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概况
2017-01-27王艳梅
王艳梅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概况
王艳梅
(辽宁省灯塔市中医医院门诊部,灯塔 111300)
2型糖尿病以“三多一少”为主要临床特征,为糖尿病主要类型,近年来发病率居高不下,中医称之为消渴,病机以“阴虚内热”为主,但随着疾病进展及不同时期,病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准确掌握病机及辨证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本文旨在介绍不同时期消渴的不同病机及辨证汤剂、针灸治疗简况,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2型糖尿病;消渴;中医药疗法;综述;病因病机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胰岛素分泌和 (或)生物作用缺陷引起,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为主要表现,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易导致多系统损伤,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渗透状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病死率较高。一般认为,95%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其危害性显而易见,2型糖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纪,40岁以上为多发人群,一般症状隐匿,多持续半年以上,多数于发病或体检时被发现[1]。调查发现,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正呈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
目前,尚无彻底根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西医主要从健康教育、血糖监测、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入手,长期控制血糖,主流药物包括磺脲类、二甲双胍类等,但长期应用都存在一定副作用,且使用时有一定禁忌症,并不适合所有人群。
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快速发展,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中医学中并无“糖尿病”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消渴”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等名称的记载,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证治要诀》首次消渴提出上、中、下之分类,提出了“上消”“中消”“下消”的概念,《证治准绳》在总结前人基础上,认为“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对于消渴演变进展,中医学亦有相关记载,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其病变多发痈疽”,与现代医学糖尿病坏疽基本相同。刘河间《宣明论方·消渴总论》曰: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认为糖尿病随病情发展,如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可导致白内障等糖尿病眼病。我们总结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研究简况如下。
1 病因病机
消渴病因比较复杂,目前多认为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调、情志不畅、劳欲过度等均可引发消渴,基本病机以阴虚燥热为主,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可涉及肺、胃、肾等脏腑。
1.1 病因 ①禀赋不足:《灵枢》记载:“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是消渴发生的内在基础,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具有相似之处;②情志不畅:长期精神高度紧张或忧思竭虑,肝气郁结化火,灼伤津液,发为消渴;③劳欲过度:房事不节,或过度劳累,导致肾精亏损,虚火内生,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发为消渴;④饮食不节:长期肥甘厚腻、辛辣等,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异常,积热内生,化燥伤阴,发为消渴,故肥胖者逐渐增多,肥胖型消渴病 (2型糖尿病)呈逐年上升趋势[3]。
1.2 病机 目前认为阴虚燥热为消渴的主要病机,且贯穿疾病始终,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变证百出。有研究提出随着病情恶化,消渴即会进入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分型过程[4]。有学者指出消渴早期为阴虚,中期为气阴两虚,晚期为阴阳两虚、气滞血瘀。袁力等[5]分析379例消渴患者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发现,消渴病机基本按照阴虚火旺到气阴两虚的过程,最后发展到阴阳两虚,且气阴两虚为消渴的主要病机过程。亦有学者根据病位不同,提出上消多为肺津不足,中消多因胃阴不足,多责之肾精不足,阴阳失调[6]。可见,消渴的病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在不断演变,只有抓住疾病现阶段病机,才能准确辨证,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2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消渴方法较多,主要包括辨证治疗、针灸治疗等,均具有一定疗效。
2.1 辨证论治
2.1.1 阴虚热盛 主要表现为咽干口燥,心烦畏热,渴喜冷饮,多食善饥,舌红苔黄,脉细滑或细数,治以养阴清热为主。常用药物包括:天花粉、麦冬、葛根、生地黄、黄连、知母等,代表方剂:消渴方。王宝瑞以消渴方加减 (熟地黄、山茱萸、生地黄、之母、天花粉、黄连等)治疗阴虚燥热型消渴36例,方剂加水800 mL,经煎煮后得药液200 mL,分2次服,1剂/d,治疗同时停服其他中西药物,连续治疗15 d后,痊愈11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1%,疗效可观[7]。李秀夏[8]将164例消渴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盐酸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消渴方加减 (天花粉、黄连、生地黄、麦冬、葛根、山药等)治疗,治疗1周为1疗程,8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5.4%明显高于对照组69.5%(P<0.05),认为应用消渴方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满意。杨玲[9]以中药消渴方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并与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86.36%,高于对照组61.36%(P<0.05)。联合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浓度变化均优于对照组,认为消渴方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2.1.2 胃热炽盛 主要表现为多食易饥,口渴,消瘦,大便干燥,脉滑实,治以清胃泻火、养阴清热,常用药物包括:生石膏、知母、黄连、玄参、生地黄等,代表方剂:玉女煎。周永华[10]以玉女煎辨证加减治疗消渴73例,多食易饥加栀子、黄连;尿频加五味子、覆盆子,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显效53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高达94.5%。何才姑等[11]实验发现玉女煎可使实验大鼠胰岛自噬基因Beclin表达显著降低,认为玉女煎通过降低胰岛β细胞自噬基因Beclin的表达参与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玉女煎出自《景岳全书》,主治阴津亏虚,胃火炽盛之证,李晓娟教授[12]基于相同病机,异病同治,用之于胃热炽盛治消渴,取得满意疗效。
2.1.3 气阴亏虚 能食与便溏同见,或饮食减少,体瘦、体虚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脉弱。治以益气健脾,生津止渴。常用药物包括: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等,代表方剂:七味白术散。李占伟[13]探讨七味白术散治疗消渴病疗效,将11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降糖、降压、调脂、治疗并发症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七味白术散加减,3个月后观察组FPG、2hPG、HbAl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结七味白术散治疗消渴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有研究认为消渴之病机主要在于中焦,脾强胃弱是消渴一大主要原因,提出以七味白术散加减清胃热,健脾运,并与西药对照,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组[14]。
2.1.4 肾阴亏虚 尿频量多,有甜味,腰膝酸软或乏力,头晕耳鸣,皮肤干燥、舌红苔少,脉细数。治以滋阴补肾,常用药物包括:熟地黄、山萸肉、枸杞、五味子、淮山药等,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为金匮肾气丸去桂枝、附子而成,功能滋阴补肾。吴冬意[15]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效果,将13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64例,治疗组采用优降糖+六味地黄丸治疗,对照组单纯优降糖治疗,结果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等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认为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有良好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能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和发新等[16]对比六味地黄丸联合罗格列酮治疗糖尿病与单纯罗格列酮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88.0%优于对照组74.0%,联合组血糖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
2.1.5 阴阳两虚 主要表现为小便频数,混浊如膏,面容憔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或者月经不调,治以滋阴温阳,补肾固涩。常用药物包括:吴茱萸、五味子、枸杞子、山药、附子、肉桂,代表方剂:金贵肾气丸。焦永伟[17]对比金匮肾气丸与格列美脲治疗阴阳俱虚消渴疗效,将106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3例,对照组格列美脲2 mg,1次/d,对照组予以金匮肾气丸加减,连续治疗14 d为1疗程,6疗程后,两组餐后血糖、餐后2 h血糖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认为中医药参与消渴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症状,缓解病情,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研究指出金匮肾气丸在补阴中生火助阳。达到温补肾阳之目的,是治疗消渴病肾阳亏虚证常用方剂,应用必须符合阴阳两虚病机,切不可勿用,临床常受“阴阳互根”等理论影响,出现错误使用金匮肾气丸的现象,本方寒凉药与温热药比例为7∶1,并非单纯补阳,若“肾阳亏虚”甚至“命门火衰”之后用之,则无济于事[18-19]。
2.2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消渴早在清朝就有相关记载,但受历史等因素影响,清末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该研究是空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应用针灸治疗消渴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2.2.1 临床研究 有学者从古代典籍中选取针刺穴位归纳处方,发现针刺治疗消渴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血脂、血液流变学,改善机体高黏状态有关[20]。统计发现针灸治疗消渴腧穴配伍支持度最高分别是:隐白+行间、行间+涌泉、大敦+行间;消渴口干常用:腰目+肾俞、玉液+廉泉;消渴小便不利配伍:隐白+少商、阴谷+曲泉、阴陵泉+曲泉、复溜+阴谷、阴陵泉+阴谷等;消渴嗜饮腧穴配伍:气海+关元、关冲+意舍,然谷+意舍、承浆+意舍[21]。谢瑞仁[22]从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中搜索涉及针灸治疗消渴的文献121篇,发现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涉及穴位146个,足三里最为常用,其次为三阴交、肾俞,认为针灸治疗消渴病应坚持辨证、辨病相结合,选扶正补益为主要功效的经络腧穴、可调治五脏六腑的足太阳膀胱经、运化水谷精微的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其中使用频数最高经络是膀胱经,依次是胃经和脾经,穴位主要以膝以下和背部特定穴为主,最常用经脉和穴位并不对应统一,但从穴性分析,针灸治疗消渴是以调节脾胃、助运化水谷精微、分清化浊为主。刘京丽[23-24]认为合理的针灸处方是发挥疗效最大化的关键之一,治疗消渴主证,体穴常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肺腧、脾腧、胃腧、肾腧、委中等,上消可加手太阴肺经的中府、尺泽、鱼际;中消可加足阳明胃经的天枢、足三里、内庭;下消可加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照海等,针灸治疗消渴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明确证型是有效治疗的基础。留针与否、是否行针是针灸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刘京丽认为消渴患者一般病程较长且体质虚弱,针刺后不能马上得气或得气不明显,宜采取留针之法,留针以侯气,结合患者体质和病情,以静留针法最为适宜。陈枫教授[25]采用“消渴组穴”治疗消渴,主要组成有:双侧曲池、合谷、足三里、关元、气海,以阳明经、肾经及任脉经穴为主,配合泄热存阴法,养阴与泄热并进,补泻兼施,结果可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生理功能、精神状态,且未出现低血糖反应。
2.2.2 实验研究 孙志等[26]实验发现针刺糖尿病模型大鼠足三里、内庭、胰俞,与使用罗格列酮灌胃,在血糖、血脂无显著差异,针刺组胰岛β细胞胰岛素表达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说明针刺可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表达水平,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王栩等[27]“调理脾胃针法”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结果实验组大鼠体质量仍明显高于空白组 (P<0.05);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于针刺1周后开始显著降低 (P<0.01),后续实验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仍有持续显著降低 (P<0.01),说明针刺可有效降低大鼠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可能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现象等有关。基于针刺具有调整激素、内分泌等功能,研究发现,针刺治疗消渴主要作用途径包括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等多环节、多层次作用。
3 展望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若血糖控制不理想,极易诱发各种合并症,如糖尿病坏疽、糖尿病眼病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西医治疗注意以控制血糖为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药治疗具有独特优势,针对消渴不同时期病机不同及病机衍化,辨证论治,标本兼顾,治疗方法多样化,因人因病机,投以方剂或针刺,从根本上调节脏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未来应继续扩大中医药治疗消渴的应用范围,探索其作用机制,充分发挥中医学的优势,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1]陆再英,终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5.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10):447-498.
[3]杨玉莲.孙新宇.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肥胖型消渴30例[J].中医研究,2007,20(4):48-49.
[4]刘之涌.消渴病病因病机研究进展[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5]袁力,曹金枝,陆芝兰,等.379例Ⅱ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中医临床,2002,9(1):6-9.
[6]贾海骅,赵红霞,赵凯维,等.探讨糖尿病(消渴)中医病因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22.
[7]王宝瑞.消渴方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型36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5):58.
[8]李秀夏.消渴方加减汤治疗2型糖尿病82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5):60-61.
[9]杨玲.中药消渴方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9):114-115.
[10]周永华,蔡亮.玉女煎加减治疗消渴病中消证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4):64-65.
[11]何才姑,钱长晖,黄玉梅,等.玉女煎对GK大鼠胰岛自噬基因Beclin表达的影响[J].康复学报,2012,22(2):32-35.
[12]秦姝,李小娟.李小娟教授应用玉女煎治疗消渴病验案2则[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147-148.
[13]李占伟.七味白术散治疗消渴病临床疗效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7):111-112.
[14]方为民.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消渴体会[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4,27(2):106-108.
[15]吴冬意.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20):81-82.
[16]和发新,李庆芳,杨继芬.六味地黄丸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3):1735-1736.
[17]焦永伟.金匮肾气丸治疗消渴53例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47-48.
[18]孙凤平,谢春光,钞建锋.金匮肾气丸治疗消渴病的机理及使用误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2):124-125.
[19]牟新.金匮肾气丸治疗消渴病机理新探[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5):381.
[20]范晨.针刺治疗糖尿病肾病古代穴位浅探及现代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21]许林玲,徐天舒,张建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针灸治疗消渴病的腧穴配伍规律[J].中国针灸,2015,35(8):841-843.
[22]谢瑞仁.针灸治疗消渴病的选穴规律文献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3]刘京丽,胡金凤.管窥消渴之针灸诊治要点[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0):2001-2002.
[24]刘京丽.针灸治疗消渴的时间效应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861-862.
[25]陈万泓.针刺“消渴组穴”改善2型糖尿病特异性生命质量的临床观察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6]孙志,马丽,韩海荣,等.针刺提高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28):5227-5231.
[27]王栩,张智龙,杨元庆,等.针刺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形态学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1):45-49.
The General Research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WANG Yanmei
(Outpatient Department,Dengta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oning Province,Dengta 1113000,China)
Type 2 diabetes with"three things are many,one thing is little" as the main clinical features,is the main type of diabetes,and the incidence rate is high in recent year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lled diabetes pathogenesis based on"yin asthenia generating intrinsic heat",but as the disease progresses and different periods,the pathogenesis is not immutable and frozen,accurately grasp the pathogenesis,and differentiation is the premise of effective the treatment.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different disease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in order to further guid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type 2 diabetes;consumptive thirst;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view;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10.3969/j.issn.1672-2779.2017.20.066
1672-2779(2017)-20-0154-04
2017-07-20)
桑白皮的鉴别要点
1.药材鉴别
药材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厚1~4 mm,长短不一。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甜。
2.饮片鉴别
饮片呈不规则横切丝状,外表面黄白色有时可见黄棕色粗皮,内表面淡黄白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断面纤维性强,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甜。蜜炙桑白皮,呈深黄色,气焦香,味甜。
3.解读市场中流通的桑白皮入药品种
关于桑根皮的品种问题:目前市面上作桑皮入药的非正常品种有桑科植物鸡桑MorusaustrlisPoir.华桑MoruscathayanaHemsl.蒙桑MorusmongolicaSchneid.和桑科植物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Linn.)Vent.桑科植物Cudraniatrcuspidata(Carr.)Bur.等的根皮,药学人员要注意鉴别。
——摘自祝之友教授《解读神农本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