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西广散文的个人笔调

2017-01-28隋清娥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名作欣赏 2017年18期
关键词:句式散文词语

⊙隋清娥[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59]

论王西广散文的个人笔调

⊙隋清娥[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59]

笔调是指文章运笔用墨的格调与风格。王西广散文鲜明的文学质素体现在个人笔调方面。本文从闲话笔调、抒情笔调与变化无方笔调三方面,挖掘王西广散文个人笔调的体现,把握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王西广 散文 闲话笔调 抒情笔调 变化无方笔调

聊城作家王西广以创作散文为主,著有《一个村庄的剪影》《人生如月》等集。散文要有好的语言。揣摩与体悟王西广散文,用“自然真诚,简约抒情,质朴灵活,生动自由,幽默蕴藉,精炼多变”概括其语言特点,大致不差,而“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最重要的是笔调,也可以称之为语气系统,决定了整篇作品的基调和品位”。笔调是指文章运笔用墨的格调与风格。王西广散文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是因为他在运笔用墨时形成了独有的语气系统,具备了个人笔调。本文即探究王西广散文的个人笔调,抓住其作品的基调和品位。在我看来,王西广散文的个人笔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运用闲话笔调

王西广散文受现代作家林语堂、梁实秋等人的影响,喜欢运用闲话笔调。

(一)自由化的写作态度,笔调自然真诚、亲切质朴

王西广退休前供职于地方报社,主业是采访、文字编辑,文学创作只是其精神余裕的产物,因而其写作毫无功利性,态度极为自由。他涉笔广泛,其《一个村庄的剪影》写故乡风物、故里旧人、农具农事、草木花鸟、民间艺术、乡村旧俗,几乎无所不谈。他把读者当作故交良朋,对他们敞开心扉,笔调自然,亲切闲适,不做作,无矫情,自然豁达,简约真诚。如在《剃头匠》的开头,作者即运转亲切闲适的娓语式笔调:“三十年前的乡村,不要说美发院,连理发店也没有。村里人的头发长了怎么办?当然也要去一截。年轻的用推子去一截,年长的用刀子全去光。用推子给人去一截的,我们称他理发师;用刀子给人全去光的,我们叫他剃头匠。”这样的开篇从笔墨上看很轻松自然,词句亲切,真情流露,形成闲适的笔调。开头一段便决定了整篇散文的自然质朴的格调。再如《酒场》的结尾:“吾非酒仙,与酒缘浅,却说了些酒场上的事。不过,皆零碎印象而已。至于写酒场的佳作,则需要屡上酒场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来写,毕竟体验不深做不成好的文章。”写这些话时,作者眼前好像有一老友在倾听,语言简约实在,朴实无华。王西广的散文无论是记录普通人事,还是抒发情感,运笔时都喜用拉家常话式的闲话笔调。

(二)选择口语和方言词语入文,笔调纯真活泼

王西广将文学之根深深扎入丰富多变的民族语言和民间语言中,加工提炼日常口头语言,举凡叙事、描写和议论,都自觉追求语言的口语化和生活化。如《纺线》:“好多人为纺线冻手冻脚……奇痒难忍。纺线时,冷得实在难熬,才在旁边放个火甏子,散发点暖气。现在想想,冬天纺线是个多么让妇女遭罪受苦的活。”这里,运用“冻手冻脚”“奇痒”“难熬”“遭罪”等口语中习见的词汇,灵动真切,鲜活质朴。假如换成“冻坏了手脚”“特别痒”“难以忍受”“受罪”,虽意思不变,但语言风格就变了,口语化特色也淡了很多,“谈话风”笔调也就淡了。王西广为文也不避方言词语,有的语言看起来俗拙,但真情流露,自然平易,地域特色鲜明。他常选用一些鲁西地区特用的,且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如《牛棚》中有一句:“小他娘,今儿在这儿歇一黑价行吧?”“小”指“儿子”,“黑价”指“晚上”,这是鲁西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用以沟通的词语,一直沿用至今。王西广给散文取名也用方言词语,如《东坑》《茅子》等。“坑”在聊城方言中指的是“水塘”,“茅子”是“厕所”。与普通话词汇相比,“坑”的词形与本义为“地洞、地道”的“坑”完全相同,但词义完全不同,这属于同词异义词语的运用,“茅子”亦然,此类例子在王西广散文中举不胜举。茅盾在《小说研究ABC》中说:“一个作家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认明他所要写的地方色彩。”地方色彩体现技巧之一是将方言词语纳入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在聊城作家中,王西广是最有“方言情结”者。他把鲁西方言作为自己的语言底色,从中选用有益成分,让散文在笔调上显得轻松闲适。

(三)活用词语,使散文笔调灵活松动、活泼幽默

词语活用是更换某个固定词语中的某个语素,创造出一个与原词语貌似而内容不同的词来。词语活用会生出新意,王西广很擅长此法。如《空气》中的“气网恢恢”活用“天网恢恢”,《小河》中的“望河兴叹”、《拾柴火》中的“望野兴叹”活用“望洋兴叹”,《染坊》中的“鸦中之凤”活用“人中之凤”,《吹牛》中的“自圆其吹”活用“自圆其说”,《我的河》中的“弄水儿”活用“弄潮儿”。这些词语经过活用后,不仅得体而且生动活泼,体现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王西广还善于将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如“‘屁嘴’一是胆子大,能化腐朽为神奇,将领导头上的癞疮疤赞为一朵花”(《嘴》)。“化腐朽为神奇”是褒词贬用,讽刺溜须拍马者。“四盘酒肴哪禁得住十张八张馋嘴的攻击”(《喝喜酒》),其中“攻击”是庄词谐用,嘲讽物质贫穷年代吃酒席者的贪吃。这都是散文闲适笔调的体现。

二、运用抒情笔调

散文笔调的内涵之一是强烈的抒情性,“强烈的抒情性,正是散文笔调的灵魂”。王西广创作时用各种技巧,让每篇散文中都有他自己。

(一)运用简洁语言,以简约的笔调抒情

王西广散文中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目的都是要恰如其分地抒发情感。他在写散文时,自觉追求语言的简洁,只描摹人、事、景、物的某一侧面或某一片段,在一鳞一爪中蕴含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如《小河》:“在田野里割草的孩子们来到小河边,扔下镰刀、包袱,扒光了衣裳,一步跨进了水里。水对他们是温柔的,友好的,好像一片丰茂的绿草。他们在水里奔跑着,喊叫着,嬉闹着,你撩起水来泼我,我掬起水来泼你,不一会儿头发都湿透了,水淋淋的了……玩够了,闹够了,他们一丝不挂地从水里走出来,银色的阳光镀着一个个泥土色的身子,就像一群完美的雕塑,不,世界上最伟大的雕塑家也创造不出这么美丽惊人生气勃勃的作品……”《小河》中的这段文字有散文式的叙述和描写,语言比较细腻,应当是散文中叙事描写语言简约的典范了。在作者描摹的夏日农村稚子于河中嬉戏玩耍的场景中,流淌着浓郁的情感。这一幅“乡野童趣图”让读者看到了小河与儿童的亲密关系,感觉到了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快乐与欣悦及作者对往昔乡居生活的怀念,一股浓厚的思乡之情浸润心田。

(二)运用幽默语言,以生动谐趣的笔调抒发情感

幽默是一个人才智的体现与智慧的闪光!在散文中,幽默的运用也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王西广写散文就很注意用各种方法制造幽默效果。“大哥,多日有空啊,给我煺煺毛?”“煺毛”是屠宰动物的一道工序,给人理发显然不是给动物煺毛,《剃头匠》中的村民把理发说成煺毛,这是用移就法营造幽默效果的例子,传达出作者对村民幽默性情的欣赏。“李老胖的媳妇白白净净,为了烘托自己的男人,长得又瘦又小,弱不禁风的样子。李老胖人高马大的,嗓门也大,声音洪亮。他媳妇却总是细声细气,慢声慢语的。”《小铺》中的这段话将夫妻巧作不对称对比,在不和谐中,将庄词“烘托”谐用,制造出谐趣横生的效果,这是作者怀想故人时心情轻松的外显。“吹牛吹过去‘过五关斩六将’者多,吹眼前之事者少”,作者在《吹牛》中用《三国演义》的情节,以褒语贬用法,在幽默中讽刺吹牛者的不知羞耻,产生一种具有攻击性的嘲笑的效果。在《洗澡》中,作者写道:“有些人甚至吃在澡堂,坐在床上,满脸神气,叫上一盘焖饼,再来碗鸡蛋汤……这才叫‘洗家’。”“洗家”与常人相悖的做法,被作者以活灵活现的语言描写出来,产生了幽默的效果,嘲讽了“洗家”占便宜的心理和行为,批评了人的劣根性。

(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清新灵动的笔调抒情达意

“在文本构成中,语言受到多种限制,呈现出多种状态。但这些缤纷的文学语言,其表现力和美感的获得,却得力于一条共同的途径,那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换言之,任何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都是为了抒情。王西广特别喜欢运用比喻修辞。如《谈吃》中一例:“譬如咸萝卜,若切成细丝,盛之以细瓷小碟,调以醋油姜末,与切得如碎砖乱石放入粗瓷大碗之中,吃起来感觉就相差甚远。”作者将切得块大条粗的萝卜比作碎砖乱石,是对脍不求精者的嘲讽。再如(《一座池塘》中的例子:“读书,写作,只是一种本能,犹如鸟要飞,狗要叫,树要长,花要开……”作者用一个博喻表达对读书的认可与赞许。可见,王西广是多么善于“将自然的东西弄成一个心情的东西,弄成了一个主观亦即人的东西”。他的比喻无不情感化。有时,王西广甚至用比喻来搭建散文的抒情结构框架,如《人生如月》一文。该文开头用细腻的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写月的亮度、形状与颜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第一节结尾,作者写道:“人生虽不尽是这般规律,但盈亏明暗却是如影相随,避不开,躲不开,无法拒绝的。”这就将人生顺逆与月亮圆缺联系起来了。接着,作者用两节写了人生的顺遂与逆势,然后结尾:“人生如月,皆有阴晴圆缺,我们大可不必颜随势改,气逐时移,得志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垂头丧气。我以为,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地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如此,则照应了开头,抒发了人生感慨与见解。全文用比喻来谋篇布局,新颖别致。

除了擅长运用比喻修辞,王西广还能熟练运用其他修辞手法,以筑成美句或美段,抒发情感。在他的散文中,有“既无心术与人暗斗,更无媚骨甘为人奴”(《一个男人望着他心爱的儿子》)等对偶,有“这些白杨全是笔直的,高得像快挨上了天上的白云彩”(《杨家坟地》)等夸张,有“邦二先生只懂得以脚踢屁股,以手拧耳朵,以黑板擦或撑子板打手心”(《村小学》)等排比,有“秋天的风还是那么天真,那么好奇,带着各种颜料,这儿转转,那儿瞧瞧”(《风》)等拟人,还有通感、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他驰骋自己的想象,借修辞手段信马由缰地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散文的抒情效果极佳。

(四)运用议论,以精炼的笔调来抒情

王西广的散文,无论是乡土题材的篇什,还是独语体的文本,看似闲适散淡,但“个人主体”始终是话语的中心,行文常有议论语句或段落出现,以凸显自我感情。“就是这样过年,有人还替老百姓担忧,怕他们忘了节俭,铺张浪费呢。每年春节期间,报纸上、广播里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育老百姓不要铺张浪费,要俭省过节,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菜鱼》中的这段话,夹叙夹议,在看似闲适的叙事里闪出锋芒,讽刺个别领导不了解民情、乱发政令。再如《挖栝楼根》《村小学》《禁烟》三篇散文结尾的画龙点睛式的议论:“钱,不光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也能给自然界带来灾难。”“人类之幸福与美感不但存于新鲜的事物中,还存于古老的陈旧的事物中。”“大凡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的事情,皆是因为缺乏‘认真’。”这些议论少而精炼,褒贬之情隐含其中,体现出散文语言的力度。

三、运用变化无方笔调

变化无方是谓变化灵活。这是从散文的外在形态来判断其笔调运用的,指的是组织语言以散语为主,句式变化无方。散文创作之组织语言,当然须以散语为主,而变化无方至变化多姿,是散文笔调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王西广运用句式是变化无方的,即多种句式在其笔下能被灵活运用。请看《看风筝》中的一段话:“他们或站着,或坐着,或仰望空中的风筝,或海阔天空地闲聊,神情萧散,意态从容,仿佛世外桃源中人。放风筝的人,绝无西装革履、油头粉面者,绝无腰缠万贯、妻妾成群者,他们衣着朴素,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携一只廉价的马扎,准时而来,准时而去。我想,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跑大远的路,毫不吝惜自己的时间——这在抢权抢钱的人眼里可是巨大的浪费啊!掌权者最懂得权力的好处,有钱人最知道金钱的神力,前者时时以权捞钱且想窃取更大的权力捞到更多的金钱,后者天天以钱生钱且想买得一顶乌纱帽遮风避雨永保平安。他们的欲望日益见长永不满足,他们为欲望而喜而忧,而乐而苦而死,他们无法散淡,无法悠然,无法亲近大地和天空……”这段话里有长句有短句,作者将长短句结合,长长短短,呈现出隐约的音乐美;这段话里有整句有散句,作者将整句与散句相结合,让语言生动活泼而又节奏鲜明;这段话里有单句有复句,作者将单句与复句相结合,使语言既错落有致又气势贯通。“年愈长而性愈淡,四十一过,恍然不惑。除了清风明月,这世上再没有令我痴迷不已、苦苦以求之事物。官不迷之,钱不迷之,色不迷之,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得失尽作天意观之,安身立命,随其自然。虽无托钵云游之志,却有超然物外之想。如此存世,岂不可喜哉?!东坡曰: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又曰: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如是观之,我所好之物无人争,不迷之物任人争夺,所不自在处仅在无闲。‘闲者便是主人’,欲为主人,何其难哉!游手好闲,无以果腹。既要果腹,又欲自在,只能忙里偷闲,做片刻主人,据一时风月。即使如此,我也不觉遗憾,较之世上穷人富人官人,岂不幸哉?……”这段文字的语言没有过度“散化”。其中有口语句式也有书面语句式,既活泼自然又严谨周密。“虽无托钵云游之志,却有超然物外之想”中既有否定句式也有肯定句式,“四十一过,恍然不惑”是常式句式,“官不迷之,钱不迷之,色不迷之”是宾语前置的变式句式。如此熟练地运用多种句式,将各种句式组合运用,语言通顺生动,文章断中有续,散中见整,摇曳多姿,富于文采,抒发了作者顺遂自然、恬淡自处的人生态度,贯穿全篇的调子活泼自如、流利多变。

① 张梦阳:《论鲁迅散文语言的艺术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8期。

② 周冠群:《简论散文笔调》,《当代文坛》1984年第10期。

③ 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④ 〔德〕路德维希·安德烈斯·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58页。

作 者:隋清娥,文学硕士,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编 辑: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

猜你喜欢

句式散文词语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找词语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