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5—1947年英国对日政策:大国意识与相对宽容

2017-01-27刘彩红

珞珈史苑 2017年0期
关键词:英联邦天皇大国

刘彩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事实上单独占领日本的现实,以及“英美特殊关系”使得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盟国的对日政策显得黯然失色,而英国等盟国对日占领时期的话语权在美国的决定性影响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收效甚微。所以整个战后初期关于英国对日占领政策的研究往往将英国视为跟着美国走的伙伴。虽然英国对日政策受到内外因素的限制,但是英国本身仍在大国意识下追求对包括日本在内的远东的影响力,在占领初期时的对日政策上虽然最后的客观结果是由美国主导,但英国仍然有自己的追求和主动参与的实践。在美国对日本相对严格的限制打压下,英国却从自身利益以及大国意识出发对日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这种对日政策的主观努力过程、参与的主动性以及利益诉求不应被忽视。

一、对日占领初期的大国意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日本的管理采取由盟国占领的形式,但实际上是由美国单独占领。作为盟国之一的英国在战争中遭受重创,战争结束时“英国经济实际上已经濒于崩溃。国民财富的1/4,计73亿英镑毁于战火,战时军费支出250亿英镑,国债由1939年的72.5亿英镑增加到1945年的214.7亿英镑,战债达27.23亿英镑。为支付战争物资的进口,还变卖了42亿英镑的海外资产”①陈乐民、王振华、胡国成:《战后英国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但由于历史传统、自身利益诉求,英国希望在远东发挥其影响力,仍然有一种大国意识或是大国心态,怀有大国的自信,“我们的目标是保持一个大国的地位……如果让我们接受不甚重要的地位,那将是不可忍受的”②阿伦·斯克德、克里斯·库克:《战后英国政治史1945—1979》,王子珍、秦新民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虽然这种追求遭到限制,但英国在战后初期仍想要重温大国美梦,即使战争使其元气大伤,实力大不如前,但历史上的强大如工业革命等这种昔日的荣光的萦绕,且英国是在二战没有遭到直接入侵的西欧大国,并作为大国参加了战后世界的安排,如开罗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往日的帝国辉煌与大国威望使其仍想发挥大国影响力。这种大国意识在对日政策上便体现在对英联邦利益的维护和对日的管理机制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遭受重创,恢复国内经济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在对日占领问题上,由于英国本身的人、财、物力有限,战后英国便拉上英联邦国家参加对日占领,一方面,统一的英联邦军队可以体现英国为主体的英联邦的强大,借英联邦国家壮大声势,增强英国在远东的影响力,重振大国的荣耀,且希望英国在英联邦占领军中居于领导地位,这是“英国帝国思维的延续”①陈巍:《战后日英关系研究:1952—1972》,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6页。,体现了战后初期英国的这种传统的大国意识及大国自信,正如当时马克徳莫特给外交大臣贝文的信所说,“没有理由认为英国的建议和参与在各方面都是不受欢迎的”②Paul Preston and Michael Partridge,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PartⅣ, from 1946 through 1950.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2000, p.183.。另一方面,利用英联邦军队又可以腾出部分人、财、物用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建设且通过英联邦谋求经济利益,缓解美元短缺的困境。

战后英国对日立场的主要设想之一便是“在对日本的国际控制中,英国要在英联邦中居于领导地位”③Roger Buckley, Occupation Diplomacy: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1945-195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20.,基于这种考量,1945年8月20日,英国驻美大使向美国国会递交了一份备忘录,英国提出对日管制机构——远东咨询委员会,希望由英联邦国家参与。在后来对日派遣军队上,艾德礼政府致电澳大利亚总理,希望澳、英、加、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各派一个旅参加对日占领。经过磋商,1946年2月开始,英联邦占领军开始陆续进驻日本。考虑到英联邦成员国的利益,英国主张要根除日本的战争能力,限制日本具有战争潜力的工业。

虽然英国力图通过英联邦国家来延续大国的存在感和威望,但事与愿违,由于美国和英联邦国家之一澳大利亚的压力,英国企图通过英联邦军队来追求帝国在远东的声望的梦想付之东流,联邦占领军的最高指挥由澳大利亚人担任且最终从日本撤军。

英国对日管制的另一构想是大国共同管理控制,④Roger Buckley, Occupation Diplomacy: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1945-195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19.即英美苏共同管理控制日本。这种大国控制的构想无疑是昔日大国思想的再现,想要借此成为独立于美苏的第三种力量。由于美国的单独占领以及以麦克阿瑟为首领的盟总在对日事务上的排他性的专有权,英国希望打破这种垄断,1945年8月20日,英国驻美大使向美国国会递交了一份备忘录,英国提出对日管制委员会由四大国的代表组成,英国想要借此限制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日本至高无上的权力,以此增加英国的影响。此方案的部分内容遭到美国的回避,英国又反复地与美国商讨,并在1945年9月伦敦外长会议和12月莫斯科外长会议上提出异议,竭力争取,最终经过协商,盟国对日管制建立,力求在对日管理上实行大国管理与控制,并因美的独占不满而采取了反驳措施,英国的大国意识与视野可见一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大多沦陷,而英国在促进日本战败中的作用很有限,再加上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的离心倾向,促使英国在战后初期想要提高在远东的声望。英国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很大程度上希望日本保留天皇,实行像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政体,这当然会增强英国在日本的声望和话语权。而且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其“权威仍然有一种积极的贡献——他的精神象征已随着物质损失而加强”,在当时的英国外交部日本和太平洋局局长马克徳莫特看来,天皇可作为盟国的一种统治工具,他可以使和平占领成为可能,日本人民相信并服从天皇的命令,保留天皇可以减少日本国民的抵制和反抗,有利于更好地改造日本,①Paul Preston and Michael Partridge,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PartⅣ, from 1946 through 1950.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2000, pp.174-175.尽管战后初期英国国内出现了反对保留天皇的声音,但外交部仍坚持认为利用天皇能更好地控制日本,例如这一时期被英国召回的驻美大使桑瑟姆以及一些外交部的其他官员,甚至包括丘吉尔和贝文都认为盟国不应该移除天皇。最终对天皇的处置也是按照美国的意志进行。但英国想要通过天皇而且是英国式的立宪君主模式对日本施加影响以增加日本对英国的好感和认同,这种大国意识是可以看到的。

对日占领初期,英国力图在远东发挥影响力,昔日的荣耀使它不甘于在远东沉默,从1945年日本战败开始,外交部就劝美国分享对日的政策决策权,竭力争取英国对日政策的话语权,并促进英联邦加入到对日占领及管制中以壮大英国的力量,借此展示帝国的强大,在对日管理上提出的大国对日管理控制更是较好地体现了英国那种大国意识。除此还想通过日本保留天皇实行与英国相似的君主立宪体制来增强对英国的认同与好感。这些主张是英国基于战后初期的形势和自身利益诉求的考虑,虽然主张的落实依赖于美国的认可,但是这种积极主动参与是英国作为昔日大国的一种追求和反应,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占领初期的相对宽容

1945—1947年,英国对日本的构想及政策均体现了相对宽容的特征,无论是保留天皇还是日本经济,不论是对日媾和还是在日本赔偿问题上都相对宽容。与美国在这一时期相对严格限制并将主要精力放在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上相比,其政策是相对宽容和和缓的。

战后,日本经济一片废墟,满目疮痍,除了京都和奈良,每个城市都遭到破坏,整个工业生产力下降了60%,收成时期粮食产量相对标准下降了30%,没有任何储量,进口的补给资源也已丧失。最好的渔场现已荡然无遗,所有的殖民地亦化为乌有……煤炭储存荡然一空,采矿也由于缺乏劳动力和设备处于停顿状态……资金缺乏,负债累累……①Paul Preston and Michael Partridge,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PartⅣ, from 1946 through 1950.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2000, pp.188-189.可以说战败时,日本经济陷入完全瘫痪状态之中。

英国也深知经济重建的重要性,“一战”后《凡尔赛和约》的经验和教训使得英国意识到“社会和经济的重建对持久的和平是重要的。这是塑造战后英国的日本观的重要视野”②Gordon Daniels, Britain's View of Post-war Japan, 1945-1949.in Ian Nish,ed.,Anglo-Japanese Alienation 1919-1952:Papers of the Anglo-Japanese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257.。“日本的经济复兴对防止政治混乱是重要的”,所以战后对日占领初期,虽然英国内部对日政策上有争议,但最终外交部对日本还是采取相对宽容的经济政策。

英国外交部草案曾主张拆除所有日本重工业工厂,减少商船。但后来外交部改变了主张,如桑瑟姆所声称的“如果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没有最低水平的迅速恢复,失业和营养不良将在城市里接踵而至,这将为一个民主政府的发展创造一个不利条件”①Christopher Thorne,Wartime British Planning for the Post-war Far East.in Ian Nish, ed., Anglo-Japanese Alienation 1919-1952:Papers of the Anglo-Japanese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p.213.。而且对日经济的宽容如复兴日本经济有利于维护英国的利益:因为这可以预先阻止美国所声称的英国要援助破产的日本,而且只有日本才能生产东南亚的消费者所急需货物的种类和数量,如棉纺织品和食品。英国希望在不鼓励日本出口过快发展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此目的,1947年复兴日本的经济外交形成了英国对日政策的日益重要组成部分。②Roger Buckley, Occupation Diplomacy: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1945-195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43.也就是说英国在本身经济就遭受重创的情况下更不愿意背上日本这一额外的经济负担,另外,通过适当地复兴日本的经济可以为英国在东南亚的属地提供英国难以提供的商品。当然这种经济恢复是要在一定限度内的,首先,限制日本军事潜力、剪除战争威胁;其次,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应该高于受其侵略的东南亚国家的水平。③张玉栋:《从“宽容”到“严格限制”的演变——战后初期英国对日经济政策(1945—1951)》,《日本学论坛》2004年第2期,第36页。

基于这些考虑英国在占领初期对日本的经济政策就相对宽容,放松了许多限制。英国向盟军总部施压,希望英国可以恢复与日本的私人贸易,于是外交部指示英国对日联络处负责人加斯科尼要求他向盟军总司令部施压,并赋予其广泛的自由处置权,④张玉栋:《从“宽容”到“严格限制”的演变——战后初期英国对日经济政策(1945—1951)》,《日本学论坛》2004年第2期,第36页。与美国进行了多次的商讨与协调,通过交涉以及1947年5月,艾伯利将军率英国代表团访问东京,使得最终在1947年8月15日,英日两国已经开始进行有限的双边贸易。11月1日,盟军最高司令部与英国代表签订了《日本民间贸易临时支付协定》。

总之,战后占领初期英国对日本的经济政策是相对宽容的,并未严厉限制打压日本的经济,摧毁其生产能力,尽管存在一些反对的声音,如一些造船厂、工厂主、陶器制造商害怕日本市场挤占英国市场,而要求严厉打击日本经济,但英国政府认为英国工业的繁荣不应通过破坏前敌国的竞争者来实现。①Roger Buckley, Occupation Diplomacy: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1945-195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124.所以尽管英国国内存在对日本的敌意与反感,但英国总体上战后初期赞同日本经济的发展,即相对宽容与慷慨,放宽对日经济限制,帮助日本实现经济自立,使其恢复偿付能力。

此外,英国也积极推动早日对日媾和、结束对日占领。英国对日政策的主要考量之一就是鼓励通过协商,和平协定结束对日占领,促进日本恢复。英国政府认为,“获得独立主权的日本才能更好地促进双方贸易,并且,英国外交官认为任何延长占领只会加强美日经济联系,减少获得未来日本认可的盟国改革的可能性”,他们强调“长期和大规模的占领应该避免,强制性和大规模的对战败人民的再教育是不切实际的”②Christopher Thorne,Wartime British Planning for the Post-war Far East.in Ian Nish, ed., Anglo-Japanese Alienation 1919-1952:Papers of the Anglo-Japanese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p.213.,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寻求对日媾和、结束占领的策略无疑是一种相对宽容的对日政策。

为此,英国做出了很多实际行动。1946年初英国日本问题专家桑塞姆在考察日本后向外交部提出,对日占领急需做的事有拟订赔偿计划早日缔结和约,③滕凯炜:《战后英国对日政策与日本复兴(1945—1948)》,《近现代国家关系史研究》2004年第1期,第280页。英国也支持1946年美国国务院组织拟订的对日和约草案,即博顿草案。但由于美国内部的分歧,这份草案遭到否决,英国在1947年又与包括英联邦在内的国家多方斡旋,争取早日缔结对日和约,结束占领。1946年,英国在堪培拉组织召开了英联邦会议,会议就远东委员会所讨论的对日和约问题达成一致。但接下来英国寻求在远东委员会上讨论对日合约问题,由于美国、苏联、中国三方的因素使得英国期望的对日和约、终止日本占领的企图破灭了。美国人认为日本外部兵力的部署可以提供充分的防卫以防未来日本的军事扩张,这也与后来美国调整政策后寻求美日联盟的安全条约的理由不谋而合。在对日和约上直到1947年秋季美国也未准备签署任何国际条约,直到日本在经济和政治上均被保护,且处于安全状态;苏联方面坚持大国决策,反对由远东委员会各国共同决定对日和约问题,它希望通过四国外长会议这样的大国协商模式执行对日媾和工作;中国反对美国建议的投票程序,①Gordon Daniels, Britain's View of Post-war Japan, 1945-1949.in Ian Nish,ed.,Anglo-Japanese Alienation 1919-1952:Papers of the Anglo-Japanese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262.表示不会参加没有苏联参与的媾和会议;英国方面由于考虑到英联邦的利益反对苏联和中国的主张。

由于这一系列因素,英国所希望的对日媾和构想最终破产。美国政府没有作好对日媾和的准备,这也很好地印证了一个观点,即“只有当华盛顿感到准备好了,和平才会来临。对日本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经济进行扶植的新政策需要花时间来实施。英国,作为次要伙伴,被迫退回队列中,在风中等待,直到被召唤作为1951年旧金山和会的联合发起人”②转引自滕凯炜:《战后英国对日政策与日本复兴(1945—1948)》,《近现代国家关系史研究》2004年第1期,第286页。。

在日本战争赔偿问题上,美国制订了严厉的《鲍莱方案》,但英国政府不同意美国鲍莱计划“既严厉又公平”的处理原则。贝文认为首先应该确定允许日本战后经济水平达到的基准,然后再协调赔偿数额问题,尽量避免由于各国争夺战争赔偿而使日本丧失赖以维持生计的经济能力。……盟国对日本进行的农地改革计划,基本上是按照英国提出的方案为蓝本制订的。英国方案的主旨在于通过实现耕者有其田,调动日本农民的积极性,提高日本粮食自给水平。①张玉栋:《从“宽容”到“严格限制”的演变——战后初期英国对日经济政策(1945—1951)》,《日本学论坛》2004年第2期,第36页。即英国反对过分的榨取赔偿,可见其政策的相对宽容。

除此之外,英国战后对日占领初期的相对宽容也体现在:修宪问题上,英国主张对明治宪法修正而不是美国计划的置入新宪法……关于战犯问题,英国坚持不扩大观点,即应该将战犯的数量(包括所属行业的范围)控制在最低……②转引自滕凯炜:《战后英国对日政策与日本复兴(1945—1948)》,《近现代国家关系史研究》2004年第1期,第273页。

对日占领初期,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甚至是英联邦利益的考虑综合国内外因素采取对日本相对宽松的政策,即在剪除日本发动战争威胁及其相关的军事工业、限定其水平不应超过东南亚国家的前提下,主张恢复日本经济、同意日本所希望的保留天皇,并积极推动对日媾和尽早结束对日占领、反对严格的战争赔款等一系列相对宽松和宽容的政策。虽然由于美国以及各方的压力,其对日相对宽容的各项政策的最终实践效果堪忧且有的破产,但是英国在这过程中的积极努力与参与以及试图发挥影响力的愿望是能够被发现的,这也再一次说明:尽管“二战”后,英国采取所谓英美特殊关系,但英国在对日政策上也并不是对美国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英国在占领初期也是在寻求自己利益诉求的满足。

“二战”后占领初期英国对日政策虽然在最后的决定权和影响力上收效甚微,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对日政策仍在日本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客观作用:如在天皇的保留问题上、对日本的农地改革计划、日本市场对外国商人的开放、放宽盟军统帅对私人贸易的限制和英联邦占领军参与日本交通系统的重建等。

三、结 论

1945—1947年,英国对日构想有着大国意识与相对宽容的特征。随着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等标志着冷战开始的系列策略的出台,再加上美国从整体策略出发,调整对日政策,开始全面扶植日本,并将日本作为反抗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桥头堡,美国的战略调整、整个冷战的开始以及英国所希望的美国经济援助都使得英国也开始调整对日策略。由于担心日本经济的恢复对英国在东南亚市场造成冲击以及日美联盟对亚洲局势的威胁,使得英国的对日政策从冷战开始之后逐渐变得严格,并竭力阻止日本在英镑区的经济扩张。这是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所作的相应调整。总的来说,英国战后的对日政策无论是要求大国共管、拉拢英联邦参与对日占领,还是赞同天皇的保留都可窥见英国的大国视野与意识,即使自身已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实力锐减,也仍然寻求大国的影响力,希望在远东能够展现英国强大以及包括君主立宪制在内的英国制度的优越性。英国在对日事务上的积极参与,可以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显示其大国的存在感,这些无疑挑战了美国在日本的权威,且无奈实力不济,内外受困,衰败的经济急需美国救助,只得仰其鼻息。

英国在1945—1947年这一时期并不是被动地跟着美国走的伙伴和唯美国马首是瞻的盟友,它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采取了各种措施,尽管客观结果往往与这种主观努力不一致,但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的对日占领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在对日的作用上英国是一个想要主动参与施加影响却又受限的配角,昔日的帝国已逝去,亦不复当年雄风。

猜你喜欢

英联邦天皇大国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查尔斯王子,下任英联邦国家元首
英联邦秘密研究女王继位人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天皇版“渔夫”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
刘天皇为何不吭声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