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仁恺与罗继祖的几封书札

2017-01-27邵庄霖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17年0期
关键词:辽宁省博物馆

邵庄霖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杨仁恺先生与罗继祖结下深情厚谊。两位学者之间的联系曾在“文革”期间中断。本文对他们恢复联系后的最初几封书札加以注释,或有助于了解在这一特殊时期,二人特别是杨仁恺先生的经历与交往,志趣与情怀。

杨仁恺(1915—2008),四川岳池人。1950 年到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管理处任研究员,1952 年到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1979 年任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1998年任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2000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鉴赏家”称号。50多年里,在《佚目》书画的搜寻与考证,博物馆的文物征集、陈列及研究方面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1983 年至1990 年,作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之一,参加了对全国204 个省、市、自治区的208 个文博单位收藏的古代书画巡回鉴定工作,并记有近200万字的笔记(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

在长期的工作中,杨仁恺先生还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相互学习,相互勉励,相互慰藉。其中一位就是罗继祖。在保存的友人信札中,有110多封是罗氏来信,可见二人交情之深厚。

罗继祖(1922—2002),字奉高,后改字甘孺,号鳗庵。浙江上虞人,生于日本京都。罗振玉长孙。中国史专家,古文献学家,书法家。曾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弱冠即以《辽史校勘记》跻身辽史四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宋史》的点校工作。著作有《枫窗三录》《三助堂序跋》《永水丰乡人行年录》《甘孺史考》等。其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1980年5月,沈阳)。

本文拟对杨仁恺与罗继祖的几封书札做出注释,以期读者指正。

罗继祖致杨仁恺札一(1972年11月3日)

仁凯(恺)同志:

自(一九)六四年一别,倏忽九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甘苦同喻,无庸赘陈。我于(一九)六九年春为历史系宣布解放1解放,在“文革”初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后查无“问题”而恢复往常之待遇。的第一名,下乡落户,又未被批准,故一直在系,从事教改。去年新生入学,一时承之任课,幸免陨越,今年则已退避贤路,好在五七战士2五七战士,当时对下放人员的一种称谓。1969年5月7日,毛泽东在审阅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写给林彪的一封信。通常按写信日期称之为“五七指示”。信中要求各行各业以本业为主,兼学工、学农、学军,同时坚持批判资产阶级。指示发布以后,全国各地纷纷办起各种形式的五七干校,大批干部、教师和科研人员被下放到农村,参加体力劳动,时称“五七道路”。已纷纷返校,不患秦无人矣。

去年知文效3文效,即胡文效(1919—1972),字龙龚,又字卧龙,湖南湘潭人。文物历史学家。1950年6月到东北博物馆,1953年1月晋升为副研究员。主编《辽宁古诗选》(辽宁省博物馆1961年印行),参与编辑《辽宁史迹资料》(辽宁省博物馆1962年印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不公正待遇,1969年下放农村。1972年初,奉调回馆,并在“辽宁省文物考古干部培训班”讲授隋唐五代史等课程。著有《齐白石传略》。又胡氏系齐白石启蒙之师胡沁园之孙,他与同在东北博物馆的齐白石之子齐子如,为该馆齐白石书画藏品的征集付出了努力。参见戴立强《齐白石与东北博物馆》,《收藏—拍卖》2010年第12期,第60—69页。自乡返馆,曾与通信,略知馆中同志近况。讵意未久文效竟成古人,悼惜之至!

九月间与系内几位同志去哈、沈各地,于馆中晤公符4公符,即李文信(1903—1982),辽宁复县人。考古学家、东北史地学家。1973年任辽宁省博物馆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79年任馆长。著有《李文信考古文集》。、万章5万章,即闫万章(1922—1996),文物考古学家。1953年任东北博物馆副研究员,曾任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室主任。著有《闫万章文集》。、守道6守道,即孙守道(1931—2004),辽宁大连人。文物考古学家。1950年到东北博物馆。1984年任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曾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著有《孙守道考古文集》等。诸君,独不见你和子方7子方,即朱子方(1914—2014),江苏丰县人。历史学家。1952年到东北博物馆任副研究员。曾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知仍在乡未归,为之惘惘。询你处地址,万章亦不详,谓寄五七办公室8五七办公室,当时凡有下放人员的各级地区(省、市、县、乡镇),均设有此类管理机构。此处当指岫岩县五七办公室。参见注2。可以收到,遂浪投此函,不知果得达否?

岫岩山区,所在不知条件如何?一下三年,生活方面想已习惯。闻万章云,曾去丹东为筹建文化馆,该地出土文物情况如何?

如此信得达,希惠我佳音。此间能谈来者亦仅于思老9于思老,即于省吾(1896—1984),字思泊,号双剑誃主人等,辽宁海城人。古文字学家。1919年毕业于沈阳国立高等师范。曾任奉天萃升书院院监,北京大学教授,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教授。著有《甲骨文字释林》《尚书疏证》等。一人耳。余续详,即祝健康

继祖

十一月三日

按:杨仁恺先生与罗继祖于20 世纪50 年代初期曾一同共事,罗氏在《辽宁省博物馆藏碑志精粹·序》(北京:文物出版社,东京:中教出版株式会社,2000 年1 月)中云:“我解放初期,亦尝执役于辽馆,与仁恺为同事,今日白头相对,惟此公矣。”后来罗氏到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任教,二人常有往来,直到“文革”期间暂时中断。此信为恢复联系的第一封信。

罗继祖致杨仁恺札二(1973年11月16日)

仁恺同志:

得七日覆书,具悉一一。乡居四载,一切俱已习惯,确有许多胜过城市,此间许多回来的五七战士10五七战士,参见注2。亦同有此感,且有人留恋热炕头者。不过沈馆11沈馆,指辽宁省博物馆。至今研究室未建立,公符12公符,即李文信,参见注4。参加领导班子,冬日即不能出门。万章13万章,即阎万章,参见注。本年从农村奉调回馆。忙于登记等杂务。闻已提出返馆名单,驾必不能久淹也14驾必不能久淹也,因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逐渐恢复,需要将下放农村的原业务骨干调任回馆,此时杨仁恺先生已被列入调回人员名单中,不久即奉调回馆。。

思老15思老,即于省吾,参见注9。今年七十有八,精力尚健,八、九月间患肺炎,幸不重。平日勤于写作,《考古》发表者才一斑半豹耳。其勇气,弟深愧不如。

金16金景芳(1902—2001),辽宁义县人。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曾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管理处研究员,东北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著有《周易全解》《论井田制度》等。虽被点名,丝毫无过,现尚任系内古代史室主任,宋夫妇17宋夫妇,不详。插队亦归来,此两公交皆泛泛,当日过从论学者系内亦惟思老一人耳。伊亦常念及足下,嘱笔致候。宋部长18宋部长,即宋振庭(1921—1985),吉林延吉人。曾任华北联合大学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共延吉市委书记,吉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教务长、副校长。任此间左家五七干校19五七干校,参见注2。主任(前吉省领导未解放20解放,参见注1。者尚多,我校刘靖21刘靖,曾任吉林大学代校长。同志亦未作结论)。前曾枉顾未值。

伯驹22张伯驹(1898—1982),本名家骐,号丛碧,河南项城人。文物收藏家、戏剧家、诗人。曾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著有《丛碧词话》《丛碧书画录》等。夫妇清队23清队,即“文革”期间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后退职,不得留城市,下放舒兰,不能生活而返北京(尚留屋一间)。丐章行老24章行老,即章士剑(1881—1973),字行严,号秋桐,湖南善化人。曾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著有《柳文指要》。为言于周总理25周总理,即周恩来。,求入文史馆,碍于例未果(因退职一般不得再任他职)。后陈副总理26陈副总理,即陈毅。病故,张与有旧(张来馆27张来馆,指张伯驹1962年曾在吉林省博物馆工作。即陈作介),挽以长联三十余言28张氏挽联云:仗剑从云做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街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插红旗。,为主席29主席,即毛泽东。所见,问何人?他人以实告,主席告“赶紧办”。次日文史馆即致聘书。此事绝巧。冶秋30冶秋,即王冶秋(1909—1987),安徽霍邱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历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局长。云,传之者妄也。惟其长物已被抄净尽,目疾甚剧,渐衰老,其夫人31潘素(1915—1992),江苏苏州人。画家。擅长工笔重彩山水画。尚作画,尺幅,润一元五至两元耳。

本期弟无课。所谓“教改”摸索三四年,尚无准稿(戒走旧路,但新路在何所?效果又如何)。学校各项工作皆难满人意。近日供应紧张32供应紧张,当时辽宁地区每人每月供应三两食油。,恐三省相同也。即致敬礼!

继祖

十一月十六日

按:此信见《沐雨楼来鸿集——杨仁恺先生友朋书札》(李经国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9月),第305—306页。书中考此信写于1972年。不妥。

此信纸右下方印有“长一印,1973.5”字样,故必写于1973年5月之后。又信中言“公符参加领导班子”(指李文信担任辽宁省博物馆“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以及闫万章已回馆等事,均在1973年。

杨仁恺致罗继祖札一(1973年11月20日)

奉高同志:

十一月十六日书祗悉。承示有关同志近况为慰。景芳33景芳,即金景芳(1902—2001),辽宁义县人。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曾任东北文物管理处研究员等。1954年调入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曾任教授等。无恙,未必思想上不受触动,其党籍是否保留?再有佟东(冬)34佟冬(1905—1996),字竹生,辽宁辽阳人。历史学家、教育家。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北人民大学副校长,东北文史研究所所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科学战线》主编。下落如何,烦便中示及。

丛碧35丛碧,即张伯驹,参见注22。遭遇耐人玩味,偶然性有时能起作用,只不过不应专靠它而已。此公挽陈仲宏(弘)36陈仲弘,即陈毅。同志长联37张伯驹挽陈毅长联,参见注28。,尊处有抄稿否?愿拜读。古语有“穷则变,变则通”之说,即唯物弁(辩)证法矛盾随时向对立面转化,当然关键在客观条件。我国南北两张公子,各有所长,但遭遇竟如此悬殊,在后人写轶史中却是一段佳话也。

思伯38思伯,即于省吾,参见注9。先生年逾古稀,写作如是勤奋,令人感动,同时对我辈是一大督促力量。自从插队四载,前三年劳动和搞运动,无暇翻阅书本,更难从事写作,即是读报刊机会亦不易得。今年春末开始接触书本,做些田野工作,惟手边资料奇缺,所幸手边过去多少有点,差能对付一阵子,长此下去,大成问题。

半年以来,整理了一些旧稿,对《兰亭序》真伪讨论39兰亭真伪讨论,《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中之精品,素为书家尊奉。1965年5月,在南京出土的东晋《谢鲲墓志》和《王兴之夫妇墓志》发表。同年,郭沫若撰写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阐扬清代李文田的说法,认为传统所说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从书法和文章思想内容来看都不像王氏所作,实依托于书家智永,为伪作。由于郭氏的特殊地位及时代背景,当时报纸只刊登支持郭氏的文章,反对的极少登载。本来的一个学术问题,在当时政治环境下,变成了一场政治表态。而坚持《兰亭序》为真品的文章,根本无处发表。高二适“不识时务”,撰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略》一文,坚持《兰亭序》为真品。7月,高文经毛主席指示后在《文物》发表。高文坚持真理固然可嘉,但理路不清,证据不足,并不能真正驳倒李文田、郭沫若的观点。8月,郭氏撰写了《〈驳议〉的商讨》一文,大行挞伐,更使舆论噤若寒蝉。,(一九)六五年在广州中山大学与契斋40契斋,即商承祚(1902—1992),字锡永,号契斋,广东番禺人。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曾任金陵大学、齐鲁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殷墟文字类编》。交换意见,有人要我发表看法,当时有个提纲,文化大革命中即行搁置。直至今年在《考古学报》上见到沫若同志《谭(谈)中国文字弁(辩)证发展》41郭沫若《中国文字辩证发展》一文,见《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一文后,于是心血来潮,抽回乡42回乡,杨仁恺先生在岫岩农村期间,曾于本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四川省岳池县探望。之暇,已写出五章。我正面谭(谈)中国文字、书法的发展规律,重点论魏晋和王氏父子的风貌43《试论魏晋书风及王氏父子风貌》一文,载《沐雨楼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728—772页。其中“余论”云:“我的工作和意图是希望将这一时期的文字和书法面貌说清楚,起初是在1995年6月,郭沫若同志在《文物》上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当时掀起了《兰亭序》真伪问题的讨论。因我过去对《兰亭序》不甚留意,所传下来的全是些摹刻本,究竟原作的面貌如何,根本无从了解。因此感到这一讨论必然要涉及魏晋书体的面貌究竟是怎样的客观历史事实,于是开始了本文的写作,留意于新资料的探索。尔后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之中尽管遭受着‘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所带来的厄运,但在禁锢之中仍然想念着这件工作,一有机会便继续撰写,还是被迫停笔的时候多。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各项工作都在恢复开展,一时也未能顾及此事。直到1978年初才从书篓中找出旧稿,居然为老鼠所啮,尚残留下来一些稿纸,好在还可以修补。于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一面补充修改,一面继续写完了最后两章。一篇短文,前后竟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我深知绠短汲深,考虑到国内老中青专家,有的科学态度不够严肃,有感于中,才想动笔。惟末章二王帖资料不全,迄未交稿。思伯先生处有无上海博物馆影印《宝晋斋法帖》,很望能借到手,以便完成初稿。

此外,在复刊的一些学术读物中,个别文稿既无新意,仍追踪陈说,颇令人不安。毛主席说“世界观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近年来对之有颇为深刻的体会。

此外,涉及个人出处一事,我从未想到。不少同志对我关心,十分可感。我仍是上次信中想法,如果组织正式调令下达后,当将本人意见说出,供上面参考。

方冰44方冰(1914—1997),原名张世方,安徽淮南人。作家、诗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56年到中国作家协会沈阳分会从事创作,曾任分会副主席。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任辽宁省文化局副局长。同志已参加辽宁省委举办的老干部学习班,结束后即可分配工作。他来信表示有无工作都有事情可做,此话很好。他那种澹泊心情,值得学习。

你处有何文史新著?近来作何打算。盼告。即候教绥!

乞代向思伯先生问好!

仁恺启

十一月二十日

按:此信图片见《龢溪明月——杨仁恺先生纪念集》(赵胥、杨健主编,文物出版社,2010年5月),第249页,写于1973年岫岩县农村。

罗继祖致杨仁恺札三(1974年6月26日)

仁恺同志:

奉十七日教示,知有京行45京行,当指杨仁恺先生专程赴京送叶茂台辽墓出土的两幅古画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修复一事。,见到马王堆所出帛书,得饱眼福。并知《老子》一书具有经传,且有军事地图,虽内容未解,颇饶兴趣。叶茂台墓46叶茂台辽墓,即1974 年发掘的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两幅古画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资料。本年4月,杨仁恺先生曾赴发掘现场鉴定出土的这两幅绘画,并送京修复。所出画,能看出为开封画法行货,亦非老于此道者不能道。标点廿四史工作,前有人传已竣功待印,弟即疑未必能如此之快。

老单47老单,不详。所遗书画,其夫人亟思出脱(他主观想全部售出,但恐办不到,因对方不可能无挑选也),既徐邦达48徐邦达(1911—2014),字孚尹,号李庵,浙江海宁人。书画家、书画鉴定家。1950到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工作。后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画鉴定研究。国家文物局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著有《古书画鉴定概况》《古书画伪讹考辨》等。提到,则他可能帮忙。昨晚为开一简目,即寄上两份,一请转徐,一寄您,或持与文物店商处。其中精品不多,扇面中略有可取者。大约以明清集锦扇面、衡山双钩兰及六朝写经(共五段)为甲,六朝写经是寒斋遗物,不知是否影印入《西陲秘籍丛残》49《西陲秘籍丛残》,即罗振玉辑《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残》,民国间上虞罗氏影印本。内,未能查对也。

近日为下去作准备,编了《东北史资料汇编》(古代一段),又写讲稿(专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少有发明,异日当就正左右。大安发掘虽有所得,惟不太理想。我大约月末前去,无多耽搁也。即祝健康

继祖

六月廿六日

杨仁恺致罗继祖札二(1974年7月6日)

奉高同志:

接离长春前一函,知半月后始返校,故未作答。随后去北京考古研究所,识张忠培50张忠培(1934— ),湖南长沙人。考古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吉林大学历史系主任。著有《北方考古论集》等。同志,藉悉于思老51于思老,即于省吾,参见注9。住所,因得于启功52启功(1912—2005),姓爱新觉罗,字元白。北京人,满族。学者、书画家、文物鉴定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古代字体论稿》《启功书画集》等。家相晤,喜出望外。过两日,思老与其研究生姚同志到考古所再一次见面,约定返长春途中过沈阳暂作停留。今连得电报两通,前告七日来沈,后改八日。我馆已为之安排住宿,要看东西当尽其所有,借此机会听取思老意见。据先前馆方负责的张堃生53张堃生(1915—2005),陕西澄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72年至1975年任辽宁省博物馆“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同志的想法,也许还会请作一次报告。上回贾兰坡54贾兰坡(1908—2001),字郁生,河北省玉田人。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来,这样做过。

现在美术史在辽黑这里不被留意,有些人认为古代书画是毒草,大家望而生畏。在此情形下,实无法下手。至于我自己,未敢人云亦云,早晚会整理出一点东西来的。在北京晤邦达55邦达,即徐邦达。参见注45。,已将鉴定古书画概论草稿写出,征求意见。此公机遇甚可欣羡!万章56万章,即闫万章,参见注5。曾与足下一晤,得悉东北史稿写成,在印制中,望先睹为快也。吉林普查中有何新发现,题壁文字有何史料价值,乞便中示及一二。余请思老代达。顺候教绥!

仁恺手启

七月六日夜

(1)《辽史》中所记之长春河、渔儿泺两处,究竟是否在西剌木伦河流域,抑在松花江一带?从原文看似乎属吉林境。

(2)耶律德光天显十二年五月震开皇殿,开皇殿当在上京,或在别处?请将今日地望见告。57此处两条,当是杨仁恺先生为研究叶茂台辽墓出土的两幅古画而搜集资料。所撰《叶茂台辽墓出土古画的时代及其他》,发表于《文物》1975年第12期。

按:此信图片见《龢溪明月——杨仁恺先生纪念集》第248页,写于1974年。全信以小章草书之,在杨仁恺先生的书法作品中罕见,也是研究其书法艺术的难得资料。

猜你喜欢

辽宁省博物馆
浅谈辽宁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动产确权登记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博物馆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北校)简介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