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桐竹园若干史料及与三凤堂世系关系
——基于方志、家族史料和口述史料的三重证据分析
2018-01-02◎张捷
◎ 张 捷
泰兴桐竹园若干史料及与三凤堂世系关系
——基于方志、家族史料和口述史料的三重证据分析
◎ 张 捷
图1 〔万历〕《重修泰兴县志》(嘉庆十八年刻本)
地方家族由于同姓多脉,期间世系关系一直是地方志记载和地方家族世系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历史文献、实物史料及口述史料等三重证据法,从泰兴桐竹园关键人物张飏廷入手,对桐竹园及其与泰兴三凤堂张氏地方家族文化关系进行研究。本文研究的泰兴桐竹园,盛时有闲庭题刻、叠石东山、吉祥映日、书斋探花、西河桐月、野埠泊舟、北院烟竹、藤荫雅聚、花篱嘶马、桑田耕读、桐荫箫月等景观。《桐竹园石刻》的重现并入藏泰兴博物馆,同时涉及了地方历史、书法文化、园林文化、文人交往、家族世系文化乃至园林历史地理区位,逐渐成为泰兴历史文化的关注点。但是有关桐竹园的介绍(常慧《桐竹园》,凤凰出版社《泰兴名胜》)常常内容单薄,缺乏有效历史信息。因此,桐竹园还有很多问题乃至谜题值得研究。家族史和家谱研究仍然有很多薄弱环节,对于地方文化史具有重要价值。桐竹园家族史的研究与地方文化关系密切,应予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泰兴本地文史专家张定先生近期关于桐竹园研究的长文考证泰兴张姓家族多脉联宗颇力,根据多种史料和谱牒文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桐竹园与三凤堂联宗说,分析睿智,颇有见地,就其资料看,不啻为一个非常大胆而最为合理的解释。近期笔者查阅方志、整理相关家族史料和口述史料,又获得了若干有关桐竹园一些新的资料,对于桐竹园本身及其与三凤堂世系关系有了新的了解。故此撰文披露,并提出关于泰兴桐竹园与三凤堂世系关系的若干思考,如有不妥,敬请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一、地方志中有关桐竹园及相关人物的若干记载
1. 万历《泰兴县志》关于桐竹园的记载
经查,爱如生中国地方志数据库中“万历《泰兴县志》(嘉庆十八年刻本)”存有关于桐竹园的记载,这是目前查到的关于泰兴桐竹园的最早历史档案了。详细出处为万历《泰兴县志》(卷之一·山川河渠第十四页)所记“凤凰桥”的条目,非常简单:“凤凰桥,在桐竹园西”(图1),而且整个万历《泰兴县志》中“桐竹园”仅出现了这一次。虽然记录简单,仅寥寥8字,但却蕴藏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第一,桐竹园在万历《泰兴县志》编撰时已经存在,而且就在凤凰桥东,地名体系已经与后来桐竹园位置相当;其次,桐竹园为当时地标性建筑,颇为人所知,故地方志以其作为参考地标。因此可以推断,至少在万历《泰兴县志》编撰之前桐竹园已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经营拓建,成为较大的地方知名建筑。而明朝时期的泰兴桐竹园的主人是谁?布局、景点、规模怎样?后来桐竹园与明朝的桐竹园是什么关系?对于今天关注桐竹园的研究者来说,显然是个谜。
图2 〔光绪〕《泰兴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志
2. 光绪《泰兴县志》关于桐竹园张氏飏廷的记载
光绪《泰兴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志二之二页七)“张玉履”条载“从子张殿诏字颺廷,岁贡。贫居授经,称里中敦师”(图2)。若按此记载,可以推断桐竹园与三凤堂的脉系联系,关键是“从子”的含义确认。按最近义则为飏廷从泰兴乡里迁居凤凰桥,且与三凤堂为同宗。张玉履,康熙五年丙午进士,同年其父张金镜岁贡。多部泰兴县志均有较多记载。
3.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光绪二年刻)关于张飏廷的记载
在清代,科举家族才是真正的望族(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的人文环境述论。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2〕),桐竹园张氏基本也是一个科举家族。清朝年间,泰州、泰兴等地区生员参加乡试等都属于当时直隶通州(南通州),江南则在江宁(现南京)江南贡院。飏廷岁贡应是入直隶通州的应试。考通州地方志,光绪《通州直隶州志》(清光绪二年刻)卷十第一百一十二页记有载:“张殿诏,字飏廷”,列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贡荐。当时人物志分为甲科、乡举、贡荐、征辟、应例、杂例六类,贡荐属于第三层次(图3)。
4.宣统《泰兴县志》关于桐竹园和张映峰的记载
张氏映峰是桐竹园的奠基人,其长子即桐竹园石刻制作人张伯鼎(张铭)。查宣统《泰兴县志》(民国22年刻本)卷九·人物志第五之二(第十七页)有“张锺瑛”条:“张锺瑛,字映峰,世居城东桐竹园,刚性孝友,尝襄理邑中积榖,多阴为补苴。临卒,命子铭、铎、镐等输资助义举。”(图4)协助县粮食管理,公家存粮不够用就暗自用自己存粮来补苴(补缀、补贴)。此记载较有意义的信息有二:一是映峰世居桐竹园,二是伯鼎兄弟名讳信息。
图3 〔光绪〕《通州直隶州志》(清光绪二年刻)卷十关于张颺廷的记载
图4 〔宣统〕《泰兴县志》卷九·人物志中张锺瑛条目
5.光绪《泰兴县志》关于张伯鼎的记载
图5 〔宣统〕《泰兴县志》(民国22年刻本)卷八中张铭伯鼎中岁贡记载
张伯鼎,讳“铭”,字伯鼎,映峰长子。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间岁贡,载于光绪版《泰兴县志》卷八·人物志第五(图5)。制桐竹园石刻,与泰兴名流唱和交往,尤与翰林院编修金鉽交好,诗词唱和颇密,后为姻亲。为修葺拓展桐竹园,因嘱金鉽延请郑孝胥书《桐竹园石刻》以记桐竹园简史。
二、家族史料、口述史料中桐竹园及家族脉系资料
近代历史研究从简单的文史考证走向了文史考证与实物考古的双重证据法。对于家谱世系研究,实际上文史资料中存在特殊性,既包括了地方志等官方及半官方(镇志)文史资料,同时也存在一种家族属性的私家民间文史资料。另外,口述史研究是近当代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口述家谱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也得到了重视(钱杭《“口述世系”与“口述家谱”略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1〕)。借用石刻文字研究宗族已有前例(叶昌炽《语石·语石异同评》卷三·谱系),桐竹园家族史料(谱牒)相对缺乏,保留了较多文字的《桐竹园石刻》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家族实物史料。其余则口头史料,虽然不是系统的家谱世系专门口头史料,但也是重要补充资料。
1. 郑孝胥题《桐竹园石刻》
桐竹园开始为人关注,源于泰兴城市更新过程中仙鹤湾凤凰桥桐竹园老宅拆迁中发现的郑孝胥题写的“桐竹园石刻”(俗称桐竹园碑,现藏泰兴博物馆,《书法报》曾于头版报道),郑氏书名颇重,“交通银行”即出自其手笔。桐竹园石刻为张伯鼎嘱好友金鉽延请郑氏书写(图6),释文为:“桐竹园乾隆初张公飏廷卜居凤凰桥,因名其园。同居五世,及伯鼎昆季,复葺而广之,故家乔木蔚为人望,摩世厉俗,此其表矣。庚申夏四月。孝胥”,钤印:郑孝胥印(白文),苏戡(朱文)。郑氏作为前清遗老,书名颇重于海上,“交通银行”即为当时以重金所求之手书。
2. 张罟(桂五)跋《桐竹园石刻》
张罟(桂五)先生2002年因旧居拆迁,联系桐竹园家族成员将桐竹园石刻无偿捐献泰兴博物馆,并跋桐竹园石刻初拓长文(图6),释文曰:“吾祖伯鼎公,清岁贡。余幼时东有外花园,广栽诸花。春栽梅兰,秋觅樨菊。宅有花厅,屏假山,布以葡萄、紫藤、芭蕉、盆景,群花争艳,四季芬芳,邑中九老常唱和于此焉。后园林木扶疏,大者数围,高者耸云。梧桐错杂,有竹林三,暑可纳凉。西有小河,榉柳成荫。夏日垂钓,其乐融融。宅东南有凤凰天、凤凰桥。凤凰非梧子不食,非竹林不栖,故以桐竹引之来巢,是名桐竹园,取其吉祥也。桐竹园碑刻有二,一为吾祖挚友清翰林金鉽所书,昔嵌于西院门,拆墙时失散;一为此碑,乃金鉽嘱郑孝胥书,原藏于大厅,分家后吾父村樵公砌嵌于宅之东厢。今因乡里市政拆迁,即献于邑之博物馆。岁在辛桐竹园后裔古稀老人桂五志于金陵龙江别墅。”此段文字,虽然名义上也可以作为家族史实物史料,但更多地与口述史料有相似之处。
3. 《桐竹园志》(未完稿)中关于桐竹园世系的口述史料
图6重刻郑孝胥题桐竹园并桐竹居士张罟长跋木刻书法匾(笔者藏)
张罟(桂五)先生在捐献《桐竹园石刻》后,即开始着手编写《桐竹园志》(笔者待整理)。虽有编辑多部地方志的经历和经验,但惜衰年精力不济和资料局限,加之耄耋之年罹患肺病,竟未完稿而仙逝,殊为遗憾。所幸未完稿仍然保存较多信息。其中关于桐竹园飏廷的说法是:“张氏尚义堂后裔,飏廷昆仲本豫(偃师)人,因灾荒于清乾隆初乔居古延令(今泰兴)凤凰桥北,营宅创业。咸丰初,映峰创办泰兴首家钱庄张吉祥,扩建住宅,辟桐竹园。光绪年间,伯鼎昆仲皆入学。伯鼎举岁贡,翰清得监生,淑清中秀才。家中设书房,设私塾聘师教子孙。诗书传家,名震乡里。”此段文字虽然类似于家族史文字记载内容,但是更多地与口述史料相类似。从历史研究角度看,涉及同类现象也值得关注。同类现象在近现代艺术史考证中也存在,例如陈传席先生的一些考证。
4. 张罟及桐竹园亲戚口述桐竹园尚义坊信息
笔者回忆桐竹园亲戚及先父张罟(桂五)先生口述桐竹园信息主要有尚义坊、飏廷、尚义堂以及桐竹园与泰兴近现代名人的关系。张罟先生生前多次对笔者提及尚义坊(多于提尚义堂的次数),并说泰兴有多个张氏世系脉系,三凤堂非常著名,县里有三凤坊,同时还有尚义坊。桐竹园的世系是属于尚义坊而非三凤坊,不要弄混。到后来编写《桐竹园志》,则写桐竹园属于尚义堂脉系,并称飏廷是河南人,乾隆初到泰兴。又常言及伯鼎长子村樵闲话时,尝云飏廷因灾从外(一说河南偃师)迁入泰兴。张罟、张诚(张仪芳)又多言及桐竹园家族与朱铭盘、金鉽、吴贻芳、周雪渔、周伯藩等的姻亲关系。又据亲戚告知泰兴桐竹园张氏后裔(张伯鼎从子脉系)曾言及桐竹园源于隆兴桥张氏脉系。综上口述信息,桐竹园与泰兴多个望族关系密切,同时这些信息本身也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现象。
三、桐竹园与三凤堂世系关系之谜
桐竹园家族之祖,以伯鼎制桐竹园石刻实物之文字内容,可考肇自飏廷,惜未见谱牒文字。张飏廷以上,文物多阙。张飏廷成为本研究的关键人物。地域史中典型人物谱系非常重要(綦中明《从宁安地区几部谱书看家谱的史料价值》,《山西档案》2002年第三期)。查光绪《泰兴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志二张玉履条载“(张玉履)从子张殿诏字颺廷,岁贡。贫居授经,称里中敦师”。如所记,依“从子”之新义、旧义、裹义之二义、联宗可分为五说方志记载的张飏廷为张玉履“从子”关系,是分析两个家族关系的关键。现按口头史料、家族史料、地方志资料综合分析,提出关于桐竹园(尚义堂)与三凤堂世系关系的五种可能假说,分别是依据口述史料的外来说(含联宗说)以及由“从子”释义不同而来的新义说、旧义说、裹义近亲说、裹义远亲说。因此,就目前掌握的多种史料来分析,桐竹园与三凤堂世系关系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地方史之谜。
1. “从子”释义
“从子”的概念,在宗法意义上有新义、旧义、裹义多种。①“从子”的新义:是自唐宋以后人们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即现代人们称呼的“侄儿”,关系上,从子的祖父是从父的父亲;近人理解“从子”多为“从子”新义。②“从子”旧义:在宗法宗亲意义上是从父兄弟(分为从父兄、从父弟)之子的称谓(区别于宗亲称谓的兄子/弟子),乙为甲父之兄弟(伯父/叔父)之孙,则乙是甲的“从子”,类似当今的堂侄,也称“从侄”,关系上,从子的曾祖父是从父的祖父。“从子”裹义为两汉—魏晋—唐宋以来的广义用法,包括远亲从子和近亲从子两种情况。③“从子”近亲裹义:为从子的高祖为从父的曾祖父;④“从子”远亲裹义,将比上述“从子旧义”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比如从祖兄弟之子的族子经常也被泛称为“从子”,虽然这在史学、谱牒学界的例子不算多,还是确有存在。另外,作为联宗和挂宗,则也可以出现“从子”现象,一如当今的义父义子关系。
2. 外来说
伯鼎长子村樵闲话五子张罟(桂五)时,尝云飏廷因灾从外(一说河南偃师)迁入泰兴,而河南诸祖尚未见文物谱牒可稽(张氏大宗为河南清河,徙泰兴则分脉难考)。光绪《泰兴县志》“张玉履”条载“从子张殿诏字颺廷”。如所记,依“从子”之新义、旧义、裹义之二义、联宗可分为五说。其中,联宗说也是一种外来说。2017年元月三凤堂后人张定撰长文发表于《泰兴日报》整版,述桐竹园与三凤堂为联宗,考证泰兴张姓家族多脉联宗颇力。设若飏廷联宗而依玉履为从子,似可为一说。张定先生推论飏廷与三凤堂联宗目的是融入地方群体势力和社会,确是一个可行的假说。当然还有更为可能的情况:如果张殿诏(飏廷)从河南来泰兴,虽有才学但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是无法参加本地乡试。清代学子常见方式就是挂宗(单人加入地方大宗)以取得考试身份。按照张殿诏不愿出仕而于乡里教授的行为,则似乎更多乡隐之意,故而为乡里惇师。因此飏廷至少不会一到泰兴因为地方势力而往攀一方贵族以一家之众联宗。当时张飏廷更为迫切的需求是为求科举考试而挂宗以获得参加地方科举考试的身份,这样解释联宗或挂宗说,则似乎更为合理。当然这完全是基于飏廷是从河南而来的前提假设了;如是下列多个同宗说,则另当别论。
3. “从子”新义说
依“从子”新义,则飏廷之祖父为玉履之父张金镜。张金镜,字圣宣,康熙三十六年恩贡(〔乾隆〕《直隶通州志》卷十三),“悉心经籍”“一切经传子史暨秦汉唐宋诸书,无不源流通贯”,为“江淮名宿”。一生“殚心撰著”,著有《四书说约》《诗经集注》等书,“行世江淮之间,纸贵一时”。后人称赞他“著书不倦,研理精详,文成珠玉,字挟风霜”。康熙五年获恩贡,曾任县教谕,后因张玉履获封赠行唐县知县、文林郎。有七子,“同有才行”,玉履其三子。按此说,飏廷父失讳待考,自祖父金镜起归入泰兴张氏脉系,祖父—曾祖—高祖分别为张金镜—张明珠—张鲸。
4. “从子”旧义说
依“从子”旧义,则飏廷之曾祖为玉履之祖张明珠,此一说。张明珠,“性好施,姻族有婚丧不举者,为完全之;流寓有困乏无告者,为资助之;戚交有待以举火者,为赡给之。且岁以为常。晚年费用浩繁,渐亦艰窘,犹且借贷,赈闾里之饥,鬻产,佐亲厚之难。”按此说,飏廷曾祖可考而祖、父皆失讳待考。
5. “从子”裹义近亲说
依“从子”裹义取近亲义,则飏廷之高祖为玉履之曾祖张鲸,是为从子裹义近亲义,此一说。张鲸,官南京光祿寺署正(见〔康熙〕《泰兴县志》)。万历三十一年,“延令岁饥”“饿莩载道”,当时,张鲸方从北方雁门关前线返泰,立即“捐廪粟赈贷”,泰兴百姓“赖以生存者甚众”。按此说则飏廷高祖可考,而曾祖、祖、父皆失讳待考。
6. 从子裹义远亲说
从子裹义远亲说,则飏廷天祖为玉履高祖,是为从子裹义远亲义,乃以从子言族子。玉履高祖名讳方志不考,但玉履五世祖(天祖)张锦有传。光绪《泰兴县志》记明贡监条目有“张锦,字仪卿”。张锦,国子生,性俭朴,乐施,“若县之姻戚,张之宗族,无有不沾惠”。嘉靖十八年灾荒地方缺粮,锦乃“输粟五百石…饥民得活者千人”。“如皋县……居民尽饮于河”,锦“乃募工人,捐赀择地”,凿井十,乡民称“张公井”以纪念(陈应迁《太学生一渠张公墓志铭》)。张锦一生“持己以谦,待人以和,治家以俭,用财以义,斯可谓之善人君子矣。”按此说则飏廷的烈祖(六世祖)为张锦。
7. 桐竹园与三凤堂世系联系总结
综上所述,桐竹园与三凤堂世系联系问题,从目前资料看可以有多种解释,尤其是按照“从子”涵义不同衍生了多种关系。兹将各世系关系整理成表(表1),以为后来者分析之便。
表1:桐竹园与三凤堂世系联系之六种可能关系一览表
四、结论
家族世系等历来是历史学者关注的内容,人们也开始了文史、石刻双重证据法的世系关系研究(陈晓伟、刘宪祯《辽代〈姚企晖墓志铭〉与蒙元姚枢、姚燧家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5〕)。本文实际上是综合地方志、家族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重证据法来进行地方家族文化研究的一个尝试,结果表明这种综合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但是也存在较多矛盾,将来如何进行协调和甄别史料真伪,值得深思。同时,本文也揭示了一种家族世系研究中关键人物的作用,由于关键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导致两个家族之间的世系关系的多种相应不同联系。本案研究中张飏廷与张玉履的从子关系即是一例。
对于本案例,分析表明泰兴桐竹园张氏自乾隆起张殿诏(字飏廷)卜居,始逐渐成为泰兴地方望族。家族为当地书香门第,飏廷、伯鼎皆为岁贡;族人或为里中惇师。映峰(张锺瑛)则入世,襄理县政、服务地方,亦得美誉。如爱如生方志库万历《泰兴县志》记载桐竹园属实,则明季已有桐竹园,且已成规模。
至于泰兴桐竹园与三凤堂世系关系,综合现有资料,可以有外来说(含联宗说)、“从子”新义说、“从子”旧义说、“从子”裹义近亲说、“从子”裹义远亲说五说,对于同宗的几个假说也考证了世系祖先名讳,桐竹园世系可溯考张飏廷之烈祖张锦。从目前资料看,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从子新义说和联宗说两个假说。如实际情况为“从子”新义说,则桐竹园与三凤堂本为一脉,自金镜始分脉,飏廷始迁居桐竹园;如飏廷系外来,桐竹园张飏廷与三凤堂联宗的最大动因是飏廷为博乡试身份资格而通过张玉履挂宗三凤堂(或尚义堂)。
虽然两种情况都很有可能,但毕竟相差甚大。究竟哪一个才是历史真相?可谓扑朔迷离而成为一个泰兴地方史之谜,有待于历史资料的进一步发掘和分析,尤其是从谱牒资料进行发掘分析。家谱具有多种区域历史文化信息,本研究尚俟地方谱牒资料予以验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