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930年明清小说在越南的翻译与出版
2017-01-27□
□
在中国与越南悠久的交流历史中,中国文化对越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越南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见中国文化的烙印。其中,越南文学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从诗、赋到散文、小说的极大影响。而明清小说在越南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传播,深深影响了越南的文学、戏曲创作。明清小说在越南的传播可以大致分为20世纪前、后两个时期,本文将集中探讨明清小说在20世纪初期在越南的传播情况。
一、20世纪之前明清小说在越南的传播情况
在魏晋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志怪小说”,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到明清时,中国古典小说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在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大批不朽的文学著作,而这些著作也通过各种途径流传到了越南,对20世纪之前的越南文学、戏曲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到明清小说传到越南的途径,除了通过中国的官员、僧侣、士兵、商人带入越南外,越南使者也是中国小说进入越南的一个重要媒介。由于中越两国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两国也常互派使者出访。而正是这些使者在中越文化交流上起到了巨大作用。通过查阅中国和越南的历史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每次越南使者出访中国时,都会购买大量的中国图书回国,其中明清小说占有很大的比重。如黎贵惇曾在《北史通录》中记载了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一月初七,越南赴清贡使团经广西桂林返回越南时,被中国官府没收了在中国采购的20部中国书籍,其中超过1/3是小说,如《封神演义》《山海经》《今古奇闻》《贪欢报》,等等①陈益源:《中国明清小说在越南的流传与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由此可见,当时越南的士大夫对中国小说之喜爱。
明清小说流传到越南后,深深影响了20世纪以前越南汉字与喃字文学的创作活动,有众多的越南作家或仿照明清小说或借用明清小说的题材创作出了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越南大文豪阮攸创作的喃字文学杰作《翘传》正是根据他出访中国时带回的清朝小说《金云翘传》改编创作而成,此外还有根据明朝小说《剪灯新话》写成的《传奇漫录》,根据清朝小说《忠孝节义二度梅》写成的《蓼云仙》等。
此外,明清小说对越南的戏曲创作也产生了影响。越南传统戏曲从剧中就有不少剧目都是取材于中国的明清小说。据孟昭毅在《东方文学交流史》中的研究,“在英国博物院收藏的50多种越南木刻板剧本中,有9种是关于三国故事的。它们虽然未刻明年代,但据其用喃字夹杂汉字写成的形式分析,估计为19世纪前的剧本。剧目有《三顾茅庐》《江右求婚传》《花烛传》《荆州赴会》《华容道》《截江传》《当阳长坂》等”①孟昭毅:《越南中国文学研究面面观》,载夏康达、王晓平编《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4页。。
虽然当时中国明清小说已经流传到了越南,也出现了一些根据中国小说改编创作的越南本土喃字作品,但对于广大不识汉字和喃字的越南民众来说,这些小说还是比较有距离的。而戏曲作为十分贴近普通民众生活的艺术形式,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越南民众通过观看这些改编自中国明清小说的剧目,熟知了很多中国小说中的人物及故事情节,由此可见,中国明清小说通过戏曲这个间接的媒介在越南民众中得到了深入的流传。
二、1900—1930年越南明清小说翻译风潮② 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殖民当局开始推行一种被称为“国语字”的文字,从而代替汉字。在本文中所涉及的明清小说翻译是指用国语字对明清小说的翻译活动。
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殖民者的主张下,在越南本地学者的推动下,在越南出现了将中国古典小说翻译成拉丁国语字的风潮。在此风潮的带领下,明清小说在越南得到了比以往更广泛、深入的传播,并对越南的社会、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越南文学现代化正是从用国语字翻译包括明清小说在内的中国古典小说风潮开始的。
翻译中国古典小说的风潮是从越南南方开始的。1901年8月1日,在越南西贡出版的报纸《农贾茗谈》发刊第一期上刊登了由法国主编卡纳瓦乔(Canavaggio)翻译的《三国志俗译》,并进行了连载。这是在越南出现的第一个有关三国故事的国语字译本,从此,在越南拉开了用国语字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风潮的序幕,在这些古典小说中,绝大部分是明清小说。而《农贾茗谈》也成为翻译中国小说的一个重要阵地。
由于越南民众对中国明清小说内容的高度接受与喜爱,大大刺激了明清小说翻译与出版需求,大量的明清小说得以在20世纪初期翻译成越南国语字。基于中越两国学者的研究、统计以及笔者对各类译本的寻访③数据统计依据:1.颜保《中国小说对越南文学的影响》;2.裴德静《1866—1930南方与西贡的文学目录》;3.武文仁在《1945年以前在胡志明市国语字文学》;4.阮圭《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圻国语小说形成过程初探》;5.刘红山《〈三国演义〉的影响以及20世纪初南圻对该小说的接受》;6.美国哈佛、康奈尔等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书目;7.笔者个人收藏的明清小说越南语译本。,笔者的初步统计认为在1900—1930年间,在越南翻译了明清小说72部,共出版了136个不同译本(再版小说不计在内)④其中有12个译本的具体出版年份不详。。其中越南南方翻译了32部作品,共出版了94个译本。
单单从1901年到1910年的十年间,越南就翻译出版了51个明清小说译本(不包括再版)。在最初的四五年里,这种翻译活动只是零星出现。到了1906年,一年就出版了16部明清小说。在20世纪前十年里,越南南部出版的明清小说翻译作品数量大大多于北部,在51个明清小说译本中,除了1907年潘继秉翻译的《三国志演义》是在河内出版以外,其余50部都在西贡出版。自此,明清小说翻译工作从越南南部蓬勃发展起来。
那为什么这次明清小说的翻译潮是从越南南部开始的呢?
在越南北、中、南圻中,南圻受法国的影响最早,也最深,南圻接受国语字的时间也要远远早于北方。在19世纪末的时候,国语字在南方就已经十分发展。19世纪末,一些为法国人工作的越南人就开始着手用国语字翻译中国经典的工作。代表人物有张永记、张明记、黄净古三人。张永记用国语字翻译了《四书》《五经》等中国儒家经典以及中国古诗,张明记则翻译了《诗经》(1886)并刊登在越南第一份国语字报纸《嘉定报》上,而黄净古则是从《庄子》《战国策》《史记》《聊斋志异》等作品中摘译了部分作品合编成《解忧故事集》(1885)。这三位的共同点是认为国语字会给国家带来好处,并让国家进步、文明,因此他有几个人共同翻译了一部小说。在这些译者中,陈丰色(Trn Phong Sc)、阮正瑟 (Nguyn Chánh St)、阮安姜 (Nguyn An Khương)是这一时期的“南圻三大翻译家”①见《三合宝剑》(陈功名译本,西贡)封底的广告语。,他们翻译的范畴广泛,从诗、赋到小说,都有翻译,但翻译最多的仍然是小说,其中阮正瑟翻译了19部小说,陈丰色翻译了包括《封神演义》在内的17部小说。们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寻找普及国语字的方法。他们将翻译中国经典作为普及国语字的方式:所选择翻译的作品大多是老百姓本已十分熟悉、符合老百姓审美爱好的作品,以让老百姓在快乐中学习国语字。
当时,南部的经济要强于北部,报业、出版业得以大发展。1865年4月15日,由法国人发行的第一份国语字报纸《嘉定报》面世,此后在南部陆续出现了《农贾茗谈》《南圻六省》等报纸。许多明清小说的翻译作品都是在这些报纸上首次面世的,供广大读者消遣、娱乐。
除此之外,越南南方居住着大量华人,数量也远远多于北方,因此明清小说早已进入了越南南部,并得到了一定的流传。
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原因,使得20世纪初的明清小说翻译潮从南部开始出现。
在20世纪前30年里,全越南有56位译者参与了翻译明清小说的工作,这些译者有的翻译了一部小说,有的翻译了几部、十几部小说,也
三、越南明清小说翻译风潮出现的原因
1.法国殖民者推广国语字的需要
1862年6月5日,潘清简和林维浃代表阮朝和法国海军少将普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西贡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不仅使越南丧失了边和、嘉定、定祥南圻东三省和昆仑岛,并且也被迫打开了长期封闭的门户,开放岘港、广安、大叻三埠供法国、西班牙自由通商。这个条约的签订也就意味着越南开始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法国殖民者来到越南后,“为了消除越南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他们有意限制汉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而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②何成轩:《儒学南传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65页。。他们妄图彻底切断越南与中国在文化上的联系,削弱中国对越南的影响。而消灭作为传播汉文化媒介的汉字就成为法殖民者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希望可以用传教士于16、17世纪左右创造的拼音文字—国语字逐步代替汉字,之后再用法语替代国语字,以达到在越南法语化的目的。皮吉尼尔主教(Puginier)1887年5月4日在写给法国殖民大臣的信中建议道:
……应取缔汉字,并首先由以欧洲字母所写成的、被称之为“国语”的安南字取代,之后再过渡到使用法语。
但此事只宜慢慢地、逐步进行。为避免触犯那些习惯于使用汉字的民众,以及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避免冒犯中国,此事不宜大肆宣张。
……
需尽早教授安南人用欧洲字母来拼写他们自己的语言,使他们能读会写,因为这种文字相比汉字而言要更加简单便利。
不需几年就可强制规定正式公文禁止使用汉字书写,而须使用本国文字,所有的公职人员都须学会读写用欧洲文字拼写的安南字。其时,教授法语一事就会初见成效,并培养出整整一代公职人员通晓我们的语言(法语)。由此,也许经过20年或25年,我们有可能可以强制用法文来书写全部公文,这样即使不禁止学习汉字,汉字也必将会被逐步废弃。
当我们实现这一巨大成就后,我们就可以削弱中国在安南的很大一部分影响,并取而代之,而那些痛恨法国势力的安南儒士们也会逐渐消失殆尽。
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在天主教的地位得到确立之后,我认为取缔汉字并先用国语字代替汉字,继而逐步完全使用法文的政策将有助于我们在北圻建立一个远东地区的小法国,这是具有政治眼光的有效方案。③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法国殖民者对越南的教育体系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如在科举考试里,某些科目须用国语作答;大幅度减少学校的汉文课程,学生们升到高年级(第二级)后就不再学习中文,而法文和国语的教育比重大幅度增加,使学生很快掌握法文和国语,而忘记中文。
自1880年开始,在越南南圻的乡村都出现了一些教授国语字的学校,并且规定升迁、工作等诸多事情都需通晓国语字。但在国语字推行初期并没有得到越南民众的认可,一是因为国语字被认为是法国殖民者侵略、同化的工具,因此,国语字被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坚决抵制;二是因为法国殖民者将国语字视为一种过渡性文字,最终目的还是要普及法文。因此,那些在教授国语字学校学习的学生,除了可以看懂一些政府文书以外,无其他文章可读,文化知识匮乏、伦理道德修养差,使得这批学生常常遭到周围人的耻笑。这也造成了越南人不愿意学习国语字的现象。
为解决上述问题,法国殖民者想到了以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吸引民众阅读,从而学习国语字的办法,有官员建议“如果我们用国语字代替安南语言翻译中国一些基础或经典作品,那么人们将不再反抗学习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①。颇具讽刺的是,法国殖民者本是想通过普及使用国语字,而切断越南在文化上与中国的联系,但是,毕竟中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了越南文化中,在他们推广越南国语字的过程中,仍然无法绕开中国文化。因此,明清小说的翻译成为了法国殖民者推广学习国语字的途径,小说翻译潮的出现推动了国语字在越南的普及,而国语字的普及为明清小说读者群的形成又提供了基础。因此,20世纪初在越南出现的明清小说翻译潮与国语字的普及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1900—1930越南翻译出版明清小说的特点
第一,进入20世纪后,越南报业和出版业的发展为明清小说译本的刊登与出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当时,明清小说的译本大都是在报纸上连载,或印成单行本,受到欢迎后才印成书出版。这种形式更加接近于老百姓的平常生活,对于国语字的传播也起到了很有利的作用。另外,正是因为以连载、单行本的形式与读者见面,所以译文的文字需简练、生动、口语化,这对日后越南语言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些明清小说的翻译作品,因书中人物及所体现的忠孝节义等传统思想,十分贴近越南人民,因此受到越南人民的喜爱,也由此开始对国语字产生了亲切感。
第二,明清小说翻译作品得到畅销。20世纪初期,明清小说的翻译作品在越南得到畅销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部小说出现多个译本。由于明清小说的读者群稳定,译作都有良好市场,因此,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出于一定的商业目的,译者争相翻译。一本畅销书往往会出现多个译本的情况。如《三国志演义》在1900—1930年间先后出现了由5个不同译者翻译的译本(1907年两个译本,1912年一个译本,1928年两个译本),而《东周列国志》也在1911—1930年间先后四个不同的译本(1911年、1914年、1928年、1929年),《万花楼演义》《北宋志传》《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反唐演义传》《说唐演义全传》等在1900—1930年间都曾被不同译者多次翻译出版。
2.一部小说在短期内被再版多次,如《西游演义》一书在1914年至1928年间就再版了4次。
3.翻译小说的发行量大。了解越南图书出版情况的人都知道,越南的图书印数都比较少,但是笔者在考察旧书的过程中发现,20世纪初的明清小说译本发行量很大,如出版于1928年的《飞龙演义》(黄公觉译)译本一次就印刷了4 000册,放在今日,这个印数在越南都是十分罕见的。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见20世纪初期明清小说在越南受欢迎的程度,为什么明清小说能在越南如此畅销呢?
中国明清小说在越南的影响历史悠久。如上所述,越南20世纪以前的文学作品深受中国明清小说的影响,越南人民都十分熟悉明清小说中的内容和人物,甚至一些著名人物的名字都可以作为形容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因此,明清小说无疑是最能被越南民众快速接受的文学翻译作品。
在刚刚开始使用国语字时,由于越南本国的文学创作还是一片荒芜,没有什么像样的作品出现,因此中国明清小说自然是比本国的小说更能吸引读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越南作家选择先翻译明清小说,后创作的原因。
另外,越南南方人,“特别是西贡人血管里流着那种英雄侠义的血液”①,明清小说中演义小说、侠义小说十分受到南方人的欢迎。而小说中捍卫的忠、信、义的传统道德,也得到了南方读者赞同。因此明清小说逐渐成为越南南方人民的精神食粮。
在20世纪初,“明清小说的译作出版大概占据了书籍市场一半的份额”②,读者散布在各个阶层,不分职业、不分城市还是农村,大家都被明清小说深深吸引,对越南人的生活、文化、语言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这段时期翻译的明清小说主要有6个题材: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等)、英雄传奇演义(《岳飞传》等)、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公案侠义小说(《三侠五义》《绿牡丹》等),也有世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其中英雄传奇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被翻译得最多,分别翻译了18部和17部。
第四,通过中国明清小说更好地保存传统文化,向那些不精通汉文的阶层传播传统文化,为传统和现代之间搭建桥梁。越南历史上长期使用汉字和喃字作为国家的通用语言,但因为两种文字的复杂性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普及。为了更好地保存传统文化,在翻译时,译者常常会选择翻译那些有着忠孝节义、刚直等优秀道德传统的小说,在介绍传统文化的同时,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搭建桥梁,并兼具一定的教育作用。有一些翻译作品中还会添加注解和评论,以方便公众理解作品。
第五,这一时期明清小说译本的语言简练、朴实,接近老百姓的生活口语。以黄净古的《解忧故事集》为例,在故事集中有112篇作者选译自《聊斋志异》,其中大部分为因果、劝善惩恶的故事。为了使故事好读、易懂,黄净古将原文的形式改成符合越南百姓习惯的民间叙事形式,并使用南方平民日常口语的语言将故事讲出,使人们毫无困难地接受这些中国故事。
以往很多中越学者认为在20世纪初期所翻译的中国明清小说,常常只是翻译原作的大意,或是主要故事情节以便读者理解,而并不忠实于原作,“读者也并不注意译文是否准确,对这些作品是否忠实于原作也并不关心”③同上,第51页。。但笔者在通过比对《东周列国志》《绿牡丹》《三侠五义》《粉妆楼全传》等15部小说的译本后发现这些译本内容翻译准确翔实,除有译本将原作中的诗歌省略不翻外,基本都将原作的内容完整地翻译了出来。这些译本的语言都十分贴近老百姓的日常口语,很好理解。使用简单的口语语言来翻译中国明清小说,多多少少可降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但却有利于越南本地读者对中国明清小说的接受,这也大大加快了中国小说在越南的传播与普及。
第六,1900—1930年出现的明清小说翻译潮为日后越南国语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养分,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此次翻译潮大大激发了越南南方作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开始使用章回小说的形式创作大量历史、侠义小说,向越南民众普及越南的历史知识,激发殖民统治下的越南人民的爱国之情。
综上所述,在1900—1930年,越南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明清小说。这些明清小说的译本在越南受到了民众的欢迎,盛行一时。越南人民也通过阅读这些小说,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而这些小说也深深影响了20世纪初越南人民的生活以及国语文学的创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