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抗、消解与超越
——电影《摔跤吧,爸爸》的美学分析

2017-01-28魏家猷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名作欣赏 2017年27期
关键词:吉塔梦想女儿

⊙魏家猷[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雏凤清声

对抗、消解与超越

——电影《摔跤吧,爸爸》的美学分析

⊙魏家猷[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自2017年5月5日在中国上映,已经成为2017年前5个月票房最高和评分最高的引进片。这部影片通过马哈维亚与世俗偏见的对抗、与女儿的对抗、与权力的对抗展开,运用故事线索和人物心理线索,在三重对抗的产生与消解中,逐步升华影片的立意与价值,从而突出影片的审美品格。

引进片 审美体验 对抗与消解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中,曾经的全国摔跤冠军马哈维亚,一心希望自己能生个儿子,来继承他为祖国赢得国际赛事金牌的梦想。可是命运一直在和他开玩笑——他一连生了四个女儿。他认为只有男孩才能实现他的摔跤梦想,却从未想过女孩也可以。一次,他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与男孩打架并且获胜,这让他突然醒悟女孩也可以摔跤,从此,他开始了对两个女儿的训练。他的这些举动却受到了村里人的冷嘲热讽,而这位伟大的父亲顶着压力沉默应对。经过日复一日的残酷训练和年复一年的各种比赛,大女儿吉塔终于成为父亲的骄傲和国人的骄傲,赢得了2010年德里联邦运动会55公斤级的金牌。在现实生活中,吉塔于2012年成为第一位有资格参加奥运会的印度女子摔跤手,巴比塔也获得了2014年格拉斯哥联邦运动会55公斤级的金牌。

影片有两条叙事线索:故事线索和人物心理线索。电影情节连贯紧凑,人物心理刻画充满张力,在展现执着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表达出对女性独立、家国情怀和代际关系等的讨论。这是一部让观众的泪与笑交织在一起的经典作品,影片运用了大量的电影美学表现手法。对抗、消解与超越,正是这部影片所表现的美学特征。

一、三重对抗交织的逐梦路

(一)马哈维亚与世俗偏见的对抗

每一个摔跤手都希望为祖国带来荣耀,马哈维亚也不例外。他是一个一直怀着世界冠军梦的摔跤手,但是摔跤挣不到钱,他也深知国家对体育的不重视,所以他放弃了将摔跤作为事业的梦想。如电影里所言:“他虽然离开了摔跤,但摔跤从未离开他。”马哈维亚将希望寄托在了自己两个女儿的身上。无疑,这两个女儿在他的眼中是未来的世界冠军。他对她们的训练和要求非常苛刻,正如影片在表现女孩的日常训练时,插曲中所唱的那样:“爸爸啊,你在摧残我们的身体,请怜悯我们吧,我们还是小孩子,多么沉重的训练,我们宁愿去死……”两个女孩穿着男人的衣服,剪了男人的发型,和男人一起练习摔跤,这使他遭受着家人的不理解和村民们的嘲笑,但马哈维亚都以沉默和微笑来回应。虽然承受着压力,但他颇有一种“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超脱感。

影片还包含着另一层对抗,即父亲坚持的男女平等与世人对女性固化思维之间的对抗。马哈维亚一直期待儿子的出生,他认为只有男孩才可以胜任摔跤。当他的固化思维被打破后,他突然明白女孩并没有什么不同,女孩也可以做到男孩能做到的,甚至会做得更好。村民们还是守旧观念,认为女孩只应该从事家务活,因此才会觉得女孩子摔跤可笑至极。影片中连马哈维亚的妻子都在问他:“整个村子都在嘲笑我们,以后谁还会娶我们的女儿?”他回答:“我要让我们的女儿变得非常优秀,男孩子们没资格去挑选她们,她们以后能自己去挑选。”

(二)马哈维亚与女儿的对抗

代际之间的矛盾经常被电影拿来讨论,这部影片中的代际对抗主要是两个女儿在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之下对父亲的抵抗。她们认为之所以要承受痛苦的锻炼和摔跤,是由于她们那次的打架经历。面对她们并不喜爱的摔跤,她们试图说服父亲放弃,结果恰恰相反,父亲解决了她们口中不能好好练习的问题——剪掉了她们的长发。两个失去了长发的少女失落至极,带着怒火准备讨伐她们的父亲,她们用各种方法逃避练习,她们和父亲之间的“战争”即刻爆发了。导火索来自于她们用了一天的练习时间去参加朋友的婚礼,正是这天,她们向朋友哭诉了自己的遭遇,也彻底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影片中年轻的马哈维亚与自己父亲对话的场景,也展现出了一种代际之间的对抗。虽然年轻的马哈维亚没有回复父亲的建议,但观众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他的遗憾和无奈。他与父亲之间的对抗和消解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个对抗的迅速消解,让观众在一立一破中深刻体会到角色心理活动的过程,也使观众快速认识到马哈维亚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三)执着的热爱与虚假的权力的对抗

可以说马哈维亚是一个将摔跤爱到骨子里的人,在电影中,摔跤比赛的胜利隐喻着印度体育事业的进步,隐喻着国家和民族的强大,更可以说他是个有着为国争光使命的人。为了女儿有更好的设备训练,他拜访了体育基金会申请补助,结果被不作为的官员拒绝了;他为了女儿赢得国际比赛去拜访教练,结果被高傲的教练呵斥。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影片中不断闪现着父亲对女儿的严格要求和重复练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坚毅的父亲。马哈维亚对梦想的渴望,他为此付出的行动,与冠冕堂皇的官员和高高在上的教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充斥着消费和权力意味的社会里,马哈维亚的热爱与坚持更显可贵。

二、对抗的消解:主题升华与立意超越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说:“危机是故事的必备场景,从激励事件开始,观众就一直期待这一场景,这一两难之境摆在主人公面前,当他与他生活中最强大、最集中的对抗力量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时,他必须做出一个决定,要么采取此一行动,要么采取彼一行动,为自己的欲望对象做出最后的努力。主人公在此如何选择可以使我们对他的深层性格,对其人性的终极表达,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影片中主人公做出决定的时候就是矛盾被消解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观众心里那种混杂着不确定感的期望有了答案,这个答案也使整部影片的人文价值赫然显现。

代际关系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当横在每个人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问题无法解决时,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如何行动,马哈维亚给了我们最温馨的答案。小吉塔和小巴比塔向要嫁为人妻的朋友诉苦,才知道她们的爸爸为她们的未来做了长远的打算,她们与平常的女孩子相比是多么幸福。长大后的吉塔摔跤战胜了父亲,她以为父亲已经被自己打倒,但在一次次比赛失败后她认识到了自己的自大,给父亲打电话时她的情绪终于崩溃,在电话里失声痛哭起来。当她们从心底里认可父亲的时候,代际之间的鸿沟便被消解了,吉塔与父亲达成共识,家人的意义也就此得到了诠释。

第一次摔跤比赛后,吉塔有了要练好摔跤的决心,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练习,取得大大小小摔跤比赛冠军的成绩,让村民和路人渐渐对她们改变了看法。从她们最初练习时村民们的嘲讽,第一次参加比赛时观众对女孩的调侃,到一次次赢得冠军后村民们的列队欢迎,再到获得国际性比赛金牌时胜利归来受到的尊敬,影片用村民们的态度反衬着这位父亲对梦想的执着和行动,也让观众感受到这位父亲浓重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怀。马哈维亚受到周围人的赞许代表着他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他与世俗偏见的对立被一次次地消解,但这种消解是由他对梦想的坚持和信念产生的,因此影片的立意就被表现了出来,即他超越个人利益的集体使命感:他梦想能为自己的祖国赢得尊重和荣耀。同时,村民们态度和思想的转变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男权社会受到了冲击,女性被认为和男性一样,被看成独立的个体去追逐理想。

影片开头提到“天赋”这个词,但是整个故事的叙事似乎又在消解着“天赋”,我们没有看到两个女孩的天赋禀异,我们看到的是魔鬼般的爸爸和女孩们的苦练。走向成功的过程是严谨的,对失败的分析也不应该是教练说的:“别放在心上,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你做得很好,你只是没有胜。”没有人比马哈维亚更想获得金牌了,因此他追求的是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他的精神和思想也远胜于常人。吉塔能够获得成功,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父亲给予她异常的信任。当国歌响起,镜头下的父亲终于眼含热泪,自豪感和光荣感油然而生。而不作为的官员和教练所代表的不为国家办实事的人,则被狠狠地“摔了一跤”。

三、超越时空的审美作品

作为一部印度的“宝莱坞”式电影,《摔跤吧,爸爸》在审美上无疑是超越时空的。

首先,影片在视听元素上一反印度电影以大片段歌舞穿插叙述的传统,只有几处音乐和歌舞代替了人物独白,并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既表现出了浓郁的印度风格,又随时将人们拉回故事中来。在吉塔比赛的叙事中更是运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镜头在吉塔的表现与父亲的表情之间来回切换,观众在这种快节奏中仿佛置身比赛现场,心跳跟着比赛起落的同时也体会着电影不断升华的价值。

其次,影片一反电影中女性作为被凝视对象的传统,在为荣誉而战的保护伞下自由大胆地展现吉塔健美的身体,女性力量得以展现,女性的银幕形象因此得到反转。吉塔和巴比塔面对的是真实的自己,不为取悦也无关乎被迫,她们是独立女性的象征。除此而外,影片讨论的主题都具有一定的超越民族性和时间性,热爱祖国、追逐梦想、尊敬父母、男女平等这些人文价值都是全世界人们所向往的。

再次,这部影片上映后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是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典范。好的内容总会成为经典,主人公马哈维亚故事的背后包含着爱国、平权、励志等元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传递的正是这个时代所缺乏的精神,可以说这部电影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精神的乌托邦。

最后,主演阿米尔·汗的敬业精神堪称是超越时空的。该片的主演阿米尔·汗为了饰演片中马哈维亚的青年、中年、老年三个不同年龄段的戏,按照剧情需要经历了疯狂增肥和疯狂减肥的过程。他并未使用特效,完全通过最笨的方法来塑造角色的身体机能和体质的变化带来的真实效果,让整部片子的人物形象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真实还原。同时,由于摔跤的繁复技巧和身体美感,必须要中近景乃至特写才可表达,这就对动作编排以及演员表演提出极高要求,而电影中的摔跤镜头都是演员亲自上阵,实打实的表述。

四、结语

综上可见,《摔跤吧,爸爸》从视听语言到结构、叙事和价值传递都充分体现出印度风情和世界视野,也体现出对抗、消解与超越的审美特征。影片中包含了父爱的隐忍与温情,包含了女性的勇敢与逆袭,包含了世俗的偏见与嘲讽,包含了个人力量的坚毅和伟大,也包含了对印度体育的反思,以小见大,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人生质朴的道理。这是一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杰作,它洞悉世界的人情冷暖,直戳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1]罗伯特·麦基.故事[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354-355.

编 辑:

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作 者:

魏家猷,上海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批评、影视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吉塔梦想女儿
为了梦想,倾尽全力
《摔跤吧!爸爸》叙事学解读
《摔跤吧!爸爸》
梦想
和女儿的日常
梦想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