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练习组织方式:解释个体类别学习效果的新视角

2017-01-27王家慰

心理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样例相似性类别

王家慰 邢 强

(广州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510006)

练习组织方式:解释个体类别学习效果的新视角

王家慰 邢 强

(广州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510006)

人们学习按照不同标准将知觉到的刺激进行分类存储,即类别学习。练习组织方式决定了刺激呈现的方式,对类别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分别梳理了集中呈现和交错呈现对类别学习的影响。同时,基于理论解释的不足,拓展了现有理论对不同练习组织方式的学习优势的解释。另外,着重分析了影响两种练习组织方式优势的因素,包括材料相似性、任务要求、类别结构。最后,提出了关于练习组织方式研究的几点思考。

类别学习;集中呈现;交错呈现;元认知错觉

1 前言

个体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每天都会面对成千上万的刺激。将这些刺激有效地进行组织归纳是个体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生存技能,它决定了个体日后遇到新的刺激时是否能够快速准确地分类,并且做出适当的反应。要把刺激进行归类,人类必须先习得某种类别,即要进行类别学习(category learning)[1],由于其现实意义重大,类别学习一直是备受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目前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其中一个问题是:练习组织方式(the practice schedules)对类别学习的影响。练习组织方式指的是研究者打算将实验材料或样例以何种顺序呈现给被试。练习组织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呈现(blocked presentation),一种是交错呈现(interleaved presentation)。集中呈现是指将一个类别的所有样例集中、连续地呈现,中间不穿插其他类别的样例,呈现完一个类别的所有样例之后再呈现其他类别的样例。交错呈现指的是混合所有的类别一起呈现,先呈现所有类别的一个样例,再呈现所有类别的另一个样例,在呈现同一个类别的两个样例中会穿插其他所有类别一个样例。例如,学习者要学习的是A、B、C、D四个类别,每个类别有4个样例,若研究者采用的练习组织方式是集中呈现,那么样例呈现的顺序可能是:A1A2A3A4B1B2B3B4 C1C2C3C4D1D2D3D4;若研究者采用的练习组织方式是交错呈现,那么样例呈现的顺序可能是:A1B1C1D1A2B2C2D2A3B3C3D3A4B4C4D4。需要说明的是,在两种呈现计划中,类别跟样例的顺序都是随机的,并不是固定的,可以先呈现类别A,也可以先呈现类别B;可以先呈现类别A中的样例A1,也可以先呈现样例A3。因此在两种练习组织方式中,呈现顺序有多种可能,上述例子只是其中一种可能。

目前的研究均一致表明练习组织方式对类别学习有促进作用[2-4]。但是到底哪种练习组织方式更有利于类别学习,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有研究发现,对比集中呈现样例,在学习阶段采用交错呈现这种练习组织方式,学习者的分类成绩更好[2,5];但是也有研究的结果表明,对比交错呈现,集中呈现更有利于学习者的类别学习[3,4]。由此可见,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结果尚存在争议,还需更多的研究去探索。

因此,基于上述研究争议,我们梳理了不同练习组织方式(集中呈现、交错呈现)对类别学习的影响,拓展了现有理论对不同练习组织方式的学习优势的解释,着重分析影响两种练习组织方式优势的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以后的研究方向。

2 练习组织方式对类别学习的影响

2.1 集中呈现更利于类别学习

首次探究练习组织方式对类别学习影响的是Kurtz和Hovland[3]。虽然当时并没有练习组织方式这个概念,用的也不是类别学习而是概念学习这一词。在他们的研究中,呈现给被试由大小、形状、位置和颜色这4个维度组成的不同的简单图形,并将这些图形分成了4个类别,分别用无意义音节“kem”“fov”“haj”和“yug”作为类别标签,让被试学习分类。例如类别“kem”代表的是一个空心圆置于图像右上方,但圆的大小和颜色可以随意变化。刺激呈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呈现,一种是交错呈现。被试在其中一种条件下学习,归纳分类规则,最后进行记忆测试。结果表明,被试在集中呈现条件下的成绩优于在交错条件下的。

在Kurtz和Hovland之后,研究者们用多种实验材料验证了集中呈现的学习优势,例如用积极和消极概念[6]、低相关线索[7]、词语与无意义音节匹配[4]等。特别地,Carpenter跟Mueller以法语单词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哪种练习组织方式更利于学习者学习单词发音规则。结果表明无论是让学习者进行多项选择还是进行回忆,在集中呈现条件下,学习者的正确率均更高[8]。这一发现不但重复验证了集中呈现的学习优势,同时拓展了这一优势的适用范围,不仅适用于对材料的视觉编码任务,对听觉编码同样适用。

对于集中呈现的学习优势,集中有助归纳假设(massing-aids-induction hypothesis)解释为在集中呈现条件下,连续地呈现同一个类别的不同样例,便于学习者比较、发现、编码同一类别样例之间的相似性或者共性,从而促进类别学习[9]。若延长样例之间的时间间隔或交错呈现样例,则不利于发现共性。

然而,上述理论解释存在一些问题:集中有助归纳假设仅关注同一类别内刺激的相似性,而忽略不同类别间刺激的差异性问题。尽管关注同一类别刺激的共性有助于个体分类,但是发现不同类别间差异同样可以达到分类目的。

2.2 交错呈现更利于类别学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研究者们都只是发现了集中呈现的学习优势。但是Kornell和Bjork的研究发现却改变了这一现状[2]。他们意外地发现了在类别学习中交错呈现的优势。他们这一出人意料的发现带动了相关的研究,在他们之后,很多研究者亦发现了同样的结果。

在Kornell和Bjork的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是学习归类12位画家的绘画风格[2]。实验使用被试内设计,在学习阶段,画家的画要么连续地呈现(集中呈现),要么呈现的时候夹杂着其他画家的画(交错呈现)。随后在测试阶段会呈现一系列被试没有学习过的画,让被试判断是哪一位画家的作品。结果表明,尽管被试的元认知判断认为他们在集中呈现的条件下学得更好,但是迁移任务的成绩却揭示了交错呈现更利于被试归纳画家的绘画风格。随后,Kornell和 Bjork 用老年人[9]和儿童[10]样本,以及用蝴蝶和鸟类作为材料[5]重复验证了实验结果。此外,如同集中呈现的学习优势,研究同样发现了交错呈现的优势不仅适用于对材料的视觉编码任务,同样适用于听觉编码任务[11]。

对于交错呈现的学习优势,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一个是区别对比理论(discriminative-contrast hypothesis)[12], 另一 个 是 检 索 练 习 理 论 (retrieval-practice hypothesis)[13]。 前者认为交错呈现促进学习者对比发现不同类别样例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类别学习。Kang和Pashler的研究发现,交错呈现的优势跟同时呈现不同类别样例的效果相类似[14],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区别对比理论。后者则认为交错呈现的学习优势是因为交错呈现比集中呈现产生更有效的检索练习。呈现一个样例能够让被试想起之前呈现的同一类别的不同样例。在集中呈现条件下,由于同一类别的样例刚刚呈现,很多尚在工作记忆中[12],因此学习者对之前呈现的同一类别的不同样例的检索较少。但在交错呈现条件下,同一类别的上一个样例的记忆表征已经失活,这增加了被试检索的机率,从而促进类别学习。

与集中有助归纳假设相反,区别对比理论仅关注不同类别样例之间的差异,而忽略了同一类别内刺激之间的相似性。两个理论都不完整,只侧重一方面。

结合集中有助归纳假设和区别对比理论这两种理论解释,以及已有的研究,我们认为当同一类别内的相似性模糊,而类别间的差异明显时,在集中呈现条件下学习,便于发现同一类别的相似性,从而成绩好;当类别间的差异不明显,而同一类别内的相似性清晰时,采用交错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者发现类别间的差异,从而利于分类。

3 影响两种练习组织方式优势的因素

现有的研究表明,无论哪一种练习组织方式都不能够一直保持其学习优势。在某些条件下,集中呈现更利于学习;但是在另外一些条件下,交错呈现的学习优势更明显。尽管目前的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果,但是它们仍然具有非常重要参考价值。例如,在Sorensen和Dan的研究中,他们要求被试在学习阶段需要进行按键反应[4];而在 Kornell,Bjork 的研究中却只要求被试进行观察学习[2]。因此,两个实验结果不同,可能是因为任务要求不同所导致。但是以往的研究一般只关注在哪一种练习组织方式下,学习者的成绩更好,却忽略了练习组织方式可能会与某些实验条件存在交互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比现有研究,从材料相似性、任务要求、类别结构这三个方面加以评述,探讨它们对两种练习组织方式优势的影响。

3.1 材料相似性对两种练习组织方式优势的影响

在那些发现集中呈现学习优势的研究中,研究者所采用的一般都是相似性不高的实验材料[3,4]。例如,Sorensen和Dan呈现给被试的材料是模棱两可、分类并不明确的单词[4]。在他们的研究中,无论是同一个类别内的刺激,亦或是不同类别间的刺激,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类别间的相似性不高,容易区分,因此被试无需过分关注类别间的差异;但由于同一类别内相似性不高,被试很难归纳同一类别内的共性,因此集中于同一类别内样例的相似性更有利于他们将不同的单词进行分类。根据集中有助归纳理论,集中呈现利于学习者很容易发现同一类别样例之间的共性,因而当实验材料相似性低时,集中呈现更利于类别学习。

然而,发现交错呈现优势的研究一般都采用相似性较高的实验材料[2,5,9],如鸟类和蝴蝶的图片。 在Kornell与Bjork的研究中,他们采用的实验材料是12位相对不出名的画家的多幅作品,并且全是风景画[2]。这些画家的风格相似,跟上面的分析正好相反。由于同一类别内的刺激相似性高,因此被试很容易发现同一类别内的共性;但是由于不同类别间相似性也高,使得被试难以发现类别之间的差异,因此突出不同类别间的差异更利于被试归纳不同画家的作画风格。区别对比理论认为交错呈现可以促进学习者对比不同类别样例之间的差异,因而当实验材料相似性高时,被试在交错呈现条件下成绩更好。

根据上述分析,材料的相似性是影响不同练习组织方式优势发挥的其中一个因素。对于低相似性材料,集中呈现更利于类别学习;对于高相似性材料,交错呈现的学习优势则更明显。

Carvalho和Goldstone的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15]。他们用两组难以名状的图形作为实验材料,其中一组是高相似性组,另一组是低相似性组。探究材料相似性对练习组织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高相似性图形,被试在交错呈现条件下学习成绩更好;对于低相似性图形,被试在集中呈现条件下效果更好。

3.2 任务要求对两种练习组织方式优势的影响

Sorensen和Dan发现了集中呈现的学习优势[4]。在他们的研究中,要求被试在学习阶段对刺激进行按键反应,同时限定反应时间,并且限定的反应时间越来越短,迫使被试进行主动学习。然而,在发现交错呈现优势的研究中[2,5,9],在学习阶段 呈现样 例的同时也一并呈现类别标签,直接告知样例与类别标签的对应关系,被试不需进行按键反应,只需进行观察学习,属于被动学习。

主动学习可以看作是分类学习的一种类型,在这种学习中,被试通过样例特征判断其类别属性;而被动学习可以看作是一种推理学习,在这种学习中,给予被试一个类别标签以及一些样例特征,需要被试去推理哪些特征与类别标签相关[16]。

研究者提出分类学习涉及区分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而推理学习则与怎样组织同一个类别内样例的相似性有关[17]。也有证据表明,分类学习者对诊断(diagnosticity)特征更敏感,而推理学习者则对典型(prototypicality)特征更敏感[18]。 所谓诊断性特征是指可以区分类别归属的特征,典型性特征是类别内与样例原型一样的特征。

总而言之,分类学习关注类别间样例的差异,推理学习关注类别内样例的相似性。前面已经提到,集中呈现便于发现类别内样例的相似性,而交错呈现利于发现类别间样例的差异性。因此,学习阶段的任务要求不同可能也会对两种练习组织方式的学习优势产生影响。

Carvalho和Goldstone研究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对集中呈现和交错呈现两种练习组织方式学习优势的影响[16]。该实验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是主动学习组,一组是被动学习组。在主动学习组中,在学习阶段不会呈现类别标签,被试需通过反应接受反馈进行学习,主动发现其类别属性。在被动学习组,同时呈现样例跟类别标签,被试不需要主动学习探究,只需进行观察。迁移阶段的成绩表明,被动学习的成绩在集中呈现条件下显著高于在交错呈现条件下的,而主动学习的成绩在交错呈现条件下明显优于在集中呈现条件下的。即,学习阶段的任务要求影响两种练习组织方式优势的发挥。

3.3 类别结构对两种练习组织方式优势的影响

知觉类别学习是类别学习的主要类型之一,包括两种知觉类别结构:基于规则(rule-based,RB)类别结构和信息整合(information-integration,II)类别结构[19,20]。基于规则的类别结构,其分类规则易于用言语描述,而信息整合的类别结构,其分类规则则难以用语言表述,并且需要对多个刺激维度进行整合才能正确分类。基于规则的类别结构的学习主要依赖于外显的语义系统,依赖工作记忆和执行注意;而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依赖于内隐的学习系统,是一种程序性的内隐学习。

Kurtz和Hovland呈现给被试由大小、形状、位置和颜色这4个维度组成的不同的简单图形,让被试学习分类,要求被试对类别规则进行归纳,用言语将规则表述出来[3]。Sorensen和Dan同样要求学习者描述分类规则[4]。在发现集中呈现优势的研究中,分类规则一般是可描述的。因此,这些学习任务类似于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相反,发现交错呈现更利于类别学习的研究则更像是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例如,在Kornell与Bjork研究中,被试需要感知不同画家的作画风格并将画归类[2]。“画家们依据规则将不熟悉的画作进行分类”[19]或者品酒师所采用的分类规则,这些规则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样的学习是内隐的。这种内隐的分类学习就相当于是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两类研究使用的类别结构不同,结果不同。因此,两种练习组织方式的优势可能受类别结构的影响。

当进行基于规则的类别结构的学习时,被试学习的是外显规则。他们可以通过比较之前所获得的反馈,产生一个关于分类规则假设,随后在即将呈现的样例中验证这一假设正确与否[20,21],反复多次以后,被试可以很容易获得分类规则。因为在集中呈现中,同一类别的样例连续呈现,至少有一个之前呈现的同一类别的样例在工作记忆中,这使得这种比较成为可能。若在交错呈现条件下,这种比较则几乎不可能实现。因而,进行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时,集中呈现条件下的成绩更好。

当进行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时,引发的是一个内隐的程序性学习。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不像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那般依赖工作记忆。在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中,被试对反馈加工是无意识的,这降低了下一个样例呈现时,之前的样例需要在工作记忆中的必要性。此外,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是一种程序性学习,分散练习的效果优于集中练习。而集中呈现相当于集中练习,交错呈现如同分散练习。因此,进行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时,在交错呈现条件下被试学习得更好。

Noh,Yan,Bjork 和 Maddox 的研究探究了类别结构对两种练习组织方式优势的影响[22]。该实验中基于规则的类别结构和信息整合的类别结构均是在方向和长度两个维度上变化的线段,一共四个类别。告诉被试四种类型的图片分别由四个机器人生成,让被试学习辨别每个机器人生成图片的方式。实验结果显示类别结构与练习组织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对于基于规则的类别结构,集中呈现条件的成绩高于交错呈现条件的;而对于信息整合类别,交错呈现条件的成绩高于集中呈现条件的。这表明集中呈现便于被试进行外显推理,完成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交错呈现则会促进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

尽管这些结果表明材料的相似性、任务要求、类别结构这三个变量会影响两种练习组织方式学习优势的发挥,但是目前针对这三方面,各自只有一个研究探究了材料相似性与它们的交互作用,而且用的是人工材料,以后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用不同的实验材料、不同的任务去验证这一点。

4 展望

虽然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对类别学习中练习组织方式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积累了不少证据,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今后研究者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究。

(1)练习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对类别学习的影响。首先,可进一步探究练习组织方式对类别学习效果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一般一个类别只用一种练习组织方式,要么集中呈现,要么交错呈现。最近已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同时采取两种练习组织方式是否比只采取其中一种,被试的学习效果会更好[4,23]。但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能表明两种练习组织方式就比单一一种练习组织方式学习效果好,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究这一点。其次,可进一步探究呈现顺序的影响。采用多元的练习组织方式需考虑采取怎样的顺序效果更好。先集中呈现再过度到交错呈现被试学起来更容易,还是先交错呈现再集中呈现被试的学习成绩更好?目前的研究均采取先集中呈现后交错呈现的顺序[4,23],但是亦存在另一种呈现方式更有利的可能。

(2)元认知判断的准确性。在探究练习组织方式对类别学习的影响时,研究者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被试的元认知判断与他们的实际成绩不相符,即使在被试知道了自己的成绩之后,让他们进行元认知判断结果亦是如此[2,9,24-26]。 元认知判断的准确性跟被试的学习成绩存在正相关,判断越准确,成绩越高[25,27]。这表明元认知判断的准确性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会产生影响。因而这个问题应该得到重视。目前的研究发现集中呈现会给被试带来一种流畅性感受(the sense of fluency),易让被试产生在这种条件下学习更容易的错觉。另外,被试本身也存在一种先验理念(pre-existing beliefs),觉得集中呈现更利于类别学习[24]。研究者也尝试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去消除被试的这种元认知错觉,发现仅仅把交错呈现和集中呈现完全区分,给他们提供基于理论的信息(theory-based information)并且让他们体验到交错呈现的学习优势,元认知错觉才能够消除[24]。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究导致元认知错觉的因素包括哪些,并且有哪些方法可以修正或者消除这些元认知错觉。

(3)同一类别内练习组织方式的影响。前面提到的练习组织方式均是针对不同类别的,但是对同一类别内刺激的练习组织方式影响的研究还很少。Mathy和Feldman使用5-4类别结构探究同一类别内练习组织方式对类别学习的影响[28]。研究发现以基于规则的顺序呈现刺激比基于相似性的顺序呈现,被试的学习速度更快;同时学习阶段同一类别内刺激以基于规则的顺序呈现,在迁移阶段大多数被试以基于规则的方式检索,表明对同一类别内刺激呈现顺序的操纵不单影响学习速度,还影响学习的本质。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究同一类别内练习组织方式对类别学习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探究同一类别内刺激的哪种呈现顺序更利于学习者的类别学习,甚至可以结合类别间跟类别内的练习组织方式,探究在哪种方式下被试的学习效果最佳。

1 孙海龙,邢强.反馈对知觉类别学习的影响及其认知神经生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67-74.

2 Kornell N, Bjork R A.Learning concepts and categories: Is spacing the “enemy of induc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19(6): 585.

3 Kurtz K H, Hovland C I.Concept learning with differing sequences of instanc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56,51(4): 239-243.

4 Sorensen L J, Dan J W.Blocking as a friend of induction in verbal category learning.Memory & Cognition, 2016, 44(7): 1-14.

5 Birnbaum M S, Kornell N, Bjork E L, et al.Why interleaving enhances inductive learning:The roles of discrimination and retrieval.Memory & Cognition,2013, 41(3): 392-402.

6 Hovland C I,Weiss W.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concerning concepts throug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stanc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53, 45(3): 175.

7 Peterson M J.Some effects of the percentage of relevant cues and presentation methods on concept identifica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 1962,64: 623-627.

8 Carpenter S K, Mueller F E.The effects of interleaving versus blocking on foreign language pronunciation learning.Memory & Cognition, 2013, 41 (5): 671-682.

9 Kornell N, Castel A D, Eich T S, et al.Spacing as the friend of both memory and induction in young and older adults.Psychology & Aging, 2010,25(2): 498.10 Vlach H A, Sandhofer C M, Kornell N.The spacing effect in children’s memory and category induction.Cognition, 2008, 109(1): 163-167.

11 Zulkiply N, Mclean J, Burt J S, et al.Spacing and induction:Application to exemplars presented as auditory and visual text.Learning & Instruction, 2012, 22(3): 215-221.

12 Rohrer D.Interleaving helps students distinguish among similar concepts.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12, 24(3): 355-367.

13 Dunlosky J, Rawson K A,Marsh E J,et al.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with effective learning techniques:promising directions from cognitive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13, 14(1): 4-58.

14 Kang S H K, Pashler H.Learning paint ing styles:Spacing is advantageous when it promotes discriminative contrast.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12, 26(1): 97-103.

15 Carvalho P F, Goldstone R L.Putting category learning in order:Category structure and temporal arrangement affect the benefit of interleaved over blocked study.Memory & Cognition, 2014, 42(3): 481-495.

16 Carvalho P F, Goldstone R L.The benefits of interleaved and blocked study:Different tasks benefit from different schedules of study.Psychonomic Bulletin &Review,2015, 22(1): 281-288.

17 Markman A B,Ross B H.Category use and category learn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3, 129(4): 592-613.

18 Chinparker S, Ross B H.Diagnosticity and prototypicality in category learning:A comparison of inference learning and classification learning.J Exp Psychol Learn Mem Cogn, 2004, 30(1): 216-226.

19 Ashby F G, Alfonso-Reese L A, Turken A U, et al.A neuropsychological theory of multiple systems in category learning.Psychological Review, 1998, 105(3):442-481.

20 Maddox W T, Ashby F G, Ing A D, et al.Disrupting feedback processing interferes with rule-based but not information-integration category learning.Memory &Cognition, 2004, 32(4): 582-591.

21 Hélie S, Waldschmidt J G, Ashby F G.Automaticity in rule-based and information-integration categorization.Atten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2010, 72(4):1013-1031.

22 Noh S M, Yan V X, Bjork R A, et al.Optimal sequencing during category learning:Testing a duallearning systems perspective.Cognition, 2016, 155:23-29.

23 Rau M A, Aleven V, Rummel N.Blocked versus interleaved practice with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in a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for fractions//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0:431-464.

24 Yan V X, Bjork E L, Bjork R A.On the difficulty of mending metacognitive illusions: A priori theories,fluency effects,and misattributions of the interleaving benefi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16.

25 Mccabe J.Metacognitive awareness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undergraduates.Memory & Cognition, 2011,39(3): 462-476.

26 Tauber S K, Dunlosky J, Rawson K A, et al.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a natural category:Do people interleave or block exemplars during study?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13, 20(2): 356-363.

27 Hartwig M K, Dunlosky J.Category learning judgments in the classroom:Can students judge how well they know course topic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7, 49: 80-90.

28 Mathy F, Feldman J.The influence of presentation order on category transfer. ExperimentalPsychology,2016, 63(1): 59.

Abstract:Category learning is a process in which human learn to categorize, with different criteria, the stimuli that are perceived.The way how the stimulus is presented is up to the practice schedules, which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category learning.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made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blocked presentation and interleaved presentation on category learning.At the same time,based on the deficiency of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the paper expande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existing theories on the learning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practice schedules.In additio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practice schedules, including material similarity, task requirement and category structure, were analyzed.At last, some ideas of future research about practice schedules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category learning; blocked presentation; interleaved presentation; metacognitive illusion

The Practice Schedules:New Perspective to Explain the Effect of Category Learning

Wang Jiawei,Xing Qia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1571144)

邢强,男,教授,硕士生导师。 Email:qiang_xingpsy@126.com

猜你喜欢

样例相似性类别
样例复杂度与学习形式对不同数量样例学习的影响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样例呈现方式对概念训练类别表征的影响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样例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服务类别
论类别股东会
样例教学法回归课堂教学之新认识
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