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线性叙事在当代电影中的应用
——以电影《心迷宫》为例

2017-01-28张咪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7年5期
关键词:自力白虎段落

⊙ 张咪[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 030006]

非线性叙事在当代电影中的应用

——以电影《心迷宫》为例

⊙ 张咪[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 030006]

在近百年的电影实践和探索中,大多数的电影在叙事的结构选择上通常都会选择我们所熟悉的线性叙事方式。但是近年来也涌现了许多与之相反的非线性叙事电影,《心迷宫》就是此类叙事电影中一部典型的代表作品。本文将从叙事学的理论出发,以该片为例阐释非线性叙事以及其独特性在该片当中的应用。

非线性叙事 叙事视角 叙事时空 叙事结构

一、电影的非线性叙事

关于非线性叙事的定义,顾名思义是相对于线性叙事而言的。经典的线性叙事是以故事发展的顺序为线索,以故事发展的因果关系为动力,按照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逻辑思维结构来组织故事情节的。而非线性叙事则呈现出与之相反的姿态,非线性叙事有着多视角、非时序、偶然性、碎片化的鲜明特点。“所谓非线性叙事电影,指就一部电影的整体布局、整体结构而言,规模性地出现了非顺序性的时空,以环状、网状等形态取代了服从时间先后顺序的‘线条’,并以这种有意制造的非线性形式作为影片的主体结构。”这类电影中多讲究故事的零碎性、人物角度的多样性、时间的错乱性,以及情节的多线索性。“另外非线性叙事的最大特征是对单一的时间顺序的打破,时间成为不连贯的片段,同时非线性叙事也包括叙述空间的打乱,经典的情节、事件的因果关系被弃置等特点。”在观看本片时,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情节发展无法连贯地对接,时空的转换也很迅速,人物形象同样也是复杂多变的,看不到最基本的矛盾冲突点,所以给人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直到影片的结束,观众才发现正是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非线性叙事方式表现了导演所要展现给我们的故事。

二、电影非线性叙事的鲜明特征

关于该片的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是导演和剧本的心灵结合点,更是导演把所要表达的观点转化为镜头语言的基本角度。《心迷宫》中的叙事视角呈现了复杂性的特征。不仅有人物、人称的相互转换,还有多个视角的重叠。这样的选择不仅打破了单一视角的枯燥,更会让电影的剧情发展变得更为饱满。导演作为影片的叙述者是“全知的”,对于剧情的发展和节奏,导演比剧中的人物知道的多,也比包括观众在内的任何人都知道的多。观众所获取的信息量要比剧中人物多一些,比全知的叙述者少一些,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同时,导演对于剧中人物视角也做了不同的设定。主要是采用了不定式的视角,即从多个不同的人物视角出发,讲述各自发生的不同故事。不定式叙事也有两种情况,该片是各视角中的人物互有关联,每一个段落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比如在该片当中,肖宗耀、黄欢是一条情节线,王宝山、丽琴、大壮、陈自力是一条情节线;白虎、要债者、白虎的哥哥又是一条情节线。但剧中这些人物看似是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个体,每个人表面上情节的发展相对独立,实际上却被导演设置的一口棺材这个悬念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剧中的每一个角色只知道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即观众知道的情节而剧中人物不知道,正所谓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

关于本片的时序。“从语义学角度讲,叙与序相通,叙事之叙,不仅有字面上的讲述的意思,而且还暗示着一种时间的顺序。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以及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可以说《心迷宫》的叙事节奏快慢相宜,叙事频率高低有序。因为导演选择了将四条不同的情节发展线打乱,本是在同一天发生的几件事被导演根据不同的人物视角而采用的不同时序手法安排所割裂。映射了非线性叙事时空错落的特征。不仅考验了导演对于叙事节奏的掌控,也考验了观众对于电影细节的观察,同时也增加了电影的感染力。影片的开头导演将丽琴穿白衣、上香的镜头与大壮车载陈自力,准备用石头击打陈自力的镜头拼接在一起,紧接着所祭拜的照片中的人物与大壮车上的陈自力这两组镜头的组接,会让观众产生了一个疑问,是否大壮真的暗杀了陈自力?两个不同时间空间镜头的组接,使得不同时空的人物情节发展顺理成章地有了联系,进而也成功地埋下了悬念。这是导演使用的一种片段插叙的手法。另外电影中还使用了一种段落式倒叙的手法。“段落倒叙就是把整体的故事分成若干个时间段,再把这些分割的段落倒着叙述。这种倒叙的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反经典叙事的现代手法,时间倒错的程度到达了极致,是时间的切割与断层,是时间段落的重新排列与组合。”采用这种分段落倒叙的手法。不仅对后面的情节发展做了一定的填补,对于观众而言也更有利于提高对影片综合、整体的把握。

关于本片中的碎片化和偶然性。“巧合都是命运,偶然亦是必然。”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是必然,每个人的人生也都时刻充满了偶然的变数,我们都不知道命运在哪一个急转弯处踉跄跌倒,也没有人能够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影片当中的肖宗耀,没有想到突然出现的白虎断送了宗耀父亲为其安排的美好前程,更不可思议的是仅仅这小小的争执,也断送了父亲的一世英名。又如片中的陈自力,本以为遇上大壮是幸运的,不料自己在大家眼里却早已是个等待下葬之人。陈自力不会想到大壮对他的妻子怀有恻隐之心而预谋将其杀害,更没有想到的是李琴的“夺命电话”将他的死亡变成了事实。这种黑色的幽默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导演对于偶然性的设置可谓精妙绝伦。

三、影片的环形叙事结构

环形式结构是指采用多层叙事线索来讲述故事,影片在时间向度上呈现出回环往复的特点,故事之间具有一种里外包容式的结构。

电影的每一个情节段落虽被导演分割剪辑,但是每一个分散在不同段落的情节点却是一环扣一环,各环节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相互的缠绕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认真观看后不难发现《心迷宫》是典型的环形叙事。本片中紧密连接的故事结构可以认为由一口棺材引出故事情节上的环环相扣以及进而造成的人物关系上的环环相扣这两部分组成。

首先是故事情节上由一口棺材引发的环环相扣。由村上孙叔爹的死亡引出宗耀和黄欢这第一个故事段落;在孙叔爹的葬礼上引出了丽琴和王宝山,并通过两人的口述得知丽琴和陈自力的夫妻关系,从而自然地引出他们与大壮的第二个故事段落;由于宗耀和黄欢私会过程中偶遇白虎并发生争执导致其死亡,从而引发宗耀父亲替子烧尸、猪圈藏尸的故事段落;最后白虎的债主追债到白虎的哥哥家里,无奈他哥哥嫂子只得向村长借那口棺材里的无名尸来摆脱痛苦,使得这口棺材绕完一圈最终回到真正的亲人那里,这是本片的第四个故事段落。

其次是由故事情节而引发的人物关系的彼此联系。片中宗耀母亲口中的“孙叔的爹”、白虎、陈自力,他们三人的死亡原因各不相同,但是为什么会被一口棺材而联系在一起?影片中丽琴突然被告知陈自力死亡了,但是死亡原因是被烧死的。烧死的依据来源是因为在烧死的白虎身上搜出了一张没有烧完的身份证,而这张身份证是夹在被他所偷的陈自力的钱包里面。这张身份证又是证明死者身份的唯一证据,因此自然而然地被大家所公认死亡的人是陈自力。所以棺材从黄欢家移到了丽琴家。白虎、丽琴、村长这三个人因此又被阴错阳差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样剧情的发展与之相互联系的人物也同时被串联了起来。影片各个段落主观讲述虽然各异,可在观影过程中却使观众发现故事和人物之间一直产生着一些奇妙的交集,从而指引观众做出一些简单的判断。而这样的环形叙事,使得影片所呈现的矛盾冲突已经不是故事情节上的矛盾冲突,而是各种讲述之间所体现的矛盾冲突,这对完整地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结语

正如忻钰坤导演自己所说:“很多生活中的巧合真的是想象不到,可能是宿命。我们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跟你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都要保持对生活的思考。”对观众而言这部电影不仅在于看到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也在于获得一种思考的快感,这就是环形非线性叙事电影的独特魅力。

①杨鹏鑫:《论非线性叙事电影的九种叙事模式》,《南大戏剧论丛》,2015年第1期,第119页。

②王晓倩:《网状叙事电影的审美特点及接受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第4页。

③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

④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0页。

⑤张秀娟:《电影的非线性叙事》,兰州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第10页。

[1]杨鹏鑫.论非线性叙事电影的九种叙事模式[J].南大戏剧论丛,2015(1).

[2]王晓倩.网状叙事电影的审美特点及接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张秀娟.电影的非线性叙事[D].兰州大学,2010.

[6]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张咪,山西大学文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美学。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自力白虎段落
Students’ Feedback on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ases into Lecture Task in Course of Built Environment
为何说西瓜是『天然白虎汤』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Different Pronunciation Features of “TH” in China and India’s Official News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
白虎
Coupled Fault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a
Performance of Ni/Nano-ZrO2Catalysts for CO Preferential Metha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