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夏省嵬城历史考略

2017-01-27郑彦卿

西夏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定州贺兰山西夏

□郑彦卿



西夏省嵬城历史考略

□郑彦卿

省嵬城为西夏名城,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党项首领德明建省嵬城的目的是“以驭诸番”。省嵬城是拱卫西夏京畿北部的门户,也是西夏北部的一个经济中心。省嵬城可能是定州州治所在地。省嵬城的位置原在黄河之东,后因黄河改道而在黄河之西。

西夏;省嵬城;黄河

2013年,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省嵬城西夏遗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省嵬城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者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就省嵬城的历史作用、地理位置、废弃原因等问题进行探讨,抛砖引玉,以祈共鸣。

一、省嵬城的历史作用

省嵬城位于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省嵬村(当地人称作“省悟城”)。省嵬城始建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属定州,《西夏书事》载:“宋天圣二年、契丹太平四年春二月,德明作省嵬城于定州。”[1]122城为正方形,每边长600米,占地360 000平方米。城墙宽13米,最高处4.7米。[2]444

1.“以驭诸蕃”还是“以御诸蕃”?

关于省嵬城历史作用,《西夏书事》载:“定州省嵬山,在怀远西北百余里,土地膏腴,向为蕃族樵牧地。德明于山之西南麓筑城,以驭诸蕃。”[1]122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中用“以御诸蕃”[3]99概括省嵬城的作用。同样,李锡厚、白滨、周峰的《辽西夏金史研究》中说:“省嵬山西南筑城‘以御诸蕃’,故名省嵬城。”[4]155同样是谈省嵬城的作用,但用字却有差别,是“以驭诸蕃”还是 “以御诸蕃”?《辞海》(2010年版)注解“驭”为统帅、控制、驾驭;“御”为抵挡、防御。虽一字之差,但含义差别很大。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西夏建国前的省嵬城地处党项与辽的战略前沿而非边境。德明时期,党项与辽关系和睦,辽兴宗以兴平公主嫁太子元昊,以收党项之心,婚后二人关系不睦,五年后公主便郁恨而卒。辽重熙七年(1038),辽兴宗因兴平公主之死而遣使诘问西夏,双方关系开始产生裂痕。元昊为抵御辽军的侵犯,“自河北至午腊蒻山,以七万人备契丹”[1]146。午腊蒻山也被称为牟那山,即今乌拉山。乌拉山位于黄河以北,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与包头市之间[5]124。与之相应,辽也做了准备,辽重熙十三年(1044)置金肃军、河清军,以伐西夏。金肃军、河清军其故址在今达拉特旗耳字壕乡境内。很明显,省嵬城是在西夏腹地,不能承担起“以御诸蕃”的任务。

其次,《文海》“番族”释“弥药也,番人之谓”。番音mi,可见党项自称“弥药”或“番”。党项族对其他民族的认识在《文海》中也有记载,“汉”释云“蛮也……汉人之谓也”;称“土番”为“孛”,与吐蕃自称“博巴”一致,释“戌羌也,藏也,藏人之谓也”。党项视契丹、回鹘为 “夷”,释“夷,九姓回鹘、契丹等之谓”。又“貊”释为“回鹘之本根生出处也”。按“貊”同“貉”字,泛指东北夷,亦称九姓回鹘,同契丹都属东北夷。故西夏把回鹘、契丹并列,并认为东北夷、貊为回鹘民族的发源地。可看出党项人视其周围民族为戎、蛮、夷等,而把党项族视为番人。[6]180

因此,德明建省嵬城是为了“以驭诸蕃”,对生活在省嵬城境内及周围各部落的控制、驾驭,而非“以御诸蕃”,抵抗、抵挡外族入侵。

2.拱卫京畿北部的门户

1038年西夏立国时,疆域 “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占地两万余里”[1]145。西夏东北与辽朝西京道相邻,东面与东南面与宋朝为邻。西夏在兴庆驻兵七万人,在西平驻兵五万,在贺兰山驻兵五万人,以三角拱卫京畿。西夏大庆元年(1037)五月,元昊 “倚贺兰山为固,料兵设险:以七万人护卫兴庆,五万人镇守西平,五万人驻贺兰山”[1]145。“元昊时,尝设右厢朝顺监军司兵七万守之。”[7]633西夏以重兵驻守克夷门,把守京畿北大门,并多次在此与来犯之敌进行激战。宋嘉定二年(1209)“安全闻蒙古兵深入,遣嵬名令公复率兵五万以拒。蒙古兵至,嵬名令公自山坂驰下,击败之”[7]633。《元史·太祖本纪》载:“四年(1209)己巳春,帝入河西。……克兀剌海城,俘其太傅西壁氏。进至克夷门,复败夏师,获其将嵬名令公。薄中兴府,引河水灌之。……夏主纳女请和。”兀剌海城和克夷门不在同一山隘。兀剌海城即今天乌海市,在银川北部150千米处。

韩儒林主编的《元朝史》认克夷门在贺兰山,但没有指明具体位置。贺兰山十九个比较大的山口,适宜大军驻扎防守的只有石嘴山境内的大水沟处。大水沟口有山间小道直通山后,而其口狭窄,两侧山崖壁立千仞,与贺兰山其他谷道相比,又是形势极为险要之处,这与文献记载“克夷为中兴府外卫,两山对峙,中通一径,悬绝不可登”[1]468的情况相符合。大水沟口西夏建筑遗址即为克夷门所在。作为京城西北大门的军事要地,其内筑有若干宫室殿宇,以供皇帝兼军事统帅元昊来此视察、理事居住。[8]77《石嘴山市志》依据出土文物认为:“西夏,在克夷门(今贺兰山三关口至大水沟处),置右厢朝顺军司。”[9]1364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西夏在中兴府北部区域,在天堑贺兰山设右厢朝顺军司,驻守克夷门,东濒黄河修筑省嵬城,克夷门和省嵬城成掎角之势,拱卫京畿北部的门户。

3.京畿北部的经济中心

省嵬城作为西夏京畿北部军事重镇,也是生产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宁夏北部地区为开发较早的农耕地区,随着西夏统治中心北移,大批党项族人口陆续北迁到这里屯垦。元昊时兴修了从今青铜峡至定州的灌渠,促进了定州农业的发展,成为西夏的主要粮仓之一。

西夏为了方便对军队的管理与调遣,在境内分设左右厢十二监军司。其中右厢朝顺军司驻兴庆府西贺兰山克夷门[10]208。西夏在贺兰山设置右厢朝顺军,庞大的驻军需要粮草等补给。贺兰山区域降水稀少,适宜耕种的沟谷坡地极其有限,无法提供军需保障,只有东麓广阔的良田才能保证供应。因此,省嵬城既是生产贸易中心,也是右厢朝顺军后勤补给地,保证了西夏京畿北大门的安全。

省嵬城是连接兴庆府、定州、京畿北部的交通枢纽。在元、明、清时代从银川通绥远,除宁绥车道外,还有一条由常信堡向北,经洪广、红滩、大战场、通润、宝丰、省嵬城、庙台、尾闸至石嘴山。[11]114这条路直至20世纪70年代还在使用。

4.定州州治所在地

1965年和1966年宁夏考古工作者对省嵬城进行过两次试掘工作。“城内西北角,即距西城墙300米、距北城墙200米,有一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地方,堆集的青砖、瓦砾、陶片等房屋装饰材料。”[12]根据西夏律令,普通百姓居住土屋,只有官吏才能居住铺有砖瓦的房子。

西夏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府)县两级,一些重点州则设府,不同时期还有调整。从现存《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疆域图》绘图比例看,其所标注定州远在兴州北100千米之外。现存《西夏地形图》有两个版本,第一版本清代张鉴《西夏纪事本末》卷首附《西夏地形图》,第二张前苏联列宁国家图书馆藏《西夏地图册》无图名的“西夏图”。“这两幅地图所标范围、要素基本一致。”[13]289-290其所标定州、克夷(危)山都在石嘴山市境内。从西夏兴州(今银川)至定州(今姚伏)25千米。西夏时期不会在距离兴州这么近的地方建州。

1965年和1966年的两次试掘工作,开探沟330多平方米,并对南城门进行了清理,发掘出一个石门道的填土中,发现大量的木炭和烧结块。在填土中出土唐开元通宝、宋元丰通宝货币等57枚。还有其他文物出土。[12]

不法分子曾盗取了省嵬城遗址文物,宁夏文物局对省嵬城盗贼所盗古钱币鉴定,涉案古钱币总重量495斤、109 016枚,可辨识的古钱币有43 427枚。这些古钱币中宋代钱币占96%,其余为汉、唐、西夏、金、清代钱币和日本铜钱币,约占4%,均为真品。[14]

省嵬城有大量西夏时期房屋建筑遗存,且有大量宋夏时期的钱币出土,省嵬城应当是定州州治所或右厢朝顺军的给养地。

二、关于省嵬城在黄河东的问题

《明一统志》卷三十七载:“省嵬城在黄河东。”《嘉靖宁夏新志》卷首《宁夏境图之图》也标注省嵬城在黄河东岸。文献记载的省嵬城在黄河东,但现在的省嵬城遗址却在黄河西。是什么原因改变了它的地理位置呢?

宋、元时期,黄河故道在今唐徕渠和惠农渠之间的西河,西河沿岸至今留有沿河堡、西河堡、内西河堡、外西河堡、西河子桥等旧地名,今天的惠农区西永固乡至庙台乡依然有古河道。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平罗县城与黄河距离的变化,也证明了黄河河道的东移。明弘治《宁夏新志》卷一和万历《朔方新志》卷一均记载:“平虏城,东至黄河一十五里,西至贺兰山六十里。”清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却记载:“平罗县,东至黄河岸三十里,西至贺兰山外边界六十里。”也就是说,黄河河道东移7.5千米。现在平罗县城至黄河岸直线距离已超过20千米,下段河道仍在缓慢东移。省嵬城的地理位置与黄河改道有关,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变迁的见证。黄河河道不断东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银川盆地两侧发生不等量的地壳上升运动造成的,西侧的贺兰山地抬升幅度大于东侧的鄂尔多斯台地上升幅度,而盆地中心部位相对沉降,形成不均衡垂直运动,由此产生的动力迫使河道东移。

三、废弃原因

宋嘉定二年(1209),蒙古大军在进攻右厢朝顺军驻扎地克夷门的同时,又进攻焚毁了省嵬城。考古工作者在“南城门进行了清理,发掘出一个石门道的填土中,发现大量的木炭和烧结块”[12]。之后,省嵬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在不同朝代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元代,这里没有逃散的居民改换头饰服装,在此继续生产生活。明代宁夏成了防守退居漠北瓦剌、鞑靼的边关前哨,省嵬城曾经作为明朝驻军的指挥机关存在一段时间。洪武三年、洪武五年,明王朝为防鞑靼的侵扰将宁夏中北部的全部居民迁往关中,省嵬城等地成为空城。洪武九年(1376),朝廷“立宁夏卫,隶陕西都司,徙五方之人实之”[15]8。留存在这里的西夏党项居民彻底消失或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流传至今的只有省嵬城这一西夏地名。明清时期,在石嘴山市境内沿贺兰山一带,省嵬城和红果子旧北长城连成一线,构筑起了烽燧、营盘等防御工事,驻有二十多个营盘,防守着宁夏北部边关,流传下来的有路家营、上营、下营、哨马营、宝马营、聚宝营等。康熙年间为防御葛尔丹叛乱,在贺兰山东麓多处派兵驻守,指挥所很可能就在省嵬城。《雍正实录》载清雍正六年(1728),清朝决定在省嵬营附近设宝丰县(县治在今平罗县宝丰镇)[9]19。

导致省嵬城最终废弃的原因是历史上的多次大地震。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六月西夏发生大地震,“宫室多坏,王城夜哭”[1]500。这次地震对省嵬城造成了严重破坏。明代又经历了多次地震,《明史·五行志》载:“(僖宗天启七年)宁夏各卫营屯堡,自正月己巳至二月己亥,凡百余震,大如雷,小如鼓如风,城垣、房屋、边墙、墩台悉圮。”这次将近一个月的地震对省嵬城造成极大的破坏。清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二载:“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酉时,宁夏地震,从西北至东南……地如奋跃,土皆坟起。平罗北新渠、宝丰二县地多斥裂……三县地城垣、堤坝、屋舍尽倒,压死官民男妇五万余人。”据考证这次地震达到八级,造成红果子长城两处“错位”,省嵬城属于震区中心,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1]吴广成. 西夏书事[M].龚世俊,等,校证.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2]惠农县志编纂委员会.惠农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3]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4]李锡厚,白滨,周峰.辽西夏金史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5]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6]白滨.西夏史论文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

[7]戴锡章.西夏纪[M].罗矛昆,点校.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8]许成.宁夏考古史地文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9]石嘴山市志编纂委员会.石嘴山市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10]吴天墀.西夏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11]宁夏交通厅.宁夏交通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宁夏石嘴山市西夏城址试掘[J].考古,1981(1).

[13]宁夏测绘志编纂委员会编.宁夏测绘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14]宁夏8人盗掘西夏古城遗址获刑 万余枚钱币论斤卖[N].宁夏日报,2016-04-18.

[15]胡汝砺编,管律重修.嘉靖宁夏新志[M].陈明猷,校勘.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 仇王军)

郑彦卿(1961—),男,宁夏石嘴山人,宁夏社会科学院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宁夏地方历史与文化。

猜你喜欢

定州贺兰山西夏
宁夏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
印象贺兰山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定州分行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雄安、辛集、定州专场一)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雄安、辛集、定州专场二)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陵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灵魂只能独行之六
想念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