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下行压力中探寻上行动力
——新常态下城市经济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2017-01-27张松山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5期
关键词:江城化纤党报

□张松山

(江城日报社,吉林吉林132002)

在下行压力中探寻上行动力
——新常态下城市经济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张松山

(江城日报社,吉林吉林1320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而随着煤炭、钢铁、化工等基础产业深幅下挫,老工业基地城市承压感尤为强烈。在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习惯于多报喜少报忧的地市级媒体,是否意味着经济报道也进入萧条期呢?笔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很多媒体在这次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潮中积极把握历史机遇,加强选题策划,密切跟踪经济热点,打造新闻精品,提升了党报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新常态是一个新词汇、新概念,更是一个新命题。在中国经济发生深刻嬗变的当下,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一个时代的大命题。

作为中共吉林市委机关报,《江城日报》发挥出自身区别于都市类报纸的独特优势,深入研究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决策,立足地方经济实际,把握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大势。学会反思当下、放眼未来,在新常态下的经济报道中探寻经济上行的新活力、新动力,展现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舆论力量。

从一项新兴产业的跟踪报道,看党报的大视野

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下行也是一件好事。它让区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和问题暴露出来,为政府和企业带来一个反思与调整的机遇期。

作为老工业基地,吉林市对自身经济存在的“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矛盾,有了更加清醒深刻的认识。长期关注经济发展的党报财经记者,对地方政府为破解这些矛盾做出的种种努力,知其然,也更知其所以然。

接近决策中心,是党报财经记者掌握新闻资源的独特优势。对一项新兴产业发展,他们往往从谋划阶段就开始介入报道,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市场定位、发展目标,以及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意义也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能在更大的视野范围,对一项产业发展进行多角度、持续性的跟踪报道。

以碳纤维产业为例,吉林市这项新材料产业近几年形成飞速突破之势。《江城日报》由专业记者负责,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以全国乃至全球碳纤维市场和发展趋势为背景,去审视碳纤维发展的每一步进展。近年来,《江城日报》采用消息、通讯、短评、访谈等多种新闻体裁,从项目建设、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开拓、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跟踪报道。三年时间,发稿量40余篇,迅速提升了相关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了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影响力。

事实上,除了对新材料产业,《江城日报》同时加大对健康医药、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报道力度,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为吉林市招商引资工作增加了无形的推动力。

从一个老国企的系列深度报道,看党报的大智慧

《江城日报》经济报道并非喜新厌旧,在重点抓好新兴产业报道的同时,始终关注传统产业与老国企的发展情况。

传统产业落后与国有企业衰退,一直被认为是导致东北经济下滑的重要因素。加快振兴传统产业和国有企业,是实现东北振兴的一个关键所在。

吉林化纤集团是东北地区传统产业领域典型的“原字号、初字头”的老国企,曾经是全国纺织行业的一面旗帜。《江城日报》对吉林化纤的报道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对吉林化纤典型事迹进行了系列报道,成功推出了优秀企业家典型傅万才和企业从严管理的发展经验。

进入21世纪,吉林化纤也逐渐患了东北老国企“通病”。2010年前后,在行业产能过剩与市场低迷的双重压力下,吉林化纤生产经营一度举步维艰。

近年来,吉林化纤通过升级转型逐步,企业发展出现转机。《江城日报》敏锐地意识到,这个老典型在这个创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及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适时推出了系列深度报道,从战略、市场、资本、文化四个方面深入阐释企业振兴发展的成功经验。四篇报道全部在《江城日报》头版头题位置刊发,这样的报道力度在《江城日报》近10年来从没有过。

系列报道刊发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吉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吉林市委主要领导指示市委办公厅与《江城日报》组织联合调研组,深入总结吉林化纤成功经验。这篇调研报告先后得到市委、省委领导签批,并要求在吉林省推广吉林化纤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随后,中央省直媒体对吉林化纤进行了集中采访和报道。

一个地方的老企业已深度融入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生活。作为地方党报,对根植城市的老国企有着深厚的感情,双方在长期的交往合作中建立起良好关系。为老国企的发展振兴鼓与呼,不仅是党报的责任体现,更是地方党报的贴近性所在。

记者更深切体会到,对老企业的深度报道,如同挖掘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一样,引起读者的共鸣和亲近感,对本地读者具有超乎寻常的吸引力。这也是地方党报最具竞争力的新闻特色与资源优势之一。

对一个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特别报道,看党报的大手笔

老工业基地振兴不仅需要一项产业一项产业去发展、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去壮大,更需要着眼全局、适度超前的大战略去布局,需要“伤筋动骨”的大调整,才能实现弯道超车,加速振兴。

《江城日报》近年来对吉林市战略层面的决策一直高度关注,对十大功能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报道进行强化处理。尤其是对哈达湾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工程紧盯不放,从有着70年历史的吉林造纸厂搬迁、新工厂建设、新工厂投产,到吉林万达广场项目落户哈达湾签约、吉林万达广场开工建设,长期跟踪报道,相关的重大新闻,报社还派出记者赴京采访。

在吉林万达广场开工建设关键节点,《江城日报》适时推出特别报道《哈达湾的“死”去“活”来》,全景展示哈达湾老工业区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深入阐释哈达湾老工业区之困、搬迁改造之难,腾笼换鸟之利与新哈达湾之美。

近年来,《江城日报》注重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带动作用的经济新闻选题组织战役报道,组织精干采编力量,不吝惜版面,每月推出选题重大的特别报道,打好经济报道主动仗,提升了党报影响力。

如何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这是一个时代大课题,而肩负着宣扬新政策、营造新氛围、直面新问题、传播新观念的党报,同样面临着一次“大考”。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江城日报》经济报道热度不减,踏准了区域经济振兴发展的节奏,新闻亮点频出,打造出一批精品,很好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

其实,《江城日报》抓好经济报道的策略和原则并不高深复杂,主要是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加强财经记者队伍培训培养,深入学习研究国家、省、市重要会议、重要战略、重要产业政策,确保经济报道不走板、不走样。坚持培养专家型记者,不轻易调动财经记者岗位,鼓励记者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提升专业领域与新闻素养,确保记者全面掌握情况,熟悉业内人士,及时发现掌握重要新闻线索。

二是尊重经济发展基本规律。财经新闻、财经信息、财经评论客观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实际。坚持正面报道,提升党报的公信力。

三是讲效率、抢热点。经济报道紧紧围绕吉林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抓住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主线,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保证经济报道及时准确,提升传播效果。

(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江城化纤党报
施江城 黔阳古城
仪征化纤:做可降解新材料品牌开路先锋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
我国纺织化纤行业碳排放估算的研究
化纤联盟持续发挥技术创新链优势
江城
大型原创黄梅戏《江城飞絮》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