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心见性,发现自我

2017-01-27文丨张世程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林清玄苏格拉底和尚

文丨张世程


——明心见性,发现自我

文丨张世程

还记得最初学习语文的情境吗?字组合成词,词再连缀成句。每一个汉字是语文最基础的元素,一笔一画都是先人的智慧,音形义中蕴藏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字开篇,让你从头开始感受汉语的美妙与魅力。

今天选的字有点特别,并没有包含在本期主题“觉醒”二字之中,乃是因为笔者认为最大之觉醒,需抵达“悟”这一境界。

“悟”,篆书作“悟”,摆明是个地道的形声字。《说文解字》里就说:“从心,吾声。”至于它的意义,《说文解字》说“悟”是“觉也”,而解释“觉”时又说“悟也”,无非是说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就是现在的“觉悟”的意思,即心里头明白。比如陶渊明“觉今是而昨非”“悟已往之不谏”,就是觉悟到了自己过去“心为形役”竟至于要向人摧眉折腰是错误的,从而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归去田园。

不少人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可是有谁知道他喜欢拆字解字吗?对于这个“悟”字,他花了几年时间去拆解,这也成了他人生的一个拐点。他在一篇文章里说,一天他在报馆里等看样刊,无意中翻开一本书,开篇第一句话是:“到了30岁的时候,要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如果到了30岁还没有把全部时间用来觉悟,就会一步步走向死亡。”他感到很震惊,因为当时他已经过了30岁,却完全不知道“觉悟”是怎么回事,于是就开始思考什么是“觉悟”。甚至辞掉了所有工作,到山上去清修和思考,开始走进佛教的世界。之后他觉得自己有了领悟,可无非就是拆字,他这样写道:“‘觉’就是‘学习看见’,‘悟’是‘我的心’,所谓‘觉悟’就是‘学习看见我的心’。”于是,他的人生、他的散文创作都有了宗教的元素与气息。

这拆字很有趣,当然不少是后人穿凿附会上去的。可是,这个“悟”字,经林清玄以生命相投入的拆解,我们把它当成形声兼会意字,解为“明心见性,发现自我”也未尝不可。

人生在世,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需要一些悟性,都需要去感悟思考。这个“悟”“觉悟”也该是贯穿人生、影响人生的大事。

然而,“悟”“觉悟”往往需要阅历,需要历练,也需要机缘。当然如能借助某种引导要来得快一些。今天,我们对曾经流行一时的心灵鸡汤颇有微词,但不可否认,编个小故事,引导人去感悟、参悟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提升觉悟水平,这一点还是十分可取的。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他的弟子往往是循循善诱。其实,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更是不直接说明道理,而是让人在经历与体验中去“悟”得。比如有一群年轻人向苏格拉底询问快乐在哪里,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他们帮自己造一条船。后来,他们花49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掏空了树心,造成了一条独木船。船下水了,年轻人把老师请到船上,一边合力荡桨,一边唱起了歌来。此时,苏格拉底问:“你们快乐吗?”大家齐声回答:“我们快乐极了。”苏格拉底就这样让他们在辛勤的劳作中领悟到了快乐的真谛。

日本明治时代有个坦山和尚,一次,他和一个年轻和尚在河边遇到了一位漂亮女子,她过不了河,没想到坦山就直接抱那名女子过了河。之后继续赶路,走了十几里后,年轻和尚忍不住开口问坦山:“我们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刚才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呢?”坦山和尚说:“哦?我早就把它放下了,怎么你走了十几里地也放不下她呢?”请看,坦山是高度“觉悟”的,他渡人于危难,超越了女色,抵达了“放下”,也不知那个年轻和尚后来是否有所悟?

佛学禅理特别讲求“悟”,讲求“觉悟”,是一种“心灵实践”,认为“觉悟”的最高境界,也即生的最高境界是体认自性,超越一切乃至生死。有人说《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徒弟“悟净”“悟能”“悟空”,其实代表了人生的三种禅境,即从远离污浊寻净土,到通过修行拥有能力,直抵放下执着归于空无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是颇有道理的。

佛教有“渐悟”“顿悟”之分,不论渐悟、顿悟,都追求一个心净如镜的禅定境界。我们一般人不必都去皈依佛门,而且,像慧能那样认定世上“本来无一物”的“顿悟”也难以做到。可是,像神秀那样“时时勤拂拭”的“渐悟”却是人人可为的。

猜你喜欢

林清玄苏格拉底和尚
小和尚打水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小和尚
林清玄不平凡的人生
林清玄的爱情
向前奔跑的和尚蟹
林清玄:我30岁后才想明白的事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小和尚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