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务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阐释与实现路径
2017-01-27杨红月
杨红月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高校政务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阐释与实现路径
杨红月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利用新媒体以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成为必然选择。文章通过研究高校政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表现,分析了高校政务新媒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政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新途径。
高校政务新媒体;思政教育功能;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思路。运用新型传播方式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舆论主动权,开展网络阵地建设,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政务新媒体的价值定位
一般认为,政务新媒体是指公共部门、公共组织或政府公务人员行使国家公权力、管理公共事务,通过发布信息、舆情引导、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以服务群众,征求民意,加强官民互动沟通,具有公信力,代表政府部门官方形象的新媒体平台。高校政务新媒体拓展了政务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作为高校形象的身份主体,一是通过校务公开,成为服务师生的校园便民通道;二是通过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回应学生诉求,疏解学生烦恼,成为维护学校发展稳定的平台;三是通过发布和分享信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弘扬主旋律,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传播渠道。由此可见,高校政务新媒体不仅是促进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也是舆情宣传、管控、应对和引导的重要载体,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它对内维护校园稳定、凝聚人心,对外起形象塑造的作用。
目前,高校政务新媒体主要由高校政务微博、高校政务微信和高校政务APP组成,其中,高校政务APP还在持续的建设发展中,它的吸引力、传播力、辐射力、影响力都远远低于高校“双微”。本文所涵盖的政务新媒体平台主要集中在高校“双微”。
二、高校政务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阐释
1.思想导向功能
思想导向功能是高校政务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也是高校政务新媒体的价值定位。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无门槛性”、“无屏蔽性”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使得新媒体承载和传播着庞大的信息流,处于“海量信息共享”与“鱼龙混杂的资讯”共存的时代。另一方面,伴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深化、城乡WiFi全覆盖部署的加快、4G技术的成熟、流量提速降费举措的实施和手持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功能的完善,任何人只要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主动获取和发布最新消息,并能随时评论、转发和反馈。由此可见,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不再是单向传播,人人都可以成为发布信息的传播源。在此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甄别与辨明,就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思政工作者应充分发挥高校政务新媒体的思想导向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第一,高校政务新媒体要高效、高频发声,进行宣传教育。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媒介即意识形态”,即传媒天然具有思想导向功能。高校政务新媒体也与传统校园媒体一样肩负着宣传教育的使命。通过宣传国家的政策决策,学校的办学方针,积极主动传播主流价值理念。第二,高校政务新媒体要积极发挥舆论引领作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和舆论生成的策源地,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也逐步转向网络新媒体。”[1]而当代大学生身处校园,涉世不深,经验不足,思维未完全成熟,普遍缺乏社会阅历,但他们作为互联网的原居民,时刻关注网络热点话题,尤其是一些“涉腐、涉权、涉富”的问题极易引起他们兴趣,甚至不自觉地充当了不实信息的“传声筒”。由此,更需要一个明辨是非,传播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2.互动反馈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思想领域和精神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如何使思想得到升华,形成符合社会准则的价值观念,达到目标设定的预期效果,必然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主体意识极大增强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去选择,有独立自我的思考方式,单向灌输和施压的教育方式已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内化于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实践的不断追问,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以达到良性互动的关系。
也正是由于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得人际传播产生了电子“交互式传播”的新型传播方式,成为高校政务新媒体互动反馈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交互式传播指的是在一个传播管道中,当来自受众的实际反馈被收集,而且发讯者将其加以使用,以便不断地调整或修饰再次传送给受众之信息。”[2]教育者可以利用高校政务新媒体的“关注”、“加好友”、“评论”、“回复”、“发私信”等功能,与学生搭建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交流互动的平台,解答学生困惑,疏导学生情感心理问题,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同时,新媒体平台也给学生提供了畅通的诉求表达渠道,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对公共领域的反馈监督。可以监督学校的各类决策、管理方式、各项建设的实施,并提出意见和看法,甚至是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可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教学方式与手段提出意见。被反馈的主体要听取各种意见,并将解决方案及时再反馈,在互动反馈中达到育人效果。
3.渗透功能
渗透功能源于高校政务新媒体的特有属性。高校政务新媒体的内隐性、主体去中心化地位、语言具有生活化的特性使得其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功能发挥最大效能。这些特性能使学生毫无负担地畅所欲言,不用顾忌面对面所带来的拘束与恐惧,既能抒发情感,也能释放现实世界的压力。同时,高校政务新媒体作为“微时代”的产物,更为渗透功能的发挥提供依据。正如“微时代”所倡导的那样,以微小的力量改变生活,事实也是如此。它传播内容简短,主体间交流表达精炼,看似呈高度的碎片化形态,但没有限制语言的形式,用户可以随意组合,看似简单随意却能完成对某一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有些甚至仅仅通过页头和标题,就能带来巨大号召力和影响力。
渗透功能相对于传统的树立典型、权威式的引导,“完全政治化”的施教方式,是以平等的生活化、具体化视角切入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打消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教育者要转变价值理念,将着眼点从更关注政治需要、社会的道德需要,转向更关注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回归个体生活本身。教育者在话语内容的选取上,要“接地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际,才能产生感同身受的说服力,浸润人心的感染力。
三、高校政务新媒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状
1.建设成矩阵化结构,但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弱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发挥协同效应。现阶段,在大力推进“两微一端”建设的政策导向下,高校政务新媒体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过程中,已初步形成横向和纵向矩阵化结构。一是在高校和其他部门之间构建新媒体联盟,形成联动机制。2013年启动的,以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信“微言教育”为核心的官微联盟已增至200家,成员包括22家省级教育部门及直属单位、38家地市教育部门、79所部属高校、53所省属高校和8家教育部直属单位。”[3]一些肩负思想政治教育使命的机构部门也在大形势下开启了新媒体联盟,以共青团为例,层层辐射,各省市纷纷注册“双微”,形成了中央到地方以“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微信为中心的官微联盟。二是在高校内部形成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在高校政务新媒体中,以微博为例,党委宣传部负责的官方微博为第一梯队,各二级院系微博、高校部处微博、学生社团微博、校园红人微博、辅导员微博、校友微博等为第二梯队,形成了分工协作、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高校微博集群。目前,已开通官方微博的高校为1168个,有3.5万个高校社团进入微博平台组织开展活动,合作校内社团8000多个。其中,北京电影学院官博粉丝数量位居高校官博中第一位;中山大学认证账号242个,成为矩阵搭建最完善的高校。[4]
尽管每年高校“双微”的新注册账号在持续性的增长,但相当一部分高校政务新媒体的开设流于形式,其中不乏很多是为了完成上头的硬性指标任务,出现一大批久不更新、发文力度为零的“僵尸”账号。或者是有些高校仅仅是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才想到要用政务新媒体进行澄清、辟谣,平时对其束之高阁。这些都是从理念上就没认清高校政务新媒体的价值定位,连其最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都没有发挥,更别说联合其他部门发挥协同效应。
2.校园舆论和社会舆论影响力发展不平衡,且辐射地区分布不均,价值导向弱
就高校政务新媒体的受众特点而言,具有相对确定性,大多都是该校师生、校友,家长和考生。再加上,它发布的信息多和校园事务相关。由此,在众多的新媒体形态中,以微博为例,高校官微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吸纳整个社会群体粉丝的政府部门微博、主流媒体微博、明星微博、网红微博、机构微博,他的发声往往被掩盖。
就高校政务新媒体活跃地区而言,主要集中在部分地区。据统计,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基本以经济发达的东部、南部以及人口大省为主要阵地,其中就官微而言,华北地区由于北京存在大量的活跃校园用户,数量也有较大的占比。[5]高校政务新媒体影响力较大的也集中在这些地区,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已连续几年入选年度部属院校官博传播力前十强。可见,高校政务新媒体在校园舆论生态有一定影响力,但在社会舆论生态上的引领作用还亟待进一步加强。
四、提升高校政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策略
1.加大落后地区高校政务新媒体的建设,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实现思政教育线上线下全媒体格局
(1)强化阵地意识
互联网传播方式的裂变本身就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绝对权威。新媒体的个性化服务会催生更多的新媒体平台,高校要强化阵地意识,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高校历来十分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自2000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起,开始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驻扎进网络空间。随后,开启了校园网建设,校园网建设成为抢占网络新阵地最直接、便捷、有效的手段,并开启建设红色主题网站作为有益补充,同时又利用校园BBS、博客、QQ、E-mail等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集中在不断发挥、挖掘“双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上,并大力扶持落后地区高校的新媒体建设上。伴随着时代发展,集沟通、交流、学习、查询、搜索、评价、微教学等为一体的高校客户端正在持续建设中,再加上95后大学生“社群化”、“族群化”的特点,使大量针对不同爱好的年轻人设计的个性化自媒体得到极大发展,高校如何在这类新兴自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未来高校校园新媒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走向。因此,高校应有前瞻意识,大力开发新兴自媒体,打造自主品牌,进一步加强阵地建设。
(2)加强媒体融合
2014年中央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将“媒体融合”的发展推向高潮。尽管新媒体拥有强劲优势,但也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媒体,它们不得不共融共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能使某一话题在短时间内引起高频转发和评论,成为头条关注和热门搜索,产生巨大舆论影响力。但新媒体的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一直受到挑战,一些谣言、虚假信息、主观断定充当着信息传播的源头,有些媒体甚至对重要事件的转发只重视能否博眼球,片面报道,不在乎详尽解读。因此,传统媒体传播内容的规范性,传播素材的可靠性,充当“把关人”角色定位的优势也是不能忽视的。高校应利用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将网络上热议的、引起争论的话题和事件加以梳理,有逻辑地进行论证与说明,澄清不实消息,疏导舆情。同时,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剖析事件背后的本质,阐明原因,用客观、中立的视角将事实呈现给受众者,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
(3)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增强思政教育实效
高校政务新媒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实践教学的体验作用、个别谈话的强化作用,加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将网络事件,时事热点,通过面对面的课堂分析,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
2.多维度设计主题内容,当好“传声筒”,做好“风向标”,发挥“扬声器”作用
2016年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至少包涵以下三个方面: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突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型内容;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精神根基。第二,精心设置议题和主题活动。可以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为议题,以辩论、“带话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正反争辩中加深理解,认识事实真相,达成良性沟通,促使学生加强明辨是非的判断力。高校政务新媒体对重大时事热点的话题设置、舆论引导不及大部分主流媒体,还需进一步加强。但在对校园社会事件的报道和应对上,一些高校政务新媒体表现抢眼。如:2016年高考中山东胶州一名考生报考陕西师范大学,被室友篡改志愿的事件,在各方协助下,陕西师范大学通过官微的回应:“这份迟来的通知书马上为你寄出,常升同学,请注意查收。”体现了人性关怀,引起广泛热议,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还可以以重要节日、大型活动、纪念日、开学季、考试周等为契机开展主题活动,采用“高清直播+话题互动+官博联动”的形式,引发师生广泛参与,能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价值认同、道德养成、爱国情怀,引导社会正能量风尚。2016年上海交大就以120周年校庆为契机,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既积聚了交大师生校友的凝聚力,也向外界展示了交大百年的人文底蕴。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构成
众媒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限制。第一,组建一支以党政办公室、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为主的专业网络管理队伍,发挥“把关人”作用。第二,组建一支由思政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各级政工干部、共青团干部、专兼职辅导员组成的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通过新媒体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新媒体技术的专家型工作队伍,发挥好“引路人”的作用。第三,组建一支学生党团干部、校园红人组成的“大学生意见领袖”队伍,发挥正能量效应。[6]
[1]薛永斌.论新媒体在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和实现路径[J].人力资源管理,2017,(1):166-168.
[2]李红艳.文化新闻传播的新媒体实践——以北京日报“艺绽”公号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2):162-163.
[3]中国教育报.教育系统官微联盟成员单位增至200家[EB/ OL].(2015-01-31)[2016-05-20].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5-01/31/c_127443168.htm
[4]中国教育新闻网.《2016中国高校政务新媒体发展报告》发布[EB/OL].(2017-01-10)[2017-02-13].http://www.jyb.cn/ high/gdjyxw/201701/t20170110_693077.html
[5]掌上大学.高校新媒体蓝皮书(2016)[EB/OL].(2016-12-28) [2017-01-23].http://mt.sohu.com/20170105/n477875496.shtml
[6]鲁凤.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境遇解析与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24-126.
(责任编辑:娄 刚)
On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edicted upon New Administrative Media of Higher School and the Means to Realizing It
YANG Hong-yue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6,China)
Along with the advent of“Internet Plus”times,it is of necessity to use new media to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school.After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e of new administrative media upon the on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propounds the new forms of exerting the role of new administrative media upon the on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new administrative media of higher school;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the means to realizing the function
G641
A
1009-3583(2017)-0115-04
2016-11-26
杨红月,女,贵州仁怀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