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交流的无奈与超越
——对“道可道,非常道”的再思考

2017-01-28福建谢清果张丹

名作欣赏 2017年16期
关键词:撒播耶稣苏格拉底

福建 谢清果 张丹

人类交流的无奈与超越

——对“道可道,非常道”的再思考

福建 谢清果 张丹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 的潜台词是语言载体和“道”的内涵出现了不对等的悖论关系,即“言不尽意”。无论是老子的“道”,还是苏格拉底的“爱欲”,抑或耶稣的“箴言” 都无法实现无损的传递,不完美的交流无可避免。我们认为,无论采用何种交流方式,只要用“心”沟通,能温暖彼此就是有益的沟通。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 苏格拉底 耶稣 交流

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道可道,却始终未能道尽那恒常自在又处于流变中的“道”。老子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那样地令人玩味无穷。字面上,似乎是说,无形的“道”不能用一般的言语去描述,因为它并非一般的道。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语言载体和“道”的内涵出现了不对等的悖论关系,即语言的尴尬,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言不尽意”。老子用“有”和“无”来描述幽深玄妙的宇宙万物,既是智慧选择,也是万般无奈。为何?无限的事物和有限的语言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古人所谓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即此意。今天的语言较之老子时代的语言要丰富得多、精致得多,但“言不尽意”的矛盾依然存在。

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种交流的鸿沟?老子对此的解答是:首先,要明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的开篇之章,老子坦诚地抛出“常道”不可用普通言语道尽的事实,从根本上否定了世界本原的“道”与事物表象(载体)的“言”之间的绝对对应的必然联系;其次,老子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在探究自然之“道”中的作用,认为需要通过“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来领悟“道”。老子巧妙地将个人体验融于对道的领悟中,使“道”与“言”的张力之间引入了“人”这个自变量。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说的“道”是包罗万象、“玄之又玄”的,它是世界的本原和“众妙之门”。那么人与人的交往法则、交往伦理、交往理性和交流体验等(或统称为“交往之道”)则也必然蕴含在“众妙之门”的“道”中。个人只有提升自己积极主动领悟“道”的应然之境,加强自身对万物的理解力并保持“无欲”之心才有可能(在交流中)捕捉和体悟“道”(交往之道)。换句话说,在交往过程中,也许除了借助语言的指示功能属性之外,还得辅之以双方自身心领神会的情感属性。因为无论是交流感情还是沟通思想,语言固然重要,但更多的还需要依靠“心领神会”,比如往往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都是对语言的弥补和对需要表达的意义的深化,从而达到一种真正的默契。总之,老子认为获取“道”(此处的“道”包括交往之道。“道”本身是“无名之物”不能获取,这里引申为个人对“道”的领悟)的关键在于人,而不在于“道”与“言”本身或者两者之间有无确切而复杂的映射关系。可道之“道”是非“常道”,因为“常道”是既不可言尽,更不可悟尽的,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不断尝试接近万物本来面目的“道”,个人若要穷尽世间所有的“道”绝无可能。同理,个人要想做事做到绝对完美也是不可能的,只能追求“尽善尽美”(《论语·八佾》)。交往之道,亦是如此。

在我们看来,与人相处也是一种追求领悟“道”的过程,修道之路曲折艰辛,横生荆棘,且尽头注定是不完美。这是人类的宿命,承认宿命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置若罔闻,自甘堕落,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不积极进取。西方世界的传播学者彼得斯(John Durhan Peters)在其专著《交流的无奈》中指出,完美的交流是不可能存在的。他认为,苏格拉底和耶稣基督,这两位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播者采用的最基本的两种交流模式——双向对话和单向撒播都具有缺陷。

首先是苏格拉底的双向对话模式。《斐多篇》中苏格拉底将爱欲与对话等同,对他而言“问题不仅是心灵的对号,而是欲望的匹配。交流的主要本能是爱欲,而不是发送”。换句话说,交流是在传递互惠的爱欲,而非冰冷的讯息。在交流中,“爱人就像在爱的潮水中沐浴,爱充满他的毛孔,长出羽毛,灵魂在这最美好、最神圣的爱中翱翔”。爱欲之箭开始做单向飞行,但他的角色很快从爱人者过渡到被爱者,主客双方的爱欲与情感发生了深刻的交融与迁移,“在爱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就像在镜中看到自己一样……在施爱者身上,被爱者看到了他自己美的形象——于是他就爱上了施爱者”。出现了“反向的爱”(anteros/counterros),这种爱的溪流从他的眼睛进入身体贯穿全身,这是爱“通达灵魂的自然路径”。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崇尚面对面式的双向对话,反对语言的书写。他认为书写是不分对象的随意抛洒,知识的种子随着书写的随意播种产生了乱交的潜在危险。文字就像一个人工精子库,怀孕可以在两个不认识的人之间发生,他们的结合可以跨越巨大的时空距离,而书写的语言像一片“孢子云”,在空间里漫无目的地漂浮,等待落地和受孕生根。由于文字的这种繁殖性,爱欲的传递得不到保证,对交流双方都不负责任。此外,“书面的东西漠视读者的灵魂,不关心流通的情况,漫不经心地撒播语词”,永不可能达到适合所有接受者的境地,只是“假装交流双方互惠的关爱”。总之对苏格拉底而言,对话(多产的交合)是规范,撒播(抛洒的种子)是偏离。交流的扭曲,来自于亲密关系的消失。彼得斯指出,真正平等、完美的(双向)对话其实是不存在的。“无论有多少人参加,一切的话语都必须要填补交替说话中间的空白;你心中想到的对方,也许永远不能够和实际的伙伴完全一致。”空白的间隙以及无法恰如其分的他者,使得心与心无阻碍的连接只能是梦想。

其次是基督耶稣从一对多到面的单向撒播模式。《马太福音书》中,耶稣说道:“凡是有耳朵听我讲话的人,让他们听见吧!”不同于苏格拉底传统中赋予私下和深奥的交流方式以特权,耶稣的单向撒播传统搁置了个体的差异,以上帝之名,将博爱之情像雨露一样普惠世人。单向撒播的价值在于馈赠,正如基督一句经外话所言,馈赠比接受更使人幸福。苏格拉底鄙夷浪费(尤其是对种子的浪费),耶稣却颂扬这种浪费。播种者所做的工作就是浪费,他让种子随意抛洒,事前不知谁是善于吸收的土壤,他把重要的部分和挑选的权利留给聆听说话的人。“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诅咒闭门的人祷告……就可以做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第5章44—45节)苏格拉底赞美灵魂的狂喜升天,田园美景和自然风光让人心神荡漾;耶稣主张信徒洒落大地,体恤别人的伤痛。值得注意的是,单向的撒播并不能弥合传授双方思想的分歧,甚至阻碍了交流中互动的可能性,耶稣格言式的箴言用看似友好的方式无限期地推迟了对话的进行。

其实,无论是老子的“道”,还是苏格拉底的“爱欲”,抑或耶稣的“箴言” 都无法实现无损的传递,不完美的交流无可避免。不可否认,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需借助语言、文字、绘画等诸多符号来帮助我们传递讯息。但这些符号能表达我们心中的想法吗?又或者,这些符号脱离了创造它们的我们还具有意义吗?那么,我们还有可能超越自说自话(speaking into the air),实现真正的交流吗?沿着历史一路走来,多少人因这些符号的不完美咬牙切齿,却又不得不借助不完美的它们来表白自我。这个有趣的悖论恰是人类“又神圣又悲哀” 的一种写照。“交流是没有保证的冒险。凭借符号去建立联系的任何尝试,都是一场赌博,无论其发生的规模是大还是小。”但这并不意味着交流会脱离语言而独行。我们所提倡的交流不会完全割离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或者摒弃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亦无意扎根于唯心主义的神学或心学之中,只希望在技术话语途径外,试着寻找一条通往心灵感应与情感共鸣的幽静小路。

新时代的科技革命把人推向了媒介化社会,主体分离的窘境中我们一面沉溺在我与他者的虚拟世界中狂欢、手舞足蹈,一面又抱怨媒介把真实世界中的我们分隔得越来越远,形成了无所不在的心灵鸿沟。我们也越来越习惯地将个人孤独、不安的情绪归咎于媒介技术的促逼。殊不知,媒介技术向来就是无关乎情感的中性词,它无须也不能承受人类情感迷失的无谓指责。交流的主体是人,而人是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可以独立思考的高级动物,追本溯源的问题应是个人在享受现代社会的福利时,如何建构“人与媒介、社会”的和谐关系和解放人的交流思想,而不是一味地追问或苛责技术的偏性。

老子认为,探究世间万物的奥秘,要有“无欲”之心(对己无欲,对他人无欲,交往中更无恃强凌弱之心);苏格拉底说要将对他人的爱欲在交流中释放、升华;基督耶稣劝慰世人常怀慈悲济世之心,播撒爱的种子;彼得斯呼吁交流要敞开心扉去接受他人,去“拥抱”“理解”,而不是“征服”或者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意志。有一颗“共情”之心比什么都重要,起码,主观上要有对他者的爱。正如休谟在《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中所说:“人性中最值得注意的莫过于对他人的同情,莫过于通过交流接受他人的禀性和情感,无论其如何与自己不同甚至是与自己对立。”

我们认为,无论采用何种交流方式,只要用“心”沟通,能温暖彼此就是有益的沟通,无论这种沟通方式看起来多么单调或无益。“(纵然)我们‘交流’的尝试终归徒劳,这并不值得扼腕叹息;这是美丽的境界。”我们希望在越来越被诸多幽灵缠身的媒介化社会里,敞开心灵,拥抱一个厚实、有温暖的身体。借用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用解释性的说话“投身于”一个与人共享的世界。

①②③⑤何道宽:《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彼得斯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第38页,第38页,第25页。

④单波:《面向交流的无奈: 传播学自我救赎的路径》,《新闻大学》 2012年第2期。

作 者:

谢清果,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研究所所长。张 丹,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

编 辑:

张勇耀 mzxszyy@126.com

猜你喜欢

撒播耶稣苏格拉底
不同缓释肥对油菜品种黔油早2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沿黄稻田撒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一次弯腰等于十八次弯腰
关于轻简化油菜种植技术和几点思考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英国耶稣受难日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苏格拉底的遗憾
杂交油菜撒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