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联结历史与现代社会的桥梁
——以旅顺博物馆为例

2017-01-27王卫平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17年0期
关键词:旅顺文物博物馆

王卫平

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当今博物馆借助现代科技的发展、学术研究的深入、馆与馆之间的合作共享以及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关注与支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博物馆为了实现“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使命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与探索,以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人类文明成果的丰富、灿烂与辉煌,从中获益,使得参观博物馆成为公众的一种休闲习惯、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更好地担当起联结历史与现代社会的桥梁的责任。

毫无疑问,博物馆是国家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保藏着中华文明的“物证”,恰恰因着这些“物证”,人们才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人类文明成果的丰富、灿烂和辉煌,它们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过去、把握现在、探索未来,所以我们说,收藏这些“物证”的博物馆便是联结历史与现代社会的桥梁,如何做好这样的“桥梁”,需要我们每个博物馆人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一、历久而弥新——发展中的旅顺博物馆

旅顺博物馆前身为始建于1915年11月的“满蒙物产陈列所”(旅顺千岁町,今万乐街33号),1916年11月改称“关东都督府满蒙物产馆”并迁至松村町新馆址(今列宁街22号),于1917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1916年11月,殖民当局又在沙俄租借旅大时期拟建的“将校集会所”的基础上改建成博物馆主馆,1918年竣工。其后数易馆名,1918年4月1日,改为“关东都督府博物馆”,1919年4月12日改为“关东厅博物馆”,1934年12 月26 日改为“旅顺博物馆”。期间,博物馆开展保管、陈列、研究等基础业务工作,出版了《旅顺博物馆陈列品图谱》《旅顺博物馆图录》《旅顺博物馆陈列品解说》等图书。

旅顺博物馆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经历了一段苏联红军接管时期(1945—1951),期间曾改名为“旅顺东方文化博物馆”。苏联国内还派出考古专家安娜·瓦西里耶夫娜来馆指导工作,主要对藏品账目进行简单整理。中国政府接管旅顺博物馆后,于1954年4月1日改名为“旅顺博物馆”。1953年12月,中央文化部派遣两名专家来馆,对馆藏文物进行整理和鉴定,并指导文物分类。以此为基础,旅顺博物馆将馆藏文物重新整理登记,建立了文物账、文物信息卡片,确立了卡、账、物相符的藏品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博物馆选派专业人员参加国家及省、市文物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班,拥有了一支以考古、保管、陈列、讲解为主的专业队伍,他们作为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批博物馆专业工作者,为旅顺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郭富纯:《岁月峥嵘谱新篇——纪念旅顺博物馆建馆九十五周年》,《中国文物报》2012年9月5日。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也迎来了真正的春天,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博物馆的数量增加、类型丰富;陈列水平提高,内容及表现形式多样化;藏品保管工作日益规范,并有了更加先进的技术作为保证;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促进学术研究;“走出去”与“引进来”,加强了馆与馆之间的交流,等等。

得益于博物馆事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加之自身丰厚的藏品基础及扎实的业务建设,以及国家各项文博工作政策的指导及各级政府的关心重视,旅顺博物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术研究成果斐然,陈列展览推陈出新,文物存储条件、文物保护设施及安全设施大为改善,对外交流合作更加频繁活跃,宣传教育功能得到比较好的发挥。

作为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博物馆,不应沉睡在它所独有的历史厚重感上,而需在实现博物馆现代化的道路上加快脚步,不仅要在文物保护、安全防范、信息发布等方面实现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更要努力使陈列展览和文化推广满足当代民众的文化需求,调动公众参与的意愿。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博物馆的发展得益于现代技术、学术研究、馆际交流与公众支持

现代技术的发展、学术研究的深入、馆与馆之间的合作共享以及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关注与支持对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

(一)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

现代社会,各种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其在博物馆中的应用范围越发广泛,如藏品信息管理、文物保存与修复、安防监控等方面,我们以其在陈列展览中的应用为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为反映人类历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风貌和变迁,但“通柜、实物加说明牌”的陈列方式,单一乏味,也难以充分诠释展品与展览。如果在陈列展览中运用某些现代科技手段,诸如情景再现、视听装置及各种互动与体验装置,可以更直观、生动地展示陈列内容,拉近文物、历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旅顺博物馆主馆为近百年的老建筑,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折中主义风格,虽历经百年沧桑,却依然不失庄重典雅之势,各展厅内的展柜风格与展厅的设计风格浑然一体,可以称得上是旅顺博物馆一大特色,轻易不可改变,新的技术手段难以推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展览效果。于是,在对分馆的建设方面,则尽可能贴近现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模式,以现代时尚元素诠释神秘而悠远的古代文明,令人耳目一新。如增强参观者参观体验的多媒体展示技术:在展厅中放置触摸屏,观众借此可以了解该展览中精品文物的详细信息;借助投影仪,给不甚了解旅顺博物馆的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旅博、了解藏品来历的途径;设置电子书,目的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及形象生动的卡通图片,讲述展览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帮助低年龄层次的小观众们理解展览,毕竟对他们来说,以成年人为对象、为出发点的展览理解起来确实颇有难度;运用幻影成像技术,制作出与文物藏品相关的虚拟历史场景,将“实景造型”与“幻影”的光学成像相结合,将文物置于其原本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文化背景当中,真实再现当时的场景,身处幻影成像的展示区域中,亦幻亦真的场景将观众们带回彼时彼刻,观众们可以真实感受当时的文化氛围,加深其对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多媒体就是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展览中多媒体的大量使用,无疑会增加该展览知识量的承载力度,使得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数字化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博物馆的建设方面,数字化也是旅顺博物馆努力的方向,追求逐步实现博物馆的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首先,完成藏品信息化工作,建立了藏品信息数据库,成立了信息中心,馆藏文物进入了数字化的管理时代;其次,网站重建、升级工作现已完成,新的网站便包含了虚拟展示的内容,借助虚拟博物馆,观众参观博物馆将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第三,展览中逐步推行二维码,打破传统陈列展览对文物的介绍完全依赖说明牌和辅助展板的情况,参观者只需拥有一部可以运行二维码软件的手机,便可实现对展览及展览中的文物细致而周到的了解。

(二)科研新成果的体现

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推陈出新,使得我们对馆藏文物的了解更加深入、准确,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展览内容设计当中去,将更加确切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以更好地完成其“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使命,为此博物馆除了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人才,千方百计引进人才之外,还可以开展更广泛地与社会上其他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毕竟在现实情况下,虽然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与专业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相关科研单位的协助。而且博物馆拥有大量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等难以企及的特殊的知识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取长补短的合作便显得尤为重要。

旅顺博物馆收藏的甲骨卜辞是罗振玉的旧藏,总数量两千余件。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关注,著名甲骨学专家胡厚宣、李学勤、罗琨、张永山等均来馆做过考察研究,对这批甲骨资料的文物价值与学术意义做出很高的评价。2012 年5 月,旅顺博物馆藏甲骨卜辞研究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家社科基金委员会批准了旅顺博物馆申报的国家社会基金项目——“旅顺博物馆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该项目是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合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先生主持。7 月5 日,该项目正式启动,至2014 年10 月,馆藏甲骨第一阶段的整理、拓片及拍摄工作与第二阶段的分期、分类、分组和考释工作均已完成,并组织召开国际甲骨文学术研讨会,出版《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等研究专著。在不断深入的研究成果的支撑下,于2014 年10 月推出了《殷契神韵——三千年回首,甲骨传余响》展。

旅顺博物馆藏有一批新疆出土文书残片,是大谷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吐鲁番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稀缺珍贵的古代历史文献资料。2015年8月底,旅顺博物馆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中心合作进行的《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文书残片整理与研究》项目正式启动,此次馆校合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博物馆馆藏的资源优势与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为深入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

(三)馆际交流实现合作共享

“一个博物馆的藏品再丰,品类再多,体系再全,不可能囊括全球之文物,穷尽人间之遗珍,总揽古今之瑰宝,涵盖地区之特色。”2陈燮君:《新的价值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浙东文化》2008年创刊号。博物馆之间只有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才能打破自身资源的局限,促进博物馆文化的共同繁荣,推动博物馆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3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四川文物》2011年第1期。

旅顺博物馆与国内博物馆界的交流由来已久,以“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形式推出和引进各种专题展览。“走出去”,推出颇具特色的展览,使得许多外地观众足不出户便能欣赏到旅顺博物馆独具特色的展览精品,进而了解旅顺博物馆;“引进来”,将其他博物馆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展览请进馆,丰富展览内容,吸引更多的观众参观。各种形式的展览交流活动,在展现旅顺博物馆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专业队伍。陈列人员筹备展览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藏品研究能力的过程。

以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与旅顺博物馆联合打造的《丹青之华——近现代十二家绘画大展》为例,这是三馆利用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寻求共性,联合推介展览,致力于共同为全社会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的一次有益尝试。由旅顺博物馆与西安博物院联合推出的《颗粟大千——中国古代玺印精品展》,亦是相同情况。这种合作可以形成合力,增强社会影响。

(四)志愿者走进博物馆

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关注与支持除了体现在最基本的博物馆参观活动中,还可以通过作为博物馆志愿者参与到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来实现。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新形势下,培养一支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对于博物馆充实管理力量,更好地实施教育服务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们为博物馆提供了绵绵不绝的人力和智力支持,他们怀有强烈的兴趣和责任感,逐渐成为博物馆服务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年来,旅顺博物馆越发重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工作,逐步实现内容多样化、服务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结合本馆特点,开展特色志愿活动。志愿者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各自的特长参与到博物馆的各种工作当中。2007年10月24日,由旅顺博物馆主办的“文博论坛”正式拉开序幕,以后文博论坛作为一项学术活动每年举办数期,邀请馆内外的专家、学者来馆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座,内容涉及前沿课题研究、专项文物研究、展览解读、地方历史等内容,旅顺博物馆的专家志愿者便在受邀之列,他们以自己渊博的学识为工作人员和观众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的学术讲座。具有平面设计专长的志愿者们甚至参与到展览的形式设计当中,他们既有专业的技术能力,又带着普通观众对展览的审美要求,更容易合二者为一,使得展览的形式设计更能迎合观众们的眼光。当然,志愿者讲解员作为博物馆宣教工作的有效补充,他们在讲解、导览服务方面的工作还是重中之重,他们既提升了服务品质,又扩展了服务层面,使有限的资源与无尽的服务需求有效配合,进一步缩短博物馆和参观者之间的距离,增强参观者的亲切感和参与感,从而实现对博物馆知识、文化的尽可能广泛的传播。

博物馆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关门办馆不可行,需要敞开大门,加强与各界的交流与合作,寻求各界的关注与支持。无论是博物馆之间,抑或是与社会其他机构之间,抑或是与社会公众之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方能实现优势互补,而博物馆所做的这一切的努力,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

三、“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博物馆架起历史与现代社会的桥梁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自1946年成立以来,对博物馆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着的:

1946年,“博物馆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但图书馆如无常设陈列室则除外”;

1951年,“博物馆是运用各种方法保管和研究艺术、历史、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藏品以及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资料和标本,供观众欣赏、教育而公开开放为目的,为公共利益而进行管理的一切常设机构”;

1962年,“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管具有文化或科学价值的藏品并进行展出的一切常设机构,均应视为博物馆”;4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7—38页。

1974 年,“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之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1989年,“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2001 年,“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研究、教育、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2007 年,“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5宋向光:《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调整的解读》,《中国文物报》2009年3月26日。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国际博协虽然对博物馆的定义数次修订,但关于博物馆的公共性、非营利性却是反复被提及的,可见服务公众是博物馆的天职,这一点一直是博物馆界的共识。“博物馆是高雅的文化殿堂,此话不错。想当年,法国的罗浮宫,中国的故宫,收藏了许多宝物,只供皇室和达官贵人欣赏把玩。这‘高雅的殿堂’便成了贵族的专利,百姓不得问津。法国大革命后,中国辛亥革命后,这两座宫殿作为博物馆向社会开放了,打破了贵族的垄断,是一大进步!虽然这种开放是不彻底的,还有很多的限制,但毕竟是朝着正确的平民化方向前进。”6白庶:《让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月16日,载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50页。博物馆的社会存在根源于公共文化需求,目的在于维护人民文化权益,政府对博物馆的投入、博物馆为观众和社区提供服务,是其存在的价值,是其必须履行的责任、必须承担的使命。7史吉祥:《论博物馆的公共性》,《中国博物馆》2008年第4期。

博物馆是当代民众与历史、与文化对话、互动的空间,在妥善保管好、深入研究好文物、藏品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现实与特色,推出展览及各项活动,合理地释放藏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人类文明成果的丰富、灿烂与辉煌,从中获益,博物馆作为“桥梁”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苏东海先生曾著文谈及博物馆共享空间的设置和功能,说到应让更多的观众能够通过在此空间内举办的各种活动来走近博物馆,让社会上更多的机构能够利用博物馆的共享空间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让博物馆更好地服务社会。8苏东海:《服务业要用心去做》,《中国文物报》2004年11月26日。与传统的“以物为本”形成鲜明对照,“以人为本”思想越来越成为当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基本价值取向。

3.胃蠕动波,右上腹坚硬橄榄样肿物 腹部检查时要置于舒适的体位,可躺在母亲的膝上,腹部充分暴露,在明亮的光线下,喂糖水时进行观察,可见到胃型及蠕动波,其波形出现于左肋缘下,缓慢地越过上腹部,呈1~2个波浪前进,最后消失于脐上的右侧。

面向社会、面向观众的办馆理念和以观众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的引导下,旅顺博物馆做展览、办活动时,尽可能多地吸纳观众们的合理建议,以观众的需要为前提,站在观众的角度,做观众爱看的展览,办观众感兴趣的活动,努力构建亲切的公共形象,吸引观众们更多地走进博物馆,并且从旁观者变成直接的参与者。自2013年4月全面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观众数量急剧增加,这是广大民众对博物馆免费开放举措认可和响应的体现,我们更是不放松、不懈怠,不断推出精品展览,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宣传力度,使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一)推陈出新的展览与展览衍生活动

深度挖掘博物馆藏品的文化内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博物馆的社会认可度和竞争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观众。将馆藏文物资源重新整合,推出“每月一宝”活动,让观众们每次走进旅顺博物馆都能看到新展览,每次都有新鲜感。这些展览有些是曾经展出过,但观众们表示以前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重新推出以满足观众们的愿望;更多的是新的原创展览,耳目一新的主题、匠心独具的组合,吸人眼球。有些文物是长期深藏“闺中”,不曾示人的,有些是百看不厌的文物精品。比如,旅顺博物馆与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联合推出的《山水清音——东北三馆收藏古琴联展》,由三馆各自遴选所藏的古琴精品打造而成,展现了古琴从唐至民国序列完整的发展脉络,其中多件珍品均为首次展出,而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唐伏羲式“九霄环佩”琴、旅顺博物馆藏晚唐伏羲式“春雷”琴、吉林省博物院藏北宋仲尼式“松风清节”琴三件古琴珍品同展推出,更是难得一见。大连的观众们足不出户,便可以欣赏到东北三馆的古琴珍品,不能不说这是博物馆“以人为本”办展览的一次典型事例。

以展览为契机,旅顺博物馆还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一系列伴展览而生的主题活动,如与大连市甲骨文学会联合举办的“送文化下基层——书法家送春联公益活动”、与大连市古琴协会合作举办的“碰触古老的声音——古琴音乐欣赏”活动,等等,这是博物馆致力于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博物馆文化的体现。

博物馆主要通过陈列展览展示藏品来实现其社会教育的职能,所以博物馆的展览面向的是最广大的观众,必须考虑观众的感受,要避开专业化、学术化的倾向,应该尽可能地生活化、通俗化,尽可能贴近普通观众,浅显易懂,使得观众更易于了解我们的展品、理解我们的展览,避免使展览成为只为专家、学者服务的“标本展”。

(二)丰富多彩的各类教育活动

通过对国际博协2001 年和2007 年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博物馆的三大功能中“教育”被提到第一位,可见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对博物馆的最大期待。博物馆教育具有全民性、社会性与终身性,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9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82页。

为更好地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充分发挥我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还定期组织送展览、送讲座进社区、进军营活动,使观众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展览,真正做到文化成果惠及全民。

(三)孜孜以求的多元化服务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参观规模的增大和观众结构的多元化,服务需求亦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博物馆提供的服务也应随之实现多元化,为此,旅顺博物馆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以筹建博物馆之家为例。博物馆之家设在展区内,于2014年5月18日正式启动,划为成人与青少年两个区域,以方便开展针对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各项活动。

博物馆内的图书室是业务人员查阅资料、了解文博学术动态、开展专题研究的重要场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图书室只对内部工作人员开放,如何利用好这部分图书资料,使之成为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深度文化服务的重要资源,逐渐提到博物馆的议事议程上,并最终付诸实施。将部分馆藏图书以及最新的文博类报纸杂志布置在博物馆之家内,并配备桌椅等相关设施,以供观众阅览。

另外,以博物馆之家为活动场所,举办一系列的活动,诸如“指尖的艺术——折纸、剪纸体验活动”、“方寸间的丹青韵彩——亲手绘制扇面画主题活动”、“喜画年之味 添彩中国年——年画绘制活动”,等等。

2015年5月18日,博物馆之家又推出新内容,与大连市新华书店联合推出“特色文化书吧”,“书吧”内有新华书店提供的各类图书5000余种,将文化教育与市民休闲相结合,通过拓展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平台,旨在为广大观众营造出良好的参观氛围。

博物馆之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是新形势下博物馆为有效利用馆内资源更大程度地服务公众而进行的有益尝试,也是博物馆教育功能不断深化的体现,有助于进一步满足公众的需求。

“博物馆不仅仅是物件的收藏而已。她们提供了人类的一个宽广的视野——举凡人类周遭的世界、生活方式、艺术和发明都能涵括在内。她们将激起我们对复杂之芸芸众生和过去种种神秘的敬畏与惊异之心。她们打开通往所有科学新知的门扉,也让我们得以见识人类艺术成就的全景。她们以布展艺术和自然之美,点燃想象力,重整心灵,刺激思考,激发新观念。”10甄朔南:《朔南博物馆学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61页。博物馆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文物标本,更要关注观众,重视观众的体验和感受。无论是展览内容,还是展品的陈列摆放,都要考虑观众的角度,增强观众的参与性、趣味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11姚安:《博物馆12讲》,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第34页。无论是展览中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采用诸多研究新成果,抑或是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抑或是提供越来越规范、到位的志愿者服务,以及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博物馆所做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以更好的形象吸引公众的注意,使得参观博物馆成为公众的一种休闲习惯、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更好地担负起传承文明传统的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旅顺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WHERE EMPIRES MEET
Where Empires Meet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博物馆
日俄旅顺要塞争夺战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