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普通学生运动队训练特点及组队意义探析

2017-01-27宋清华

运动 2017年10期
关键词:运动队课余运动员

王 枫,宋清华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高校普通学生运动队训练特点及组队意义探析

王 枫,宋清华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普通学生运动队训练的本质及特点进行概述,重点对组建运动队的意义进行阐释与分析。研究认为,普通学生运动队的组建有利于广大普通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训练和比赛,对推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建议高校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应重视普通学生运动队开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应因地制宜积极开展适合本校现状的实施对策研究。

高校;普通学生;运动队;训练特点;组队意义

课余训练在学校体育日常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是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改善学生体质和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措施,同时还是促进阳光体育活动及学校日常体育工作得以全面开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等数据库发现,目前关于学生课余训练运动队方面的研究资料虽然很多,但大多仅是针对中小学课余训练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方面的研究,对高校普通学生课余运动队建设方面的研究资料较为欠缺。而在当前大力推进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不能忽略高校普通学生这一庞大群体,所以,高校积极进行普通学生运动队建设应是大势所趋。

1 学校普通学生运动队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普通学生运动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从各省、市大学生运动会运动员参赛资格的划分情况来看,多认为普通学生运动队是指非体育专业及高水平运动员之外的其他院系学生。从河南省大学生运动会参赛资格分组情况来看,分为普通学生组、体育院系组和高水平运动员组,共计3个组别,分别为甲组、乙组、丙组进行组内竞赛。本文所指普通学生运动队是指学生甲组运动队,是由高校普通学生组成,在教师和教练员引导、筛选及学生自愿原则下组成的课余体育训练队。

2 学校普通学生运动队训练的本质

高校开展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大训练的参与面、为普通学生提供课余训练和参加比赛的机会,同时也利于推动学校群众体育活动得以普及和提高。在训练及比赛过程中,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建设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运动队在比赛及兄弟院校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优异成绩的获得也可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及知名度。可见,以高校普通学生为主体的训练队,既不是像中小学以升学为主进行组队,也不像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那样以获取竞技能力走职业体育为目的,这种以普通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普通学生运动队,其训练的本质应以推进学校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为目的。

3 高等学校普通学生运动队训练的特点

3.1 训练的业余性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不影响其他文化课及学业任务的前提下自愿参与的业余训练,训练特点及过程远远低于高水平运动员专业化训练的水平。而在训练过程中,注意避免片面强调训练而忽略文化课学习这一最主要的任务,教师或教练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业余体育训练观念,做到训练、学习两不误。可见,虽然日常训练是在有组织、有计划中进行的,但在训练时间保障方面与高水平运动员相比,体现为较大的自愿原则及业余性。

3.2 训练的针对性

训练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训练对象和训练目的两个方面。训练对象的选择是针对高校统招普通在校生,其对体育活动或训练具有一定的爱好或特长。通过学生参加训练和比赛,既可以满足学生身心需求,也可以保障学校体育日常工作得以落实,同时,学校及训练参与者也可取得相应的功利。例如,在训练项目选择方面,往往以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或省级大学生运动会设置的比赛项目为筛选对象,同时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及场地设施等情况,尤其会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项目进行组队,以获取理想成绩为学校及个人赢得荣誉为目的。

3.3 训练的间断性

普通学生运动员参与训练的时间往往无保障,在上述训练的业余性中已进行了阐释,由于受学业课程安排影响,学生很难有时间进行持续性训练。训练的间断性不但体现在每周、甚至每天的短期训练方面,尤其是在半年期或全年度的长周期训练中更为突出。有些学生根据课业安排,可能仅在某个年度或某个学期,甚至某几个月参与锻炼,一旦课业有冲突,尤其学科外出实习较多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训练。因此,不可能同专业运动员那样长时间进行必要的持续性训练,所以教练员很难为队员制订长周期的持续性训练计划。

3.4 训练负荷的控制

高水平运动员训练需要培养运动员承担极限负荷的能力,而针对普通学生进行的课余训练往往不适合过多关注极限负荷。因为普通学生进行课余训练的过程中应考虑“课余”训练的业余性,其中包括普通学生身体的承受能力、恢复的条件及运动员自身机体的发育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其训练周期、参与比赛及运动生涯的短暂性。另外,普通学生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往往低于专业运动队,其训练水平远低于专业运动队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应尽量较少采用极限负荷进行训练。

3.5 运动员流动性较大

由于针对的是高校普通学生进行训练,队员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其中受制于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的限制是主要因素,毕竟专业课学习和考试是主要任务,学生往往要根据自己学业课程的安排抽空进行训练,一旦某个学期学业压力大或外出实习任务比较多,在期末考试的压力下,学生往往选择放弃训练。另外,由于普通学生运动队多属于临时组队且以学生自愿为主,学生参与训练多与兴趣及个人的运动技能有关,一旦认为自己获得优异名次无望或对训练失去兴趣,致使学生很容易选择放弃训练。

4 高等学校组建普通学生运动队的意义分析

从上述对普通学生运动队概念的界定来看,高校普通学生运动队是由普通学生组成的普通而又特殊的团体。说它“普通”,是因为该运动队排除了体育院系学生及高水平运动员,只针对高校广大普通学生招收队员;说它“特殊”,是因为参加训练的队员往往身体素质较好,且对某项体育项目具有相对优势和爱好,乐于参与相关训练和比赛。现结合普通学生运动队训练的本质及特点,现对高校组建普通学生运动队的意义做以下阐述和分析。

4.1 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全国学生体质监测数据提示,近20余年来全国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致使学生身体素质出现明显下降的原因应与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尤其是运动惰性有关。众所周知,体育运动能够使人的情绪得以释放,对减轻心理压力、愉悦身心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得以改善的重要手段。而课余训练能够吸引及引导学生走出宿舍、亲近自然,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也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4.2 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体现教育功能

高校体育课教学学时有限,仅靠每周1次体育课教学,无论是掌握技术还是健身都远远不够,而课余训练既可以有效巩固技术又是持续锻炼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可以弥补课堂教学课时的不足。另外,课余体育训练也是过程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运动队训练及比赛,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利于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对优良品德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4.3 发挥学校体育影响力,提高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

学校运动队的广告效应正日益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运动队优异成绩的取得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尤其在大型比赛中所发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已被人们所共识。所以,高校可通过培养本校的优势项目来打造特色体育品牌途径,为学校赢取广泛的声誉利益。更为重要的是,运动队优异成绩的取得在为学校创造价值的同时,无形中会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关注,而学校领导的认可和关注势必会对本校体育工作给予政策倾斜。

4.4 可以刺激普通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及训练水平普遍较高,对普通学生来说仅停留在望其项背的份上,仅能作为普通学生进行体育欣赏而已。而普通学生运动队的运动水平及训练水平普遍较低,是属于普通学生这一层面人群的队伍,学生参与面广,其在全国或全省等大型运动会优异成绩的取得,会刺激普通学生参与训练与比赛的积极性,对学生体育意识和健身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4.5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建设

课余训练可将体育精神与本校校风及学风进行有机融合,使体育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得到良性发展;另外,课余训练能够带动高校特色体育项目得到开发与提高,而特色体育项目的培育和推广更容易得到师生的关注与共鸣,利于学校浓郁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建设也可反过来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得以积极健康的发展。例如,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萦绕下,会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运动,进而爱上运动,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及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5 结 语

针对高校“普通学生运动队”组建及措施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高校管理者及相关研究人员目前仍停留在对“特招高水平运动员”的高度关注上,而忽略了“普通学生运动队”这一群体的作用和价值。普通学生运动队建设可以激发普通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有利于广大学生良好健身习惯及体育意识的养成,同时也可促使高校特色体育项目得以开发和提高,对推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建议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普通学生运动队建设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同时也建议具体实施者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应时顺势,积极开展相应的实施对策研究。

[ 1 ] 杨铁黎,宋尽贤主编.关于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战略研究[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 2 ] 陈钧,杨铁黎,李训锦.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103-105.

[ 3 ] 刘明.探究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对策[ 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4):176-177.

[ 4 ] 宋清华.河南省高校普通学生运动队建设现状与多元化互动模式构建[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3):93-96.

[ 5 ] 孙国庆,吴磊.高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新探[ J ].山东体育科技,2004(4):77-79. [ 6 ] 毛浩波.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意义与对策[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38-139.

[ 7 ] 宋清华.高校普通学生体育训练队多元化建设与体育文化氛围互动组建研究[ J ].湖北体育科技,2014(6):526-529.

[ 8 ] 周海涛,朱超.北京部分高校学生课余训练运动队管理模式分析[ J ].运动,2011(8):95-97.

G807.4

A

1674-151X(2017)10-080-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0.042

投稿日期:2017-04-01

2014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JG070)。

王枫(1975—),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宋清华(1975—),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众健身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运动队课余运动员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