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建新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漫谈

2017-01-28许广义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00

名作欣赏 2017年24期
关键词:长镜头现实主义隐喻

⊙许广义[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00]

黄建新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漫谈

⊙许广义[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00]

黄建新电影中的现实主义美学,不仅表现在镜语体系的现实主义特色,更是在平淡的叙事中孕育着辛辣讽刺。黄建新电影在艺术上注重剖析人物心理、平民化的素材选择、独特的作者电影叙事风格,这些让他在第五代导演中独树一帜。

黄建新 现实主义 美学 作者电影

黄建新,是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其电影美学风格也从20世纪80年代“先锋三部曲”的锋芒毕露,到20世纪90年代“城市百态三部曲”的创作圆熟。但是现实主义的基调并没有根本性变化,在其电影艺术表现中一脉相承。

一、镜语体系中的现实主义特色

从《黑袍事件》伊始,现实主义风格的拍摄手法已有彰显,受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故事本身创作的题材特质影响,现实主义的基调被逐渐奠定。在黄建新的电影中很少看到华丽的剪辑,甚至早期的电影中拍摄技巧的使用都是少见的,更多的是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和冷静的叙述。

(一)长镜头奠定影片节奏

从最初的长镜头流畅叙事,到黄建新后期作品的各类长镜头的纯熟的交叉使用,长镜头的使用是黄建新电影营造氛围,形成作者电影自身风格的独特镜语体系的特色所在。长镜头内部通过景深、升降、演员调度等方法,为我们冷静客观地展现着黄建新眼中的电影世界。

1.升降长镜头的节奏把握

《背对背,脸对脸》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用升降长镜头来讲述文化馆的环境,在开头降低机位的长镜头和结尾的升起机位长镜头,形成强烈对比和首尾呼应。文化馆内的钩心斗角如画廊长卷一般被展开,而这两个长镜头又像是画的两轴一般。结尾的升镜头似是在隐喻文化馆副馆长可能真的升官了,但这一切都没有被点明。升降长镜头的使用也使得影片本身的节奏变得舒缓。在这种相对舒缓的节奏里,观众以上帝视角一般冷眼旁观,这也是升降长镜头的客观性所在。

2.长镜头内的演员调度

关于演员调度的长镜头在黄建新的电影里更是数不胜数,黄建新的作者电影的形成与演员的表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黄建新的电影中主角多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来担当,像牛振华、冯巩等,这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演员选择。在《偷自行车的人》的演员选择上采用非职业演员,却展现出了职业演员都望其项背的表演能力。黄建新想达到的选角效果不外如是。

《轮回》中石芭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出现片名后的第二个镜头。长镜头用来展现石芭在上行的扶手电梯上来回蹦跳,忽上忽下,最终却回到了原地。一方面,这个长镜头展现了石芭在生活中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隐喻了石芭人生的“下坡路”与所有人都争着走“上行电梯”的态度对比,并且暗示其自杀的结局。在片名出现后不久出现的这个长镜头,让我们不由得玩味“轮回”二字的含义。如之前提到首尾呼应形成对比的长镜头使用,片中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都是一个十秒左右的车流涌动的镜头,不同的是开头的是在黄昏,另一个是在夜晚。石芭的心态也由玩世不恭、得过且过的“老年人”心态,转变为完全毁灭状态的深夜,导演的演员调度是用了巨大心血的。

(二)精心设计的构图烘托氛围

1.对称式构图

《黑炮事件》中以钟表为背景的党委开会所使用的对称式构图,左右两边坐着的人分别代表不同的立场,而党委书记和稀泥的态度让他坐在了中间。而实际上坐在左边和坐在右边的双方,又有着明显的左倾和右倾。对称式构图的使用,让对比更加突出,让隐喻层次更加明显。加之背后多次出现的特大号的钟表,和与会人员的全体白色衬衣的颜色,整体的氛围造就了一种莫名的白色恐怖,而这一切对于主角赵书信来讲都是完全不知情的。

2.曲线形构图

在黄建新的电影中,曲线形构图更多的是与剧作文本本身有关。在《黑炮事件》中摆成多米诺骨牌的砖头,曲线形构图是为了展现砖头一块块地倒下这一连锁反应,更多的是对观众进行暗示和象征。事情本身就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环扣一环,同时又如曲线一般曲折。赵书信在片中的遭遇与此构图吻合度极高,导演用心可见一斑。

3.平衡式构图

作为最常见的构图形式,黄建新作品中的平衡式构图更多的是将对比、突出、隐喻内涵在其中。在“先锋三部曲”和“生活百态三部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错位》中更是出现了两个“赵书信”作为平衡的两极,对镜自照的对话方式频频出现,与对比蒙太奇和轴线剪辑的配合使用,让镜头感更加突出,导演意图更加明确。

(三)充满隐喻内涵的色彩运用

1.极简主义风格黑色与白色的色彩运用

黑色和白色的极简主义色彩风格在黄建新导演的“先锋三部曲”中使用得尤为突出。《错位》中的手术台段落充斥着仪式感和冷峻感,陈列室中的白色雕塑传递出的压迫和恐怖气息配合音乐鼓点凸显出来。《黑炮事件》几次开会的色彩运用都是极简主义的黑白色搭配,更加凸显了其单调乏味和低效的特质。

2.主观彩色运用的隐喻表达

相比于客观颜色的使用和导演一般意义上主观使用的客观色彩,黄建新的电影中也不乏超现实主义的主观色彩的运用。《轮回》结尾段中月亮在石芭的眼中由红色变成了白色,与原来石芭自己家中墙的红色意义不同,这里的红色由原来代表对生活的热情变为对妻子的暴力宣泄,预示着其自杀的血腥气息。非真实的色彩使用,却在黄建新的电影中变得极富戏剧张力,更从整体上符合了其现实主义美学的风格特质。

二、平淡叙事中的辛辣讽刺

(一)剧作叙事源于生活

1.题材选取贴近生活

黄建新电影的题材选择大部分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关注的是底层人民生活的琐碎事。无论是《谁说我不在乎》中为了结婚证争吵的小两口的事,还是《说出你的秘密》里为了说出酒驾出车祸的事情,都是一些家庭发生的事。还有像《埋伏》《背对背,脸对脸》讲述的是工作中的事情。这些作品都将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搬上银幕,选取了贴近生活的题材。

2.叙事顺序相对固定

在黄建新的作者电影中,叙事顺序大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很少有时间线上的跳跃和蒙太奇手法的时间转换。这主要是由于其现实主义特色的美学追求和真实感的叙事还原。在观众感受到故事本身的同时又在线性叙事的讲述方式中体会自身与生活中的共同之处,这也是黄建新电影的魅力之处。无论是在最初《黑炮事件》围绕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线性讲述,还是在后期的“生活百态三部曲”里面感受生活中看似真的会发生的事情,都是随着时间推进。

门口的聒噪渐渐远去。我浑身疼得厉害,抬手额上一摸,抓了一把的血。门边洗脸架上有盆清水,我掬起几捧,把手脸洗净,盆里的水很快就被鲜血洇红了。我靠在门上,觉着疲乏得很。抬眼一扫,房里摆着两张床,白蚊帐,蓝铺盖,干干净净的。床头柜上搁着镜子梳子么事的,还有洋擦脸油、洋烟、洋火……这该是女客的房间,东洋人把我安在这儿,是么事意思呢?我走了一天了,又累又乏,头晕乎乎的,就靠在床头困着了。

(二)小人物平凡执着的欲望支撑叙事

1.人物欲望的真实性把握

在黄建新的后期作品中,支撑人物剧情发展的动力往往是相对简单的。《谁说我不在乎》里的争吵是因为听到了结婚证的重要性,影片一直都是冯巩饰演的丈夫和吕丽萍饰演的妻子之间,围绕结婚证而展开的争吵。在《背对背,脸对脸》中的人物动力则是王副馆长如何当上一把手,转正成馆长。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对于生活态度的准确把握。把生活中的真实会发生的事情作为叙事动力,不会脱离实际,更让人感到接地气。

2.社会环境对人物的改变

在黄建新娓娓道来的电影中,社会环境的外部压力一直存在。王副馆长在文化馆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提成代馆长,最终又变回副馆长。这些让他的生活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社会环境本身。所以当他悟到不争不抢的时候,不会去用下三烂的手段威胁别人,所以才又一次回到文化馆,继续去开会等着宣布任职。这是社会环境对于人的改变。《站直喽,别趴下》中牛振华饰演的邻居,和对门的干部有争执,可是最后因为经济利益又站到了一个战线,养鱼生意的扩张让冯巩饰演的作家搬家,可就是敢怒不敢言。社会环境就是这样一点点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黄建新的电影,作为有着明确作者电影标签符号的电影,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让其成为第五代导演作品中的佼佼者。研究黄建新的电影美学特色,对于把握时代变迁的中国有着特殊意义。从电影本体的镜语风格到作品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无一例外都充满了现实主义气息。隐喻与批判的色彩让黄建新电影在经历几十年后依旧有独特的观感。

附录:黄建新作品年表

1986年 《黑炮事件》

1988年 《轮回》

1992年 《站直喽,别趴下》

1993年 《五魁》

1994年 《背靠背,脸对脸》

1995年 《红灯停,绿灯行》

1996年 《埋伏》

1997年 《睡不着》

1999年 《说出你的秘密》

2001年 《谁说我不在乎》

作 者:

许广义,西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理论。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长镜头现实主义隐喻
爱的隐喻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毕赣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定档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纪实性电视片中长镜头的叙事角色与功能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