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民粹主义思潮的发生机制与治理策略浅析*
2017-01-27姜春
姜 春
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当前民粹主义思潮的发生机制与治理策略浅析*
姜 春
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历史阶段中周期性反复出现,而它在当今后现代社会中表现尤为明显。本文试图通过归纳当前民粹主义特征,界定其概念,并深入探讨欧美民粹主义在当代的发生机制,认为:政治生态恶化是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失衡是根本原因;网络媒介是民粹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平台;政治人物利益动机可能是民粹主义壮大的助燃剂。再结合当今中国面临的实际,在治理中国民粹主义思潮方面,特别是在网络领域和文化领域,给出国家和个人层面共同发力的协同治理思路。
民粹主义;发生机制;中国民粹主义;协同治理
在英国公投表决脱欧后,民众却发起规模逾400多万人,旨在留欧的公投请愿。与此同时,英国独立党(UKIP)(它鲜明旗帜地支持英国脱欧,被学者归为右翼民粹主义)却一跃成为继保守党和工党之后的第三大党。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的“特朗普现象”该如何理解?2016年12月4日意大利公投,总理伦齐无奈宣布辞职告终……无疑,这一系列民粹主义行动的“泛欧州化”背后,是民粹主义思潮在大行其道,死灰复燃。恰巧当今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民粹主义又以何种姿态呈现,形势又是如何?又该如何消除中国民粹主义呢?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初步探讨。
一、民粹主义及其特征
民粹主义最早萌芽于19世纪三十年代,特别是受俄国泛斯拉夫主义思潮影响,在四十年代以后在不同地方落根发展。俞可平教授指出,民粹主义在历史演变中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世纪末,以俄国知识分子和东欧农民捍卫地权利益的要求被认为是第一代民粹主义。[1]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民粹主义之火在全世界的“燎原之势”,是民粹主义“复兴”时期。90年代以今,民粹主义幽灵在东欧和北美等地频频现身,备受政客、学者等人热议,从而形成民粹主义的第三次高潮。[1]由于民粹主义在历史阶段中周期性反复性出现,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和本土特色,以致学者们难以准确给出民粹主义的定义。诚如英国著名拉克劳学者(Ernesto Laclau)所说:“我们自觉地知道我们所提到的民粹主义运动或民粹主义思想是什么,但我们却难以将这种直觉翻译成概念”[2],但是民粹主义是有其鲜明特征的。
一是制度体制上的反精英化。反精英主义理论是其核心,它不信任甚至忽略政治精英对社会历史的拉动作用,肯定平民智慧在政治制度安排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并视大众为主导社会变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平民化便成为民粹主义政治运动的最本质特征。[3]但在不健全的制度环境中,它易蜕变成革命道德的象征,成为角逐权利的领袖或政客们操纵群众的工具。
二是经济领域上的反现代化、反全球化。当民粹主义与经济相结合,“经济民粹主义”便油然而生。经济左翼民粹主义认为通过加强政府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使利益向民众倾斜。经济右翼民粹主义也不信任自由贸易的市场规律,认为经济全球化会让资本在全球寻找最低成本资源,导致规模性企业迁出或者迁进,造成国内就业机会流失或者被高素质、低薪水的移民占据,因此都倾向反对贸易全球化,反对人员流动下的移民政策,主张设置较高贸易壁垒,或者施行更为严格的移民管制。
三是思想认同上的极端化。民粹主义代表主体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就必然抹杀精英人物对历史的积极作用,因此,无论在选举还是政策制定中,为了迎合选民的愿望或者对大众意志的绝对服从,政治家们会把“选民怨恨”进行放大化和严重化,提出激化社会矛盾、撕裂社会的议题或者推行政策的便利性,导致极端主义思想泛滥成灾。
四是种族融合上的分裂化。民粹主义强调民族统一和民族认同,抵制和排斥外国力量的侵入。[1]这种认同会把其视线由“反精英阶层”转移到“反外部敌人”。这在一定程度有助于转移国民视线,转嫁国内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认同危机下的种族骚乱事件和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形势下的反对外来移民以及反伊斯兰教等事件成为了“反外部敌人”的代名词。
尽管学者们对民粹主义尚不能界定其确切概念,但通过对民粹主义特质的深层次了解,可以把民粹主义概括为:它是指易发生于社会转型时期,以基层大众为主力军,以反精英化、反现代化、极端化以及分裂化等为主要特质的,并且依附于社会问题而表现出来的,有悖于主流价值观念的一种社会思潮。
二、欧美民粹主义的当代发生机制
民粹主义“旧病复发”有其客观必然性,也受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欧美民粹主义思潮发生机制,认为政治生态恶化、经济发展失衡和网络媒介推动是当代民粹主义再生的天然土壤;政治人物利益动机驱使等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政治生态恶化是民粹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民粹主义的核心是强调人民至上,反对政治生活中的精英主导。[4]在当今“西方式民主”制度下,主流政党和政治精英大多受集团利益所操控,民众越来越被体制所抛弃,他们的利益边缘化甚至利益受损。普通民众只能用选票来宣泄对现行体制的不满,出现了民主政治代表性危机。“民主政治内嵌着民粹主义的病毒,选民的利益一旦受损,就会出现反建制的举动”[5]。
其次,经济发展失衡为民粹主义产生的根本。深度参与全球化的国家,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个人层面的收入差距拉大,国内阶层结构也发生颠覆性变化。国家经济政策往往不能及时的缓解外来竞争和经济结构性调整等所带来的镇痛,或者说,政府被社会精英所掌控,而他们是在开放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群体,0.1%与90%的收入鸿沟难以弥合。最终导致地区间矛盾、阶层间矛盾、贫富两极矛盾等问题日益尖锐。特别是在危机之后,经济上受伤害的民众(主要是中下层人民),迫切寻求政治代表,而民粹主义者提出的“赶走移民、制造业带回国”等策略便有了市场。
复次,网络媒介是民粹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平台。笔者认为传统民粹主义之所以在当代发展,与快速通讯手段、社交媒体等网络媒介的技术平台作用有很大相关性,使得“网络民粹主义”喧嚣尘上。它与传统民粹主义没有实质性差别,但借助于网络平台,其传播的速度、影响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由于虚拟空间接受信息的机会均等性、发表言论的相对自由性等,普通民众可以直接对重大敏感事件或个体特殊行为发表个人观点。但同时这也会成为心怀叵测人物,煽起民情、制造舆论,甚至酿成社会暴动的便利、廉价工具。在美国大选的选举报道中,主流媒体几乎一边倒为希拉里“背书”。但从社交媒体看,截至2016年5月12日,特朗普至今共发布3万多条推文,粉丝已达813万,其推文数量和粉丝量是所有总统竞选人中最多的。[6]网络媒介的独特性为民粹思想的延伸、壮大提供了便利渠道。
最后,政治人物利益动机可能是民粹主义壮大的助燃剂。利益动机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短期政治利益。政治人物可以利用民粹主义,在短期内快速地调动民众情绪,把他们有效的纳入政治活动(主要指政治投票)之中,强化“沉默多数”声音,从而获得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民粹主义还可以带来短期的经济利益,在实施民粹主义经济政策后,短期内,国家的宏观指标如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会有所改善。但政策的临时性而非系统性、偏执性而非科学性,从长期来看,政策的潜在危险是不利于经济稳步发展的。例如,查韦斯执政委内瑞拉时期,强烈推行的“玻利瓦尔任务”,来缩小贫富差距和缓解社会不公。但同时使得财团和大资本家掌握国家命脉,委内瑞拉因此成为拉美地区第四大贫富差距最为悬殊的国家,最为富有的人口掌握36.8%的资金。[7]
三、当前中国民粹主义的警惕
(一)当前中国民粹主义状况
根据最近一份《中国公众的民粹化倾向调查报告(2012)》,显示有49.5%的受访者具有民粹化特征,其中的31.3%属于民粹特征显著群体。[8]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民粹主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话题。不可否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国家经济增长程度、企业创新发展程度和个人生活质量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相关改革的相对滞后和公民道德、社会责任的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导致结构性社会矛盾,如地区发展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贪污腐败、强制拆迁等问题,这就为民粹主义兴起创造了机会。
目前,民粹主义在中国处于可控阶段,主要集中于网络领域和文化领域,来进行情绪宣泄和利益表达。当网上报道但凡涉及有关官民冲突、富人与穷人冲突等权富阶层与弱势群体对立的公共事件时,网民们会不分是非曲直,一边倒地站在弱势群体一侧,维护弱势群体,极端否定甚至辱骂权富阶层。更可怕的是,一些民粹主义倾向群体,对稍有不同意见者,轻则恫吓、围攻,重则诉诸武力。网上流传的“凡官必贪、凡商必奸”等偏激言论也是随处可见。这种极端的民粹主义言论,不仅无益于事件的化解,而且加重了人民大众与精英阶层的隔阂,很容易激化更为恶劣的社会矛盾。在文化领域,民粹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立,以山寨文化或三俗文化等表现出来,来满足低端需求的感官刺激和娱乐,不仅导致文化价值的低质循环而且会引发解构主流价值观的风险。
(二)消除中国民粹主义的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科技化背景下,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形势处于动荡期;与此同时,国内正处于社会发展新时期,结构性社会矛盾较突出。防范和消除民粹主义思潮须穷源溯流,从其生发土壤入手,需要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协同发力。
1.国家层面
第一,以从严治党为契机,优化监管结构,健全社会共治体系。必须从顶层设计上杜绝腐败,加强党和国家的廉政性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发挥党员和官员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示范效应。一是要完善党内监督的制度顶层设计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修订颁布的一系列工作条例要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规则相结合,以体制创新、制度完善来实现党内监督的全覆盖,消灭“灯下黑”,消除监督的禁区、空白和例外。二是突出“关键少数”,抓“牛鼻子”。在当今中国,“基层、下级、地方对上层、上级和中央有较强的路径依赖,部分精英的廉政效应和腐败效应对全社会有极大的导向作用。为扼制腐败的势头,需要有效管住“关键少数”的权力,不仅需要领导省视自身,而且需要严格识别和用好身边人,不能派生权力。三是“行政吸纳社会”管理模式须让位于政府与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职责,明晰政府与市场等各方的界线,引导、规范和鼓励非正式组织特别是民间组织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治理方面的功能,不断完善公民权利对政党、政府等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形成官民互动,打造“党领、府担、社协、公参”的社会共治格局。
第二,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完善分配制度,实现成果全民共享。由经济发展失衡衍生的区域差距、城乡二元结构、贫富等社会不公等问题是极端民粹主义滋生的社会土壤。为此,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分配与扶贫关系。一是务必紧抓发展这一主体要务。“依靠市场进行发展”是解决“中国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决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方针,不断把“蛋糕”做大、做实,为促进社会公平创造有效的物质供给和可靠保障。二是坚定深化改革,打破原有利益藩篱。为此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国资收益分享机制,同时要加快建立国民收入信息的监测系统,切断产生潜在收入、非法收入的渠道。再分配中,强化政府主导,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实现“调节、保护、没收和取缔”等手段相结合,灵活调节各项收入。三是补齐短板,精准扶贫。改革既要往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9]既要注重扶贫工程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又要智力扶贫,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提高自我造血、活血能力。
第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引领社会思潮。民粹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若只能提供文化接触而未能实现人们间有效的文化认同恰是民粹主义崛起的一个社会因素。因此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弥合转型期民众文化认同差异,引导社会主流精神和主流价值观。一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同时要辩证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把民族精神内化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成长之中,成为民众内心的方向指南。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培育,并贵在践行。要通过教育培养、党员模范、媒体宣传、制度护航和生活践行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标杆,践行在人们的日常行动。
第四,以网络媒介为载体,拓宽民意利益诉求,系牢府民鱼水关系。民意反映渠道的受阻而导致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的断层,引发的群众不满、怨恨情绪是民粹主义迅速发酵的关键因素。一是要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民众利益表达方式。如建立地方干部走基层常态机制,深入了解民生诉求;随着公民民主意识的自觉和利益诉求的需要,参与政治热情高涨,应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是要有效构建“互联网+政务”模式。一方面要勇闯新路,发挥网络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解决民难等方面的便捷高效性,另一方面要规范网络媒体监管,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依法惩戒虚假炒作,净化网络环境,避免网络舆论暴力和非正式审判等偏执行为,让网络民粹主义无以藏身。
2.个人层面
公民个人应以宪法为准绳,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理性表达合法权益。民粹主义的恶性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原因。公民首先应以宪法为根本行为准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要合法、合理、合情的维护自身权益;其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权利与义务需要并驾齐驱,是一体两面,不能片各一方,审慎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对待公共事件,不能盲目舆论跟风,或参加非法游行、非法集会、骚乱等,规范自身行为、承担社会责任;最后,民众要树立“君子和而不同”理念,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坚守网络伦理,做到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自觉维护网络环境。
四、结语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既不能一味的否定,又不可简单的肯定。关键在于辩证对待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微妙作用,会运用、用的好这把“双刃剑”。它看到了人民大众作为主导社会变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肯定了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学说来看,是值得认同的。同时它在净化政治生态,缩小贫富差距和推动社会公正等方面具有建设性意义。但民粹主义的极端平民化、反现代化以及种族分裂化等特征是有悖于社会发展潮流,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由此,民粹主义,可适当吸纳其批判精神,让经济社会在民粹的“推动”和精英的“拉动”中稳步向前。在对待当前中国民粹主义现象时,坚持“问题导向”,从国家和公民等多个层面、多种力量进行协同治理,才有可能根除民粹主义的反复。
[1]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J].战略与管理,1997(1):88-96.
[2]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04.
[3]朱松岭.从政治乱象看台湾政治市场及其影响[J].观察与思考,2010(1):59.
[4]史志钦.民粹主义何以在欧美愈演愈烈[J].人民论坛,2016(13):23.
[5]孙兴杰.民粹主义的反向运动与全球性危机[J].理论导报,2012(1):08.
[6]荔枝的英式果茶.美国大选放大招“高冷姐”与“霸道总裁”的新媒体圈粉大战[J].中国经济周刊,2016(19):80-81.
[7]官进胜.委内瑞拉国民大会选举与左翼政权的未来[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03):83-87.
[8]吴江,兰颖.中国公众的民粹化倾向调查报告(2012)[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15):86-95.
[9]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EB/OL].新华网,2016-04-18.[2011-12-0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18/c_1118659626.html.
*南京工业大学2016年“党建工作创新计划”项目。
D
A
2095-4379-(2017)17-0068-04
姜春(1993-),男,安徽颍上人,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