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思考※

2017-01-27马铁明王树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针灸中医药院校

王 列 马铁明 王树东 曹 锐 王 颖

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思考※

王 列 马铁明*王树东 曹 锐 王 颖

(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针灸推拿学院,沈阳 110847)

高等中医药院校是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针灸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育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对提高针灸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现今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人才培养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并创新针灸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针灸;人才培养;创新

高等中医药院校是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培养水平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祖国医学的传承与创新。针灸学作为中医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医学教育当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是打开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医的一把钥匙。我国针灸学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随着时代的发展,针灸人才队伍在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针灸人才的培养现状却不容乐观,也存在多种问题,培养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地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针灸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改革教育模式,对提高针灸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针灸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由建国初期照搬西方教育模式,逐渐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体系。高等中医针灸推拿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从总体上讲最突出的特点是人才培养机制越来越灵活,但是现有的中医针灸人才培养模式依然还存在着许多与社会发展和变化不相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材与课程建设滞后 目前,针灸学科教材建设明显滞后,尚无适合于研究生、本科生、继续教育生、研究生等各层次的专业教材。课程设置大多不成体系,

普遍存在“三少三多”的问题,三少即知识容量少、临床实训少、最新研究进展少;三多即传统教学内容多、重复知识多、理论课时多。这些都将成为针灸人才培养道路上的障碍与荆棘,以致无法全面、系统、多方位地研究针灸学。

1.2 传统文化和经典知识薄弱 中国传统文化和针灸经典著作不仅是针灸大家的治学法宝,也是针灸临床的活水源头,要想培养国内乃至国际水准的针灸人才,传统文化与针灸经典的修习必不可少。但是由于目前文化传承的断裂与相关院校师资力量的不足,学生对针灸经典以及传统文化的学习极其忽视,对针灸精髓的理解缺乏,影响了针灸文化的传承。

1.3 临床教学与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事业不断关注与投入,综合性的中医院在各省市相对分布较多。但是,针灸医院的设立却凤毛麟角,甚至在某些市级或地方医院无针灸病房,即使存在针灸诊室,面积也较小,无法形成学科的规模和环境。据调查显示,在三甲级医院,针灸科的病床一般为20~80张,并且使用率不高[1],学生实习动手机会较少,限制其临床能力的培养。同时,高等中医药院校师资力量的薄弱也在一定层面上制约了针灸人才的培养。青年教师作为高等院校的生力军,在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由于其临床经验相对较少,甚至有些教师没有参加过针灸临床就迈上讲台讲授针灸学科相关知识,对知识只是照本宣科,讲课变成讲文理而不是讲医理,失去了中医针灸的灵魂与精髓,因此也无法培育出具有灵魂的中医针灸医生。

1.4教学评价方式陈腐 现今中医院校针灸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期末一张试卷来定夺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水平,却忽视了针灸学作为一门临床课程更应该突出其实践技能的特点,虽然很多高校在评价过程中也加入实践技能的考核,但是却缺乏考核的详细标准,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这些都严重束缚了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甚至很多本科生5年学习毕业后都不会针灸,所以此种陈腐的教学评价方式亟待解决和改进。

2 提高并创新中医药院校针灸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新时期中医针灸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立足于针灸推拿学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人才特色的实际,借鉴已有经验,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2.1 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 当前针灸学课程的教学仍以教师为课堂的主导,个别教师还无法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转变过来,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传授知识的方式转变到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上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因材施教,注意与交差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

2.2 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国内针灸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学指导大纲》对授课学时、授课内容、授课方法等的统一要求,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2]。但是,针灸学科作为临床课程,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过硬,因此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实训学时,并在考核的过程中将针灸理论评价与技能考核比例调整到1∶1,加大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培养实用型的专业人才。并且,课程体系中,要适当加入针灸经典医集教学,开设“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百症赋”“标幽赋”等限选课或选修课,注重传统文化与中医诊疗模式的学习,同时兼顾对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的掌握,使学生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创新和发扬针灸知识。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特别是对于硕士生、博士生,要注重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其培养力度,进入精英式教育模式。

2.3 教学方法的改进 现代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较多,接受能力也比较强,以往的单纯课堂讲授已不能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很多课堂上出现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所以结合针灸学学科特点,引入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极其必要,如启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对分课堂等,都是现代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下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辨析,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建立也有裨益。同时,还可通过网络资源采取MOOC、微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资源的开放,学生可根据自身知识水平的差异充分利用学习时间,自主决定学习时间的长短,而且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人性化,更加自由,让学生在家或寝室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学习任务。

2.4 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 以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利用各类有利政策,在原有实践平台的基础上,建设针灸模拟医院,开设针灸模拟诊室。如在实践课时,可将学生带到模拟诊室进行,“师”与“生”、“生”与“生”在情景模拟中完成实训上课内容,此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对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提升也有帮助,实现了“师”与“生”双层提高的目的。并且,要以教学实践平台为依托,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导师制与班级制互补,在优秀的针灸导师的带领下,使学生走进临床、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使自身理论与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2.5 国际针灸人才的培养 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中国的针灸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的认可,是中国文化在海外最突出的标志。针灸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针灸国际人才的培养在现代大学针灸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要。针灸国际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扎实的针灸理论和临床实践功底,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沟通水平和丰富的国际通用知识。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学生经典文化的学习,理论及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之外,还需要对针灸学科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强化,增设中医英语、公共英语,精选难易适度的双语教材,将双语教学贯穿针灸教学的全过程。并且定期邀请国内外权威学者讲授针灸及相关学科的全球最新研究进展,让学生放眼于国际,提高国际文化沟通的能力,早日成为高素质的国际针灸人才。

2.6 传承与创新并重 迎接世界挑战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延绵数千年而不衰,其强大生命力来自传承与创新[3]。就中医药文化而言,传承即传递承载前人知识之精华,后人与之学习和借鉴;创新即在传承过程中不能盲目地效仿与照搬照抄,要根据环境、人文、地域的不同,即因时因地因人之不同而进行变化与改革,使之更符合时代之需求。传承与创新同步前行才能创造中医更大的价值。但现在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很多中医的内容受到挑战,如传统针刺中阿是穴的治病方法,西方康复学者认为这是激痛点的治疗方式,培养一名针刺康复治疗师只需要30多个小时的培训,而针灸医师却需要培训300多个小时才能合格,这对中医传统针灸的挑战,需要现代中医针灸人勇于面对与迎接。而如何迎接挑战,这就需要各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传承与创新并进。

3 结语

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针灸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学术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和临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其根本离不开人才的培养[4]。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国际针灸人才的培养以及传承与创新的融合,这些都将会在今后针灸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成为针灸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的重点。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取得巨大的促进作用。

[1]石学敏.新世纪针灸学科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3):122-123.

[2]许能贵,刘步平,李敏,等.国际针灸人才培养的思考[J].新中医,2014,46(9):1-4.

[3]唐宏图,王华,陈邦国,等.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初探[J].中医教育,2010,29(1):28-30.

[4]洪亚群,唐宏图,吴松,等.针灸人才培养之道[J].光明中医,2012,27(5):1035-1037.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alents 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ANG Lie,MA Tieming,WANG Shudong,CAO Rui,WANG Ying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 110847,China)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are the training base of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the innov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nd the further reform of educational model,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ersonnel training.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aining in pres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further improve and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talent training;innovation

10.3969/j.issn.1672-2779.2017.20.005

1672-2779(2017)-20-0009-03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LNZYJG2015052】

*通讯作者:matieming999@sohu.com

2017-06-27)

猜你喜欢

针灸中医药院校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