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

2017-01-27关晓溪隋常玲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农科应用型农业

关晓溪,隋常玲

(遵义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地方高校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

关晓溪,隋常玲

(遵义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推动应用型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部署,也是地方高校自身从传统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变的重要步骤。文章在提出地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探讨地方高校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策略。

地方高校;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农学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面临尴尬的局面: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就业难;专业人员匮乏,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要解决相关问题,地方高校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农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服务地方,突出特色,重点培养职业技能,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

一、地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且与培养方案不匹配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长期以来沿用常规农学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方法,使得自身的特色被模糊化。传统教学的标准培养方案中,课堂教学围绕教师和教材展开,实践教学以教师示范为主,即便地方院校的教学层次可以达到一流农科院校的水平,仍不能完全满足其特色化教学的需要。素有“公园省”之称的贵州,森林覆盖率达49%,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农业污染源少,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天然之地。如果不能结合地方实际清晰定位,而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就无法对地方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更不能实现特色化发展。

农学专业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极高的要求,有些院校在意识到此问题后偏向于硬性增加实践学时的比重,但依然将考查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加上其他规章制度的约束,使得实践教学形式化。如果不能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合乎实际的培养方案,则会使课程设置混乱,适得其反,难以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1]。

(二)学校培养难以适应地方农业发展需求

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大背景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上至国家下至地方的重要方针。贵州省农业的中长期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于现代农业发展之中,旨在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提出了对地方农业发展的要求。然而贵州同时也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农业大省,耕地面积极小,并将继续减少,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前提下发展好山地高效农业,成为重中之重,也为本省的本科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地方农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农科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有立足当下,踏实创新的精神。

(三)实践教学条件投入不足

完善而系统的实训教学场所以及设施设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保证。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均是由专科院校合并转化而来,多学科综合办学模式削弱了对农学专业的投入比重,使得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鲜有专业化实训教学基地,有些有简单的实训场所,只能满足基本的技能培训,很多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并不深入[2]。在这种缺乏系统而又灵活的实训状态下,很难培养学生实际生产中的能力。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快速更新,应对不断变化新形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尽可能地使学生接触行业前沿。

(四)“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应用型农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教师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大多数地方高校是专升本院校,有很多是新建专业,缺乏专业大师的带动,甚至是直接用相近专业教师担任教学,基础十分薄弱,在只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基本无法对学生进行经验指导。另一方面,当下高校评价体系偏重于教师学历和科研水平的考量,教师钻研实践教学的时间被挤占,而富有行业经验的社会人士又无法进入高校指导教学。因此,目前地方高校面临着对“双师型”教师需求极为紧迫,但又普遍缺乏的尴尬局面。

(五)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缺失

地方院校实际招生状况是,农学专业学生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而来,尤其是来自山区农村的学生更加不倾向于学习农学专业。对于农业认识的浅薄不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加之前两个学年课堂和课本学习的局限,使学生困惑茫然。进入第三学年的基层实训后,体验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困难以及田间劳作的辛苦,很多学生在还没树立职业理想的情况下,就选择了放弃。这是在主观层面上地方高校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的困境,如果长此以往,农业人才向社会的输出必将出现断层,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地方科研人力投入需要

地方特色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人力资源补给。高水平院校主要承担国家和本省的重大科研项目,地方院校则开展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导,偏重成果转化的发展模式[3]。贵州省作为西部省份,近年来的科研投入正不断增加,贵州大学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结合地方特色农业的人才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目前和今后很长时期,贵州现有的一个农业推广专业硕士授权点(即贵州大学授权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无法满足贵州乃至西部地区对地方特色农科专业人才的需求,那么就势必要在这方面加强本科人才的应用型培养。贵州推进的特色农业群,如辣椒、酒用高梁、茶叶等植物资源,以及香猪等畜禽生物资源,都存在深入挖掘和推广价值。就遵义本地来说,由市农科院牵头,与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华大基因和墨西哥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所联合组建项目团队,开展自主选育的“遵辣1号”及其野生种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通过三年的联合攻关,实现辣椒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评价、驯化基因挖掘和辣味相关基因鉴定等方面的重大突破,标志着辣椒基因组序列成功解码,中国辣椒基础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前沿研究需要人才的参与,然而遵义市农科院现有职工远远不能满足其自身科研需要。现今乃至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包括遵义在内,全省的资源开发,正需要一批有既能从事资源环境理论研究,又能运用相应原理和理论解决发展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引领,经过长期努力,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二)解决地方重大农业议题需要

地方重大的农业问题涉及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关系地方经济发展,制约整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更需要熟知地方实情,懂理论会方法,能够深入基层探索的人才[4]。以虫害为例,我们面临的不断加剧的生态风险既包括本地物种,又来自外来有害生物:松材线虫病稳步北上,美国白蛾快速南下,悬铃木方翅网蝽入侵遍地开花。为此,作为本地专业从事植物保护的科研机构代表,遵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近十年来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已为本省乃至省外的多个地区解决了农业害虫问题。研究所利用天敌、虫生真菌以及植物源农药三大手段,有效控制了松材线虫病、会泽新松叶蜂、云斑天牛、核桃扁叶甲、核桃长足象等害虫的危害。另外,在湄潭云贵山有机茶专业合作社茶叶基地、湄潭土香坪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凤冈众兴茶叶基地,推广使用的茶树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实现了零农药残留,达到欧盟标准。相关研究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与国内重点院校实验室建立了合作,也得到了来自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科研项目50余项,制定多项行业标准,掌握11种天敌的大规模人工繁殖技术,拥有虫生真菌181株,昆虫标本1600余号。然而专业科研人员的稀缺,尤其是本土人才的匮乏成为了制约性因素,遵义师范学院的实习学生实践能力薄弱,难以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生物防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植物保护手段,保证了生态农业的有序发展,其大力实施和推广,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是必然的。

作为优秀鼠害防控的代表,遵义余庆县植保植检站历经几十年的努力,分别在鼠情监测预报、鼠害防治示范以及鼠害绿色防控等领域取得国内领先水平;与之同时开展的是全省鼠害培训会,不断提升鼠情监测人员业务能力和监测水平。植物检疫是植保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贵州在基础设施建设、疫情普查与防除、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先后建成了以贵州省区域重点植物检疫实验室为中心,黔西南、毕节、贵阳、遵义等为重点的一批植物检疫实验室,植物检疫检验手段和科研能力逐渐增强。

尽管贵州近年来在植物保护工作中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法律建设、社会服务以及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开发及应用方面依然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亟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缺乏相关人才。因此,为保障贵州植物保护工作更加有序、更加完善地开展,必须努力培养一支理论扎实,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

(三)地方高校中长期发展需要

推动应用型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部署,也是地方高校自身从传统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变的重要步骤。目前,大部分院校均处于摸索阶段[5]。遵义师范学院升本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和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坚持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中心,努力实现创建应用型综合大学和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着重突出应用性、地方性和多科性,推动学校由单一师范院校向应用型综合大学转变、由服务基础教育为主向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为主转变、由注重基础理论培养向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转变、由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向注重应用研究转变。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为适应现代山地农业发展需求,结合赤水河流域特点,正着手制订相应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弥补地方农业技术方面人才的不足,丰富专业学位内涵,完善专业学位领域设置格局。以此做法,在响应国家转型策略的基础上,即可以满足农业产业领域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加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本省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农业人才的认可度。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制定合理培养方案

要明确突出以应用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特色明朗化。试着将传统本科教学模式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独立思考分析,动手实践的能力[6]。针对农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除开设基础理论课之外,还要开设与之相对应的实践课程[7]。就贵州省地方高校而言,应设置相应特色课程,如特色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等,并结合相应的野外实训及田间调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直观的理解。如遵义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开设的“茶树栽培与加工”课程就是根据遵义气候地形特点,将实践课堂带到了“贵州茶业第一县”湄潭县的有机茶园,学生通过亲手修剪、采摘以及加工等操作将知识转化成了实在的体验。

(二)实行“订单培养”模式

采用“订单培养”模式,即与地方农业相关部门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保证生源及学生的就业,有的放矢、按需招生、按岗招生培养的方式招生、培养及就业的全过程,这种模式是在切实了解地方发展需要的前提下进行的。贵州省在发展山地高效农业的大环境下,一大批标准化种植园、养殖场、加工厂示范区相继形成,学校通过与之建立“订单培养”,实际上是直接接触系统而规范的农业技术和理念,这样既保证有足够完整的理论学习,也通过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提高了培养人才的效率,使之成为不仅能干而且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三)加大实践教学条件的投入

地方院校在有限的经费支配中应保证用于建立和完善实训教学场所和设施设备的那一部分,确保校内有随时可调研的种植基地,同时加强校外资源的联系利用[8]。遵义师范学院目前建立了包括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与山地农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内的8个创新研究平台,联合了包括贵州卓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十余家企业以及包括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6个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每年都输送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实训;对于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推荐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遵义市环境保护局、遵义市农业科学院、遵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机构开展应用性实验,并要求严格的反馈记录。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校联合办学,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生产积极性。

(四)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力度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地方高校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针对现有教师队伍,加强应用技术培训的同时,鼓励和带领教师下基层调研,深入农村、农民了解生产问题,深入农业企业了解技术难关,深入农业相关部门了解政策导向,将其融入教学之中,启发学生共同思考。其二,可以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专家作为校外教师,定期指导。这样,可以很好地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校内教师从宏观上全程引导学习与科研工作,在学生纵向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横向综合知识面的拓宽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教师负责引导学生深入生产实践,有效地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实践能力。

[1]刘小蓓,陈世清,林轩东.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8):4987-4989.

[2]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8):7-11.

[3]李争鸣,高启杰.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农业推广的调研[J].科技管理研究,2012,(18):107-110.

[4]詹群,刘晓光,董维春.国内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模式优化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5,(2):23-28.

[5]闫素辉,邵庆勤,邢素芝,李文阳.应用型本科高校农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343-344.

[6]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7]秦亚平,张长.植物生产类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29):79-81.

[8]李玉清,邹静.农业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难点及建议[J].高等农业教育,2014,(5):40-42.

(责任编辑:罗智文)

On the Model of Cultivating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the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GUAN Xiao-xi,SUI Chang-ling
(School of Biology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6,China)

Pressing ahead with the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la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step for local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to change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 to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After pointing out the typical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the local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and then analyzing them,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propounds som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of this kind.

local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application;agricultural science;talent cultivation

G642.0

A

1009-3583(2017)-0111-04

2017-04-08

遵义师范学院微课程建设项目“植物生理学”(w201518);贵州省2016年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山地农业与资源环境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训练中心”;遵义师范学院2016年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专项项目“产学研相结合的《土壤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GZ2016070)

关晓溪,女(满族),辽宁本溪人,遵义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设施栽培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猜你喜欢

农科应用型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