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家长工作的几个建议
2017-01-27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李红蕾
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李红蕾
做好家长工作的几个建议
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李红蕾
现阶段3~6岁在园儿童的家长年龄集中在25~35岁之间,也就是我国所特有的“独生子女一代”群体。当很多学者还在研究独生子女一代的各种个性问题时,独生子女的下一代已经进入幼儿园了。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师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这些孩子的各种教育问题,还包括了这一代家长所具有的特点:个性突出、包容性差、不会换位思考等。于是,家长工作成为班级管理中一大问题与难题。许多幼儿园比较集中的问题表现在:家长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自己子女身上而非集体的发展;家长在子女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保护意识过强导致过激行为时有出现;家长对教师缺乏尊重只求表扬不接受不足;家长自己没有摆脱被呵护的状态将子女教育推给老人;一些家园矛盾往往会导致不良的社会反应,给幼儿园、教师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很多老教师感慨“工作越来越难干”,很多新教师委屈“总感觉自己不是教师而是保姆”。在反思梳理以上种种问题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面对家长工作方面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种挑战,仍旧有一批有经验、有方法的教师处理得比较圆满完善。他们在向专业书籍、老教师请教的同时,不断在实践中磨练处理家长工作的技巧,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使班级成长为一个团结的小集体,使家长成为教师有力的教育伙伴。
下面我就几个方面对家长工作进行一些建议。
(一)家长工作对策之“进”。指教师应该在专业上不断进步,在家长面前树立自己的专业形象。所谓“专业”,是指必须经过专门训练与考核才能够从事的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应该在一日生活中能够用专业的水平设计实施教育活动,用专业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儿童,并且给予家庭教育专业和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案例一:一个孩子把家里的闹钟拆了,零件撒得到处都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了,于是爸爸妈妈在接放学时段向班级教师“告状”。
爸爸说:我们家孩子太捣蛋了,我们实在管不了。家里能拆的东西都叫他拆了,打也不管用。
妈妈说:我更担心他扎破手,还有,他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实在叫人头疼。
专业的幼儿园老师这样说:爸爸妈妈的担心可以理解,但是我要说,这个孩子好棒!我给爸爸妈妈科普一下,你们眼中孩子的这种“捣乱、搞破坏”实际上是孩子的探究行为,是他正在动手动脑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这种好奇心和爱动手的习惯多珍贵呀。当孩子专心致志拆装闹钟的时候,也许正想要弄清楚闹钟的结构,弄清楚为什么闹钟会在早晨响。这个时候,建议你们观察、支持他的探索行为,提供有安全性的工具和保护,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等到孩子的探究结束了,再告诉孩子,他的活动爸爸妈妈非常支持,但是要注意安全。并且,今后为孩子提供一个工作区,收纳的工具,多支持孩子,包括陪伴孩子的探究活动,为他提供必要的图书。也许这个孩子将来会在科学方面有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没准会是一个小科学家呢。
案例评析:家长如何对待教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定位自己以及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专业化水平。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学会发现儿童并能够从教育的角度准确描述和评价儿童的行为,专业地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支持,是一个专业化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当家长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只有在教师这里才能够解决,他就会逐渐转变关注点,最终落在教育上。他也会信任并依赖教师的指导,并给予教师尊重和礼遇。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才能做到不断地“进”,成长为真正意义的教育专家。
(二)家长工作对策之“退”。指教师在面对家长质疑、询问、失礼之时采取冷处理、退一步的方法。幼儿教师一天的工作需要体力、脑力双重付出,也渴望得到家长的认可、支持。当被家长不理解甚至质疑的时候便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和反应。也恰恰是在这样的时候,教师更需要提醒自己“冷静、微笑、退一步”。
案例二:“你这个幼儿园连件衣服都会丢!”
放学时间过去了,王老师一边清扫教室一边轻松地哼着歌曲。忙碌而愉快的一天顺利结束了,计划晚上回家好好陪陪孩子。这个时候,小亮的奶奶气哼哼地推开门:“王老师,你们也太不负责任了。孩子的一件衣服都保管不好,孩子要是感冒了你能负责吗?”原来,爷爷接小亮回家的时候没有穿外套。细心的奶奶担心孩子着凉,又担心衣服丢失,于是来到幼儿园找老师。
王老师比较了解小亮的奶奶——这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奶奶,在家里一向是说一不二的一家之主,家人都习惯了她的大脾气。王老师暗暗地吸了口气,对自己说:微笑,理解她,她并不是针对我发脾气,而是她的个性使然,耐下心来听听奶奶说,陪她找一找。
王老师赶紧把手里的拖把放下,笑着对奶奶说:“奶奶,又专门跑一趟给孩子找衣服,您可真是细心。别着急,我这就帮您找。”王老师带着奶奶在教室、睡觉房、教室门外的衣柜里都找了找。又分析了几种可能:是不是被别的小朋友拿错了?会不会拿着掉在路上了?孩子放学又去了哪里?最后,王老师带着奶奶在院子里的滑梯附近找到了衣服。原来爷爷接了孩子之后没有回家,去玩滑梯了。孩子玩得热了,把衣服脱了放旁边了。
拿到衣服,奶奶觉得不好意思了。明明是自己家的原因,她还对老师发了脾气,连声向老师道谢。
案例评析:退一步,冷静处理,换位思考。教师潜意识中对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态度,会影响家长的感受。一个有着良好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的教师首先要理解“绝大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目的是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而不是和老师发生冲突”。其次要理解“很多家长由于自己职业、文化、习惯的原因,不具备良好的沟通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该再多想一想:“家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家庭有什么特殊情况吗?这个家长是什么类型的个性?这个孩子近期有没有被忽略?”不排除教师因为班级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孩子或者家长感受,所以造成误会的可能。
在本案例中,王老师面对奶奶的指责并没有生气,而是用温和、冷静、包容的态度给予理解,妥善处理。这种态度不但使双方冷静下来,为教师处理问题争取了时间,也有助于双方今后的良性沟通。当问题解决之后,王老师收获了奶奶的尊敬和感谢,也为自己塑造了良好的职业形象。
(三)家长工作对策之“收”。指的是班级家长委员会的组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深入考察,将有组织能力、有宣传能力、有号召能力的家长收入家委会,发挥作用。
案例三:戴放大镜的妈妈变成了后勤部长
小一班的豆豆妈开学第一周就成了幼儿园的名人。她每天早晨送豆豆来幼儿园,就开始了对幼儿园工作的“检查和指导”。送完豆豆,她不离开,而是站在班级门外看保育员老师如何做餐前准备,不时还要询问一下“消毒水比例怎么配,幼儿园有什么具体要求”。小朋友早餐了,她在窗外看,不时说一句“老师,有个小朋友举手要汤”。等到小朋友都在教室开始集体活动了,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放学的时间,她接了豆豆不走,在幼儿园里和班级一些家长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内容也是孩子的幼儿园生活。老师多次要求豆豆妈妈送完孩子就离园,但是对于豆豆妈妈这个全职妈妈来说,孩子在哪里,自己的重心就到了哪里。
豆豆妈妈屡劝不走,老师为此非常头疼。在这个时候,幼儿园新学期家委会筹建工作开始了。班主任查看了花名册,豆豆妈妈登记自己生孩子之前一直在做企业的办公室工作,于是老师经过一次长谈,将豆豆妈妈招募为家委会的组织部长,由她来策划组织班级的家园合作等工作,并协助教师塑造班级文化,提升班级凝聚力。
豆豆妈妈领了任务,认真而重视。在新学期组织运动会的过程中,她发动家长自愿购买了统一的运动服。在新年联欢活动之前,她组织家长提前来幼儿园为小朋友布置迎新年的环境。更让老师安心的是,在一次次和老师的配合中,她感受到了幼儿园老师工作的辛苦,也成为了幼儿园、老师的代言人。
案例评析: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好为人师”的家长,戴着放大镜观察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她们之中,有的是全职妈妈,所有关注点都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上;有的是教师,会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去衡量幼儿园教学;有的是退休的管理工作者,习惯了关注细节。面对这样的家长,老师无需过分担心或头疼,她们只是无意间将自己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带入了幼儿园,还没有很好地学会如何与孩子的新学校、新老师相处。面对这样的“热心”家长,老师将她们收为自己的工作伙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通过家园合作工作的过程,释放了家长多余的精力和关注点,使她们潜移默化理解幼儿园工作的特殊性,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进而成为班级工作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