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瑶与司绮纹处世态度比较
2017-01-28姚志林赵闪闪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24122
⊙姚志林 赵闪闪[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 无锡 224122]
王琦瑶与司绮纹处世态度比较
⊙姚志林 赵闪闪[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 无锡 224122]
王安忆与铁凝均为当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而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笔下的两位女性形象——王琦瑶与司绮纹二人处世态度的比较,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这两位人物形象,同时能够探究作家的创作艺术,也能更深刻地把握作家的写作特征。
王琦瑶 司绮纹 处世态度
在近代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关注尤为突出,而王安忆和铁凝同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在她们的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可谓光彩夺目,甚至超过了男性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作家笔下的王琦瑶和司绮纹两位女性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她们在处世态度上的不同,进一步丰满两位女性形象。
一、“自由”与“狰狞”的处世态度 “庄子哲学中,既有至高无上的道,又有通乎天地的气;既有安命顺命,又讲绝对自由;既有怀疑主义,又有理想主义。”道家思想追求的是一种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主体在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中,实现主体的“逍遥”的状态。《长恨歌》中,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就是这样的生活处世态度。
分析王琦瑶的处世态度可以从爱情、亲情等方面着手。爱情方面,王琦瑶与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老克腊等人存在情感上的纠缠。王琦瑶似乎并没有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相反,她在爱情的追逐道路上,其对于自由的向往现在看来也是超前的。王琦瑶因为名利的诱惑,成为“三小姐”,进而结识了李主任。她心安理得地接受李主任为她安排的生活,很难说清那个时候的王琦瑶究竟是不是懂得了“爱”,可以确定的是,王琦瑶在爱情上从开始就是与传统婚恋观截然相反的。在李主任逝世后,王琦瑶依然追求着爱情,在被拒绝之后,她选择一个人抚养女儿,是一种无视礼教的自由书写。面对程先生的表白,王琦瑶毅然拒绝,宁可一个人艰辛地生活,这也是她婚恋态度的表现。对爱情自由的最明显的书写是与老克腊的关系上,尽管年龄相差甚为悬殊,已经不再年轻的王琦瑶仍然在追求着心灵的自由。王琦瑶的婚恋生涯,可以说就是对道家“逍遥”的书写。
在亲情方面,王琦瑶比常人更冷漠,从某个方面来看,也是她追求自由、不受传统思想拘束的表现。薇薇是王琦瑶唯一的亲人,表面上看来她们的关系让人欣羡:一起追时髦、烫发、穿新服装。可实际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从王琦瑶与薇薇同学的交往中、从王琦瑶的穿着打扮中,我们所能感受的并非是母女情深,而是母亲在时间上的不服气。她不服岁月的流逝,即使是在女儿的同学聚会上也要继续进行着她在情爱道路上的角逐。残忍地说,薇薇的角色在她这个不服输、不服老的母亲眼里,可能只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只是自己利用的工具而已。她们母女的关系,有的只是事实上的血缘关系而并非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薇薇也和她的同学一起去烫了辫梢和刘海,倒是干净利索,也增添了一点妩媚。薇薇心情很好回到家,却不料被母亲说她像个以前的苏州大小姐。”
《孙子兵法》本来讲的是采用某些计谋来赢得战争,运用到具体的处世态度中,就是形容一种阴暗、充满计谋的处世方式。与王琦瑶的处世态度相比,司绮纹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孙子式的处世态度。
司绮纹并不像王琦瑶的经历那样丰富,她唯一一次的爱情是在她十八岁那年,与华致远学生时代的恋爱。他们的感情大致经历也只是两情相悦、以身相许、各奔东西而已,虽然这段感情经历无论是从过程还是从时间长短来看都是短暂的,但它却无疑是最动人、真挚的。在嫁入庄家之后,司绮纹的性格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丈夫的心里永远有一个她永远无法打败的女人齐小姐,并且丈夫一次次拈花惹草,对司绮纹的态度甚至不及夫妻间的道义上的尊重。在经历了丈夫一次次的“压迫”之后,司绮纹的人性开始扭曲。她因为失去了贞洁而被丈夫羞辱,为了报复,她采用强奸公公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愤恨。她一生都在谋划着成为“主人”,但是她的反抗在自己可怜的一生中却总是显得苍白、无力。
在亲情上,司绮纹也是一个冷血、喜欢玩弄权术的女性。在“文革”时期,她更是出卖自己的妹妹,全然不顾当初亲密无间的姐妹感情,甚至把曾是煤矿的高级员工、已经去世的妹夫也“编造”出来,只是为求自己的平安。当外孙女眉眉来到这个家庭,已是老年的司绮纹并不像其他的老人那样对自己的孙女百般疼爱。相反,她对眉眉冷若冰霜,毫无亲情可言。在女儿庄晨送玮玮时,司绮纹甚至为了外孙女的生活费而与女儿争吵、讨价还价。在与亲人的关系中,我们看到司绮纹一辈子都在斗,年轻时与丈夫斗,年迈时与年轻人斗。
在与周围人的相处中,也可见司绮纹的处世态度。小说的大背景主要是“文革”,这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素。第一个主要人物是居委会的罗大妈。虽然内心厌恶这种斗争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压力,司绮纹又不得不与罗大妈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甚至到了一起卤煮鸡的亲密。与王琦瑶简单的人际关系相比,司绮纹表里不一的人际关系方式更显得复杂。在儿子庄坦死后,儿媳与大旗走到了一起。对此,天生不饶人的司绮纹的态度也足以见得她处事圆滑的方式。司绮纹虽然并没有泯灭最后的人性,但由于政治局势的压抑,这种圆滑的处事态度还是随处可见的,如在第七章的末尾,司绮纹拜访妹妹和姨婆:“司绮纹完成了对妹妹的拜访,如释重负地往回走。司绮纹那空旷的大屋子,待客时那一字排开的阵势,那被掏空了的箱子,乃至她那焦糊的乳房都没有给她留下富有刺激性的印象。她只想着她这东城之行终于抵消了她对妹妹的出卖。”
如果从中国传统哲学角度而言,王琦瑶与司绮纹的人际关系可以说一个是老子式的,一个是孙子式的。王琦瑶只是尽情地翱翔于自己的世界里,为了个人的追求而做每一件“有用”的事。至于其他关系,她是很少甚至不去理会的;而司绮纹无论是在家庭或是在社会关系中都从不会以“真面目”示人,她始终要处理好每一种关系,即使要伤害家人也不去理会。如果说王琦瑶是一种随意的人际关系,那么司绮纹则算是一种策略式的人际关系。
二、不同处世态度的根源 王琦瑶和司绮纹的不同处世态度,一方面是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各自所接受的思想文化的熏陶相关。
王琦瑶的处世态度与上海弄堂的文化氛围有关。众多评论家在评说《长恨歌》时,都习惯于把王琦瑶的形象上升为上海文化的缩影。小说开头用了大量的笔墨为我们渲染着王琦瑶生活的氛围: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等极具上海特色的环境,这一设计的用意一方面可以突出王安忆作品中我们所熟悉的上海元素的特征,另一方面对于作品中主人公性格的塑造也起了渲染作用。弄堂出身的王琦瑶也许是过多地感受到了下层人们生活的凄苦,才会在之后的生活中,不管是在爱情生活还是在处事方式上都在不顾一切履行着一种“飞上枝头变凤凰”的理想,“王琦瑶对自己未来的‘金丝鸟’身份抱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甚至还表现出心安理得的样子,作为一个城市中产阶级家庭里的小家碧玉,本能地具有被权力与金钱腐化而变质的内在因素”。也正是被这种理想所蒙蔽,在她的人生中才会被众多外在物质如金钱、名利的东西所扰,哪怕头破血流也绝不回头,在感情道路上,面对痴心一片的程先生虽有心动,却只是充耳不闻,失去了相爱的机会。“所以由王琦瑶失败的感情历程,可以看到‘虚荣’是其性格的主要体现,也是造成她孤独的重要因素,当然也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于是就有了‘长恨’的主题。”
司绮纹与王琦瑶不同,她奉行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生哲理,失去了一切的司绮纹人性发生了扭曲,她不再看重爱情、亲情,在她的世界里恐怕再没什么比金钱来得更真实了。一方面,她疯狂地、不择手段地聚敛着财富:当她嫁入庄家,对丈夫、对周围一切的失望使她看清只有金钱最真实有用。于是她忍气吞声,甚至不择手段谋取庄家的财产。在“文革”中,对于姑爸、庄晨都是如此,在她的眼中财富要远远重要于亲情。另一方面,她又极其吝啬。老奸巨猾的处世态度使她在众人眼中扑朔迷离,我们似乎永远也看不到她的内心深处的秘密,有目共睹的是,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她绝不会花费自己的金钱。
“严重的幻想性和软弱的性格促使王琦瑶不断寻找男人、依附男人,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冲破现实的束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以为凭着自己的聪明和美貌能够换来想要的幸福生活,不料却在不断的找寻中渐渐迷失了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丧失了起初的目标。”与王琦瑶相比,司绮纹在追寻爱情的道路上更像是冰冷的水。当然和王琦瑶一样,这一性格的形成也绝非偶然,并非是生而有之。“铁凝从《哦,香雪》到《六月的话题》,也同样创作出表现自我内在个性的张扬,及其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变革所抱的冷峻的审视态度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就是主体性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对依附性和‘子民’意识的扬弃和取代。”与王琦瑶不同的是,司绮纹的出身似乎要更高贵一些,也因家庭原因,司绮纹所受的教育也不似王琦瑶那样世俗,她本是大家闺秀,熟读“四书”“五经”,接受西方教育,但正是因为她接触到了那样的思想熏陶,便开始不再如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照着类似的生活按部就班。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华致远必须远走他乡。在临走的前夜,华致远前来道别,就是在这个雨夜,司绮纹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在那个名节高于一切、局势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司绮纹不顾一切也要和华致远长相厮守,哪怕只是一晚的时间,司绮纹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比王琦瑶更有勇气。
三、结语
无论是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爱情的王琦瑶,还是绝望之后水一般冷漠的司绮纹,从她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在感情道路上明显不同的态度。王琦瑶与司绮纹,一个在战争年代,一个是“文革”十年,在类似的社会背景下,王琦瑶与司绮纹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也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剧。“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若是王琦瑶和司绮纹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能懂得“知足不辱”的道理,二人怕是另一种结局了。
[1]刘笑敢.老子古今[M].北京: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06:26.
[2]王安忆.长恨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37.
[3]赵国华.中国孙子学的整体辨析[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3):16-22.
[4]铁凝.玫瑰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82.
[5]陈思和.怀旧传奇与左翼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6]郭霄.虚荣之后的孤独[J].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学报,2009(9).
[7]吴超.王琦瑶的婚恋观研究——一个精明女人的爱情抉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8]艾菲.在寻找和审视自我中寻找和审视社会·新时期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思维变迁[J].当代文坛,1994(12):17-20.
[9]丹明子.道德经的智慧[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149.
作 者:姚志林,江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赵闪闪,江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