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伏龟楼遗址考
2017-01-27王聿诚
◎ 王聿诚
南唐伏龟楼遗址考
◎ 王聿诚
2001年5月文物部门在南京明城墙武定门与雨花门之间城墙东南内侧的土岗上,发现了一处大型古代建筑遗址。遗迹平面呈为长方形,东西残长超过15米,南北残宽7.61米,残高1.6米,由青灰色的方砖层层错缝垒砌而成,上下共计21层。遗迹南侧部分墙体被叠压在明城墙下。考古专家初步认定为南唐伏龟楼遗迹,主要有三个证据:一是遗迹内出土了南唐时的褐釉瓷片;二是砌筑使用的大砖与五代、南唐时期墓葬所用砖的大小、材质一致;三是宋代《景定建康志》和元代《至正金陵新志》等文献的地图上,明确画着伏龟楼,位置与发掘点基本相同。但笔者近来查阅《景定建康志》以前的历史文献,发现真正南唐伏龟楼遗址不是这里,而是在城西南的凤凰台(花露岗)。
伏龟楼邻近二水亭、下水门
《景定建康志》载:“伏龟楼在府城上东南隅,景定元年,马大使光祖增创硬楼八十八间”。在《景定建康志》的《府城之图》上,伏龟楼也被表示在城东南周处台东南。这对后来金陵史学大家产生了极大、甚至是毋庸置疑的影响。元代张铉《至正金陵新志》、明代陈沂《金陵世纪》、顾起元《客座赘语》都遵从其说。
清末陈作霖则在《凤麓小志》中提到花盝岗也有伏龟楼:“花盝岗,一名伏龟山。南唐保大十三年山圮,得释宝志所埋石函,有铭曰‘乘鸡登宝位,跨犬出金陵’,亡国之谶也。山有楼,亦曰伏龟。宋范石湖《吴船录》盛称其形势回互。”
花盝岗,后讹为花露岗。范石湖即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成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宋孝宗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自四川制置使召还,五月由成都起程,取水路东下,于十月抵临安(今浙江杭州),沿途记其所见所闻,汇而成书,取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诗意,名为《吴船录》。
范成大至建康,泊舟于靠近秦淮河下水门的赏心亭下。第三天,他跟随建康知府、江南东路安抚使、行宫留守刘珙巡视新修的建康府城。据《吴船录》记载,他们“自赏心亭渡南岸,由旧二水亭基登小舆,转至伏龟楼基,徘徊四望,金陵山本止三面,至此则形势回互,江南诸山与淮山团圞,应接无复空阙。唐人诗所谓‘山围故国周遭在’者,惟此处所见为然。凡游金陵者,若不至伏龟,则如未始游焉。一城之势,此地最高,如龟昂首状。楼之外,即是坡垄绵延,无濠堑,自古为受敌处。相传曹彬取李煜,自此入也。”
二水亭,《景定建康志》有记载:“二水亭,在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西面大江,北与赏心亭相对。”下水门即今秦淮河西水关。《吴船录》中交代了伏龟山的山名的来由、山势和伏龟楼的位置,认为城内最高、位于城西的伏龟山填补了金陵山本止东、南、北三面的缺憾,在此处才能领略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的诗意。
谶语石函出升元寺殿基
关于南唐保大十三年因伏龟山坍塌发现释宝志所埋石函一事,《至正金陵新志》也有记载。《至正金陵新志》引《宋朝事实》云“周广顺中,江南伏龟山圯,得石函长二尺八寸,中有铭云‘维天监十四年秋八月,葬宝公于此’。”张铉根据《宝公传》关于释宝志葬于蒋山(紫金山)的记载质疑:“岂蒋山自有伏龟山乎?”
关于此事,《宋史》卷六十六记载最为详尽:“周广顺初,江南伏龟山圮,得石函,长二尺,广八寸,中有铁铭,云:‘维天监十四年秋八月,葬宝公于是。’铭有引曰:‘宝公尝为偈,大事书于版,帛幂之。人欲读之者,必施数钱乃得,读讫即幂之。是时,名士陆倕、王筠、姚察而下皆莫知其旨。或问之,云在五百年后。至卒,乃归其铭同葬焉。”据《宋史》所说,铭文是梁代高僧释宝志所做偈语,当时名士陆倕、王筠、姚察等人都读不懂。有人向释宝志请教,释宝志回答说讲的是五百年以后的事。意指后来的宋师在曹彬率领下消灭南唐史事。《宋史》接着记载:“铭曰:‘莫问江南事,江南自有冯。乘鸡登宝位,跨犬出金陵。子建司南位,安仁秉夜灯。东邻家道阙,随虎遇明兴。’其字皆小篆,体势完具,徐铉、徐锴、韩熙载皆不能解。及煜归朝,好事者云:煜丁酉年袭位,即乘鸡也;开宝八年甲戌,江南国灭,是跨犬也;当王师围其城而曹彬营其南,是子建司南位;潘美营其北,是安仁秉夜灯也;其后太平兴国三年,淮海王钱俶举国入觐,即东邻也;家道阙,意无钱也;随虎遇,戊寅年也。”徐铉、徐锴、韩熙载这几个南唐高人也都解释不了的偈语,最终是由“事后诸葛亮”的好事者圆其说的。
关于石函铭文,早在北宋时的杨亿《杨文公谈苑》、李颀《古今诗话》中已有《升元寺石记》载录,与《宋史》大同小异。《古今诗话》云:江南将亡,数年前,升元寺殿基掘得石记,视之,诗也。辞曰:“若问江南事,江南事不凭。抱鸡升宝位,走犬出金陵。子建居南极,安仁秉夜灯。东陵娇小女,骑虎渡河冰。”王师甲戌渡江,李煜以丁酉年生。曹彬为大将,列栅城南,乃子建也。潘美为副将,城陷,恐有伏兵,命卒纵火,乃安仁也。钱俶以戊寅年入朝,尽献浙西之地,骑虎之谓也。
此谶语《全唐诗》卷875也有载录,诗题为《南唐升元殿基下石记(江南将亡数年前掘得此)》。升元寺即今犹存的花露岗瓦棺寺。《梁京寺记》载:“升元寺即瓦棺寺也,在城西隅,瞰江面,后踞崇冈,最为古迹。累经兵火,略无仿佛。李王时升元阁犹在,乃梁朝故物。”宋人張敦頤《六朝事迹编类》则指出:今西南隅戒坛乃是升元阁故基。足见临近下水门、二水亭的伏龟山即今花露岗无疑。而城东南的所谓伏龟楼遗址,实际是南宋马光祖所建硬楼遗址。
南唐城壕“碧玉缺城西”
熟悉南京历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的建康府城、元代的集庆路城均是承袭了南唐的金陵城,轮廓基本未动。《至正金陵新志》:“建康旧府城周二十五里四十四步,上阔二丈五尺,下阔三丈五尺,高十丈五尺,内卧羊城,阔四丈一尺,皆杨吴顺义中所筑也。”城外护城河环绕,因始筑于南唐前身杨吴时期,史称“杨吴城壕”。《至正金陵新志》载:“城壕绕城,阔二十五丈,周四十五里。其水引钟山南源,即古清溪经流故迹,绕城东北,复南出月子河过秦淮,南经伏龟楼而西接大城港。其在西北者,亦与古清溪故道通流,自西入秦淮。”今南京城东大中桥、城南长干桥、城北北门桥下的河流,均是其遗迹。《吴船录》关于“楼之外,即是坡垄绵延,无濠堑,自古为受敌处”的记述,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南唐至南宋淳熙年间,伏龟楼附近金陵城有一段是没有护城河的。
与范成大同年考中进士的杨万里的一首诗可为之佐证。南宋绍熙年间,杨万里在建康任江东转运副使时,曾登伏龟楼,写下《与次公幼舆二子登伏龟楼》诗:“周遭故国是山围,对境方知此句奇。偶上伏龟楼上望,一环碧玉缺城西。菰蒲深处拓重城,城上立楼龟唤名。应卜南唐不多岁,何妨俯首纳天兵。”城西城壕所缺一段,其实就是今西水关至赛虹桥一段,因为再北有秦淮河为天然城壕。这也证明伏龟楼是临近城西的。城西城壕缺失一段的原因,估计是因为城南落马涧(今南玉带河)折往西流入长江(今南河古为夹江),也是一道天然屏障,对南边陆路沿江来犯之敌有阻挡作用。
《吴船录》说“相传曹彬取李煜,自此入也”并非于史无据,当年金陵城西南的白鹭洲是主要战场,宋军数次在白鹭洲打败南唐军。伏龟山上的瓦棺阁,也被攻入金陵城的吴越军队焚为灰烬。马令《南唐书》记载:“升元寺阁崇构,因山为基,高可十丈,平旦阁影半江,梁时为瓦棺阁,至南唐,民俗犹因其名。士大夫暨豪民富商之家,美女少妇,避难于其上,迨数百人。越兵举火焚之,哭声动天,一旦而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