活。

(二)王景治河以治河为主的原因

从《王景治河辨》一文中可以得知,当时的河渠形势致使王景决定以治河为主。周定王年间黄河改道,直到王景接到治河的任务,已经有六百多年了,在这期间,黄河未被统一进行过彻底的治理。因此王景在接到任务之时,黄河的下游河道已经壅积了许多泥沙,形成了地上河。在那个农耕时代,有水的地方就有村落,居民争相在河流附近进行农业生产,最后导致灾害泛滥,民不聊生。《明帝纪》也载:“河决积久,日月侵毁”,可见当时治河的需求确实很大。加之,那时东汉王朝的根基还不够稳定,为了安抚百姓,稳定民心,不得不急百姓之急,下令王景治理黄河,保证了漕运的畅通。毕竟治理河还是渠是需要分先后和轻重缓急的,况且若是不率先将黄河安流,是不可能达到治河的最大效果的。

(三)王景治河之后黄河决溢受到了环境变化的影响

正如前文所述,“王景治河,千载无恙”的说法确实不符合事实。但是史料显示,在隋朝之前,决溢的史料记载确实少了许多。可见王景治理黄河的措施和方案确实非常到位,当然承认王景治河功不可没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各朝代对治理黄河工作的重视。尽管黄河决溢的现象出现得比较少了,但是治理黄河的工作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这需要考虑在隋朝以前五百多年间的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环境因素。

东汉王朝灭亡之后,一直存在于北方的羌胡人迅速增加。众所周知,羌胡人以畜牧业为主,农耕现象非常少,恰好黄河地处中国北方,因此羌胡人的增加使利用黄河水流进行农耕种植的汉族人变得少了。黄河周围的耕地逐年减少,放牧区出现,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一来,黄河下游的泥沙逐年减少,壅积现象得到改善,形成地上河的现象也随之减少,黄河水患也就很少发生,自然疏浚的次数也相应减少了。但就这一观点的准确性,本文持一种疑问的态度,因为在东汉到隋朝建立的这一段时间中,王朝更迭频繁,国家的疆域和民族变化也非常大,羌胡一类畜牧民族的放牧方式是否真的对黄河的安流现象有所益处,还没有足够多的史料证据证明。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史料就是公元1世纪到6世纪之间,发生水灾和旱灾的年份相较于其他时期显得较少。以史料记载的陕西省为例,在王景治河之后的五百多年间,发生水灾的年份只占旱灾年份的三分之一,且旱灾的发生率也是比较低的。旱灾发生率低,对植被的破坏度也比较低,使植被可以繁茂生长,防止水土流失。而水灾的少有发生减少了黄河中泥沙的含量,洪水泛滥的机会也少了。

三、对王景本人的看法

历史上对于王景的记载仅仅出现在《后汉书》的相关章节中,介绍篇幅又相对短小,仅能通过治黄史的专家学者对王景治河事迹的研究资料得到一些比较丰富的与其有关的信息。通过《王景治河辨》一文,笔者得出了一些小小的结论,对稍后评价王景本人有些帮助。正如前文所述的内容和史料的佐证,清朝以后流传的“王景治河,千载无恙”的传言,是缺少证据的,并且按照常人的理解,“千载”就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只是为了赞扬王景治理黄河的功劳而已。因此王景治河虽然有功,但是功劳有限。另外就是王景治河为什么治河不治渠,王景治河的大部分工程都是围绕着治理河道而不是渠道开展的原因在于,当时黄河形成的水患形势决定了王景需动用大量的物力财力来治理。最后就是前文分析的气候环境原因对“王景治河,千载无恙”传言流传的影响,气候环境的变化,使王景治理黄河之后,黄河周围地区遭受的旱灾和水灾减少了,也就是说在那样的环境之下,王景治河的工程得以保持很长时间不被破坏,长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

据《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王景字仲通,从小就很聪慧,喜欢道术,通晓天文,并且在少年时期学习过《易》,懂得非常多,结交的朋友自然也广泛。从王景受人引荐才能才得以施展,说明王景此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磊落大方,并没有因为其才多招到他人妒忌,反而让人钦羡。此外在王景接下治水的任务,到达指定地区之后,首先做的是勘察发水处的地势,这也足以说明王景做事有条有理,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而且在面临治水工程浩大的情况之下依然保证了治水工程质量,实在可贵。

无论王景的治理方案是不是让黄河“千载无恙”,都不影响其名留中国治水史。王景的治黄方案对现今中国治理黄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当时黄河周围的人民为水所患之时,王景勇于承担使命,给人民带来了富足和安康。不管怎么说,王景都是功不可没的。

[1]任红.从贾让到王景:两汉治河的双子星座[J].中国三峡, 2009(6).

[2]卞吉.王景治河,千载无患[J].中国减灾,2008(8).

作者:刘朔,青海民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治河史料黄河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史料二则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清代钦差大臣巡视治河工程原因探析
黄河
魏源应对河患的治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乾隆年间扬州市河、护城河及东关运河的治理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