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年,那些事儿

2017-01-27易旺

兵团工运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大会战土坯泥巴

□易旺

我是兵团人的后代,生在农场、长在农场,亲眼目睹了农场几十年的发展和变化,我常常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儿……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的原因吧,愿意怀旧,其实那是对家乡有着深深的情感。

记得那是70年代初期,农场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小学校,教室是土坯房,窗户上没有安装玻璃,是用一块塑料布钉在窗框上用来挡风遮雨。教室里的光线并不好,但学生中却没有一个戴眼镜的,也许是孩子们的视力都很好,也许即使有近视眼,也会因为家里穷而配不起眼镜吧。总之,那时候的小学课程很简单,课本很薄,内容不多,作业也很少,师生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大家都很开心。

班里学生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就被会评为“红小兵”,不是现在的名称“少先队员”,同样佩戴红领巾。小学生是红小兵,优秀中学生是“红卫兵”,也不叫现在的名称“共青团员”,他们佩戴写有“红卫兵”的红袖标。

捡麦穗

1973年,我在农场六队上小学三年级。记得那年夏天天气很热,六月底七月初是麦收的季节,等麦子收割完了,小学生也该放暑假了,老师们就组织我们参加拾麦穗劳动,支援农业生产。

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颗粒归仓”,虽然当时也不太懂那个词的意义,但是我们都觉得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我们早早地结伴先到学校集合,再由老师带领着走到麦地去捡麦穗。老师为了鼓励大家多捡麦穗,告诉我们:捡够5把麦穗可以换一张馒头票,可以到食堂领馒头。大家都很认真,干劲很足。我们每人都背一个当时很流行的军用水壶,水壶背带上挂着自己加工过的马莲草,这是专门用来捆扎麦穗的。当捡起的麦子用手握不住的时候就要用马莲草捆扎结实,放在一边腾出手继续捡麦穗。

中午我们是不回家的,饿了就坐在地里就着水壶里的水吃着从自家带来的饼子或者是苞米面发糕。因为天气热,再加上小孩子弯腰捡麦穗,体力消耗大,越是天热就越想喝水,不到收工的时间,大家带来的水就喝光了。怎么办?我们就跑到地边水渠沟里找水喝。那时候的水渠很简易,不像现在有防渗水泥槽,所以水很浑浊,满是泥沙。我们根本顾不得水是不是卫生,用手捧起来就喝,能解渴就行。尽管水脏、不卫生,但是,我们一点都不怕,人人都去喝,却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喝了渠沟里的水生病拉肚子。也许当时的水没有被污染、也许当时的孩子抵抗力强,反正那时候的孩子比现在的孩子皮实多了。因为全校学生都一起捡麦穗,不一会儿麦地中间就堆起了小山一样的麦穗把子,老师负责记账,拖拉机来把麦子装走送到麦场上,那就是我们小孩子为集体所作出的贡献。隔几天我们就会到队里的食堂去领馒头,那时候能吃到白面馒头是最幸福的事了。

打土坯

随着农场学龄儿童人数的不断增加,生产队原有的教室已经不够用了,怎么办?家长和学生一起利用暑假时间打土坯盖教室。

小学高年级学生每人要完成100块土坯的任务,中学生的任务是200块。其实小学生的任务靠自己根本无法完成,完全要靠父母帮忙来完成。中学生一般都会想办法自己来做,大部分中学生是不会请父母来学校打土坯的,那样觉得很没面子。男生力气大200块的任务根本不在话下,我们女生可就惨了。挖坑、放水、泡泥巴,这些前期工作女生和男生一样都会做好,第二天早上出泥巴,那可是个体力活,女生不甘示弱,脱掉鞋袜,挽起裤腿,跳进泥坑,紧握铁锨,铲一锨泥巴,使劲抬起,泥巴原封不动,铁锨抽出来了,引得一旁的男生哈哈大笑,气的女生满脸愁容。我们只好和男生搭伙合作,因为男生愿意出泥巴,他们有的是力气,短时间就能出完一坑泥巴,而打土坯工序复杂,耗费时间。大家为了都能完成任务,我们就采取合作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特长合理分工,有负责出泥巴的、有负责运泥团的、有负责打土坯的。由于大家一起合作,两天就基本能完成任务。土坯暴晒几天后就干透了,我们要尽快到学校把干透的土坯摞起来,防止被雨淋坏。

秋季新学期开学了,校园里会出现一排崭新的教室,那是农场对学校的关心,其中也有我们这些学生的贡献,我们心中充满了自豪。

参加大会战

那是1977年的10月,农场号召全场职工参加平整土地的大会战,地点就在现在的砖厂西侧、十连南侧、煤矿菜地老中学的北侧。那里是一片荒地,东高西低,芦苇丛生。大会战的场面真是壮观,上千人分布在各处,一眼望去到处是人,四周红旗招展、彩旗飘飘,十几台拖拉机在地里轰鸣,职工们肩挑担子运土,劳动号子此起彼伏。看着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场面,引得我们这帮中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学校的任务是把拖拉机深翻起来的芦苇根捡走。老师给我们说:芦苇的生命力极强,如果我们不把它捡走的话,第二年芦苇又会扎根长成一片了。我们每人从自家带一个筐子,满地捡芦苇根,一会儿就能装满一筐,我们提起满满一筐芦苇,小跑到地头路边倒掉。老师说芦苇根晒干了就会死掉,不再祸害庄稼地了。

整整40年过去了,在这片土地上不知收获了多少茬的庄稼,养育了多少百姓,只有农场的老职工心里清楚。当年参加大会战的职工很多都已七、八十岁了,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这片土地曾经有他们汗水的浸润、有他们的贡献和付出,五一农场的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建场初期的拓荒者!□

猜你喜欢

大会战土坯泥巴
甘肃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大会战”
小泥巴变变变
泥巴怪
梧太公路建设大会战
细小苍茫
乡间土坯
难舍老家的土坯炕
古诗二首
第一次完胜的大会战——湘西会战
泥巴泥巴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