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第二性》透视《萨尔卡·瓦尔卡》中的性别意识

2017-01-28张丹凝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银川750021

名作欣赏 2017年27期
关键词:波伏娃斗争

⊙张丹凝[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银川 750021]

从《第二性》透视《萨尔卡·瓦尔卡》中的性别意识

⊙张丹凝[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银川 750021]

拉克司奈斯《萨尔卡·瓦尔卡》创作于1932年,展现了20世纪初期小镇渔民困苦生活中蕴含着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性别斗争表现了作者敏锐的时代前瞻性。波伏娃《第二性》是第一部女性理论著作,依据《第二性》剖析萨尔卡的性别斗争,能科学了解其解放过程令其斗争道路变得清晰。

《第二性》 预热 《萨尔卡·瓦尔卡》 女性意识

20世纪30年代初,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的战火渐渐熄灭,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的理论建构还未完成。在这时期,文学形象“萨尔卡”的出现可以说是第一波运动未涉及问题的警钟,第二波运动的文学预热。1932年与“萨尔卡”成长同步,法国的波伏娃刚受到高等教育的洗礼,成为欧洲第一代受正规高等教育的女性。此时波伏娃还未接触女性主义。1926年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出版使欧洲掀起存在主义哲学运动,拉克司奈斯深受影响并创作了《萨尔卡》。他结合冰岛国情,通过小说形式探讨了未受教育而觉醒传统女性的性别意识,“女性如何存在”的问题一直萦绕在“萨尔卡”与拉克司奈斯的心中。此后波伏娃正式将“女性存在”作为哲学命题进行理论建设,1949年《第二性》正式出版为困惑的“萨尔卡”提供了理论源泉,“萨尔卡”在混沌中为研究女性提供了文学素材。

一、《第二性》与《萨尔卡》

《第二性》是出版于1949年的女性学论著,波伏娃从学理上分析女性千百年来依附性存在的原因,以及“女性气质”被施加造成的女性性别奴役,为沉睡的女性自我意识敲响警钟。《萨尔卡》是拉克司奈斯早期享誉全球的成名作,作品讲述私生女萨尔卡与母亲辗转来到小镇,母亲不堪爱情与宗教的抛弃自杀,萨尔卡对女性性别身份产生怀疑,她在性别的挣扎中成长。这个小镇蕴含着复杂的社会背景,有着宗教、政治、经济等不同力量的争夺,这种环境使女性受到摧残。因此,萨尔卡的个人性别解放在这个复杂小镇有着独特魅力。

《第二性》理论意义是跨地域的,萨尔卡的性别斗争也具有普遍性。《第二性》是从文化上梳理的理论创作,《萨尔卡》是一个由事件构成的小说创作,二者源于不同学术领域但都表达了女性亟待解放的社会危机。波伏娃的成长经历与活动远远区别于拉克司奈斯叙述封闭的北欧居民,但其理论意义却又是跨地域的,即使北欧小镇依旧需要从文化和文明中认识女性身份,而这也正是萨尔卡性别斗争意识中所缺乏的学理确认。此外《第二性》与《萨尔卡》虽都提出女性解放的必要性,但没有提出女性解放的具体方案。《第二性》更进一步认识到女性解放只有通过集体解放才能完成,《萨尔卡》则局限在个人性别意识的觉醒中。

二、被束缚的“女性气质”

萨尔卡的性别启蒙老师是母亲西古尔莉娜。她认为女性是对男性的性诱惑,是动物属性的身体诱惑。初到小镇,西古尔莉娜数次企图通过展示姿色获得食物与住处。女性天生就是取悦人和被人征服。女性附庸式地存在于男性社会中,这种奴性思维使得女性自愿放弃价值选择,无条件地追随男性,甚至以得到这种奴性身份为荣。为了成为心仪男人的奴隶,女人甘愿付出一切甚至是亲情。当母亲得知她的男人对萨尔卡行为不轨时,并没有保护萨尔卡而是警惕萨尔卡。西古尔莉娜是受男权社会教育的传统女性。这种女性被社会要求“他者”般地存在,这种“他者”以柔弱、跪拜式出现在男性权威面前。

波伏娃在《第二性》也提到女人是什么。波伏娃提出应当使“女人”远离社会所给定的僵硬范畴。像西古尔莉娜那样认为女性是性诱惑,女性依赖于男性而存在的女性认识完全受历史影响,受男性认识对女性身份限制的影响。这种性别设置在波伏娃看来是“人造女性”。萨尔卡不愿成为母亲这样的女人,她想逃离这种人造命运。但萨尔卡认定女人就是母亲,唯有选择不做女人才能改变命运,她开始寻找性别遮蔽的道路。这时萨尔卡的性别观是二元对立的,女性代表柔弱男性代表力量,出于对男性世界的恐惧,唯有向男性靠拢、假借男性主体性才能生存。性别的生物差异性遮蔽是她少年时期的性别解放方式。

三、男性文明下的“性别对抗”

萨尔卡遮蔽女性生理特征,回避情感需求,换来了小镇人的嘲笑。人们想通过嘲笑警告萨尔卡,女性不该是她这样。女性该怎样?显然萨尔卡与拉克司奈斯都不知所措,萨尔卡没有能力去扭转“人造女性”观念,现实中人们对性别身份的认知已经根深蒂固,只能采取迷惑男性的“主体性”身份从事生活与生产活动。这种遮蔽女性身份的行为给萨尔卡带来意外的自由。萨尔卡健壮的身体,男性化的嗓音加上习惯穿裤子,使得在劳动过程中有着和男性相当的生产量。劳动创造的财富使萨尔卡有能力满足物质独立。裤子本是由于反抗女性身份而被萨尔卡接受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裤子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劳动过程中受到性别侮辱,渐渐地萨尔卡开始走向性别趋同的道路。

“女性气质”束缚了女性的社会活动与生产创造。除了行为与语言的约束,在外在方面女性服饰削弱了女性的身体力量。事实上争取妇女权益的运动经常是源于服装改革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穿裤子才成为女权运动的宣言。服饰、外形、气质等要求并不是造成性别二元对立的根本,“女性气质”背后的传统男权文化才是最终摧毁女性,使得西古尔莉娜选择死亡的沉重稻草。弗雷泽说“男人造出神,女人崇拜神”,没有男权的承认,西古尔莉娜永远无法得到救赎。这就是传统文明对女性形象的设置。西古尔莉娜想通过男人解脱宗教枷锁,但她不知道男人创造了宗教,女性在这样的宗教中是失语的。在这种文化下,性别伦理是失衡且不公正的。

萨尔卡正是看到即使像母亲这样熟悉于“女性气质”的女性仍不可避免地被爱情与宗教抛弃,她开始对“女性气质”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她对宗教的神圣性进行鞭笞,但她不知道这些不合理性产生的根源在哪里,仅是将它归于性别的生理差异。

四、“性别平等”与集体斗争

和谐失衡的性别伦理环境,需要从多方面丰富女性话语系统。萨尔卡从小就意识到只有经济独立才能获得自由,虽然这种自由仍属小范围,但物质基础绝对是第一要义。萨尔卡拥有了一点余钱并获得小镇渔业的部分股权,她拥有了说话的权利,进入了渔民工会。不过经济独立终究只能对性别平等起隔靴搔痒之效,对大伦理环境作用不大。萨尔卡虽然过着温饱的生活,但在精神生活中仍有三个男人试图打破萨尔卡自我性别的伪装,通过爱情的诱惑征服萨尔卡的对抗。阿温甘吉尔通过金钱与外表诱惑萨尔卡;继父斯坦托尔试图以暴力、海盗式的个性让萨尔卡屈服;阿尔那杜尔用空想的浪漫言行吸引萨尔卡,最后萨尔卡沉沦于阿尔那杜尔的甜蜜中。假如人们对女性不可改变的卑下或生来依附于人的程度没有清楚的了解,就不可能对妇女解放的任何实例进行辩护。萨尔卡不知道母亲为何那么懦弱地活着,导致自己也盲目追随男性脚步。妇女走出家门进入工厂,但是女性只是转变了,不是消失了,经济的独立,不能使女性真正自由,女性仍未完全独立。在爱情到来时,萨尔卡自以为能平等地面对爱情,结果盲目到放弃自己的准则。她的个人主创精神、对待生活的认真严肃,在接受了爱情后,瞬间成了情人身上的“肋骨”。对阿尔那杜尔不切实际的事业不再质疑,而是憧憬他的胜利,并且没有原则地说服大家拥护他的学说。但是阿尔那杜尔只是想征服她的个性,“我就只是等待,希望你失去你的傲慢,完全地信赖我”。真正的伦理文明没有进步,女性仍是第二性。

虽然萨尔卡的个人解放是反复与曲折的,但她毕竟不同于传统女性,是具有强烈性别意识的女性。在面对同母亲一样的抉择时,她选择放手。萨尔卡贫穷、孤独却“高贵地”站在海边,但阿尔那杜尔却以“低姿态”的男性身份退出。这不得不说是性别平等斗争中一次小小的个人胜利。但这种胜利是极端的,仍表现两性间的主从对立的态度,萨尔卡的“阉割情节”以及阿尔那杜尔的“恋母情结”。萨尔卡最后的孤独,预示了和谐伦理环境仅仅依靠个人的极端斗争是不可能胜利的,《第二性》明确提出了集体斗争的口号。

拉克司奈斯结合冰岛国情,通过小说形式探讨了“女性”“女性存在”问题,拉响了性别伦理问题警报器。此后波伏娃正式将“女性存在”作为哲学命题进行理论建设。萨尔卡是介于传统女性与新型女性知识分子间的典型形象,她看到母亲的挣扎,决心逃离与斗争,但是她没有思想武器。波伏娃有着广阔的人生阅历与浩瀚的知识储备,1949年《第二性》正式出版,为困惑的“萨尔卡”提供了理论源泉。“萨尔卡”在混沌中斗争,为研究第二波女性斗争提供了文学素材。主人公萨尔卡个人的性别解放斗争在混沌中失败,也显示出波伏娃女性集体斗争的可实践意义。

[1]〔英〕George Myerson:《波伏娃与第二性》,丁琳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2][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页,第95页。

[1]拉克司内斯.萨尔卡·瓦尔卡[M].张福生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2]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3]苏珊·布朗米勒.女性特质[M].徐飚,朱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George Myerson.波伏娃与第二性[M].丁琳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批准号:YDT201606)

作 者:

张丹凝,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猜你喜欢

波伏娃斗争
在斗争中学会斗争
在斗争中走向胜利
领导干部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艾滋病之役
女权教母:成就放在当下,遗憾留给来生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
波伏娃:在“双重生活”中追求独立与自由
父亲跟疾病作斗争
萨特、波伏娃与中国
波伏娃的简洁与多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