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溪河
——南京附近史前文化遗址考察记(五)
2018-01-02刘宗意
◎刘宗意
横溪河
——南京附近史前文化遗址考察记(五)
◎刘宗意
柴堆山
“埋金”的传说与真事
战国诸侯争霸,楚威王打败越王无疆,横扫江东,在秦淮盆地北端临江之处设置了金陵邑,这是南京最早的行政建置,金陵成为南京第一个地名。
古代传说“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宋本太平寰宇记》影印本,[宋]乐史撰,中华书局2000年第1版)。所谓埋金镇王气当属古代的厌胜术,以一物象征性地镇压某不利事物。所用之金不是黄金,而是铜器,代表五行中的金,按照“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的关系起作用,或者直接用谐音附会“金之为言禁也。”(《白虎通德论》,[汉]班固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楚威王埋金镇王气的传说是后人杜撰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金陵邑之名是“因山立号”而来,即用金陵山(今南京钟山)之名作为邑名。龙蟠虎踞的南京城至今也没有发现楚威王所埋的青铜器,哪怕是一件当时像样的青铜器。
图1 西旺村青铜铙
出乎意料,1974年在秦淮盆地的西南角,南京市江宁县横溪公社许村大队塘东村(今许呈社区西旺村)的村民,挖出了一只重达32公斤、通高46厘米的大青铜铙(打击乐器)。(南波:《介绍一件青铜铙》,载《文物》1975第8期)考古专家认为,其年代相当于北方中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距今3000年左右,比楚威王建金陵邑还要早约7百年。
西旺村在横溪河上游,村中有一水塘,从前分为塘东村和塘西村。塘东村有座小山岗叫亮塘山,当时是第一次有人在山上盖房,于靠近山顶处挖墙基,盖平房的墙基不到半米深,在黄土之中挖出了青铜铙,山上并无其他古物出土。(图 1)
图2 小丹阳古道
西旺村距离南京城约40公里,这里出现了真实的“埋金”,有人说这是一种祭祀仪式。我们不清楚青铜铙是何人所造,埋金又是何人所为,推测当时居民已有自己的社会组织,且独立于北方的商、周王朝,究竟属于本地蛮夷部落或部落联盟,还是迁徙而来的融入人群或征服者,因缺少文字记载而不能知晓。有关其种种疑问,目前还只能猜测。这一带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大件青铜器,此前曾收集到一件相当于商代时期的青铜三羊罍,在北面很近的陶吴镇也有大批相当于周代时期的青铜器出土。
谁是昔时豪杰,在此瘗铜铙?横溪河因为有青铜器而变得神秘。
横溪河是秦淮河的一条支流,主源来自横山北麓,河水先流到横溪镇(古称横水桥或横溪桥,1946年才建镇),转向东流到禄口镇附近,与秦淮河的支干溧水河相接,长20多公里。
站在青铜铙出土地的亮塘山上,可以看到南面不远的横山。横山山脉的山脊线长约15公里,有大小62个山峰,最高峰太阳拱海拔458米,只比南京城边的钟山主峰高出10米。横山是秦淮盆地与古丹阳湖流域的分水岭,也是江苏、安徽两省的界山,各辖一部分。
小丹阳古道
为什么横溪河的“埋金”会比金陵建城还要早?它是独自产生还是有外来因素呢?
考古发现,在长江以南的江西大洋洲、安徽宣城、浙江金华也发现相同纹饰的青铜铙,说明横溪青铜文化是江南青铜文化的一部分,这里有一条文化通道能使秦淮盆地西南部直接与外面交流。
横山之南是古丹阳湖流域,那里有个丹阳镇,俗称小丹阳,曾经还是秦朝丹阳县治所在,现在一镇也分为苏皖两省所辖。从小丹阳向南到高淳,再从中江(今胥溪)可达太湖流域。从小丹阳向西可到当涂长江边,再渡江可以去中原。小丹阳向北则有史书上提到的小丹阳古道,越过横山,可达横溪镇,将古丹阳湖流域与秦淮盆地连接起来。
现在,南京的相关资料中并没有这条古道路径的说明,只有一个空洞的“小丹阳古道”名词。也有人说就是从小丹阳进入横山的山道,并称其如何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我甚是奇怪,为什么一条自古就有的道路,现在却说不清呢?我只好自己去探寻。
横山挡水不挡人。在横山西北与云台山相接处,有一段缓坡低岗,面宽及纵深均约3公里,海拔30米上下,相对高度仅10多米,即在汤村、马场、彭村岗一线,从这里可以轻易走过横山,南来北往几无障碍,丝毫谈不上险要,现在的宁丹公路即从这片低岗上通过。
当地人告诉我的小丹阳古道与宁丹公路大致平行,只是它从丹溪(今花津河上游)谷地走,其路径是:小丹阳镇向东北,经步子桥、孙盖、窑村、小甘村、油坊桥、芮家甸、彭村岗。彭村岗是南北两溪(丹溪、横溪)的分水岭,走过彭村岗即来到横溪河谷地,再经徐驸街、姜林村、青年队,到达横溪镇。(图 2)
这条古道最确凿的证据是油坊桥(古称甘府桥、七里桥),旧为木桥,元朝至正年间始建石桥。《丹阳郡甘氏元代族谱》里的元代张大公《甘府桥记》说:“距丹阳北七里有涧桥曰甘府。……耆旧相传,桥因府君而得名,其言信而有徵。路临通衢,南抵当塗,北适建业,平时贵乘贱负,毂击肩摩,憧憧往来,殆无虚日。郡乘所谓小丹阳道即此也。”油坊桥历代重修,现存。(图 3)
图3 丹溪的油坊桥
小丹阳古道并非只有一条。《民国当涂县志》(《民国当涂县志》,载《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记载:“丹阳镇东北达彭村岗入江宁界凡十二里,一由丹阳东北行三里至栗山桥,又四里至谭邵村,五里至彭村岗,接江宁界。”“栗山桥在丹阳镇东张家村西,距(丹阳)东桥三里。”“永德桥,在丹阳镇东北七里谭邵村西,跨横山北麓水,为江宁横溪桥来往通衢。”这是丹溪东侧的一条古道:自丹阳镇东桥至张家村栗山桥,再经谭邵村永德桥(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始建石桥,现不存),往北经邵家甸、彭村岗去横溪镇。(图4)
图4 丹溪两侧小丹阳古道(局部)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同治上江两县志》,载《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说,自聚宝门(今南京中华门)南下抵小丹阳“陆路支干,纷歧四达,无险可扼,惟横溪桥当当涂之来路,乌刹桥当溧阳之来路,较为阨要。”其中的“当涂之来路”即小丹阳古道,因其无险可守,所以只能在横溪桥设防。
当地人把小丹阳古道称作“通京路”,即通往南京的路,现已基本不存。不过,上述古道的路径虽然存在很久,但那是在古秦淮大湖与古丹阳湖水位降低之后才有的,商周及更早时期的水位较高,丹溪河谷实际上是湖汊,小甘村的珠山、龙山史前遗址就在其中,那时的古道会多从岗地上通过,所以,小丹阳古道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小丹阳古道的便捷,使其在文明初期成为文化交流的一条青铜之路。有意思的是,横溪发现青铜铙的于姓村民祖上是从河南迁徙来的,横山两边不少村民的祖上也是移民,来自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我现在来这里考察的史前文化遗址,时间上要比商周青铜铙的年代更早数百年,以至千年、几千年,史前居民更早通过小丹阳古道,来往于古秦淮大湖与古丹阳湖之间。
秦淮盆地被遗忘的角落
1957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尹焕章率南京博物院调查组,在宁镇山脉及秦淮河流域进行了大范围的史前遗址调查,他已经到了横溪东面的溧水,甚至到了横山以南的马鞍山、当涂、芜湖,却没有到横溪。1959年,尹焕章又到过北面的陶吴、元山调查,还是没有来横溪。
其间的1958年4月至7月,由尹焕章负责,南京博物院对南京城里的北阴阳营遗址进行了第4次考古发掘。当时报社收到学生包肆华来信,提供了陶吴区横溪乡发现两处古文化遗址的线索,江苏省文管会接到转来的信后,派人去调查,并在1958年第8期《考古通讯》发了简报《江苏江宁县两处古文化遗址》(以下称1958年省文管会资料),介绍发现横溪乡的全家山、锄头山两处遗址。尹焕章应该知道这件事,但并没有将此收录进1959年南京博物院的《宁镇山脉及秦淮河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普查报告》(南京博物院尹焕章、张正祥《宁镇山脉及秦淮河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普查报告》,载《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中,是错过了普查报告的成稿时间,还是其他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横溪的两处古遗址后来就被遗忘了。以后的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南京市都没有报告在横溪河新发现史前遗址,以致2011年《横溪街道志》里,只能把7公里外陶吴镇东的昝缪村一处遗址作为横溪历史的源头,横溪河流域便成了史前遗址考古的盲区。
我觉得,既然有横溪河,有古道,有青铜铙,1958年横溪乡还发现过楚国特有金币“郢爰”(张浦生《江苏“郢爰”》,载《文物》1959年第4期),这里的史前时代就不可能静悄悄,会存在数量可观的史前遗址,不该是被遗忘的角落,我要去调查。
“仙人指路”新发现:船墩子遗址
2016年9月1日,我第一次来到横溪镇,开始了填补尹焕章先生普查报告空白之行。
我先打算寻找当年发现后又丢失的两处遗址。在横溪镇上问人,是否知道全家山,两位老人纠正我说,应该是全墩子吧,并且指给我去找的路。江宁一带经常把独立的土墩也叫作山,即所谓墩子山。我感觉名称相近,就按他们说的去找了。
走到镇南横溪河向东拐弯处,见到一座桥,桥旁的建筑上有“船墩子泵站”几个大字。我意识到找错地方了,原来当地方言里船也读作全,但船墩子三字引起了我的注意。访问了这里桥西村的村民,在桥的东侧果然见到一个土墩。绕墩一周,在周边田里和土墩断面上看到不少陶器的残片和尖足,墩顶表面也能捡拾到。可以确认,我新发现了“船墩子史前文化遗址”。
其实,1958年省文管会资料上说的全家山方位是错的,镇上老人又误解了地名,是错上加错。错误的方向得到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简直就是神异。我异常激动,没想到刚来横溪就新发现了史前遗址,且距离横溪镇老街才300米。今后,横溪可以用船墩子遗址来代表自己历史的源头,无须再舍近求远了。
船墩子南面原先与桥西村岗地有洼地相连,老横溪河贴墩流过。1970年在老河东南平行开挖了一条新横溪河,从船墩子与桥西村之间的洼地穿过,并且切去了墩子一部分,土墩南部也就成为新河堤一段,河堤上是一条水泥路。现在船墩子就处在新河与老河的夹角处,谷歌地球地标:北 31°42′35"东 118°46′35"。
船墩子遗址呈船形,南北长115米,东西宽70米,高出地面约5米,顶部已不平整,西北面挖有土坡路上去,形成躺腰。船墩子遗址东南距青铜铙出土地西旺村仅3.4公里。(图5)
找回全家山、锄头山遗址
最先想找的全家山依然不知所在。发现船墩子遗址后,我终于问到了锄头山遗址所在的马蹄桥村,下午便赶了过去。
图6 全家山、锄头山遗址
1958年省文管会资料说:“锄头山遗址位于马西桥(亦称马蹄桥)村西北约一百五十米的秦淮河畔,西距全家山遗址约1.5公里。面积在1350平方米左右,亦为高出地面的‘台地’,但因历来的开垦而渐渐夷平了。”
锄头山现在地图上叫马桥村,村民说,这里是个独立的墩子,墩上共十六亩旱地(1万多平方米),北临废弃的老横溪河道,村东紧靠新横溪河。原先村子在北面低地上,1954年后,因避水患而整村搬上墩来。村里经常能挖到陶片,以为是太平天国窑厂的遗留。我推测1958年的调查只是在锄头山的局部进行。
既然资料说锄头山“西距全家山遗址约1.5公里”,就是说全家山在锄头山西面,那还是应该在横溪镇附近找,我第二次去横溪,又在镇上向人打听。终于有人知道全家山是在喜神塘村,现在叫新塘村,在横溪镇东3.2公里,不是在锄头山之西,而是在其北,资料上的方位错大了。
我在村民带领下,于新塘村西南约130米找到残余的全家山遗址。生产队时期在遗址上做过晒场,后来修横禄路时,从遗址南坡通过,并取墩土填塘,现在已经看不出土墩遗址的模样。1958年省文管会资料说:“全家山遗址位于横溪乡西神塘村东南约半华里处,是一座高出现在地面5-6米的,面积近四千平方米左右的′台地′,在遗址地面上及开垦过的地方,采集到不少遗物……”村民为我指划了遗址从前的范围,面积约1万平方米。原先顶部位置上已经盖了房屋,地面和临水的滩地上还能捡到散剩的陶器残片。
全家山遗址在马桥锄头山遗址正北偏西20度,相距890米,1958年资料上的方位错达70度,距离多出近1公里,离奇的错误造成了我寻址的困难。幸好该资料当时没有被尹焕章补充进南京博物院普查报告。(图 6)
图7 柴堆山遗址
柴堆山的惊叹号
我在卫星地图上看到一个叫柴堆山的小村子,椭圆形,南北长145米,东西宽100米,独立于两边岗地夹峙的山冲之中,村两旁有河流绕过,北面有大水塘和开阔的平田,南面与延伸过来的土岗有低地连接,具有典型的湖熟文化遗址“惊叹号”式的地理特征,我便专程去调查,相信这会是又一处新发现。
图8 牛家山遗址
图9 盖上遗址
柴堆山村民告诉我,几十年前这里住人很少,从村子名称就可以看出来,现在几乎住满了。我在村边路上和地里捡到红砂陶尖足和印纹陶片,村民说村上盖房挖地基时能见到很多陶片,以致老人判断这里曾经是窑厂。他们肯定地说,你在村上有土的地方往下挖,还能有陶片,多呢!(图7)
柴堆山原属铜山镇陈巷村,现属禄口街道陈巷社区,其东北距离禄口机场围网500米,南距横溪至铜山的公路0.4公里,谷歌地球地标:北 31° 42′13"东118° 50′10"。
往附近禄口机场去降落的大飞机,在柴堆山上低空飞过。这是一幅特殊的画面,脚下是我们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土墩,他们中有人冶炼出青铜器,把社会带进了文明时代,现在飞过的大型客机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这其间才经历约4千年。不应该忘记那时的祖先,他们是科学技术的先行者,而我们对他们却知之甚少。(见题图)
新发现船墩子、柴堆山两处遗址之后,我变得贪心起来,我的考察转变为发现更多的史前遗址。我若不来寻究竟,天荒地老无人知,幸存的史前文化遗址的出头之日来到了。
图10 大坟山遗址
徒盖河东支新发现三遗址
横溪河的一条支流叫徒盖河,老徒盖河又分为东西两支,柴堆山遗址就在东支,我在东支又陆续发现其他3处史前遗址。
【徒盖牛家山遗址】为台形遗址,呈船形,东北-西南向,位于禄口机场向西延伸部分的叉口之中,南距徒盖东路50米,西北距禄口街道的徒盖社区居委会670米。早年挖徒盖新河,从遗址南部穿过,紧贴土墩西有泵站。不久前加高河堤,新堤面散落大量陶器的残片和尖足、扁足,以及红烧土碎块。目前遗址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00米。遗址高出地面约6米,从前有过庙,早已毁,今人都没有见过。从卫星地图上看,遗址表面曾经被毁近半。谷歌地球地标:北 31° 43′07"东 118° 50′26"。(图 8)
【徒盖盖上遗址】遗址形状早先已被破坏,现如梯田状,不存墩形,所以本来就无名,因属盖上村(已拆迁),我就叫盖上遗址。原村南挖有徒盖新河,河上有桥,桥南端东侧即遗址。遗址地面可捡拾到陶器的残片和尖足、扁足。最高处高出地面约4米,南北长86米,东西宽55米,南距禄口机场围网50米。谷歌地球地标:北31° 42′38"东 118° 50′22"。(图 9)
【周家冲大坟山遗址】台形遗址,在徒盖河东支最南的陈巷社区周家冲。遗址处于山冲之中,近似椭圆形,东边有凹进。高出地面约4米,南北长104米,东西宽68米,南距后周家冲村90米,北距常合高速公路90米。遗址上是庄稼地和树木,表面散落有陶器碎片和尖足、扁足。谷歌地球地标:北31°41′31东118° 50′00"。(图 10)
图11 荷叶山遗址
徒盖河西支新发现二遗址
我在老徒盖河西支新发现两处史前遗址。
【后庄荷叶山遗址】为东北-西南向的台形遗址,如船形,高出地面2米多,长115米,宽62米。当地人说,过去发水时,遗址表面露在水上,似漂浮的荷叶,故名。遗址西距徒盖老河72米,东距徒盖新河70米,谷歌地球地标:北 31° 43′16"东 118° 49′27"。遗址上为树苗圃,地表可捡拾到陶器残片与尖足。遗址原属铜山镇,现属禄口徒盖社区后庄。(图11)
【小柏村大山遗址】为东北-西南向的台形遗址,如船形,高出地面约4米,长91米,宽60米。南100米有卜古塘。谷歌地球地标:北31°42′23"东118°49′08"。遗址表面可见红砂陶残片及尖足。遗址属横溪安民社区小柏村。(图12)
图12 小柏村大山遗址
西源新发现陈家村神墩
横溪河西源之水从云台山东麓流来,在距离横溪镇2公里的河边,我发现了陈家村神墩。这是个外沿清晰的大型史前遗址,南北和东西最宽处均近140米,面积达14500平方米,但上部基本被毁。村民说,遗址上原先有二十多间房屋的佛寺“神墩庙”,庙前有戏台,南京的剧团曾经来演戏。1958年破除迷信,庙废,逐渐被毁,墩上另有一座土地庙也不存。后来村民发现神墩上的黑土可以做肥料压田,都来此取土,外生产队甚至开拖拉机来,原本高5米多的神墩,现在只剩2米多。其实,黑土是史前人居住于此而留下的文化遗迹,这使我想到了陶吴的灰山遗址。现在神墩中部有一小块高地没有被挖,是因为有棵老银杏树和一方躺在地上的寺庙功德碑。遗址东部也还剩一带约10米宽、50米长的高地,一条水泥路南北向通过,路边的墩土断面上可以看到大量红烧土块堆积。遗址表面还能捡拾到陶器碎片。(图13)
神墩南距陈家村和横陆路36米,横溪河在西北绕过。谷歌地球地 标:北 31 ° 43′08"东118° 45′17"。
我想,如果这处大型神墩还完好的话,那会是横溪镇的骄傲,可惜一切都晚了。
追认两处史前遗址
横溪河流域包括原横溪、禄口、铜山三个镇的辖区,从前还包括陶吴镇的,近年搞开发区把陶吴分割,所剩无几,四个镇合并为横溪、禄口两个街道。
【三甲村神墩】走出翔宇路南地铁站,就能看到附近空港经济开发区大片拆迁后闲置的土地,有十几年前被安置到禄口镇的村民,开着机动三轮车来原村的地里种菜。地铁站东北面曾经流过一条小河,也是横溪河的小支流,我推测应该会有过史前遗址,去请问一位种菜老人,他指着北面说,过去三甲村有个神墩。
一听说神墩,我就断定是一处史前遗址,秦淮盆地很多遗址都叫神墩。我在前面的考察记里说过,是因为墩上或旁边有土地神庙而得名,这次又有新补充,当地人把属于村子“风水”的土墩也叫神墩,谁也不许破坏,不能种菜、盖房、建坟,三甲村神墩就是这样。
当地人说,神墩在村南面,椭圆形,高出地面约10米,顶上有七八亩地。一条小河从村西北的包王庄流来,在神墩西边经过,河上有神墩桥。三甲村神墩与包王庄的山相对,村民说,若破坏神墩,对两个庄子都不利,神墩因此被较好地保存下来。
2003年三甲村拆迁后,为修造华商路,穿过神墩大部分,墩被推平而不存。现在,我们只能在2003年谷歌卫星地图上看到三甲村神墩正被平毁中的影像。测算其位置在今空港开发区的华商路与望舒路交口之西。谷歌地球地标:北 31° 45′59"东 118° 49′21"。三甲村神墩如果还在,一定可以成为禄口史前文化的标志,现在只能叹息了。(图14)
【王而相双墩】翔宇路南地铁站西北从前有个王而相村,2003年拆迁,现在也属空港开发区,土地平整后也闲置着。但在2005年谷歌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村南110米有靠在一起的双墩,小墩圆形,大墩椭圆,高出地面约10米。双墩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00米,两墩之间隔10多米的洼地。有小河从墩北向东流入横溪河,墩东南有水塘,西南方是土冈。村民也把双墩看作是“风水”,也具有神墩性质,这无疑又是一处史前文化遗址,具备了台形遗址的所有特征,可惜已被平毁,其位置在华商路与钟翠路交口东南150米。谷歌地球地标:北 31 ° 45′24"东118° 48′26"。
三甲村神墩和王而相双墩作为史前遗址,从前没有被发现过,我也没能亲眼看到,在我们尚未以它们为荣耀的时候,遗址就被推土机铲平了。但我感觉不能就此把它们排除在外,这两处遗址虽然已没有实物的研究价值,但其地理位置和文化形态依然是研究所需要的,因此,我在这里追认它们的身份,让曾经居住于此的史前祖先,永远留在后人的记忆中,也算是缅怀吧。(图15)
后记
现在的横溪河流域,在史前时期是古秦淮大湖的一个湖汊,所有发现的史前遗址都依傍在湖汊边,至此,这里的史前文化面目终于不再是盲区,变得清晰了许多。(图 16)
图13 陈家村神墩
我在横溪河流域的个人调查断续用了半年时间,去了十多次,那里距离南京城较远,每次去只能调查很小的范围,有的地点要去两次。事先做好详细预案,一早出门,为了卡点乡下的公交车,耽误一趟就要再等近1小时,还曾遇到公交车溜站。不少村庄没有通公交,主要是靠徒步调查。宽慰的是,我向当地人请教,都能得到热心回答;跟村民讨开水吃干粮,都能受到热情接待。感谢村民理解我的工作并给予了帮助,我才能在这一带新发现10处史前遗址,找回2处前人发现的史前遗址;我才能了解到早年发现青铜器的详细情况,知道了小丹阳古道的路径。有的老人为了给我指点去公交站的路,送出村子好远;有的老人在我离开村子时,还特别关照:“你跑的太远了,早点回去啊!”
图14 三甲村神墩图(左上)
图15 王而相双墩(右上)
16 横溪河湖汊史前遗址分布(下)
因为还要考察其他地区,我在横溪河的调查只能提前结束了,还有一些史前遗址尚未被发现,还有不少历史文化细节需要弄清楚,这里是秦淮盆地与太湖流域、古丹阳湖流域文化交集的重要地区,希望有人继续做下去,尤其是当地的文化人。
(本文图片由作者绘制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