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017-01-27张新贵
◎ 张新贵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张新贵
一、框架设计,突出以人为本
《江宁年鉴》在框架结构设计时,注重改变一直以来重经济轻人文的倾向,切实把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及诉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强化人物类目。《江宁年鉴》在“人物”类目中,先后设置“新任区领导简介”“先进人物选介”“逝世人物”“百姓之星”“美丽江宁人”“特级教师简介”“领军人才选介”等栏目,逐步形成了各类人物记载新格局,使典型人物宣传既有先进性、代表性,又有群众性、广泛性。特别是“百姓之星”“美丽江宁人”等记述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身边人、平凡事,具有亲切感,受到读者欢迎。只有把那些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各色各样人物的事迹如实记载下来,才能把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联结起来使之成为有机的人类活动的历史,才能给广大读者以全面、深刻、立体的印象,从而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从中受到启迪,获得教益。二是优化社会民生类目。《江宁年鉴》“社会民生”栏目,在编纂实践中不断完善。2001年创刊的《江宁年鉴(1996—2000)》“社会生活”类目共设置“民政工作”“计划生育工作”“侨务工作”“民族宗教事务”“人民生活”5个分目,记载条目只有34个。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创新,到第15卷《江宁年鉴(2016)》,类目标题由“社会生活”改为“社会民生”;分目设置也由5个增加到12个,包括“人民生活”“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民主自治与社区建设”“红十字会”“老龄工作”“残疾人事业”“老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关心下一代工作”“慈善事业”“民族宗教事务”;条目由34个增加到68个。记载内容基本涵盖区域城镇乡村、百姓生活等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形成体系。三是细化社会事业类目。《江宁年鉴》社会事业类栏目主要包括“教育”“文化·传媒”“卫生·体育”等,记述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教育”类目中,包含“综述”“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社区教育”“教师队伍”等分目,形成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公办教育到民办教育、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全方位框架体系;“文化·传媒”类目包含“文化事业”“文学艺术”“文物博物”“区新闻中心”等分目,基本涵盖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卫生 体育”类目,包含“卫生”“体育”两个分目,着重记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学教育与科研、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新型合作医疗、医政管理、中医药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卫生信息化建设、爱国卫生运动、卫生行风建设和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设施、体育产业等内容,全面反映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
二、内容选择,体现以人为本
《江宁年鉴》在内容选择上,逐步改变过去重经济建设、轻人文民生的倾向,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普遍关心关注的内容作为重点,着重记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民生问题。民生是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现实的载体。《江宁年鉴》除在相关类目中专门记述全区民生领域内容外,还注重在各街道、开发园区中增加有关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拆迁安置、社会保障、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条目,并每年记载,形成系列,以丰富民生类内容,系统反映区域民生改善情况。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特载”作用,在以往一般只记载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年度工作报告和重大活动、中心工作的基础上,增加年度重点民生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如从《江宁年鉴(2014)》开始,每年在“特载”中记载《承诺兑现,取信于民》一文,对年度民生十项实事工程进行盘点。二是注重人文内容。就一个地方而言,人文是使一方水土彰显魅力的核心因素。具体到地方综合年鉴,人文是年鉴的灵魂,是年鉴的精气神。针对长期以来过分强调GDP的发展方式,使人们更加关注促进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生活等现象,《江宁年鉴》较早开始尝试在记述内容上提高人文类条目的总体比重,丰富社会、文化表现形式,把眼光更多地聚焦历史文化、风俗礼仪、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人民生活、饮食习俗等富有生命力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让年鉴的人文气息浓厚起来。例如,在“区情概览”类目中,“自然地理”分目记载了区位区域、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特点等,“历史文化”分目记载了区名由来、建置沿革、名人与江宁、文化遗存等,“旅游景点及地方名特产”分目记载了旅游景点、特色菜肴、特色食品、品牌农产品、地方名牌等。在年鉴文化板块,还集中展现地方文化事业、群众文化生活、文学艺术创作与展示、文物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内容,更多地体现了人文关怀。三是注重人物活动。人的活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各种文化形态产生、发展、传承的主要因素。因此,重视人物活动的记述,可以从一方面反映某种文化形态的发展脉络。年鉴“人物”类目是集中体现人物活动的一种方式,人物活动记述不仅可以在人物传、人物简介、人物表中体现,还可以在其他类目中采用“以事系人”的方法予以记录。例如,在“精神文明建设”栏目,记载了各级道德模范、各级“好人”“江宁好市民”“文明家庭”“十佳公仆”“十佳青年”“美丽江宁人”“美丽家庭”等名录和先进事迹,先后重点记述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面对500万元中奖彩票不为所动,主动交给不知情买主的东山街道体育彩票销售员戴玉银;“2006中国骄傲人物”“感动南京”十大人物,舍身抢救落水男子的在宁务工的江苏泗洪人朱柱;江苏省道德模范、南京市道德模范、南京“十佳慈善之星”“南京好市民”,帮扶孤儿、交通事故受害者甚至是服刑人员孩子的江宁公安分局上坊派出所所长吴克有等。先进典型人物的记录和宣传,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促进了全区精神文明建设。
三、表现形式,彰显以人为本
《江宁年鉴》在注重内容的丰富和充实,追求体例的完善和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的同时,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反映社会、人文等内容,以更好地彰显以人为本,使之与经济建设内容相得益彰。一是谋篇布局上,除设置人物、社会事业、社会民生目录外,还在分目、副分目以及条目中增加人文、民生类比重。如在“经济监督管理”类目中,设置市场监管、价格监管、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管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分目,并在“发展计划管理”分目中记述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实事工程建设,在“国土资源管理”分目中记述征地拆迁和民生保障、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行政审批”分目记述便民服务措施等。在“法治武装”类目中,加大“法治江宁”建设、社会稳定维护、民事纠纷调处、流动人口管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公共安全监管、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与服务等方面条目的比例。从2010年卷开始,《江宁年鉴》每年在卷首开辟“年度语录”专栏,分别记载领导寄语、专家建言、公仆语录、百姓感言、流行语等,突出年度特点,契合时代特征,贴近百姓生活,受到广泛好评。近几年,《江宁年鉴》有关人文、社会、民生类条目占全书一半以上,与经济建设类条目平分秋色。二是图片编排上,尽可能地将镜头聚焦人民群众,把版面让给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反映区域社会事业发展、民生工程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场面。如《江宁年鉴(2016)》前插彩页分别设置了“牛首盛事”“城市新貌”“民生工程”“美丽乡村”等专栏,直观展现了全区城乡建设新面貌和人民群众生活新变化。该卷年鉴中插彩页刊载了36幅本土作者创作的书画、摄影、雕刻等艺术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和人文气息。《江宁年鉴(2016)》共刊载照片319张,包括彩页78页、157张,文中插图162张,其中人文和社会民生类照片223张,占69.9%,从而改变了以往年鉴彩页和文中插图领导活动多、会议场面多、庆典仪式多的现象。三是表格设计上,采取随文而设、分类目设(统计资料)和附录集中设的办法,既简略、直观、信息量大,又能起到调整、活跃版面的效果。《江宁年鉴》从创刊起,便注重表格的使用,强化社会民生和人物类表格设计,并逐步加以规范,形成系统。如每年坚持在“区情概览”中设置“江宁区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村委会一览表”“江宁区少数民族人口情况表”,动态反映区域行政区划和少数民族人口变化情况;在“旅游业”中设置“江宁区旅游景区(点)一览表”“江宁区主要星级宾馆(饭店)一览表”“江宁区主要旅行社一览表”,为人民群众休闲旅游提供资讯。《江宁年鉴(2016)》还在“文学艺术”中设置了“2015年江宁区文联会员文艺作品发表、入展、获奖情况表”,在“体育”中设置了“2015年江宁区国民体质测试数据一览表”,记载文艺创作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成果。每年坚持在“街道建设”中设置“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表”“村(社区)基本情况表”,街道经济社会指标表以社会民生类指标为主,主要包括总户数、总人口、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企业从业人员、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小学校、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互联网上网用户、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城镇建成区面积、城镇建成区绿化面积等,村(社区)基本情况表主要包括户数、人口、人均纯收入等。每年坚持在“附录”中设置“江宁区新增地名一览表”“江宁区法律服务机构一览表”“江宁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一览表”“江宁区房产经纪机构一览表”等,作为百姓日常生活的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