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转型”视域下“大学语文”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2017-01-27肖太云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应用型

肖太云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重庆涪陵408100)

“大学转型”视域下“大学语文”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肖太云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重庆涪陵408100)

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基石,是大学生成才成业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受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社会“重理轻文”倾向、教育部“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路向等的影响,大学语文教育正面临“身份”的尴尬,濒于困境之中。如何应对挑战成为一个必然课题。困境的出路要从教材建设着眼,以精品、多样的教材建设为基础。同时,教育行政当局、学校、教师三个主体须共同发力,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才能化解危机,走出困局。

大学转型;语文教育;挑战;对策

大学语文是大学中的一门基础公共课,是一门必修课。大学语文课程主要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全国通行的做法一般是在大学一年级期间开设。因其知识、情感、文化方面的丰富内涵,此门课程对理科、工科、艺术科的学生来说,极端重要,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换的。它肩负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既上承中学语文教学,注重知识性的传授,又下启大学的人文精神培育的先导,偏重人文性、审美性的传达。它在大学生的“成人”教育中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经济趋势和教育语境的多种影响下,特别是在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一方面,众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如钱理群、温儒敏、夏中义、徐中玉、曹顺庆、丁帆等名教授,极力呼吁大学语文的教育不可偏废,提倡应该加以重视。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也层出不穷。一些大学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积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一些从事大学语文一线教学的教师也竭尽心力,开展各种教学改革的尝试。在各方面的合力下,一些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热情确实也有所提高。

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另一方面,在当前语境下,大学语文被边缘化、弱位化、漠视化的趋势越加明显。社会上“重理轻文”观念根深蒂固、大行其道,大学中功利主义教育观盛行,取消大学语文课程的例子屡见不鲜。大学语文的“身份”面临着尴尬,有重新陷入困境、瓶颈或鸡肋的危险。而且,这种潜在的危险正在日益加剧,并有可能成为大学教育界中一股汹汹而来的潮头,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警觉和极端重视。下面,本文将对大学语文教育面临挑战的原因做出解析,并力所能及地提出可能性对策,以抛砖引玉,以期引发人们对此问题的良性思考。

一、大学语文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

1.国家层面上:“工业强国、制造兴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一贯主张的经济强国、科技兴国的治国思路下,提出了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战略,为此抛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十年行动纲领。当前,以制造业强国的战略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举国上下形成了一种重视制造业、重视一线熟练技工的氛围。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利用强大的平台宣传能力,纷纷推出向欧美日等制造强国学习,重视工匠精神,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等的报导,推出“大国工匠”、“行业状元”等专题片,形成一股浓厚的“重视制造,器重工匠”的舆论氛围。这股社会浪潮、舆论引导,对非理工类的大学语文课程必然带来很大冲击和深远影响。

2.教育主管机构层面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职业培训,促进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大学发展思路带来的影响。

在国家、社会“重制造、重创业”的时代大洪流中,国家教育部等教育主管部门与时俱进,不仅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职业培训的大政方针,而且,于近两年之间,进一步提出了将全国近700所新建普通本科院校逐渐转型为应用性大学的引导思路。如袁贵仁部长就曾明确说,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关键是明确应用型教育的办学定位,在继承和发展好的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凝练学校的办学特色,切实转变办学方式[1]。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也为之造势,如新华每日电讯报、中国教育网、新浪网教育频道等,大力宣扬“地方高校转向应用型:不是‘降格’而是机遇”[2]的宣传引导。在此种大学发展思路的推动和大学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非应用类的大学语文课程必然受到影响。

3.学校层面上:主动转向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带来的影响

在国家经济战略、教育主管部门、舆论宣传的三重压力和强势话语场中,众多大学纷纷重视理工科,特别是许多地方二本院校迫于生存大计,主动或被动地走上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办学道路。据统计,截止2015年5月,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220所,其中1999年以来通过合并、重组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共计670所,占据了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半数量。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转型、分流的重要时期。有教育领域的学者通过集体问卷、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得出统计结果:在被调查的新建本科院校中,分别有16.7%、80.4%、2.9%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的转型分流“有一定必要”、“有必要担有顾虑”、“没有必要”[3]。可见,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大趋势下,大学语文课程不被重视的命运可想而知。

3.学生层面上:严酷的择业环境、残酷的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

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的报道,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4]。而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高达76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和学校的一个沉重话题,成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世纪难题。而在不景气的就业大环境下,理工科特别是工科的学生就业形势普遍较好,就业率较高。许多新建地方二本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有些家庭本就贫困,“跳农门”进入大学读书是几代人的梦想,是父母辈含辛茹苦、七拼八凑筹措学费才得以完成大学学业,他们身上负载了通过大学改变命运的重托。求得一个稳定、收入不错的工作是他们的实际诉求。选择理工科专业并只重视理工科学习也就顺理成章,而没有实用性的大学语文课程往往不受学生待见,就成为理所当然。

笔者所任教的大学就是一所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近10年,明显感觉到上述四个原因给大学语文教育带来的困扰与窘境。笔者所在的学校由几所不同类型的专科学校合并而来,2001年成功升本,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4年,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主动转型,提出建设“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大学语文课程也历经“风雨”,数度变迁。最初,学校高度重视通识课程教育,不仅成立通识教育部,将全校所有的大一新生编入通识教育学院,而且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全部开设大学语文课。其后,因就业形势的压迫,改为非中文系的文科类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理工科和艺术类的学生开设应用写作课程。而自从学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提出后,课程学时全部压缩,大量增加学生参加教育、社会实践及见习、实习的时间,导致的结果是:不仅通识教育学院撤销,而且大学语文课程全部砍掉,只剩下“3+2学制”的学生和预科部学生还开设语文课程。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应对策略

面对新形势下的困境,大学转型视域中大学语文的“为何”和“何为”就显得相当关键。大学语文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得突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可能具备怎么样的出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大可有作为的领域。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着手思考和实践。

1.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具

大学语文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是这个系统工程的起点,是大学语文的活水之源泉,“大厦”之根基。因此,做好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应该处理好几对关系。

第一,多样性与稳定性。大学语文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建设很有必要。大学语文教材决不求统一化,决不能单一化,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多出各具特色的教材,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当前,预科、专科、本科,文科、理科、工科、艺术科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各有侧重点,需求各不尽同。大学语文应建设特色教材库,提供丰富的教材资源,提供多种不同的选项。但多样性并不等同于频繁更换教材,特别是同一专业的教材应该保持稳定,那种纯为经济利益驱动而变换教材的举动,不仅要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更应被严厉禁止。多样性与稳定性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大学语文教材要鼓励求异思维,但也要有共性考量。整体教材数量要多,教材编撰体例和形式要多样化,但同一专业、同一学科的教材使用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且所使用教材的内容要有延续性和中心性,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人才的针对性培养。

第二,知识性与趣味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知识性是指大学语文教材应重视语文基本知识、文学常识等方面内容的建设,趣味性是指大学语文教材应引入学生喜闻乐见、引发兴趣并激起思考的内容,实用性是指大学语文教材不应忽视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应适当加入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审美性是指大学语文教材要注重文学性教育、情感性熏陶、人文素质培养等。一本最为理想、最为完美的大学语文教材当然是知识性与趣味性兼融、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得。但最完满的状况往往是最难实现的。如果大学语文教材一半是文学篇目,一半是应用文写作,那就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兼得兼融,难免画虎类犬、顾此失彼。笔者以为,兼得兼融的做法可灵活处理,形式多样。比如给大学语文教材配套一本应用文写作教程,然后教师根据课时的多少、授课对象的不同,有比例、有差异地安排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不失为一种尝试、一条途径或一种方法。

2.教育行政当局、学校、教师共同努力,巧抓妙管,精心设计,以突破困境

教育行政当局在顶层设计中要体现对理工科大学、理工科专业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强调与要求。人文素质培养在理工类领域主要依靠大学语文教育来完成。大学语文教育注重知识性、实用性,也就是工具性,但更注重审美性、人文性的熏陶与提升。因国家情势和需求的需要,偏重理工类、技工类教学没错,但绝不应忽视人文类教学。现今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引导,过于强调对职业类、应用类教学的重视,导致有些地方高校完全无视大学语文的教学,这是不合理而且也应该加以纠偏的工作。教育行政当局应鼓励大学语文教育的开展,并加以引导。

大学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机构,应该创设条件,挤出课时,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一个大学作为大学教育的第一责任单位,不应跟风,要有自己的大学理念和教育立场。笔者所在高校全部砍掉大学语文的课时,停止大学语文的教学是不明智甚至是激进的做法,只有坏处而无一点好处。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大学教育定位无错,但为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大计,应用型人才也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几乎是实施对非中文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唯一课程,理应得到学校当局的重视,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大学当政者应该从思想、从源头上意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每一所大学应该毫不犹豫地将大学语文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像重视大学英语一样来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与建设。

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应该尝试多种教学探索,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思考,以突破困境。

大学语文教师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最后一道把关者,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具体实施人。大学语文教育能否突破困境,受到欢迎,大学语文教师是最关键的一环。大学语文教师须竭尽心思,从各方面去思考、实践,以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大学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具备将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糅合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意识。

王步高先生指出: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尝试给学生一条河,一条可以追根溯源的河,可以中流泛舟,也可浅尝辄止。”[5]他坚决反对急功近利的纯粹实用主义式大学语文教学,提倡大学之道的人文主义式教学。当然,因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及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可能只专力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必须兼顾到语文知识的传授、听说读写的训练。但任课教师须有明确意识,决不能将大学语文再上成高四语文课。只有这样,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才有区分感和新鲜感,大学语文才能持续地开设下去。

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大学语文教师应具有多样化教学意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实施大学语文教学。

现今社会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体现到教育领域,就是教学手段可以丰富多样,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教学形式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增加学校对大学语文的信心,提升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除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外,教师可以尝试将大数据引入教学之中。除了常规教学形式,教师还可使用慕课、微课、网课等新兴教学形式。课堂内可教学,课堂外一切与语文相关的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并多指导,这也是一种教学。虽然目前的形势,大学语文课程只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甚至由必修课变成了选修课,但无妨于采用最新教学形式,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最后,在教学探索上,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教研教改意识,以教学改革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无定式,课无定规。大学语文的课堂不能墨守成规,千篇一律。授课教师要勤于思索,勇于尝试,敢于改革。第一,针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对象,要尝试革新。第二,同一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要尝试变化。依照笔者的理解和经验,可尝试古典诗词教学与由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学唱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增加学生对于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可以尝试将现代小说、外国小说的鉴赏与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观赏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增加学生对于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的兴趣。可以尝试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辩论,助教乐学。如笔者曾让学生围绕沈从文《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以“老二傩送到底会不会回来与翠翠有情人终成眷属”为话题展开讨论,学生参与度非常高,课堂气氛热烈有序,极大提升了学生对边城人物、主题及沈从文叙事艺术的体味和理解。付出总有回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以为,只要授课教师有耐心、愿投入精力和时间去不断尝试教学改革,大学语文的教育就会欣欣向荣,前景灿烂。

三、结语

语文教育是一项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教育。中国古代就颇为重视国学教育,历代以四书五经为内容的科举取士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体现。国外也颇重视其母语及母语文学、文化的教育。中国现代大学,自“五四”以来就颇为看重大学语文教学,朱自清等学文学大师曾亲力亲为,致力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在分工日益细化、社会日趋理工化的今天,每一个有识之士都应该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并为之鼓与呼。政府、社会、大学、教师等各方力量应齐心协力,为祖国的明天和国家的未来,办好大学语文的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不应逃避或回避,要勇于回应和担当。

[1]袁贵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5-01-22(01).

[2]新浪网教育频道.地方高校转向应用型:不是“降格”是机遇[DB/OL].(2015-11-18).http://edu.sina.com.cn/gaokao/ 2015-11-18/doc-ifxkszhk0345572.shtml.

[3]董泽芳,聂永成.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4):25-26.

[4]中国教育网.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749万,就业需求有结构性变化[DB/OL].(2014-12-5).http://career.eol.cn/kuai_ xun_4343/20141205/t20141205_1209756.shtml.

[5]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罗智文)

On the Challenge of Teaching“College Chinese”and Its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Transition of University”

XIAO Tai-yu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Fuling 408100,China)

The course of college Chinese,a corner-stone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is the foun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want to succeed in study and job.However,the college Chinese is facing the embarrassment of its own“identity”and on the brink of trouble due to the influences like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manufacturing power”,the tendency of“overemphasis on science and neglect of arts”in the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transition”by.And how to deal with this challenge is an inevitable topic and the way out of it is focused on the building of teaching materials,and meanwhile,only i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schools and teachers work together and exert their own roles well,can the crisis be resolved.

university transition;Chinese education;challenge;countermeasures

G423.07

A

1009-3583(2017)-0139-04

2016-07-07

肖太云,男,湖南邵阳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文化及文人思想研究,兼职从事高等教育课程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应用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