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和音乐特色

2017-01-27谢文娟四川音乐学院61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7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音乐风格小剧场

谢文娟 (四川音乐学院 610000)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和音乐特色

谢文娟 (四川音乐学院 610000)

本文结合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和小剧场歌剧的特点,对歌剧《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者的心路历程,深入分析了该歌剧的音乐特色。

《再别康桥》;小剧场歌剧;艺术特点 ;音乐风格;音乐特色

2001年12月1日,由陈蔚编剧并导演、周雪石教授作曲的歌剧《再别康桥》,在北京人民艺术剧场上演。这是我国第一部小剧场歌剧,没有大制作、大舞台、大交响乐,歌剧的清新典雅却沁人心脾,赢得一片赞赏和好评。和西方的室内歌剧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和联系,小剧场歌剧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兴歌剧形式随着中国歌剧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审美的变化,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很符合当代中国人的审美和观赏趣味。但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对歌剧表演中所有细节的要求,剧本、音乐、导演、舞台灯光、背景布置、演员、服装、道具等都要做到精确细致、紧密配合。歌剧《再别康桥》的问世,为中国现代歌剧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故事结构上,歌剧《再别康桥》没有通过戏剧性的冲突来刻画人物和故事,气氛如同与朋友聊天一般轻松自然,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和所有小剧场歌剧一样,《再别康桥》没有富丽堂皇的舞台场景、炫彩夺目的灯光,没有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队以及华丽庞大的演员阵容,但是这种新型的歌剧艺术形式却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巧妙的拉近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演员的近距离表演显得更加亲切、更容易打动观众。

在音乐创作上,该剧开辟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中西合璧。剧中的音乐既有中国传统民族旋律,同时又具有西洋音乐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该歌剧的高雅格调。它的音乐风格以婉约、轻声细语的叙述为基调,没有沉闷的和弦、繁复的织体、庞大的编制和厚重的音响,给人以明朗、放松、亲切的感受。这些都是该剧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者周雪石曾经说过:“音乐要好听,要入心,靠什么?靠的是优美的旋律、完备的技术、和真挚的情感。我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注意,不要玩技巧,不要故作高深,不要怕人家说你简单,说你没水准。”作曲家没有用高难度的技巧、浮夸的音乐风格来创作,而是选择了明朗的调式、明确的调性、音色优雅的乐器。该歌剧14首唱段,其形式为独唱和重唱,且每首唱段都可以独立成曲,很适合在音乐厅等室内演唱。

整部歌剧的音乐风格深受故事所发生的时代和历史背景的影响。这些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青年人,具有先进的思想和执着的爱国热情,响应当时救国运动号召,他们用实际行动深刻影响着身边的中国人,同时推动着中国的文学和科学向前发展。当时的音乐风格既有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又汲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和调式。歌剧《再别康桥》的调式是基于西洋大小调和中国五四时期的音乐风格之间的,采用了西方的创作手法,但同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剧中唱段《一首桃花》就体现了和五四时期音乐基调一样的风格,它采用和弦手法的钢琴伴奏,使用连续的三连音,以及琶音。同时,鲜明的音乐风格也体现了剧中不同的人物性格。比如,为表现徐志摩爽快开朗的性格,作曲家把徐志摩的角色安排为男高音,其唱段的调式采用了大调的手法,通过男高音嘹亮的声音来表达其性格的直率和倔强。林徽因作为剧中女主角,采用了女高音,通过甜美优雅的声音来展现她高雅清新的气质。

唱词方面,其大部分歌词都是选自林徽因和徐志摩的诗词,工整的诗句、完美的韵律以及诗人表现的独特意境都给音乐创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作曲家按照诗歌本身的韵律,用自由延展的方式谱曲,在融入西方音乐手法的同时,又服从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习惯,使完整的诗歌意境在优美的旋律中得以表达,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可谓经典。例如,主题歌《再别康桥》,歌词用了原诗中的八行,徐志摩唱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反复一遍后,接着,林徽因再反复一遍,然后二人重唱:“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其旋律是以一个先下行再逐渐上扬的音阶式进行为主体,加之留音式的环绕,营造出一种惆怅、委婉的情绪;当歌词反复的时候,旋律稍加变化,这样既加深了听众的印象,又在情绪上有所拓展。这首歌虽在歌词上有“节省”,但在音乐结构上加以强化,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传统歌剧的伴奏通常是大型的交响乐队,《再别康桥》则量身定制了一个以长笛、大提琴、小提琴和钢琴为主体,管子、萨克斯、木鱼为辅助的小型乐队。充分发挥小型乐队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同时让乐队演奏员参与到戏剧中,演奏者也加入了舞台,他们姿态上的自然流露也成为了表演的一部分。这样自由的演奏加上深情的朗诵和演唱,相互映衬,画面感极强。这样简单灵活的伴奏形式,也体现了“小剧场歌剧”的特点,富有亲和力,营造出了清新雅致的气氛。

周雪石教授说:“这样的音乐让人一听便能记住它,它既不是民间小调,也不是洋腔洋调,它只能是清新婉转的气息,抒情中透出一种高贵的文化品格。但它又要好听,只有动听的旋律才能打动观众的心。”1正是这样成功的音乐创作,帮助演员准确的表达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将歌剧《再别康桥》推向成功。

歌剧《再别康桥》打破常规,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音乐创作,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先例。它的价值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歌剧本身,它为中国歌剧的改革和发展拓展了新的思路,开辟了一条阳光大道,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注释:

1.周雪石.《关于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歌剧艺术研究》,2001年第6期,第10页.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音乐风格小剧场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外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弹奏之剖析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投入细腻的情感诵读诗歌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