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学术思想概述※

2017-01-27薛武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药组组方亚健康

薛武更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100078)

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学术思想概述※

薛武更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100078)

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首倡中医“中和”学术思想。“中和”贯穿其临证观、未病观与养生观。“中和思想”→“中和辨证”→“中和组方”是孙老临床辨治的学术系统。这一体系的关键是认同“中和思想”为临证之指导思想,把握“中和辨证”的元素与要领,运用“中和组方”的思路与方法。“治未病”的思想特征是:强调以人为本,防重于治;强调形与神俱,和谐平衡;强调天人合一,效法自然。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中防逆转、瘥后防复发。诊疗和养生都分为六个层级:德、道、学、法、术、器。养生总则是“合则安”,养生要领是“上善、中和、下畅”。

孙光荣;中和;治未病;养生观;学术思想;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文献学家和教育家,至今执业中医临床58年。孙老在临床上,融合丹溪、东垣两家之长,旁参百家,强调“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首倡“中和”学术思想。“中和”贯穿于孙老的临证观、未病观与养生观。

1 临证观

孙老认为,临证辨证论治有六大程式,分别是:(1)四诊审证。凸显中医采集病证信息的特殊性;(2)审证求因。凸显中医追究病因的准确性;(3)求因明机。凸显中医辨识病机的合理性;(4)明机立法。凸显中医确立法则的精准性;(5)立法组方。凸显中医组方主旨的针对性;(6)组方用药。凸显中医适方药物的吻合性。

“中和思想”→“中和辨证”→“中和组方”是孙老临床辨治的学术系统。孙老指出,这一体系的关键是认同“中和思想”为临证之指导思想,把握“中和辨证”的元素与要领,运用“中和组方”的思路与方法。1.1中和思想“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征性的哲学思想,它贯穿对宇宙和人事的认识中[1]。《礼记·中庸》把“中”与“和”结合起来,提出了“中和”这一概念,并沿用至今。“中”是围绕着“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事物最佳结构,“和”则侧重于由这种“中”的最佳结构而来的事物要素间与事物和事物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协调和谐关系和状态。简言之,“中”即把握事物的“度”;“和”即使事物达到协调统一的状态。

中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重视“中和”思想,并运用其指导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在中医学中,“中和思想”,是融入了儒家“贵中尚和”理念的中医临证指导思想,在中医学的诸多方面均有体现,如天人一体观[2]、生理观[3]、病理观[2]、诊断观[4]、治疗观[5]、养生观[6]等。

孙老首倡中医的“中和”学术思想认为:“中和是机体阴阳平衡稳定的基本态势,中和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诊疗所追求的最高佳境”。如果说“阴阳平衡”是机体稳态的哲学层面的概念,那么“中和”就是人体健康的精气神稳态的具体描述。“中和”更能在人体气血层面和心理层面阐释机体的生理、病理。基于此,孙老提出其临床学术观点是:扶正祛邪益中和、存正抑邪助中和、护正防邪固中和。临床基本原则是:慈悲为本、仁爱为先、一视同仁、中和乃根。临床思辨特点是: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达中和。

孙老强调,临床要做到“四善于”:善于调气血,善于平升降,善于衡出入,善于致中和。升降出入,是气机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孙老认为,临床无论以何种方法辨证论治,都离不开阴阳这一总纲。临证用药,不论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还是升降沉浮、补泻收散,不论脏腑归经,还是七情配伍,同样离不开阴阳之宗旨。而阴阳具体到人体,就是“气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机体离不开气血平衡的稳态——“中和”。孙老指出,如果说中华文化的灵魂是“和”,中医医德的核心价值就是“仁”,中医医术的最高水平就是“调”,中医疗效的终极指标就是“平”。“调”,就是要调阴阳、调气血、调升降出入、消长机转。调到什么程度?要调到平衡、调到“中和”。即“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的目的是“致中和”。孙老辨证遣方选药,总是以“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审诊疗之中和,致机体之中和。

要而言之,中和思想的主旨是:辨识其偏盛偏衰,矫正至其中;察知其太过不及,燮理达其和。中和思想的主要内涵是:(1)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为基准,认知和坚持中医维护健康、治疗疾病的主旨。(2)以阴阳为总纲、以气血为基础、以神形为主线,把握对立统一的“失中失和”的基本元素,进行中医辨证。(3)以“调平燮和”为目的,以扶正祛邪、补偏救弊为总则,根据临证实际化裁经方,针对“失中失和”组方用药[7]。

1.2 中和辨证在审证方面,孙光荣教授基于“中和思想”,探索和总结了以“神形”为主线的20个辨证元素[7,8],一般元素10个,包括:时令、男女、长幼、干湿、劳逸、鳏寡、生育、新旧、欲涩、旺晦。重要元素10个,包括:神形、盛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主从、标本、逆顺、生死。形神居于两种元素之中,为主线。任何一组都是正反一对,也就是概念相对,辨析之,即可辨明“失中失和”之所在,此即为“中和辨证”。以“寒热”要素为例:(1)一般情况: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重要元素。寒有表寒与里寒之分,表寒者多为外感寒邪,里寒者多为阳气虚衰而致阴寒内盛。热有表热与里热之别,表热者多为外感之火热之邪,里热者多为阴液不足而致阳气偏亢所致。(2)认知方式: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获得表里的信息,但首重问诊。(3)思辨重点:问清患者发热、恶寒的时间、程度、部位,理清先寒后热、先热后寒,是否有寒热往来,是否伴发寒战,务必辨清寒热真假。(4)临床意义:证见恶寒喜暖,肢体蜷缩,冷痛喜温,口淡不渴,痰涕涎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苔白,脉紧或迟者,多为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发为寒证;证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绸,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黄燥,脉数等,多为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发为热证。(5)联系形神:寒热之辨证要素与形神有重要关系,寒证多收引,多蜷缩,神意淡漠;热证多亢进,神意躁急,甚则狂躁。1.3中和组方“中和组方”,就是在“中和思想”指导下,根据“中和辨证”的结果,采用的不偏不倚、调平燮和的组方用药方法[7]。孙老认为,中医治疗之方药应该是“平和”的方药组合,其有“三忌”。一忌在未固护正气的前提下施以大热大寒大补大泻之剂;二忌过度滋腻,过度攻伐;三忌崇贵尚奇,动辄以昂贵难求、不可寻求之奇方怪药而求奇验。“中和组方”的基本原则是:(1)遵经方之旨,不泥经方用药。(2)谨守病机,以平为期。(3)中病即止,不滥伐无过。(4)从顺其宜,病人乐于接受。

“中和”组方的用药要阴阳结合、动静结合、升降相应、收散兼融、寒热共用等。以期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孙老组方思路是:(1)遵经方之旨,不泥经方之药。(2)依功能组成“三联药组”,严格按君臣佐使结构组方。(3)“三联药组”注重其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4)药少量精,注意产地、炮制。(5)重益气活血,讲究专病专药。(6)必要时,用“子母方”、内外合治。

孙老经过临床探索和实践,体悟出“中和组方”的组方方法,是按照君臣佐使的架构进行组方的,即以治法来定君臣佐使,再依每种治法组成每个“三联药组”。根据确定的治则治法,每方可由一组、二组、三组、四组等组成。必要时,还可根据病症需要,在常用药组中增减。

孙老在临床组方选药的一大特色即是“三联药组”的配伍和应用。三联药组又称角药,它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三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角药介于单味中药与方剂之间,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配伍形式,在方剂中起主要作用,或独立成方。

孙老认为,“三联药组”的基本思想是秉承中华传统文化追求阴阳平衡的理念和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孙老配伍的“三联药组”灵活多变,是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和创新而形成的。

“三联药组”注重药物功效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及其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三药相互协作、制约,形成一个特定的功能单元。临证处方时,可参照古方的组方思路,按君臣佐使的架构来组方,并根据具体的病情,化裁应用。如法半夏、广陈皮具有化痰、祛湿功能,配以佩兰叶则清化湿热,可用于湿热中阻;配以麦门冬,则化痰清热,用于咳嗽痰粘难以咳出者。

孙老根据其功能特点,将“三联药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祛邪组合,用于攻邪。如“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壳”等。(2)扶正组合,如“生晒参、生北芪、紫丹参”等。(3)辅助组合。主要用于引药直达病所,或用针对性强的专病专药。如“云茯神、炒枣仁、灯心草”、“蔓荆子、西藁本、粉葛根”等。

2 未病观

“治未病”的概念和思想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孙老认为,“治未病”思想是植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在数千年中医药发展进程中积累凝练的中医药文化。简而言之,“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基于天人合一,是中医防治思想的一贯体现,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之一。

孙老提出“治未病”的思想特征是:强调以人为本,防重于治;强调形与神俱,和谐平衡;强调天人合一,效法自然。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中防逆转、瘥后防复发。

孙老认为,中医药在长期的实践中体现出“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的五大特色。所以,中医学“治未病”主要表现为“三突出”的优势。试以亚健康的干预为例简述之。

2.1 针对性突出针对人体亚健康与疾病状态,中医可将其分为未病、已病两大类,亚健康又可分为未病、欲病、将病三个层次,已病又可分为欲传变、将传变、欲复发、将复发四个层次,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和不同的养生防病需求,中医养生保健可以分为老年养生保健、妇女养生保健、青春活力养生保健、脑力劳动养生保健、体力劳动养生保健、智力养生保健、性功能养生保健等;针对个人亚健康状态,中医干预可以分为亚健康状态预防干预、亚健康状态阻断干预、亚健康状态修复干预等,并结合时令、地域、情志等给予针对性强的、调治为主的、个性化的指导与干预。

2.2 多样性突出中医对亚健康的干预手段十分丰富,总体上可分为药物干预法和非药物干预法。根据服务对象的体质、亚健康征兆、亚健康检测结果与评估报告,给予药物干预或非药物干预。药物干预主要是补偏救弊、调之使平的酒剂、汤剂、膏剂、丸剂、洗剂、栓剂、贴剂、枕剂等,非药物干预主要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药膳、音乐诱导、书画引导、心理咨询、七情生克法等。

2.3 天然性突出中医对亚健康的干预的方案与手段既讲究药取天然,更追求效法自然。在药物干预中一般不使用化学药品,极力避免产生“本来未病,用药成病”和“原病未除,新病又出”的药物副作用。另一方面。在非药物干预中一般不使用运动量超大的器械或强度超大的手法,而是根据年龄、性别、体质、时令制订合理的干预方案,在安全中求实效。

3 养生观

未病先防,重在养生。孙老把中医诊疗与养生都分为六个层级:德、道、学、法、术、器。“养生之德(仁爱、平和)引领养生之道(人法于天地,三因制宜),养生之道主导养生之学(养生的专门学问,包括源流、原理、法则、方式等),养生之学统领养生之法(养生的总则、要领、要义、要诀),养生之法指导养生之术(药养、食养、术养等),养生之术选择养生之器(养生器械、器具、保健品等)。”在他看来,养生首先要养德,要持有仁爱、平和之心,而后行养生之道,人法于天地,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养生并不要求立竿见影,而是要求日久见功,中医养生讲求合则安,身心舒畅、天地人和。”

3.1 养生总则——合则安孙老认为养生总则可以一语概之:“合则安”。养生不能千人一法,而应因人制宜,只要适合自身的心理、生理需求,即为“合”。合则安,既安之,则能持之久远,自可益寿延年。中医养生不能要求立竿见影,要日久见功,而且只要感到“十不”即可。“十不”即:头不晕,咽不痛,心不慌,胸不闷,腹不胀,力不乏,尿不黄,便不结,月经不乱,性能力不减弱。

3.2 养生要领——上静、中和、下畅“上静”,更多是指保持头脑清醒、心态平和。心态平和,要有良好的世界观,保持良好心态,日常要注意疏肝理气、平心静气,遇事要平静、平和,要会知足常乐,就会做到上善若水,顺势而安。孙老每遇艰难困苦,他都以岳麓书院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自勉,逐渐养成豁达乐观的性格。他深有体会地说:“如果心胸狭隘,满脑满心都是羡慕、嫉妒、恨,锱铢必较,什么养生也没用”,所以“养生先养慈悲心”。

“中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中焦脾胃要安和。脾胃为后天之本,百病多因脾胃衰而生也。因此,在养生中始终要注意保护好脾胃,饮食应规律,不暴饮暴食,饥饱适宜,节制酒类,禁忌生冷油腻之品。二是指要中处人事,要“中和”,人在天地之间,与周围人和事要平和、和谐共处,切不可有违环境和道德规范,肆意妄为,伤人害己,有害健康。

下畅,是因肾藏精,是先天之本。肾主水、纳气,司二阴。在养生中,尤其要注意大小便的通畅,女性还要注意经、带的情况。要气血流畅,自然也包括二阴大小便的通畅了,气血畅通中和,就会健康长寿。

(本文经孙光荣教授审阅、修改,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2)对于管径≤813mm,材质为X65及低钢级管线钢的主线路焊接,可优先采用半自动外焊式根焊,单枪药芯气保焊向上自动焊。

[1]宋欣阳,陈丽云,严世芸.“中和”思想与中医学的研究进展评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9):1191-1193.

[2]薛武更.“中和”理论与中医关系之概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7):1-3.

[3]邰东梅.儒家“中和观”对中医生理学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 (11):909-910.

[4]吕爱平,蔡丹梅.论中医学中和思维的内涵及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2):120-120. [5]陈慧娟,陈丽云,严世芸.略论“中和”思想对中医治疗观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5,56(23):2067-2068.

[6]熊玉鑫,梁润英.从“生病起于过用”看中医养生的中和观[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3):185-186.

[8]刘应科,孙光荣.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1):1-9.

Summ ary on the Neu tralization Academ ic Though t of Master of Trad itional Chinese Med icine Sun Guang rong

XUEWugeng

(Departmentof TCM,FengtaiDiscrictFangzhu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enter,Beijing 100078,China)

The"neutralization"academic thought was advocated firstly by Professor Sun Guangrong.The"neutralization"went through the"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and"health preserving".Itwas the clinical practice's academic system was composed of"neutralization's theory→neutralization's differentiation→neutralization's prescription compatibility".The idea of"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was:human-oriented,prevention that ismore important than treatment,body and spirit as a whole,harmoniousand balanced,integrity among the nature,society andman.Itwas divided into six levels for"health preserving".

Sun Guangrong;neutralization;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health preserving;academic thought;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10.3969/j.issn.1672-2779.2017.05.030

1672-2779(2017)-05-0069-04

:李海燕本文校对:刘秀梅

2016-12-1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医大师孙光荣传承工作室项目;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No:2015-3-122】;北京中医药大学新奥“名老中医专家经验挖掘学术研究重点项目”

猜你喜欢

药组组方亚健康
盐酸羟考酮在大鼠胃癌根治术中的超前镇痛效果评价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牛肝菌多糖对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炎症反应的影响*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规律的分析
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补精益视片组方分析及研究进展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