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3一体化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2017-01-27郭静王栩芮闫译兮徐颖谢春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中医药我院课程

郭静 王栩芮 闫译兮 徐颖 谢春光*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学部,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5+3一体化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郭静1王栩芮2闫译兮2徐颖1谢春光1*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学部,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介绍我院在“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本科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思考,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立足根本,培养明确目标;2)抓住主线,落实培养要求;3)有的放矢,探索培养新模式;4)强化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5)建立教学评价及反馈机制,对我国医学院校制定“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并推向世界。

“5+3”一体化;中医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

1 “5+3”一体化培养模式对本科教学的影响

2014年11月27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提出:2015年起,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他们具有“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训练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自2015年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意味着医学生“5+3”培养模式正式启动。“5+3”培养模式是指5年的本科院校教育,加上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1]。这种培养模式将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新的培养模式对本科院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本科院校探索基于传承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联动,全人教育与职业成长紧密结合,建立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相互衔接、以中医学生面向未来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产业大系统的职业胜任力提升为主线,递进式、序贯式的“5+3”人才培养模式[2]。

2 我院探索“5+3”一体化培养模式本科教育改革经验

2.1 立足根本明确培养目标我院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继承创新,致力改革开拓,强化素质能力,注重知识交融,促进个性发展,努力造就现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理念,坚持“研究教学型、特色型、外向型”办学定位,探索既能符合高等医学教育特征、又能充分体现中医药教育特色的院校教育模式。旨在探索出一条基于传承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联动,建立以中医学生面向未来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产业大系统的职业胜任力提升为主线,从而建立递进式、序贯式的本科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医专门人才。通过正视当前中医本科生“5+3”专业学位研究生衔接教育的缺失,结合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中医教育的特殊性等特点,以提早介入、明确目标、正确引导、职业规划、考研辅导等多种形式,旨在为励志继续从事中医药事业的青年学子构建一个实现他们科研梦的平台,从而助其成长为理论知识扎实、临床科研实践力强的综合型人才[3]。

2.2 紧抓主线落实培养要求我院在本科教育的阶段强调以培养本科学生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中医传统文化底蕴和较宽广的现代科学、医学知识及创新思维为两翼,从而确立“一体两翼”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并在长期的本科教育中坚持四方面原则:注重理念更新,凸显中医特色;注重协同创新,强调开放联合;注重模式创新,形成整体方案;注重质量保障,建立长效机制。

我院采用“提早介入、明确目标、正确引导、职业规划”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精英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加强本科学生中医传统文化现代科学、医学知识及创新思维的培养。理论课与临床实践的设置科学化,强化床边教学体系建设,经典教学从课堂到示范中医教学病房的序贯推进,发挥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病房、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学术优势,凸显师承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现中医药专业技术实践向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能力培养的延伸。从根本上提升中医本科人才的临床实践能力。在本科阶段构建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从基础到临床”的全程中医实践教学体系。

2.3 有的放矢探索培养新模式目前,中医院校的本科教育往往忽视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生搬硬套地进行中医理论知识的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掌握中医理论知识的精髓,从而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此外,随着2014年规培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新医改对医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新标准。尽管中医本科培养计划在不断改革,但是总体上中医本科学生依然存在临床诊疗水平不高、中医学经典理论欠缺、科研能力不强、综合能力欠佳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包括3个方面:1)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中医基本理论一知半解,缺乏深度;2)缺乏科学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相关课程的设置,导致创新能力不足;3)缺乏以创新为主题的系列教学活动,教学形式单一[4]。针对以上几方面问题,我院参照国际主流医师教育培训模式,结合我国目前教育工作现状,探索出了既能符合高等医学教育特征、又能充分体现中医药教育特色的“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2.3.1 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我校着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多项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5]。如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中医学、周易与中医学、中华诗词之美、古代医家书法赏析与实践、中医药文化影视作品赏析、中国民族音乐欣赏等课程可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从中西方文化看生命的哲学思考、中医学生领导力素质培训等课程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后续的研究生生活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观看中医学的发展未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概论、循证医学中的计算机——对中医药发展的启示等课程加强学生对人类自然科技发展的学习与了解。学院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开展“传统文化与中医”系列讲座,邀请名医名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文化交流,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对学生的影响力。

2.3.2 探索中医传统经典教学模式的改造中医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中医学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精髓[6]。我院在本科三年级阶段开设中医经典导读,对经典著作的历史沿革作宏观介绍,提领学生兴趣。四年级开设经典精读课程,以经典学术核心问题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同时配套网络教学,通过中医经典“导读”模块着重对中医学科理论、学术思想的溯源和提炼,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同时,探究寻访经典的兴趣。从而重构中医经典课程“精读”模块,以“网络自学+课堂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2.3.3 创新优化临床教学模式在本科阶段,要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为核心,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从基础到临床”的全程中医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强化床边教学体系建设,经典教学从课堂到示范中医教学病房的序贯推进,发挥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病房、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学术优势,凸显师承教学模式的优势[7]。如我院于2013年建立集“诊断”“处方”“制药”于一体的中医教学教室“思景堂”,将名医“诊室”搬到“教室”,学生可通过摄像镜头学习名医诊疗经验,亲手处方、炮制药材等。

在临床实践阶段,建立“院院合作”机制,推进经典教研室与各临床医学院合作,建立基础与临床相互贯通的特色教学团队,以“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实践”等相关课程为主线,开展中医经典课程临床巡讲,使经典学习得到升华。并在各科室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确立“素质+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与实习进程相对应的实训模块设计,将基本操作技能、医患沟通技能、中医技能进行课程化、模块化整合。

2.3.4 积极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我院为实现“5+3”一体化,学生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阶段科研能力的顺利过渡,注重培养学生本科期间的科研创新意识。创新性地设立了科研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断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①第一课堂。新时代的中医人才,需具备创新科研思维能力,具有过硬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能进行科研攻关[8]。因此在本科后期阶段,我院开展医学文献检索、循证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等基础性研究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本科学生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扩宽科研基础理论与知识;大五学年,可开展临床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学,学习科研项目的设计、后期实验数据的处理;通过循序渐进的理论学习使其掌握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时,组织学生参观校级、市级、国家级等重点实验室,了解相关领域尖端仪器设备,从而提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自觉能动性,培养兴趣。第一课堂在理论知识层面应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及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文献,提早进入科研状态;另一方面有助于衔接一体化培养模式后的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计划,实现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对接教育。此类课程专属性强,大多不需要其他基础课程的铺垫,尤宜于考研学生研究生阶段前的学习,能更加了解接下来的科研学习及生活。

②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主要讲授理论知识,第二课堂主要将理论知识实际应用到科研实践中去。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同步开展版块训练,如经典科研案例教学、科研标书书写、科研项目实训、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相关软件SPSS、PEMS和SAS的使用等内容。通过第二课堂版块实训,从科研概念到科研设计的实施,从临床试验到论文的发表,逐年培养,逐步建立扎实的科研功底,最终让本科学生具备由课堂科研转换为临床科研的能力。此外,通过参与科研方法课程或讲座、参与导师科研工作、自主申报小课题、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多方面提高科研能力。

2.4 强化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2.4.1 实习时间科学化时间的安排往往与成功与否关系密切,成功者大多在时间管理上很科学。从本科第三学年下半年开始,采用实验实训、临床课程床旁教学相结合等,训练和强化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中医临床操作能力等。每门临床课程必须完成临床技能阶段性计划表,达到理论考试、临床技能目标考核双合格。其中实训课程应包括中医内外妇儿、五官、骨伤、急症、针灸推拿以及西医内外科。并坚持合理安排各类见习时间,如暑期见习、夜间见习、周末见习,为学生营造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条件。我院每年邀请临床一线名师面向本科阶段学生开展临床实践系列讲座30余次,主要向学生介绍临床基础知识。基于本科阶段学习要求,再由附属教学医院一线医生带领学生开展教学查房、夜间见习、周末见习50余次,让医学教学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实现顺利过渡。

2.4.2 实习路线精优化临床实习是中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是医学生向医生成长的必由之路。目的是使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学会运用医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实习科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实习质量,病种单一、常见病缺乏、专业性过强的科室对学生临床技能的锻炼帮助不大,所以此类科室不应作为学生实习的重点科室。其中内科系统如呼吸、消化、内分泌、心血管,外科系统如皮肤、普外、骨科、神外等科室应是学生实习的主要科室。学生实习路线将由学校统一设计供学生选择,不再由实习医院规定,避免了出现倒卖“学生工”“哪里忙学生就去哪里”的现象,始终以提高临床技能为实习工作指导。精优的实习线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实习质量。

2.4.3 临床思维特训化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师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临床思维贯穿临床诊断与疾病处理全过程。培养和建立正确的、良好的临床思维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理想追求。理论课程的讲授要求要有培养本科学生临床思维的体现,并纳入教师考评范围[9];实习科室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例的讨论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科室小讲课必须要有本科常见病的诊疗思路内容讲授;研究生课程可开展对临床思维特训的相关课程以及学术竞赛,并且将思维训练划入基础课程。此外,中医药特色在临床中应用的思路必须要加强,要求能熟练地应用中医理论知识,掌握各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常用方药,注重古籍经典在临床中的运用;融会贯通西医知识,中西理论,双管齐下,加深认知,提高疗效。通过加强对临床思维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视,最终实现学生临床思维的提高。

2.4.4 终生学习习惯化终身学习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医学研究生应早日培养并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各种最新的医学理论和技能,可保证医学专业知识的高准确性,始终保持与医学最新相关进展同步。通过要求实习科室小讲课内容不仅涉及本科病种范围,还要有高年资、有科研能力的医生分享其自学方法与自学经验。从而使医学专业知识教学渗透终身学习理念和技能的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规划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在职学习的意志力等都需要培养,为了营造学习氛围,在研究生期间还可举办以终身学习为主题的各类文化活动,开设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专门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终生学习习惯得到启蒙,与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相配合,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逐步让学生养成“临床有难题,回家查文献”的终生学习能力。

2.5 建立教学评价及反馈机制教学评价是判断教学活动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管理手段;良好的反馈机制可以保证收集信息的准确性;二者相互作用可以推进教学改革的前进。我院定期组织相关问卷调查,掌握相关措施的实施境况,及时优化调整。从而充分保证教学质量过程与目标管理的协调发展。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3 总结

本科教学阶段期望能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医人文课程体系、中西医基础核心课程体系和中医药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努力做到人文教育不断线、经典教育不断线、实践环节不断线和科创活动不断线。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为核心,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从基础到临床”的全程中医实践教学体系。因此,着力开展并实践本科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工作,将是一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改革工作。将有助中医院校培养出文化底蕴深厚、科研功底扎实、临床技能娴熟的优质中医生源,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及知名度,并为实现培养具备“医、研、教”一体的高素质中医创新型高级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中坚力量[10]。从而更好地继承发扬祖国中医药文化,提高临床医疗整体服务水平,促进中医文化的发展,实现中医文化的全球化,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健康事业。

[1]肖海,朱思泉,马星,等.“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6,2(4):567-571.

[2]陆才德,王国良,叶华.浅谈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33-134.

[3]亓来华,王成,杨光耀,等.“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J].医学与社会,2013,26(12):91-93.

[4]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以上海“5+3”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49-54.

[5]韩彦华.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J].品牌研究,2015(4):263.

[6]张晓艳,金培祥.中医经典课程教学面临的困惑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2):33-34.

[7]荆珏华.浅谈“5+3”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骨科学教学改革[J].安徽医药,2016,20(2):404-406.

[8]苏永华,朱德增,周爽,等.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体会和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9):197-199.

[9]陈光侠,晏燕.“90后”医学本科实习生一对一临床实践教学指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384-385.

[10]蔚坤妍,朱小平,吕沐瀚.构建“5+3”卓越住院医师培养体系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J].南方医学教育,2016(3):3-6,19.

Exploration on the TCM Training Mode of"5+3"in the Undergraduate Stage

GUO Jing1,WANG Xurui2,YAN Yixi2,XU Ying1,XIE Chunguang1*
(1.Teaching Department,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00,China; 2.College of Clinical Medicine,Chengd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00,China)

By introducing the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5+3"integra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our college,we start from five basic directions.They are based on specific goals,grasping the main line to carry out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targeted explores the new pattern,strengthening training students'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setting up the mechanism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feedback.It will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5+3"integr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undergraduate education;talent train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6.023

1672-2779(2017)-16-0051-04

:李海燕本文校对:孙涛

2017-05-04)

*通讯作者:xcg718@aliyun.com

猜你喜欢

中医药我院课程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