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美学思想
2017-01-27刘大涛袁义军
刘大涛,袁义军
(1.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2.湖南省汩罗市白水中学,湖南汩罗414404)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美学思想
刘大涛1,袁义军2
(1.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2.湖南省汩罗市白水中学,湖南汩罗414404)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和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他的和谐美学思想与其对和谐城邦国家的思考密不可分。一个好的城邦,其目的就是帮助城邦公民成为有德性的善良之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要想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在情感上必须始终符合中道。由天、地,以及世间万物是以从低到高的秩序所构成的和谐的宇宙体系,而作为对现实世界模仿的艺术,具有消除情感太强或太弱所导致的有害健康的“沉积”,使得情感符合中道的“净化”功能。国务活动家和教育家则以之作为陶冶城邦居民的性情,使之成为有德性的善良之人,从而使城邦成为一个人人幸福的和谐城邦国家。
亚里士多德;和谐美学;和谐城邦;美德;善良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希腊学术的集大成者。由于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阿敏塔斯三世的御医,他自孩提时就在家中学习行医的知识,接受了医学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使得他的心灵从小就倾向于经验研究。公元前336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城东一个名叫吕克昂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学校。他在学校宽大的回廊下与其学员一边来回散步,一边讨论科学问题,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这个学校是在亚历山大的庇护下建立的,在亚里士多德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套正规的讲课体系,并设有一个大型图书馆,亚里士多德的著述主要归功于此。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领域极为宽广,据说他的著述有1000多种,但大都已经失传,现在能查到的目录有360多种,涉及物理学、自然哲学、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动物学、植物学、经济学、心理学、修辞学、诗学。这些著述的内容遍及了当时所有的知识和学术,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具有“法典”的权威。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主要存在于他的《诗学》《修辞学》《政治学》《形而上学》等著作中,以及一些自然科学和伦理学著作中的许多章节,都讨论了与美学和艺术理论有关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美学是建立在政治思想之上的。
一、和谐城邦的政治观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是从对“人”的思考开始的。他首先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人,提出了“人是动物”的命题。人无论社会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首先是生物界的一员,不过是处于动物中的最高层次。他根据动物的居住习性,把它分为单居动物和群居动物两类,人则属于群居动物。他进而提出了“人是城邦动物”,因为人在城邦中通过婚姻、宗教仪式、社会文化活动等所组成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人必须过一种社会生活,这不仅是人种生存、安全和物质生活完善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惟有在社会中,人接受良好的教育,依靠法律和正义管理生活才是可能的”。[1]P336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与其他动物比较,人具有辨别善与恶,公正与不公正的能力。人一旦追求善和公正,就是最优良的动物,而一旦脱离公正和法律,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如果他为了达到邪恶的目的而使用智慧,并且失去德性,就会充满无尽的淫欲和贪婪,成为最邪恶残暴的动物。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城邦则是人们为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形成的,城邦的最高责任就是让生活在城邦中的全体公民过上幸福生活。因此,城邦存在的前提是对人有益,而城邦想要对人有益,就必须遵循公正原则。“公正是为政的准绳,因为实施公正可以确定是非曲直,而这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2]P7人必须生活在城邦中,成为城邦动物(政治动物),因为人类的理想生活是在城邦内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即至善视为城邦内理想的生活,但是寻求最高的善必须诉诸行动,这就涉及到如何做人的问题。城邦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人的理想生活,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实现善。亚里士多德把善的事物分为三类:外在的善、身体的善和灵魂的善,其中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在这三类善中,由于人们追求不同的善,于是产生了不同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主张从身边的事情开始探讨幸福,认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3]P16在这里,他首先指出了要在行动中把握善和幸福,而不是在品质中把握他们,正如奥林匹亚的桂冠是授予给那些参加竞技的人一样,“只有那些行为高尚的人才能赢得生活中的美好和善良”。[3]P16作为城邦公民,他们的现实活动就是积极参与城邦事务。其次,他指出了要获得幸福还需要行动“合乎德性”。他在这里所说的德性是指灵魂的德性,因为幸福是灵魂符合德性的活动。幸福不是存在于人的主观感觉和认识中,而在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灵魂的本性就在于运动。他认为人的灵魂是理性的,因为非理性的欲望是受理性约束,它也就分有了理性,因此它也可以称为理性。“如若非理性的部分也可以称为理性的话,那么理性的部分也可以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理性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另一部分只是对父亲般的顺从”。于是,按照灵魂的区别,他把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智上的德性,另一类是伦理上的德性。“智慧和谅解以及明智都是理智德性。而慷慨与谦恭则是伦理德性”。[3]P26这两类德性是如何获得的呢?他认为德性先是在灵魂中潜在地存在着,但不能自然生成,必须通过现实活动的方式而得到:“理智德性大多由教导而生成、培养起来的,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3]P27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探讨德性,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而探讨德性的出发点是“合乎正确理性而行动”。
如何行动才能合乎正确理性呢?行动所要遵循的原理尽管并非精确不变,但是过度和不及都会破坏道德规范,而行为的中道则能保存德性。由于一切行为都伴随着快乐和痛苦两种情感,德性也就与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性相关。我们的正确的教育应该是“从小就培养起对所应做之事的快乐和痛苦的情感”。[3]P30但是,对于快乐和痛苦的取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与快乐作斗争是非常困难的。要使行为符合中道,行为者应在行动中做符合德性的事。为此,就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他必须有所知;其次,他必须有所选择,并因其自身而选择;第三,在行动中,他必须勉力坚持到底”。[3]P32在这三个条件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知的作用非常微弱,而其他两个条件很重要,因为公正和节制这两种德性就是在多次行动后才保持下来的。善良的人,并不只是知道什么是德性,主要是在多次重复做了合乎德性的事情,才成为有德性的善良的人。
亚里士多德把人看成是城邦动物,而一个好城邦的标志则是城邦里的每个公民都是有德性的善良的人。城邦的最高目的就是帮助城邦公民实现最高的善,亦即灵魂之善。显然,个人与城邦共同体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一个有美德的人,在情感上必须保持适中,太强或太弱都不好。尽管德性潜在地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但是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长久的训练,使情感始终符合中道,“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动机下、在适当的方式下所发生的情感,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即是美德”,[3]P35才能成长为有德性的善良之人。在思考如何让一个自然之人成为伦理上善良之人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阐述了他的和谐美学思想。
二、和谐有序的宇宙观
亚里士多德把宇宙看作是一个由天、地,以及在天地之间的自然事物按照一定的等级次序排列而构成的系统。一切生物和生命之母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诸神所居住的天空位于宇宙的上面区域,由各种永恒运动着的星体构成,“以庄严肃穆的韵律在同一的圆形轨道上和所有天体一起永无止息地旋转”[4]P605,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宇宙的本质特征是和谐的,世间万物都是以此为原型生成变化的。自然是自身运动的,并且它的生成变化是有目的的,总是力求达到最好。亚里士多德把事物存在和变幻的原因归为四因,这就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因”是构成事物的物质性元素;“形式因”是事物的现实形状;“动力因”是事物形成的动力;“目的因”是事物形成后所要达到的效用。后三者又可以合而为一,此为形式因。因此,一切事物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质料是自身不动而被推动者,形式则是能动的推动者,事物生成的过程就是质料形式化的过程。在事物的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中,从纯质料到纯形式的过程,也是事物所追求的目的逐步上升的过程,非物质存在的纯形式是永恒的、不变的,是一切生成和变化的原因,是所有事物努力追求的最高目的。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美,依据其所追求的目的而不同,形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美的等级。无机物中的金属或矿石,所追求的是形状、纹理,以及色泽之美,无机物之上的生物追求一种有生机的美,动物以追求符合其天性的事物为乐,动物中最高级的人则是以过一种合乎理性的生活为善和美。世间万物由此等级秩序而形成了和谐的宇宙体系。由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整体性的美学观。
世间万物变化发展的目的是趋向美,美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属性,而这一属性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美的这一形式就是“秩序、匀称与明确”,他说:“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5]P595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指出了美的东西必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包括各部分的安排和体积的大小,即各部分安排适当,大小适中,因此,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也可以称之为事物形式的有机统一性,即“整一性”。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美学思想,实际上是涵盖在其“整一性”的美学观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大自然把世间万物以由低到高的等级排列中,人是大自然最高贵的子孙。人被赋予了能从事各种技艺制作的灵巧双手,还具有能认识自身和一切外在的事物,以及改变外在事物的理性,使人能够模仿各种事物的美而创造出艺术来供人们欣赏。亚里士多德指出,模仿是人的天性,而艺术模仿自然,是为了求知和获得快感,而求知和获得快感就是人的一种天性:“模仿是自儿童时代起就和人共同生长起来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他最善于模仿;他最初的知识就是通过模仿而来的。所有的人都能以模仿为乐。”[5]P595
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对于模仿艺术是否具有价值和意义,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而艺术又是对现实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是“影子的影子”,从而否定了模仿艺术的存在价值。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不能成立,因为自然界没有独立于个体事物之外,与个体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存在,“自然就应当是在自身中具有运动本原的事物之形状和形式,这种形状和形式除了在原理中和思想上外,不与事物相分离。”[5]P423感性现实的世界是真实的,不是对理念的模仿和理念的影子。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但是艺术家是对事物的感性经验加以综合整理,达到对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艺术的模范是按照必然律或可然律来描绘事物。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提出了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带有普遍性:“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歌活动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6]P112历史学家叙述已发生的个别的事,诗人则描写可能发生的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或可能性。历史与诗的区别不是形式的因素,而是内容的不同。所以,诗比历史更具有严肃性,更富于真理性和历史理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划分艺术家和非艺术家的标准就在于是否模仿。他根据模仿的手段、对象和方式等三个方面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艺术。从模仿的手段来说,主要有节奏、韵律、音调、语言、颜色、形象、声音等,有些艺术单独使用某一种,而有些艺术则兼用了几种。例如,音乐家使用有节奏的音调来模仿,诗人使用有韵律的语言来模仿,而画家则使用颜色和形象来模仿。从模仿的对象上来说,由于模仿对象的不同,划分了各个艺术类型。例如,悲剧是模仿在行为品行上高尚、比我们好的人,而喜剧则相反,是模仿在行为品行上低劣、比我们差的人。从模仿的方式来说,不同的艺术形式会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悲剧是以行动的方式来模仿,而史诗则是以叙述的方式来模仿。他进一步指出,模仿的手段、对象和方式等三种划分原则又可以交叉使用。亚里士多德探讨模仿艺术及其分类,其目的是使它们成为国务活动家和教育家陶冶城邦居民的性情,使之成为有德性的善良之人的材料。
三、和谐美学的艺术观
国务活动家和教育家是如何使城邦居民成为善良之人呢?这涉及到艺术的功能。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艺术家运用美的形式所创造的艺术作品,表达了自己真正符合理性情感的目的,但艺术活动并没有结束,而是引起了一种新的活动力,即艺术作品美的形式引起了艺术欣赏者的情感活动,给他们带来了快感。与柏拉图把快感解释为粗野的和非理性,从而否定快感是善的观点不同,亚里士多德把快感与人的德行联系起来。在他看来,德行存在于理性与欲望的和谐统一中,快感中也就具有了理性的因素,而理性上不健全的人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只有懂得快感是伴随着纯洁的思想和伴随着听音乐和看雕塑而产生的人们,才能从好的方面、本质的方面去认识快感。因而,快感是天生趋向于善的”。[7]P98总之,由审美所获得的快感是合乎于德性的。
一个有美德的善人,在情感方面必须符合中道。艺术最初级的功能,就是消除感情太强或太弱所导致的有害健康的“沉积”。身体和心灵的疾病都来自过度和不足。当人体的某一因素增长或减少到极致的时候,人体就会得病。一般来说,疾病往往是人体中冷的因素占了上风,而要使身体健康,就必须保持身体中冷和热的均衡。心灵的疾病类似身体的疾病,当心灵中某一情感的倾向被过度放纵时,心灵也会得病。情感在适度时是对心灵有益的,但有些人缺乏把握情感尺度的能力,也就非常容易陷入情感过度或不足所产生的有害影响,艺术则能通过唤起人的独特快感,从而解除痛苦。例如,当一个人因劳累而精神疲惫不堪时,充满生机勃勃的激情的音乐,可以使力量恢复正常。艺术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就要谈到亚里士多德著名的艺术“净化说”。
所谓“净化”,希腊文音译为“卡塔西斯”(katharsis),有“陶冶”的意思。在古希腊,这个词原本是奥菲斯教的术语,指灵魂带着前世的原罪投胎来到现世,要使灵魂得到净化,可用清水净身、戒欲祛邪等宗教仪式来净罪;它又是医学术语,指的是宣泄疗法,也就是借自然力或药力把身体内有害之物排出体外。后来,净化又用于解释艺术的审美功能,指的是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把不健康的情绪宣泄出来,使心情和情绪安静下来,达到一种平和的境界。
亚里士多德在解释悲剧和音乐的审美功能时,使用了“卡塔西斯”这个词。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悲剧和音乐不仅是消极地供人娱乐,而且是积极地为人类服务的,能净化人们的情感,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并唤起解除痛苦的独特快感。他把净化的治疗功能称为“顺势疗法”,即用恐惧排除恐惧,用怜悯排除怜悯,用狂热排除宗教狂热。他把作为治疗的恐惧、怜悯、狂热、乖戾等看作是积极的、健康的情感,而把被治疗的恐惧、怜悯、狂热、乖戾等看作是那种滥施于一切的过度的、不健康的情感。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而健康的情感将净化那种不健康的过度的情感,使得身心回到正常的状态。在这里,艺术的净化功能,并不是要消除人们的恐惧、怜悯等情感,而是要使之表现得比较适中。在有关悲剧和音乐的论述中,他较好地阐述了净化学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是“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9]P42在此,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这两种情感,是悲剧的效果;陶冶和净化这些情感,则是悲剧的目的。悲剧诗人所写的悲剧主人公,必须是与我们相似的普通人,他遭到厄运,是出于自身的某些缺陷而犯了错误,有了过失,从而遭受了按理不应该受到的如此严厉的惩罚。由于悲剧主人公遭受了不应遭受的厄运,而他又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人,因此,悲剧主人公的遭遇,才能激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之情,从而达到了悲剧的效果。但是,悲剧的最终目的则是使观众在观看悲剧时所产生的这两种情感得到净化。那么,悲剧是如何使观众的情感获得陶冶和净化呢?观众在观看悲剧艺术时,对剧中主人公的不幸和苦难,在感情上产生强烈共鸣,分享着这种不幸和困难,但是,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只是这个悲剧的观赏者,而是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并对剧中所发生的一切作出了自己的评判。他们在观赏悲剧时感到悲痛的同时,又在心中激发起一种向善的意向或意志,以及一种克服恶的决心和信心,从而由欣赏悲剧中所产生的消极的情感向积极的情感转化,于是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新的境界。悲剧就是经过对观众的情感的锻炼,使他们的心理变得强大起来,情感不再脆弱,即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令人恐惧的事件,也会表现得情感适中。悲剧就是通过净化人的情感,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善良之人。
在音乐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同样具有净化情感的功能。恐惧和怜悯是人的自然情感,是一种情绪上的痛感,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紧张状态,音乐的净化作用则是通过激发人的恐惧和怜悯之情,使人的心理达到紧张状态,疏导心理的紧张状态,使之得到放松和缓解。音乐之所以能净化人的恐惧和怜悯等紧张情绪,使人获得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主要是由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与人的心灵是最接近的。“节奏和曲调模仿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所有与此相反的性情,还有其他一些性情。其效果十分明显,灵魂在倾听之际往往是激情起伏”。[2]P280由于音乐对人的影响具有密切性和直接性,“更接近人的道德气质,对改造人的心灵更为有效”。[7]P105因此,音乐在培养城邦公民的美德,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城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宇宙的本质特征是和谐的,自然万物都追求完美,有着各自的善和美,因为各事物的质料不同,形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美的等级。模仿自然万物的艺术起源于人的求知,求善和求美的本性。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时,不仅能获得对事物的普遍性认识,而且在获得一种特殊的快感之后,情感变得合乎理性,能正确地爱和恨,养成良好的品德,从而使自己的意志符合理性的要求,自发地去做该做的事。国务活动家和教育家从事的工作是,在领悟了音乐、绘画、诗歌等艺术所产生的令人快乐的效果,熟悉了这些艺术在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功用之后,把它们教育城邦居民,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美德的善良之人,使之作为建设一个良好城邦国家的手段。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美学思想与其和谐城邦国家的思考密不可分。
[1]杜丽燕.人性的曙光:希腊人道主义探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6]章启群.新编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美)吉尔伯特,(德)库恩.美学史[M].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罗智文)
On Aristotle’s Harmonious Esthetic Thought
LIU Da-tao,YUAN Yi-jun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edia,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6,China;2.Hunan Baihi middle School Miluo 414404 china)
Aristotle is a synthesizer of harmonious esthetic thoughts in ancient Greek,and his though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his insightful pondering over harmonious city-state.A good city-state means citizens have good manners and live a happy life.To be a good man,one should adapt to golden means.The harmonious space systemis created from heaven,earth and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from low to high. As an imitative art for the real,thought can eliminate the“sediments”caused by strong feelings or weak ones,making the feelings can“purify”the golden means.State activists and educators resort to it as a means to cultivating citizens’mind,adapting themselves to be good citizens and making the city state be a happy one.
Aristotle;harmonious esthetics;harmonious city state;good virtues;kind-heartedness
I01
A
1009-3583(2017)-0056-05
2016-11-13
刘大涛,男(苗族),湖南麻阳人,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