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球之眼》对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伦理启示
2017-01-27陈慧敏
陈慧敏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论《地球之眼》对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伦理启示
陈慧敏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地球之眼》是当代青年作家石一枫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文章仅用八万余字就将社会百态跃然于纸上。小说以“道德”一词作为着眼点,拷问着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处。小说更是引发当代人文知识分子进行深思。因此本文将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深刻剖析,对小说结局进行深一步思考,从中发掘对当代知识分子的伦理启示。
《地球之眼》;道德底线;伦理启示
一、小说《地球之眼》简介
2015年5月,《十月》的第三期刊登了石一枫的中篇小说《地球之眼》,一时间在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好评不断。并且获得了当年的十月文学奖。这篇小说结构严谨简洁,布局精心巧妙,层层铺垫,人物个性鲜明,内容寓意深刻。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写文的宗旨“眼之所见,道亦不变”。小说不同于以往的宣扬社会责任感的“标杆口号”文章,而是融入一些哲学知识,加深文章内含底蕴。同时添加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作为文章中的“地球之眼”。小说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互联网技术下的道德伦理放大,所有人都在这个地球之眼的“监控”下。小说发生的故事在三个大学同学安小男、李牧光、庄博益之间,涉及了跨国金融、社会就业、行业潜规则这些现实问题,是一部带有传统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出三个大学同学毕业后各自的生活经历,对当代知识分子如何坚守道德底线进行思考,从而表现出呼唤道德的主题。
二、对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伦理启示
主人公三人都是就读于北京某名牌大学,但在学识、财富、道德层次上分别是代表了三个阶层。安小男是个道德底线高,道德意识强烈的“学霸”,出身贫寒,读的是信息自动化专业,爱好历史学;“我”是一个学习中等,随遇而安的学生;李牧光则是“官二代”“学渣”,大学四年基本靠睡觉度过,却拿着安小男的论文靠关系进入美国深造。三人毕业后混在了三个不同阶层,中产阶级的“我”,资产阶级的李牧光和最差的底层人士安小男。但从道德层面来看,却恰恰相反,安小男是“道德坚守者”,并且一直思考寻求“道德是什么”;“我”庄博益则是中间的“评判者”,在道德线上来回挣扎;李牧光是“道德失守者”,被利益熏黑了心。在小说的结尾,安小男依旧回归平静,开着自己的修理店,自食其力,也可看出作者石一枫本人所崇尚的价值观。
(一)眼之所见,道亦不变
三个人物身上分别有着典型的个性特征,以及他们道德层次上的差距带来的不同经历,安小男是个在“我”眼里怪异的“校园神经病”,虽然专业是信息自动化,但却对历史学充满兴趣,试图用历史哲学来解释道德困惑。在转专业的研讨会上,发现即将成为他导师的商教授,举止粗俗,行为轻佻。在面对安小男提出的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时,商教授避重就轻,答非所问。这让安小男十分愤怒,大骂道貌岸然的商教授“你很无耻。”从而放弃转专业。而毕业后的他,在银行工作,遇到行业“潜规则”,银行经理要他监控同事的私下活动,被李小男严词拒绝,并且说到“您这么干很不道德”[1]。之后被排挤被迫从银行辞职。穷困潦倒的他依然在道德问题上坚守,反复思量着“道德”底线对于中国当代发展的影响。多年以后遇到安小男的“我”伸出援助之手,将他介绍给李牧光,为李牧光的美国公司的仓库监控看守。自此,三者之间的正面冲突正式拉开了帷幕。道德坚守者安小男发现李牧光的钱财来路不正,从监控里发现李牧光洗钱的罪恶行为。这时候,他向道德挣扎者的“我”庄博益透露出这一事件。但安小男并没有听从“我”的“和稀泥”劝说,暗中调查李牧光的家庭背景,最终将其罪行揭露在网络上。安小男不是慷慨激昂的政治斗士,也不是伟大的英雄人物,他只是当代人文知识分子中尚能坚持自己的底线,具有正义感责任感的道德底线坚守者。从始至终,他都一如既往,波澜不惊。也就是本文给当代知识分子最大的警醒,眼之所见,道亦不变。
小说发表后,人们开始关注这个低调的80后青年作家石一枫。石一枫的专访里曾经提到过他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地球之眼》这篇文章起于艺术研究院的一次关于“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如何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的主题。而石一枫认为:“变化的只是生活的表象,本质的社会矛盾,比如资本和权利的倾压,并没有随器物层面的发展而有所改观”。[2]因此社会阶层里不起眼的小人物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进行的抉择,是石一枫想表现的主要内容。小说的“地球之眼”恰恰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监控,它监控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也记录着所有人的善恶美丑,甚至想要窥探所有人的内心深处。李牧光最后的悲剧结局,也渗透着作者本人的伦理观,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没有对道德起码的敬畏感,那么他也没有羞耻感、责任感和正确的是非观。无论眼中的世界,如何变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知识分子心中的道义,心中对于是非对错的正确立场,也应该坚守。
(二)具有批判意识及社会使命感
文中的“我”是李牧光和安小男之间的联系者,也是事件的见证者。从人物伦理上分析,“我”既不像安小男那样严格恪守道德底线,做道德的卫士;也不像李牧光那样道德沦丧完全逾越道德底线;“我”是既有自己的原则同时又在道德线上灵活自如的人,文中曾这样描述“我这个人优点是还有点底线,缺点是底线偏软”。[1]因此就有了在大学做中间人,拿了李牧光两万块钱,拿其中一万块钱骗安小男写论文做“枪手”这件事。毕业以后,“我”看到安小男穷困潦倒,却也能给两万元救济于他。一方面,“我”对唯利是图的社会习气和行业规则,感到厌烦、憎恶;同时又在“随波逐流”“入乡随俗”,进行妥协让步,接拍误导社会导向却有钱可拿的项目。当李牧光试图用金条贿赂“我”,并且用表妹林琳威胁的时候,“我”立刻亮出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是非好歹分的清楚”“我清清白白一个人”[1],但是为了表妹的安危依然向李牧光求情。但“我”并没有采取行动和安小男一起同仇敌忾,“我”只是自我安慰自己,李牧光做这样的事,是坑全国人民的钱,平摊到自己头上也没有多少钱。“我”这样的漠不关己的态度,恰恰反映了当下国人的性格特点。在“我”身上既体现了中产阶级的思想动态,也由“我”的婚姻爱情讽刺了时下利益交换的“快餐爱情”。作者隐射了当代大多知识分子的可悲现状,企图用沉重深刻的笔法唤醒沉睡的知识分子,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社会使命感,锻造我们手中的“武器”,去批判去揭露丑恶。
“我”这个人物反而与当代人群更加贴近。当代知识分子不应充当“我”庄博弈这样的角色,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了解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当代知识分子是当下社会知识阶层里的中流砥柱,面对丑恶的现象,不应屈从妥协甚至成为“应声虫”,而是具有社会使命感,拿起手中的笔,利用自己的话语权,批判现实丑恶。做一个有棱角有底线有信仰的当代知识分子。
(三)捍卫精神家园
三个人在李牧光替家族掩盖罪行进行“洗钱”这件事上,正式起了冲突,也就是道德逾越者、道德坚守者和道德挣扎者对于保护道德领地的较量。一个道德缺失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年轻一代,很难“出淤泥而不染”。作者希望通过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对时代问题的一些思考。从而呼唤更多的知识分子来捍卫我们的精神家园。
李牧光是一个完全与安小男相反的道德摧毁者,逾越者。他将道德观念弃如敝履,利用政策漏洞去美国将家族的不法收入“洗白”。让自己发家致富。他的是非观念十分模糊,这一点从大学时期托“我”做枪手帮他写论文就可看出,弄虚作假,毫无底线。这样的品性在毕业后更加暴露无疑,为了利用别人而结婚,私生活淫乱不堪,沉迷花天酒地,以至于丑态百出而不自知。去美国做生意是为了掩人耳目,实际上是为了“洗钱”。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又恼羞成怒,先是用钱威逼利诱,再是企图雇凶威胁,甚至起了杀念。最后的结局是罪行败露,父亲贪污腐败的事情被揭发,银行账户被冻结,国外工厂倒闭,国内投资失败。分析其悲剧的本质原因,在于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家庭,这也是当今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的一些真实写照。
那么对于安小男最后的结局,究竟是悲还是喜呢?安小男对于道德问题的纠结,也正是许许多多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困惑。安小男所代表的弱势群体充满了无奈,尤其是这样一个“天才”,发出这样一句:“怎么有人活的这么容易,有人就这么难呢?”[1]这样的感叹更加令人痛心疾首,当道德坚守者被踩踏,被拉去殉葬,我们是否只能束手无策?还有多少像安小男这样的同类人在顽强的坚守道德底线,捍卫心灵的净土?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安小男的结局是,辞掉了监控仓库的工作,重新回到小巷,开起了修理店。这样的生活宁静平淡,但我们相信,安小男这样的“硬骨头”,依然会安贫乐道,过自己的日子。我们无法简单的从财富的多少上,来判定安小男的结局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也许从精神上来说,他恰恰是最富足的,这样不与道德逾越者同流合污的品质,是他身上最宝贵的财富。但是若从物质层面上来看,他住在狭小破败的小巷里,和母亲挤在小平房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生活条件。因此究竟是物质财富更让人幸福还是精神财富更让人欣慰,这个问题正是留给当代知识分子的有意义课题。如何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中取舍权衡,如何使更多的人站到捍卫精神家园的阵地上,当代知识分子何去何从,也是我们值得深思的。
(四)担负启蒙大众的责任
从小说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石一枫依然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以真实、客观的笔法来叙述环境和事件,加以具体细节的描绘,体现出法国斯丹达尔的理念。即“反映人民的现实状况,适应时代的要求,真是的再现现实,展现人的心灵世界”[3]古有云:画虎画皮难画骨,通过描述将文章中的“骨”展现出来,才是本文真正的亮点。通过“我”的第一视角进行叙述,对两个在道德上截然不同的人进行描绘,始终围绕哲学与文化进行发散,使读者产生代入感,引发深思和共鸣。在千千万万的读者看到这篇文章时,当代知识分子分子也应当从作者身上看到自己所应发挥的作用,启蒙世人,呼唤内心深处的道德。作者通过自己的笔唤出沉重深刻的道德问题,颇有忧国忧民的远见。从而希望通过所写的文章,能够启蒙世人发现、思考,做出抉择。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面对道德问题的抉择,在挣扎中坚守底线,且不说为了整个民族的未来,就是为了给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纯净的蓝天,更纯真的年代,我们也理应从自身做起。从我们每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做起,面对权色诱惑,面对行业“潜规则”的压力,面对凶恶歹人的威胁,我们不需做战士喊口号,也不用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但始终义无反顾的站在坚守道德底线上,是每个当代人文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节。因为千千万万个“我”这样的人,在这篇小说中,设身处地地体验到了,三种对待道德底线不同态度的情感冲击。“我”们感受到了安小男为现代社会道德缺失而痛心疾首,辗转反侧;也感受到他坚守道德底线后,他内心的一点庆幸和欣慰。“我”们也目睹了李牧光这样毫无道德底线的人也曾因道德缺失而心虚,也听到他的自我安慰,说自己的钱虽然来的不干净,但不代表用的不干净。对于“我”来说,我在两者之间的情感态度也是尤为明显的,“我”对安小男是喜是敬也是畏,“我”对李牧光是憎是厌也是怨。“我”一直在道德问题上进行着深刻的思考。因此最后“我”看到安小男平安踏实的生活,是发自内心的祝福和高兴;看见表妹的“道德宣判”官司得到了最好的结果,也是深感快慰。因此整个小说中的“我”经历一次次探索,一次次洗礼,一次次情感冲击,也在一步步走向道德坚守者的路,也在一步步加固自己的道德防线。因此这样的一个人物,也是提醒着当代知识分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化涵养启发世人。
三、结语
道德底线是社会的公平线,正义线,生命线,也是一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的灵魂线。“道德之眼”在每个人的心里,正如“地球之眼”一般审视每一个人。道德之眼是这个世界的监控侠,“他”清晰的记录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替我们记得做过的每一件善恶之举。心灵的净化,精神世界的充实,道德底线的坚守,才是这个世界亘古不变的财富。这些才能让每个人都感到幸福,才能让民族富强,让世界安宁。当代人文知识分子应为自己的道德底线加固,具有批判意识和社会使命感,去捍卫我们的精神家园,启发世人,真正做到“眼之所见,道亦不变”。而不是打着知识分子的旗号,做着“伪君子”的事。也许作者在这篇小说中想要给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启发也正是如此。
[1]石一枫.地球之眼[J].北京文学,2015,(6):4-55.
[2]石一枫.眼之所见,道亦不变[EB/OL].(2015-08-07)[2016-10-13].http://www.wtoutiao.com/p/o84LDe.html
[3]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40.
[4]周其伦.《地球之眼》,石一枫为我们打开的另一扇窗[EB/ OL].(2015-06-01)[2016-10-15].http://blog.sina.com.cn/s/ blog_701487170102vrtj.html
[5]向春霞.“石一枫,被小说虚构的人”——读石一枫中篇小说《地球之眼》[J].芒种,2016,(1):119-121.
[6]王诚良.道德底线的追问——评石一枫中篇小说《地球之眼》[J].长江丛刊,2016,(5):19-21.
(责任编辑:罗智文)
On the Ethical Enlightenment of Eye of the Earth on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s
CHEN Hui-min
(School of Literature,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0,China)
Eye of the Earth is a novelette written by Shi Yi-feng,a contemporary young writer.The social conditions are described vividly in this novel with only eighty thousand words or so.The human nature of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intellectuals is interrogated focusing on“Morality”.And even,this novel sets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s into deep thinking about human nature.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of this novel and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nd of this novel,which can provide certain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s.
Eye of the Earth;the moral bottom line;the ethical enlightenment
I207.425
A
1009-3583(2017)-0069-03
2016-12-08
陈慧敏,女,江苏盐城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