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谦益的乡居书写

2017-01-27马庭婷

江苏地方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虞山钱谦益云楼

◎ 陈 迪 马庭婷

钱谦益的乡居书写

◎ 陈 迪 马庭婷

海虞钱氏家族,是明末清初常熟地区的文化大族,其源远流长的藏书、校书、刻书传统早已引起世人瞩目。而钱氏家族的杰出代表钱谦益,活跃于明清之际,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学创作在明末清初文坛占有重要地位。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又称虞山先生。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编有《吾炙集》《钱注杜诗》《国初群雄事略》。

根据《钱谦益年谱》,钱谦益出仕后,频繁地回到故乡,总计8次。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钱谦益北上应试。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在会试中高第,殿试得第三,任翰林院编修。同年,因丁父忧离职归里。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还朝任原职。明天启二年(1622),年底,因病告假离京归里。明天启四年(1624)六月,北上重返京师,接任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编修。明天启五年(1625)五月,因“党人”名目,被“除名为民”,南归,并作《归田诗集》。明崇祯元年(1628)春,朝廷重新启用钱谦益,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明崇祯二年(1629)六月,出都南归。明崇祯十年(1637)三月下旬,因本邑张汉儒赴京疏奏而被捕进京。闰四月二十五日,下刑部狱。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九月,出狱南还。清顺治三年(1646)元月,清廷启用钱谦益。同年六月,钱谦益称疾乞归,清廷放行,于仲秋之后,南归故里。清顺治四年(1647),因牵连山东“谢开案”被捕。当年夏,被释放南归。清顺治五年(1648),又遭清廷逮捕,因“不根之谤”,囚系金陵。清顺治六年、明永历三年(1649)因侦讯松弛,得以走动常熟、苏州以及金陵之间。清康熙二年(1663),钱谦益归庄数次到常熟。清康熙三年(1664)五月二十四日,病逝于常熟(方良《钱谦益年谱》,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第1版)。

乡居期间,钱谦益对钱氏旧居做了大量改造与扩建,如建造了环境清幽的半野堂、红豆山庄中的我闻室,藏书丰富、名贯东南的绛云楼,拂水山庄的明发堂、秋水阁、耦耕堂、朝阳榭、花信楼、梅圃溪堂等。同时,他以文坛耆宿的身份,以常熟为中心,与当时江南文化名流交游密切,共同创立诗社,酬唱频繁,如《虞山诗约序》即为结社之作。因此,天启至顺治初,以钱谦益(1582-1663)为核心,以冯舒(1593-1645)、冯班(1602-1671)、瞿式耜(1590-1650)、毛晋(1599-1659)、严熊(1626- ?)、陈式、陈璧(1605- ?)、陈煌图(1618-1694)、陆贻典(1617-1686)、孙永柞、何云、邓肯堂等人为辅翼,虞山地区成为诗学与文化的中心(赵炜《明末清初虞山诗学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版)。钱谦益乡居期间的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充分展现了明清时期江南文化家族的生活画面和常熟的面貌,对研究常熟虞山的名胜古迹具有重要意义。

一、钱谦益对故馆别居的书写

(一)绛云楼

崇祯十六年(1643)冬,钱谦益在常熟城内宅邸建绛云楼,“楼在半野堂之后,虽止五楹,而制度弘丽。三代秦汉之尊彝环壁,晋、唐、宋、元之书画,官哥、定州、宣城之瓷,端溪、灵璧、大理之石,宣德之铜,宋剔果园厂之漆器,且以金石文字、宋刻书籍数万卷充盈其中。大江以南藏书之富,推绛云楼为第一”(孙之梅选注《钱谦益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编有《绛云楼书目》。

钱诗中咏及绛云楼的诗约八首,绛云楼失火后,作《绛云余烬诗》集。《绛云楼上梁以诗代文八首》其三:“层楼新树绛云题,禁扁何殊降紫泥”,此句写出了绛云楼初建时,书楼掩映在层叠的树木与馆阁间,在绛云的映照下一片火红的恢弘之景。《绛云楼上梁以诗代文八首》其五:“绛云楼阁榜齐牢,知有真妃降玉宵”,钱柳婚后,钱谦益建绛云楼。绛云楼及楼匾均已齐备,只待真妃下凡。钱谦益把柳如是比作天上仙娥,又为她建造了名遍江南的绛云楼,足以见得他对柳如是的喜爱,二人感情之真挚。《绛云楼上梁以诗代文八首》其七:“风飘花露频开卷,月照香婴对较书”,此句描写的是钱谦益与柳如是在绛云楼中论诗校书的场景。正是春意正浓之时,春风携卷着花香飘入楼中,诗人频频开卷。月光洒向书楼,映入诗人眼帘的是对月校书的柳如是,给人虽是红颜白发两人之间却充斥有温馨缱绻之感。“昭容千载书楼在,结绮齐云总不如”,千载之后绛云楼依旧在,南朝陈后主建造结绮阁与云齐高也比不上。表达了钱谦益对绛云楼的喜爱与自豪之情。(以上《绛云楼上梁以诗代文八首》三首并见钱谦益《初学集》)

(二)拂水山庄

拂水山庄位于拂水之滨,是钱氏家族的产业。崇祯二年(1629),钱谦益由于官场失意,移居拂水山庄。我们可在清人汪晋贤的笔下遥想拂水山庄当年之貌,其《小方壶文抄》卷一《自桐川抵虞山》中的描述:“……循楼而南,为石径,多古柏老榆,下皆茭田,田之上即拂水山庄,皆乔木深竹,门以内为秋水阁,阁下有石桥,桥北为明发堂,堂东西多曲房邃宇,间壑树石,人迹罕至,其东北书室尤僻寂。风从虚牖入,作悉悉声,其中则牧斋及河东君二殡在焉”(〔清〕汪森《小方壶存稿》《文钞》卷一《自桐川抵虞山记》,清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绛云楼南边,石径交错,古柏老榆相掩映。石径下皆是茭田,田边就是拂水山庄所在之处。乔木深深,曲径通幽,寂静又不失悠闲,僻远亦不显阴冷。风从牖入,作悉悉声响,可见拂水山庄景色之清幽。

拂水山庄内的别馆有耦耕堂,朝阳榭,花信楼,明发堂,留仙馆等,钱谦益在牧斋《初学集》中细致地描写了庄内各个别馆的景致,作有《耦耕堂记》《花信楼记》《留仙馆记》《明发堂记》,以及提及拂水之景的《题孟阳仿大痴仙山图序》《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十六首》等有关诗文作品约十四处有余。

耦耕堂。《耦耕堂记》中对耦耕堂的取名缘由作了详细的叙述:“予深信夫迷途之未远,而隐居之不孤也,请于孟阳,以耦耕名其堂。”(钱谦益《初学集》)钱谦益遭受钩党之祸被贬还乡后,诗人的好友孟阳毫不嫌弃,平日里对诗人多相照顾并移居于拂水山庄旁。诗人为表达谢意,在拂水山庄内建造一别馆,命名为耦耕堂,以此铭记诗人与友人惺惺相惜、同志不弃之情。

花信楼。耦耕堂初建后,钱谦益于其与秋水阁相对之地,择爽皑之地,筑花信楼,以作观赏之途。花信即为花期之意,即诗人愿于春天百花齐放之际,登楼观赏。牧斋《花信楼记》有道:“后山如屏,前湖如镜,堤池折旋,景物攒簇。”(钱谦益《初学集》)山环水抱自有情,情出于景,出于心。山屏水镜予人无穷遐想,飘飘乎美不胜收。

朝阳榭。明崇祯三年,钱牧斋南归至家,筑朝阳榭。同耦耕堂、秋水阁一般,为拂水山庄诸胜之一。钱谦益曾作《朝阳榭记》:“榭踞山之东,旦即见日,名之曰朝阳,取《尔雅释山》之云也。”榭于山之东,朝可见日,故名曰朝阳。“因而为台,状如敦丘。起屋半间,以障风雨。”(钱谦益《初学集》)写明建筑此别馆的缘由,因为地势高,可以规避风雨。“灌木族丛,仰承厂垂厂义。纷红骇绿,蔽亏变换。”灌木丛生,繁花翠绿,遍及视野,郁郁森森,颇具天然野趣。

(三)红豆山庄

红豆山庄位于常熟市古里镇芙蓉村,原名碧梧山庄,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因顾耿光(钱谦益外祖)从海南移来红豆树而改名。《有学集》中有三卷题名为《红豆诗初集》《红豆诗二集》《红豆诗三集》,多为其在红豆山庄所编。

红豆树开出的花朵“色白如珠,微香浓郁”。钱谦益八十岁时,别业里的一棵红豆树二十年不曾开花,竟在夏五月突开花数枝,秋九月结子一颗,钱氏为之先后共作十八首红豆诗,足以表现出红豆树之令其惊奇及红豆花之惹人喜爱。在《题李长蘅画扇册》中提及:“碧梧红豆村中,凉风将至,白鸥黄叶,身在长蘅画扇中。”(钱谦益《有学集》)凉风吹拂,白鸥与黄叶相映称,鲜明的色彩引人注目,犹若身在蘅画扇中。可见红豆山庄景色之美,如入画境,自有一番韵味。

(四)我闻室

崇祯十三年(1640),柳如是与钱谦益再相遇。据《觚剩·河东君》载:“庚辰冬月,柳始遇宗伯,为筑我闻室,十日落成。促席围垆,相与饯岁。”“我闻室”命名之由来,传为钱谦益以《金刚经》中“如是我闻”句,暗合柳如是之名。我闻室建成之时,柳如是迁入居住,当日钱谦益便设宴招待文友,并赋有《寒夕文宴再叠前韵是日我闻室落成》,其中“清尊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钱谦益《初学集》)描述了迁入我闻室之情景,细雨连绵,飞鹤环绕楼间,夜晚红烛高烧,幽香淡雅,恍若当时洞房花烛之夜,绿色的纱窗仿佛能想起当年木兰舟上的倩影,钱谦益与柳如是之情深义重亦由此可见。这年除夕,柳如是和钱谦益在我闻室守岁。并作诗《庚辰除夜偕河东君守岁我闻室中》,其中“深深帘幕残年火,小小房栊满院香。”(钱谦益《初学集》)写出了钱柳二人共度除夕之夜,残年将过,在小小的房间里促膝守岁,满院飘香中,互诉衷肠。

(五)半野堂

1520年,张文麟致仕归乡,建半野堂作藏书室。后几经波转到了钱谦益手中。钱谦益自建明发堂后,移居半野堂,并作诗八首。钱谦益60岁时,柳如是初访半野堂,钱谦益《半野堂初赠诗》中,“一室茶香开澹黯,千行墨妙破冥汀”。(钱谦益《初学集》)茶香氤氲中,诗文豪情于笔尖落下。柳如是以谢安、马融、李膺比钱谦益,钱谦益亦为柳作诗。柳如是的到来,打破半野堂昔日之平静。于半野堂文宴中,程嘉燧作《虞山舟次值河东君》。钱谦益将其改为《半野堂喜值柳如是》,并收入《东山酬和集》。

二、钱谦益对故乡山水的书写

(一)虞山

虞山横卧于常熟城的西北,为常熟的主山。虞山文化传统的渊源,可上溯至商代巫咸时期。仲雍与言偃(子游)对虞山文化品格的塑造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仲雍不慕权位、谦和退让的良好品德使此地形成了慕古崇德的文化品格,仲雍又叫“虞仲”,虞山的“虞”字亦是取虞仲之名。而言偃作为孔门高徒中唯一的南方人,为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他将北方中原的礼乐文化在南方广泛传播开来,对虞山学术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

钱谦益常游虞山,咏虞山。《牧斋晚年家乘文》《有学集补遗》《牧斋外集卷第二杂文建吕真人饲纪事》《牧斋集补》等钱谦益诗文作品中多次提及虞山,有50余处。牧斋《有学集》中提及虞山山名之典故:“虞山巫咸所出,楚人以为神巫。”在《莲蕊居士传》中,“弱冠游虞山,以陆孟凫、何季穆为师友。”(钱谦益《有学集》)写钱谦益与陆、何为师为友,同游虞山,共赏虞山之景。《陆孟凫墓志铭》中,“虞山蜿蜒兮,琴水粼粼。麟伤凤逝兮,阒其无人。青简栖箧兮,漉囊在门。佳城一闭兮,墓草告陈。”(钱谦益《有学集》)写虞山之蜿蜒连绵,琴水潺潺,波光粼粼,陆孟凫之墓即在此景之中,钱谦益在陆死后为期作了墓志铭,以表沉痛悼念。《李贯之先生墓志铭》中,“君疾革,正冠危坐,诏诸孙曰:‘我于三不朽无一,不敢称学者。穷经问字,虞山吾心师也,丐一言铭我足矣。’”(钱谦益《有学集》)在李死后为其作墓志铭,其中写李贯之先生以虞山为自己内心的老师,侧面表现出虞山的文化传承之广泛以及古韵悠扬,虞山慕古崇德,传道授业,给予后人以文化和精神的慰藉,方可以吾内心之师称之。《送瞿稼轩给事南还三叠前韵》中,“木落破山寻古寺,花深拂水看晴岚。”(孙之梅选注《钱谦益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此处破山即为虞山,卢熊《苏州志》:“破山亦虞山之别山,因白龙斗,冲山而去,故云破山。”(孙之梅选注《钱谦益诗选》)其中写于虞山寻觅古寺,古寺即为破山寺,位于虞山北麓。钱谦益的诗文作品中经常描写虞山之景色,少年时于山中求学,出仕归乡后与友人常游虞山,咏虞山,可见钱谦益对虞山之文化、氛围及品质的认同,以及将虞山文化传承及发扬光大的想法。

(二)破山寺

破山寺初名为“大悲寺”,南齐延兴中兴年间,倪德光舍宅为寺。南朝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为“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钱谦益作品中关于破山寺的描写大抵七处有余,作有《破山寺志序》。《送瞿稼轩给事南还三叠前韵》中写道:“木落破山寻古寺,花深拂水看晴岚。”这首诗是钱谦益为瞿稼轩送行而作,表达了忧国忧民之心,虽离开官场心有不甘,但回乡归隐之后仍然关注朝廷的政治。诗中提及破山寺、拂水岩、虞山等,表明回归家乡后的悠闲的生活情景。《何君实墓志铭》中,“万历辛丑,余年二十,偕兄读书破山寺,山门颓敝,护世四王架坏,梁木为坐,余拉兄度涧穿岭,一日数过其前。”(钱谦益《有学集》)写钱谦益年二十时,与其兄共同于破山寺读书,写山门之颓敝之景以及兄弟二人数次度过山涧穿过山岭之事。《题破山四高僧图》中,“伏虎降龙我未能,缝衣不学小乘僧。禅房正对空潭月,消得西斋一卷经。”(钱谦益《有学集》)写诗人于破山寺四高僧祠中,审思自我,自知做不到伏虎降龙,也不学针线缝衣,因而慨叹一番。禅房于空心谭不远,诗人坐在禅房之中,对着明月翻读经文,诗人平静祥和的心境流露出来。

(三)尚湖

尚湖湾北依十里虞山,东邻古城常熟。相传因殷末姜尚为避纣王暴政,隐居于此地垂钓而得名。湖面广阔,波光荡漾开来,堤上柳槐成荫,连绵的青山与湖面相互映照,环湖阡陌纵横,民宅棋布,风景秀美宜人。

钱谦益作品中描写尚湖之景的为数极少,略有一二,皆是作品中略有提及,无细致之描写。《王氏南轩世祠记》中:“祠趾为虞山西麓,与大石相望,悬崖削壁,俯临万瓦,南窗面尚湖,朝云暮烟,浮青韵碧,夕阳翻照,缘金绚紫,云旗赤羽,昱耀于几筵榱桷之间。”(钱谦益《有学集》)此处写王氏南轩世祠位于虞山西边的山脚下,打开南面的窗户便可望见尚湖之美景,早晨云彩绵绵,傍晚烟雾蔼蔼,夕阳西下时云霞漫天,天空中五彩斑斓,绚紫流金,美不胜收。侧面写出尚湖之地理位置优越,景色之秀丽迷人。

猜你喜欢

虞山钱谦益云楼
江苏省常熟中学虞山文化课程基地
虞山行
朋友,请随我来游虞山
七绝·岁末染恙恰遇除夕以记之
忆旧
钱谦益的乡居书写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两朝领袖』钱谦益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本愿过眼云烟,却是映世霞晖——百年过云楼点窥
烟花三月下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