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到长城非好汉
——记西夏史专家李蔚教授

2017-01-27高士荣

西夏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兰州大学西夏研究

□高士荣



不到长城非好汉
——记西夏史专家李蔚教授

□高士荣

本文回顾了著名西夏学专家李蔚教授的成长经历与教学生涯,介绍并评价了其治学成就与学术贡献,展现了一代西夏学人的风采。

李蔚;兰州大学;简明西夏史;西夏学研究

一、成长经历

1934年10月,李蔚先生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兴隆村杨柏岭。杨柏岭是一个坐落在半山腰的只有三户人家的小村庄,因地处大别山深处,单靠种地务农难以养活一家七口。李蔚先生的父亲在安徽省宿松县凉亭镇租了一个店铺做裁缝,同时将李蔚姐弟三人送到凉亭中心小学读书。私塾先生教授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内容,为李蔚先生奠定了深厚的国学根基。

父亲对李蔚姐弟讲述自己经商的艰难历程和祖辈励志敬业的故事时告诫道:“学习也好,做事也好,做人也好,认准的目标,就要有一种执着的韧劲,绝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退。”李蔚先生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在学习上脚踏实地,既不求一时的功利,也不靠小聪明投机取巧,最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太湖中学。上中学的时候,李蔚先生因学习刻苦导致营养不良,患上了肺结核。当时的肺结核相当于绝症,李蔚先生不得不休学回家治病。通过这场大病,他深刻认识到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于是,李蔚先生学会了打乒乓球、做体操、慢跑等体育运动。他在病情好转后坚持自学,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庆第一中学。1953年,他顺利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由于父亲开店只是小本经营,家里人口众多,时常入不敷出,生活陷入困境。李蔚先生去青岛上大学的路费是通过亲戚朋友借的,弟弟李盛明虽然学习很好,终因无钱升学而不得不回老家种地。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李蔚先生因家庭困难而拿不出路费,寒暑假从没有回过家。他每天过着宿舍、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单调而又充实的生活。

20世纪50年代的山东大学历史系号称“八马同槽”,即八位教授共聚一系,这在当时我国高校中是极为罕见的。在迎新会上,历史系主任杨向奎教授强调“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历史系经常召开学术讨论会,欢迎大学生踊跃参加讨论。山东大学良好的学习与研究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求知欲正旺的李蔚先生的心境,陶冶着其治学精神。于是,他开始坚持写札记、做摘录、制卡片,俨然一副“潜学者”的做派。虽然费时劳神,但李蔚先生却自得其乐,为日后从事西夏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7年夏天,是李蔚先生一生中最为难忘的时光。由于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他在大学期间始终如一地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在赵俪生教授指导下完成了题为《清乾嘉年间南巴老林地区经济研究》的长达45000字的优秀毕业论文,深得赵俪生先生赞赏。

1957年8月,李蔚先生大学毕业,本打算回安徽老家工作,却被赵俪生教授说服前往西北。当时,赵教授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准备奔赴兰州大学历史系。赵先生对他说:“兰州是丝路重镇,而兰州大学是西北文化教育的一颗明珠,是全国重点大学。西北人朴实厚道,为人实在,你选择这所大学,比你回老家更有发展前途。”就这样,赵先生带着李蔚和周世茂、尹居诚到兰州大学历史系农民战争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后因赵先生补划右派,研究室遭到撤销,李蔚先生转入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继续工作。

二、教书育人

李蔚先生是一位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的老师,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师德风范一直为历届学生所称道。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李蔚先生与刘光华、齐陈俊两位前辈共同被誉为兰州大学历史系的“三驾马车”。他不但讲授必修课宋元明清史,还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西夏史、宋辽金史料学、宋史专题等选修课。当时的选修课没有教材,李蔚先生就亲自编写讲义,将西夏历史的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更为宏观和深刻地研究西夏史。

李蔚先生对研究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对于80年代的研究生来说,中小学期间有一多半时间都在“文革”中度过,文字功底很浅。他对研究生的文字表述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都不太满意,认为需要多读书和多练多写加以提高。首先,李蔚先生要求研究生除精读宋、辽、金史外,还必须熟读唐宋诗词、唐宋文集与笔记。当时的学术书籍和论文不多,兰州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点又新设不久,相关书籍除二十四史、《四库全书》(台湾出版的影印本)外,其他书籍都很缺乏。其次,李蔚先生在研究生第一年要求学生每月交一篇作业,或为读书笔记,或为小论文。每次收来作业,李蔚先生都会对词语表达、错别字、标点符号等进行细心修改。从李蔚先生手中接过作业的研究生,看着上面的红色笔迹,总会感到汗颜。李蔚先生自己的文稿非常干净整齐,很少有改动,即使写给学生的书信和便条也是如此。他经常说,写不清楚是因为没有想清楚,应该想清楚了再动笔。从一篇文稿是否干净清楚,就可看出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

三、学术成就

1963年,李蔚先生到四川大学历史系进修元史。在蒙思明先生的引荐下,李蔚先生有幸认识了当时四川大学历史系高级资料员、西夏史专家吴天墀先生。从此,李蔚先生对西夏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经常到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搜集西夏史方面的资料。吴先生很欣赏这个勤奋的年轻人,认为李蔚先生有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将来必成大器,对其给予了巨大鼓励。从此,吴天墀先生和李蔚先生成了忘年之交。

进修结束回到兰州大学后,李蔚先生继续到图书馆搜集西夏史料。邓广铭先生曾说过:“西夏属大宋史。”从1038年元昊登基称帝,到1227年被蒙古所灭,西夏立国长达190年。它统一了我国西北大部疆土,不但先后与北宋、辽、南宋、金长期并立,而且有仿汉文而造的西夏文,成为当时应用范围广、使用时间长的少数民族文字。由于历代封建史家囿于正统观念,始终不承认西夏政权的合法性,所以二十四史中竟然没有一部西夏史。因此,李蔚先生觉得西夏史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一项工作。

西夏灭亡后,蒙古统治者将西夏遗民迁往全国各地,致使西夏实物被毁,文献失散。元代史学家在撰写《宋史》、《辽史》、《金史》时,仅将西夏事迹简略地附在三史末尾。由于党项、西夏方面的史料零星散见于曾驻守西北边疆的唐宋时期大臣的文集或奏议之中,所以李蔚先生只能到图书馆寻找这方面的资料。他从相关书籍中一字、一句、一段地搜集,校内找不到西夏史方面的资料,他便托人在其他大学寻找。对于搜集西夏史方面资料一事,当时与李蔚先生一起从山东大学调来的两位同志十分不理解,说他何苦呢,西夏资料匮乏,相当于“无米下锅”,很难研究,而且西夏文字更难认识,还不如研究宋史。李蔚先生却说:“研究西夏学很有价值,现在是‘冷门’,以后肯定会‘热’起来。”就这样,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李蔚先生都想尽办法获得第一手资料。

1978年,改革开放迎来了学术研究的春天,李蔚先生对西夏史研究投入了更大热情。但是,研究西夏历史却不认识西夏文字,这对他来说谈何容易?于是,李蔚先生写信向四川大学的吴天墀先生诉说自己的苦衷。吴天墀先生在回信中为李蔚先生分析了研究西夏史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为:西夏史是宋史的一部分,李蔚先生是研究宋史的,熟悉宋、辽、金的历史,可以从宏观视角研究西夏历史而不局限于某个具体官名或地名的考证,所以一定会取得成绩。不利条件是:李蔚先生不懂西夏文,但可以利用年龄优势边学习西夏文边研究西夏史。在吴先生的鼓励下,李蔚先生和自己的研究生汤开建专门到北京向黄振华先生学习西夏文。同时,利用西夏学专家王静如先生到兰州大学讲课的机会向其请教。就这样,李蔚先生逐步掌握了西夏文。当时,与李蔚先生一起研究西夏史的还有汤开建。他研究了一段时间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认为西夏史研究得差不多了,就转而研究吐蕃史,后又转入港粤史研究。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动摇李蔚先生对西夏史研究的执着追求。他常说:“人要想在一定科学领域取得成绩,没有执着的精神,哪怕是天才,也不会研究出很有成就的成果。”他正是凭着这种执着的精神,才能在西夏史研究方面屡出成果。李蔚先生先后在《民族研究》、《兰州大学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发表了近20篇西夏史论文,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1989年3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蔚先生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西夏史研究》。该书共收集论文15篇,其中《西夏蕃官刍议》一文大胆否定了西夏有两套官制的传统观点。文章通过对蕃官的授受、职责、使用时间和宋元史料阙载等方面的考证,认为蕃官是汉人和党项人皆可担任的官职的西夏语译音,明确了西夏只有一套官制,开拓了西夏官制研究的新思路。《略论西夏文化同河陇文化的关系》一文驳斥了前苏联学者提出的西夏文化源自中亚并自成一体的观点,指出西夏文化深受汉文化、回鹘文化和吐蕃文化的影响。西夏文化是在晋唐以来河西、陇右地区的河陇文化土壤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肯定了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这种学术观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吴天墀先生的西夏学专著《西夏史稿》公开出版,李蔚先生熟读后受益匪浅。但是,由于这部书稿形成于“文革”时期,因资料方面的限制而缺少对西夏历史的特点、地位、分期和长久性等内容的研究。李蔚先生将自己所掌握和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加以整理,经过几年的努力和耕耘,终于修改完成了《简明西夏史》的初稿,弥补了《西夏史稿》中的一些不足。1997年10月,《简明西夏史》一书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次年荣获甘肃省政府一等奖。

全书分为八章,共计29万字,在体例结构的安排、理论的分析和具体问题的考证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堪称西夏史研究领域的一部扛鼎之作。吴天墀先生对《简明西夏史》一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在西夏史研究方面“甚有功力”。总体来看,《简明西夏史》一书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该书充分肯定了西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史学家不为西夏单独修史,显然是不承认其合法地位。李蔚先生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批判,进而指出:西夏作为中国境内以党项为主的各族人民共同创建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结构布局别出心裁,突破了此前一般断代史的体例。李蔚先生将《总论》作为全书大纲,从宏观层面论述了西夏历史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历史特点和历史地位,体现了较高的理论水平。第一、二章阐述了西夏建国以前的历史和夏州地方政权建立的过程。第三、四、五、六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党项拓跋部兴起和西夏建立、巩固、繁荣和衰亡的全过程。这种创新体例有助于增强人们对西夏历史发展的动态认识。第七章和第八章静态描述了西夏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成就,在内容方面是对第二至第六章内容的丰富与提升。这样三大板块互相联系、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地反映了西夏社会的全貌。

第三,钩沉抉微,考疑订谬,探赜索隐。在研究过程中,李蔚先生除遍览宋元明清各种西夏史料外,还重视搜集出土文物,运用二重证据法对某些争论不一的问题进行重新考证。如关于党项“秃发”的时间问题,经典文献记载元昊时期开始“秃发”。李蔚先生根据宁夏石嘴山市西夏城出土的秃发瓷人头像,证实早在德明时期就已“秃发”。又如,一些西夏史专家认为乾顺时期西夏开始实行分封制度。李蔚先生根据西夏陵108号墓出土的相关文物,运用传统史料加以论证,推断元昊时期西夏开始封王,乾顺为巩固皇权而推广了分封制度。这一结论弥补了过去学者研究的不足,恢复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西夏史研究》和《简明西夏史》这两部西夏学术专著公开出版后,李蔚先生并未就此止步,决心撰写第三本书。2002年6月,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西夏史若干问题探索》一书,进一步展示了李蔚先生在西夏学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力。一时间,兰州大学有西夏学专家的消息在学术界不胫而走。但是,李蔚先生本人却显得极为平静,坦言“只想把西夏史研究透彻,多出专著,执着追求是我奋斗的目标。”此后,李蔚先生又参加了李学勤、徐吉军主编的《黄河文化史》西夏部分的撰写工作,该书于2003年5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9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历史卷》第十分册——《西夏史》。该书分为八章,共计33万字,是李蔚先生对《简明西夏史》进行修订增补后形成的学术著作。书中不但新增了西夏地理环境、西夏统治者的文化政策、西夏文化的区域划分及其特点、西夏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制约条件、西夏遗民的流向、蒙元时期党项人从政的主要功绩等内容,而且在西夏社会生活方面增加了道路和交通工具、姓氏与发式、饮食与健康等条目。《西夏史》一书中的文物图片由原来的20多幅增至300余幅,文后还附有“主要征引文献与参考书目和索引”。

李蔚先生除积极著书立说外,还在前人基础上对《西夏书事》和《西夏纪》进行了整理和点校,纠正了200多处错误。该成果收录在车吉心、王育济主编,瞿林东先生作序,泰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野史·辽夏金元卷》之中。

李蔚先生正是凭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才能在西夏史和西夏学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建树颇丰。

(责任编辑 保宏彪)

高士荣(1964—),女,湖北黄石人,西安财经学院期刊中心副编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兰州大学西夏研究
省林草局与兰州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019 年上半年第二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西夏陵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西夏静州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