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解读

2017-01-27罗向军

东南文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物博物馆

罗向军

(河北博物院 河北石家庄 050011)

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解读

罗向军

(河北博物院 河北石家庄 050011)

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背景下,博物馆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承载民族文化记忆、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助力优秀文化传播、推动公共文化共享等方面的社会责任都有新的扩展。

博物馆 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责任 文化记忆 文化传承 文化传播 文化共享

200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阐释和规定,进一步突出和强调了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需要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多的功能和作用。本文将结合当前的博物馆工作,对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进行新的解读和探讨。

一、博物馆承载民族文化记忆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出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浩如烟海的历代典籍以书面形式予以记载,而博物馆则以实体文物予以收藏——作为收藏和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文化机构,博物馆收藏文物不仅仅是藏珍,也是收藏文物中所承载的不可替代的文化记忆。

博物馆的出现,缘于人们对珍稀物品的收藏意识和纪念意识,天然具有注重收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各地世世代代口口相传、手手相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纳入文化遗产的范围,它们同样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价值。文博界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工作视野,研究对象也从“文物”延伸至“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传统意义的“物”的保存机构,也履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展示与保护的职能[1],从而成为保护和诠释文化遗产及其意义的机构。因此,博物馆是文化遗物的保存和利用机构,也是文化记忆的保存机构。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博物馆功能的这种转变不断在更大范围内扩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不再仅限于关注“过去的”或“瑰宝性的”文化遗产,而开始将关注的范围扩展到当代社会,扩展到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原貌[2],并广泛采用复制、活态传承或口头讲述的方法全方位记录历史或文化形态,同时利用二维、三维和虚拟现实等技术进行再现性展示。因此,见证当代、收藏今天、记录社会进程也已成为博物馆的工作内容。这些变化使博物馆对文化遗产的责任,不再仅限于收藏有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而是担负起更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文化保护责任,随之也改变了藏品的管理和研究方式,实现由“实物导向”向“信息导向”的转变[3]。

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当今时代,博物馆界不断通过对“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研究去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去推理其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深度内涵;同时,也开始高度关注曾经在历史长河中几近无声无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及时保存。这种变化让博物馆所需收集和保存的文化价值成几何倍数的增长,所以说当今时代的博物馆蕴藏着无比巨大的信息价值潜力,博物馆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的这一价值,并予以充分利用。

建构一定的民族心理是文化记忆的一个深层功能。当今社会宛如一个地球村,全球化、一体化的浪潮席卷着不同民族的每一个角落,发达的科学技术与信息网络也将技术化的烙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球的差异性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等独特的民族文化也渐趋消失。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因此文博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去维护民族的整体文化记忆,通过各种努力潜移默化地传扬民族深层次的隐性文化,通过细雨润物式的公众服务传达历史智慧与启迪,帮助有集体失忆倾向的广大公众恢复自身文化记忆,从而创造出具有当代烙印和民族特征的先进的中华文化。

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背景下,记录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记忆应该成为博物馆的主旨工作与核心工作。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与修复保护、藏品研究与陈列展示、公众服务与宣传教育等诸多功能都应汇集在这一点上,将工作的根本方向定位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

二、博物馆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文化在纵的时间轴上向下一代的传递。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既是对前代文化积淀进行传承的结果,也是向后世进行传递并形成新的文化积淀的基础。正是在不断的积淀与传承中,文化完成了扬弃的过程,实现了自身的革命与革新。所以在文化积淀基础上的文化传承是文化的生命。综上可知,文化的传承需要依赖于特定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可大致分为物质、精神和人三个方面,其中物质和精神是客体,人是主体。文化的传承是通过文化在不同载体内的流转来完成的,主要是在主、客体之间的转化。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因其独特的功能与地位,在众多的文化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发韧于人类社会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其自身便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无论是定位于收藏、展示地域历史文物的综合类博物馆,还是定位于只收藏艺术精品的艺术类博物馆;无论是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的国有博物馆,还是题材多样的非国有博物馆,收奇藏珍是博物馆与生俱来的追求,而这些奇珍本身便是一种文化产品、一种文化积累。它们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承载着不同时代文化艺术乃至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不只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对文物各种价值的探索使博物馆衍生出科学研究功能;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对文物进行研究,深层次地解读文物内涵,再通过举办陈列展览等可以感知的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诠释,使博物馆又衍生出了陈列展示功能;为了准确表达研究的成果,让观众更加深入理解展示的内容,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向观众进行讲解,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应运而生。这些功能恰巧完成了文化在主客体之间传递的全过程,即外在的、物质形态的文化返回到了人本身,这个过程决定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方面必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博物馆对文物的展示和对文化的传递,其意义并不只是对社会个体大有裨益,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要求的背景下,博物馆对文化的传递必须将全民族深层次的隐性文化外显出来,充分展示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博物馆在保留社会个体对传统文化记忆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推动整个民族心理的重构和民族性格的塑造。从这点上说,博物馆工作人员肩负的使命是非常神圣的,不能只是为了收藏而收藏、为了展示而展示、为了解说而解说,而要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将具有价值的文化信息传达给广大观众,让观众在欣赏陈列展览和参与社教活动的同时感受和理解民族文化,从而达到对民族文化的“激活”,而这种“激活”无疑能够有效防止年轻一代发生“文化漂移”[4]。

三、博物馆助力优秀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强调的是文化的空间变迁,即把纵向时间里积淀的文化通过横向的空间传播出去。对文化主体而言,它是文化辐射与扩散的过程;对文化客体而言,则是文化学习和吸收的过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读博物馆的性质,可以给予我们新的视角认识博物馆的工作。收藏、保存文物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但不是博物馆工作的最终目的。挖掘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对社会公众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现代文化进行整合,培育时代精神,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与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互动,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这方面,博物馆具有先天的优势。

博物馆传播高品味的文化内容。博物馆依据自身定位与需求,认真地选择本馆的藏品。这些藏品即便不是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贵重物品,也会是能够反映一定文化现象的、能够引起人们关注和兴趣的代表性物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策划展览、制定社会教育活动、开发文创产品时,对文物的选择既要考虑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也要分析它所蕴含的旨趣是否符合当下的社会需要和价值导向,是否能滋养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所以说,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时,不但吸收了“物”的精华,也吸收了不同历史时代“非物”的精华,最终成为具有高品位的文化传播精品。

在某些发达国家,水果大约有90%以上、蔬菜约有70%是经运输后进入销售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果蔬运输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5]。首先,博物馆传播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博物馆依靠文物资源,对展品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不同主题的展览,适于进行大众传播,实现大众共享。展览或记述某个特定历史事件,或反映某种民俗风情,或展示某类文化概貌,都能给予观众整体性的参观体验和文化感知,从而引起观众浓厚的参观兴趣与愿望,这种由兴趣与愿望生发的心理动力是文化传播的动力源泉。其次,博物馆传播的过程也具有系统性。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不同于偶然的、个别的文化传播,其文化传播均是有计划、成体系的,其陈列主题的策划、展览内容的组织、社会教育的开展和文创产品的开发均围绕同一核心和主题展开,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文化接触,并形成一定的传播习惯。

博物馆不仅可以通过在当地举办的展览对当地的观众产生影响,而且还能够促进文化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交流,这是由每个展览内容的独特性决定的。博物馆一方面通过引进外展让本地公众了解外来文化,实现外地文化在本地的传播;另一方面通过流动展览将本地文化介绍到其他地域,实现本地文化在外地的传播,这两种形式均给公众带来低成本、高品位的文化体验,使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化,自然能够受到公众欢迎。因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国内不同地域博物馆之间、国际博物馆之间的文物交流展日趋频繁,博物馆将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充分展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四、博物馆推动公众文化共享

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大背景下,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向所有人开放,为一切人服务,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共享。我国公共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实现了博物馆普及性的文化传播,同时不断扩展着文化共享的范围。

近年来,文化消费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作为衣食住行之外的高层次消费,文化消费往往可以反映某个地域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态和文化素养。而且,当今博物馆也在不断地拓展文化服务功能,如开展文化讲座、民俗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服务项目,增设茶座、咖啡厅、母婴室、文化创意商品商店等服务设施。很多博物馆已经实现了服务多功能、立体化,充分唤起人们对博物馆的好奇与期待,满足其不同层面的需求,逐渐使走进博物馆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近年来,国家提供的政策和财力资助不断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倾斜,使很多新技术能够很快在博物馆得到充分应用,从而不断增强或刷新观众的参观体验。数字博物馆的出现,使博物馆获得了无限的展示和发展空间。虚拟博物馆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跨越时空,利用数字三维技术对展示内容建模,并通过视频或立体视频的形式进行播放,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般的全新体验。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博物馆的文化共享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方便快捷的互联网使观众可以更便捷地参观网上展览,也可以更好地通过网络互动参与策划、组织展览,微信、微博、Wi-Fi、局域网的应用也使观众和博物馆的联系与交流实现了即时化,使观众因参与感增强而提高了获得感。

博物馆符合人们寻求高层次文化活动的需求,能够怡养性情、陶冶情操、升华精神,促使人们的文化活动由娱乐层次提高到精神享受的层次,使人们感受到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从而使无论何种职业、何种身份、何种文化素养的观众均可以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中获益。

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就没有现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保障,要求公共博物馆进一步加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诠释和解读,不断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进而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

五、结语

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大力支持,以及共享文化概念的广泛普及,博物馆的内涵、外延和社会责任都在不断扩展,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去博物馆看展览”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博物馆对本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弘扬都负有神圣责任,并应该在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国家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1]谢小娟:《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李志勇:《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理念初探——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东南文化》2015年第5期。

[2]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改善民生》,《南方文物》2011年第1期。

[3]严建强:《信息定位型展览:提升中国博物馆品质的契机》,《东南文化》2011年第2期。

[4][5]刘卫华:《博物馆与文化的传递、传播》,《中国博物馆》2003年第6期。

Social Roles of the Museum 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LUO Xiang-jun
(Hebei Museum,Shijiazhuang,Hebei,050011)

With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becoming one of the focuses of the national policies in China, the museum plays a more vital role in cultural development.Its social roles in carrying national cultural memories,promoting the transmission of national culture,facilitati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and encoura⁃ging public cultural sharing have been broaden and extended.

museums;public cultural service;social roles;cultural memories;cultural transmissi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cultural sharing

G260

A

(责任编辑:毛颖;校对:黄洋)

2017-06-28

罗向军(1967—),女,河北博物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活态文化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